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與孩子平等地交談(2)

字數:4803   加入書籤

A+A-




    ,最快更新把話說到孩子心裏去 !
    她在美國攻讀博士學位期間,突發“奇想”:休學兩年,回國內樂壇發展。麵對這種情況,國內大多數父母或許會強行幹涉,竭力阻止,可教授依然以“假如我是他”的哲理來處理,他認為女兒會半夜起來作曲,說明她有藝術靈感,有藝術創作衝動,作為父母決不該強行幹涉,撲滅她的創作“火花”。中國封建的“家長意誌”往往會抹殺女兒的創造精神,會不自覺地將兒女引入“歧途”,斷送前程。平時,這位教授從不強行要求女兒去做什麽,想什麽,隻是根據自己成長的經驗,給她一些指導。因此,他很尊重女兒的選擇。事實證明,藝術與科學是相互溝通、相得益彰的。這兩年,女兒在國內成功地舉辦了多場個人演唱會,錄製了歌曲專輯,拍過音樂電視,還先後兩次榮獲過中央電視台mtv大賽特別榮譽獎……
    可以說,正是“假如我是他”的換位思考,使這位教授將女兒推上了人生成功的康莊大道。
    以下幾個問題有助於家長進行換位思考:
    我的說話方式和行為方式能讓孩子接受嗎?他們會聽我的話,接受我的指導嗎?
    我希望別人用我對孩子說話的方式對我說話嗎?
    孩子對我為他們所做的選擇會有什麽想法?
    比如,有一天你突然發現兒子把收音機拆成一堆零件,而麵對這堆零件他又束手無措。你可能不但不會幫助兒子,反而嘲弄他。其實,假如父母能做一番換位思考:“如果我在某件事上遇到困難,我樂意聽到別人的責罵和貶損嗎?那對我有幫助嗎?”你就不會對兒子嘲弄和貶損了。
    所有的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聽話。盡管絕大多數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將他的目的表達得很明確,但由於沒有考慮孩子的想法,他們的目的總是很難達到。實際上,無論是孩子、配偶、同事,還是鄰居,如果我們不能將心比心,就不可能達到預期的結果。
    在心理學界,換位思考已成為衡量“情商”高低的一個重要指標。具備換位思考能力的人容易與人交流。家長對換位思考的實踐和示範為培養孩子的許多技能奠定了基礎,這些技能對其將來建立令人滿意的人際關係很有幫助。這些技能包括:正確理解社交暗示;輕鬆有效地與他人對話;主動傾聽;鼓勵和支持他人;有效解決分歧與爭執。家長每一次換位思考,都是對孩子的良好示範,都是在給孩子今後成功地處理人際關係播下健康的種子。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父母開口之前,主動進行換位思考,就能全麵地了解自己的孩子,就不會“自說自話”地對孩子喋喋不休,也就不會再用不正確的方式方法教育引導孩子。父母換位思考,就會營造出和諧、融洽的交流氛圍,會使孩子更加理解父母,信任父母,愉快地接受父母的教導;更會培養出樂於進行換位思考,善解人意的孩子。
    4.尊重孩子爭辯的權利
    父母在說服教育子女的時候,常常會遇到子女回嘴、反駁、頂撞等。麵對孩子的爭辯,做父母的該怎麽合理處置呢?
    由於受幾千年傳統觀念的影響,中國家長覺得孩子小,見識少,閱曆淺,不成熟,幾乎形成了“父母說話,小孩子聽”的習慣。很多家長不允許孩子和父母爭辯,奉行“父母之命”的教義,孩子隻能對父母的話“言聽計從”,否則就認為有失父母威信,不守孩子的本分。
    這其實是一種極不平等的觀念,不但不利於和諧的親子關係的建立,而且不利於孩子心智的發展。
    許多家長的實踐說明,父母平等地對待孩子,允許孩子爭辯,孩子往往會講出一通令父母受益的道理來。
    某市科技協會副主席,一直希望兒子當個三好生,可兒子讀到小學二年級還是沒當上。當兒子取回成績報告單交給她時,她一看成績很好,老師評語也不錯,就是上課做小動作的缺點老不改,於是很生氣,數落了兒子一通,指責他有缺點不改。兒子聽了坐在沙發上哭起來。
    過了一會兒,兒子讓奶奶送本書給媽媽看,書中講有兩個小組參加競賽,預賽時甲組有位同學出了差錯,於是大家就批評他,那位同學很緊張,決賽仍然出錯,甲組因此失利;乙組預賽時也有位同學出了差錯,可大家都鼓勵他,結果決賽時那位同學再也沒有出錯,乙組贏得了競賽的勝利。
