第4章 家長越嘮叨,孩子越逆反(1)
字數:4116 加入書籤
,最快更新把話說到孩子心裏去 !
說得過多,反反複複地強調,沒完沒了地數落,就是讓任何人都頭疼的嘮叨。一個嘮叨的人誰都怕,一個嘮叨的父母怎能不讓孩子心煩透頂呢?你舌焦唇敝,把話說盡;孩子卻耳朵裏聽起了繭,由心煩到反感,由反感到叛逆,直至兩敗俱傷,親子間形同冰火。因此,要把話說到孩子心裏去,父母首先應該提高說話的質量,盡力減少嘮叨的數量。
1.孩子們的煩心事兒
“最近比較煩,比較煩,比較煩……”
身為家長,每天都可能有很多煩心事兒,最煩心的莫過於孩子的叛逆、不聽話了。
殊不知,父母們也有讓孩子感到特別“頭痛”的地方和煩心的事兒,那就是父母的嘮叨。很多父母總在孩子身邊嘮叨個不停,這個怎麽樣,那個又如何……於是,很多孩子開始不耐煩,進而厭煩家長,甚至頂撞父母。
煩心的父母們哪裏會知道,孩子的不聽話、逆反,正是自己的沒完沒了的嘮叨逼出來的!
聽聽吧,這些聲音很多父母肯定再熟悉不過:
“媽媽,我求您別說了!您說了好多遍啦!”
“知道了知道了!您有完沒完啊,我耳朵聽得起繭啦!真是煩死了!”
有資料顯示,九成以上的孩子認為家長“太嘮叨”,以下是一些孩子傾吐的“苦水”:
“我媽媽什麽都好,就是太愛嘮叨。她的嘮叨說不準什麽時候就會發作,而且如果她一嘮叨準沒完,有時能夠持續半個多小時,說來說去總是那麽幾句,我一直都生活在老媽的喋喋不休之中,我都怕了她這位嘮叨女俠了,我一直認為,憑她那張嘴去參加武林大會一定是天下第一。”
“媽媽對我的學習很重視,沒事就叫我好好學習,什麽學海無涯苦作舟,要頭懸梁錐刺骨,要有時間的緊迫感不能放鬆自己,去學校要認真讀書不要貪玩,學習一定要盡最大最大的努力,最近成績退步了,學習不好就上不了重點高中,看看人家某某某學習多好,你一定要考上一個大學為我們爭口氣……我媽天天這樣嘮叨,也不管人家愛聽不愛聽,我本來還有些決心和抱負,心情也不錯,結果被她這麽一嘮叨,連學習的興趣也沒了。”
“每天放學回到家裏,媽媽就嘮叨開了:快去做作業吧!今天有多少功課要做?語文作業是什麽?數學作業是什麽?當我拿出作業本時,媽媽又會千叮嚀萬囑咐:把字寫工整了!把頭抬高點!腰挺直了!把窗簾拉開,小心眼睛!作業寫到中間時,媽媽還忘不了時時幹擾:現在做完幾樣了?抄錯題了沒有?題目做對了沒有?抓緊時間,不要磨蹭!媽媽,您整天這樣在旁邊吵吵鬧鬧,就沒有想過我怎麽能安靜下來做功課呢?”
“媽媽的嘮叨是我生活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大到做事做人小到生活起居,她總是對我嘮叨個沒完。早上一起床她就嘮叨開了:快點,快點起床!動作要快,不然要遲到了!在餐桌上她的嘮叨也從來不停:要細嚼慢咽不能狼吞虎咽,維生素對智力發育有益一定要多吃些菜,掉在桌上的飯粒要揀起來!背起書包去上學,她又開始嘮叨了:騎車要小心,要注意紅綠燈,小心不要撞了別人!就是外出春遊,媽媽也忘不了嘮叨:帶水了沒有?吃的東西夠不夠?路上注意安全,不要到處亂跑。本來挺高興的心情都給破壞掉了。”
“我有的時候會上上網,可爸媽整天在我跟前嘮叨網癮的事,我覺得很煩,因為我相信自己並沒有多少網癮,上網也隻是和同學們聊聊天放鬆一下,可他們經常卻教訓我說:又上qq了?真想不通你怎麽就愛搞不三不四的東西,什麽qq?既耗時又無聊,去網上找點資料不是挺好嗎,聽英語也可以嘛,快把那qq給關了。如此不能理解我,有時我真的想永遠離開這個家!”
“人人都有媽媽,但我覺得我的媽媽特別煩人,整天嘮叨個沒完。一丁點事她就可以嘮叨上半天,像磨豆腐一樣沒完沒了,她的話雖多但講不到點子上,天天老一套,讓人聽起來既單調又乏味,我早就聽膩了,聽得耳朵都長繭子了。”
……
父母們看到孩子們這些心裏話,也許會感到委屈:我們再怎麽嘮叨,不都是為了孩子好嗎,不正是愛他們的表現嗎?他們為什麽不能理解呢?
確實,普天下所有的母親沒有不愛孩子的,但是,父母用嘮叨來表示愛,效果會怎樣呢?你嘮叨太多太久,孩子的耳朵真的起“繭”了。也許麵對你的喋喋不休,你的孩子在心裏或背著你大喊“煩死了!”“煩透了!”隻是你沒聽到罷了!
一個讓孩子產生“煩死了”的念頭的家長,教子話術顯然有待提高。父母要把話說到孩子心裏去,不能靠一次又一次的重複,不能靠沒完沒了的嘮叨。俗話說:“好話不說二遍。”說十次不一定比說一次有效。父母要讓孩子聽話,首先必須改變嘮叨的習慣,掌握用一兩句話就能打動孩子的說話藝術。
2.嘮叨沒完,會起反作用
很多家長每天都要在餐桌邊、睡覺前、上學時、外出前對已日益成熟的孩子不變腔調地千叮嚀、萬囑咐,真像背條文一樣乏味。
有人把家長的嘮叨比成孩子心靈的“隱形殺手”,家庭教育的“軟暴力”,可見嘮叨對孩子心靈的傷害之大。
如果做家長的總是嘮嘮叨叨,可能會導致孩子出現心理問題,並危害其身心健康。美國杜克大學心理學家坦婭·沙特朗的研究顯示,如果父母對孩子房間的衛生狀況總是喋喋不休,嘮叨個不停,孩子可能會反其道而行之,甚至想鑽進豬窩裏。
具體而言,父母的嘮叨,存在以下危害:
容易導致孩子的自卑心理。嘮叨一般來源於不滿。家長的嘮叨,有損青少年的獨立性與自尊心。家長之所以嘮叨就因為對孩子缺乏理解、信任與尊重。嘮叨孩子的缺點、錯誤,實際上就是在強化孩子的缺點、錯誤,導致孩子產生自卑感,從而對學習和成才失去信心。
容易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影響學業。對孩子的缺點、錯誤或學習問題,若正麵講一遍孩子會產生內疚感;而多次指責、批評,沒完沒了的嘮叨,則會使孩子不耐煩,激發他們的反感、討厭和逆反心理,產生非暴力和暴力傾向,從而嚴重影響學業。
影響家長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當孩子反複出現錯誤或忘記做某件事情時,家長就會嘮叨個沒完甚至發火。本來孩子想改過,但在不良情緒的支配下不僅不改,反而感覺父母很討厭,甚至產生憎恨心理。
容易引起親子關係疏遠。家長之所以嘮叨是不了解或不理解孩子造成的,迫使親子之間無法有效融洽溝通,導致孩子不願意回家、厭學、逃學甚至離家出走。在冷戰中雙方都是輸家,兩敗俱傷。其後果是親子關係日益疏遠,破裂,甚至產生悲劇。
3.好好的為什麽說話變成了嘮叨
父母愛孩子,就應該心平氣和地對孩子說話,好好地和孩子說話,營造其樂融融的親子溝通氛圍。遺憾的是,現實中很多父母把本應當好好對孩子說的話,變成了沒玩沒了的、枯燥冗長的嘮叨。這些父母也許會說:因為孩子不聽話,我才不得不一遍又一遍的嘮叨。通過前一節的分析可以看出,這種說法未免有點倒因為果。事實上,是家長的嘮叨,導致了孩子的不聽話。所以,想通過反複嘮叨而讓孩子聽進你的話,是徒勞無功,反增其害的。
家長嘮叨的原因不在孩子身上,而是在自身。父母要改掉嘮叨的壞習慣,就要勇於反思,從自身找原因。
大致而言,父母的思想、性格、觀念差異和教養方式等,會導致對孩子的嘮叨。
思想上,父母大多將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有的父母甚至將自己當年未實現的理想也寄托到孩子身上,想讓孩子去實現自己不能實現的理想。這樣簡單的理想“位移”,十有八九會給孩子增添一股無形的壓力。孩子實現了父母的“理想”,當然是皆大歡喜,而一旦家長發現孩子沒有按照自己預期的步驟去做,便會為了加強“督促”,不自覺地就開始了“強化教育”——嘮叨。
據心理學研究分析,性格軟弱和緊張型的家長一般容易嘮叨。嘮叨是不相信自己的表現,由於不放心,才會一次次地重複,就像有人出門的時候,不相信自己已經關好了門,還要重複去看一次一樣。軟弱和緊張型的家長不相信別人已聽見自己的話了,當然也不相信孩子會照著自己的話去做,所以要重複,要嘮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