    媽媽看完這本書,心中不免吃驚:兒子長大了,這不是在教育我該怎麽做嘛!於是,她來到兒子身旁問兒子還有什麽話要說,兒子說了一句:“我們班裏的三好學生,他們的父母都是五好家長。”做媽的聽懂了,從此關心代替指責,身教重於言教。等兒子上到三年級時捧回了三好生獎狀。
    明智的父母會尊重孩子,給孩子爭辯的權利,認真地傾聽孩子的申辯。
    從孩子的爭辯中,做父母的可以了解其發生某種錯誤行為的背景、條件以及心理動機等,因勢利導地進行教育。如果孩子的申辯是對的,家長就應尊重孩子的意見。如果孩子的申辯是錯誤的,家長也應該擺事實,講道理,以理服人,以情動人,使孩子心悅誠服。
    讓孩子爭辯,也就為做父母的樹了麵鏡子,父母通過聽取子女的爭辯檢驗自己的教育方法是否得當,說的是否在理,發現不妥之處可以及時調整。
    心理學家經過調查研究得出這樣的結論:在反抗期,能同父母進行真正爭辯的孩子,將來會比較自信,也富有創造力。孩子與父母爭辯,在成長曆程中至少有兩點益處。
    心理學家認為,促成孩子和父母爭辯的直接原因,是他們語言能力的進步和參與意識的覺醒。在爭論時,孩子必須根據自己對環境的觀察分析,選擇並運用學到的語匯和表達方式,試圖有條理地表達自己的欲望、觀點,挑戰父母,這將大大刺激孩子語言能力的發展。而且,通過爭辯,孩子可以學到爭論、辯論的邏輯技巧,這對孩子日後思維的發展是有利的。
    心理學家還認為,爭執能幫助孩子變得自信和獨立。在爭辯中,孩子會感覺到自己受到重視,知道應該怎樣表達才能實現自己的意誌。爭執也表明孩子自我意識的覺悟,正在嚐試著走自己的路。孩子在與父母爭辯後發現,父母並非總是正確的。辯論的勝利,無疑使孩子獲得一種快感和成就感,既讓孩子有了估量自己能力的機會,也鍛煉了他們的意誌力。允許孩子爭辯,可以培養孩子的抗爭能力,有利於在前進的道路上,樹立起敢於拚搏、敢於鬥爭的精神。
    因此,明智的父母通常不把自己的意誌簡單地強加在孩子身上,而是尊重孩子爭辯的權利,為孩子的爭辯創造一種寬鬆、平等的氛圍。
    尊重孩子爭辯的權利,這對許多做父母的來說並非輕易能做到的,他們在教育子女的時候,往往是隻能我說你聽,哪容子女爭辯?所以,給子女爭辯的權利,需要做父母的克服自以為是、唯我是從、隻準說是、不準說不的單向說教的思維定勢,代之以尊重孩子、鼓勵爭辯、勇於承認錯誤、善於雙向交流的思維方式;改變輕則嗬斥、重則棍棒的粗暴行為,養成重平等、講民主、以理服人的良好家教習慣。
    5.真誠地向孩子道歉
    身為父母,你對孩子做錯事了,會說一句“對不起”嗎?或許,礙於麵子,即便你知道是自己錯了,還是硬撐著、扮強勢?其實,向孩子說一句“對不起”,不僅不會有損父母的權威,還會構建起親子間平等交流的平台。
    大人和孩子都避免不了做錯事,但是,孩子向父母道歉的情況比父母向孩子道歉的情況要多得多。一般人都覺得孩子不成熟,毛手毛腳,容易做錯事。而做錯事後理所當然要道歉。對於孩子來說,他們通常都不知道父母也會犯錯。另一個主要的原因是:很多父母認為自己一般能做對,即使做錯事了也不需要道歉,他們覺得自己處在一種比較高的地位,為了維護自己的尊嚴,維護自己高高在上的一家之長的地位,即使犯了錯誤也不肯就自己的錯誤行為向孩子道歉。
    教育專家和心理學家們的觀點跟父母的恰好相反,他們認為,適時地向孩子道歉有利於改善家庭關係,有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也有益於提高父母的權威。同時父母還起到了一個以身作則的表率作用,當他們以一種謙卑、平等、平和的態度來對待自己的孩子,孩子在以後的生活中也會學到這種好的品質。父母做錯事向孩子道歉了,孩子自然就會知道,以後他們做錯事了,就要向父母或者被傷害到的人道歉。以身作則始終是最好的教育方法。
    所以,做父母的要有一種氣度、胸懷,不僅要把自己的孩子當朋友,還要善於反思自己的言行,若有不妥,應及時、真誠地向孩子道歉:
    “對不起,我昨天因為公司的雜事而煩躁,沒有聽完你的解釋就大喊大叫,你能原諒媽媽嗎?”
    “對不起,孩子,我忘記了我們的約定,請你不要生氣了,我們這個周末再去看你喜歡的戰爭片,好嗎?”……
    父母向孩子道歉,要注意孩子的年齡階段。
    相對於年齡小一點的孩子來說,父母其實不用講太多的道理,不需要說太多的話,隻要用一些行動,例如手勢、表情、做法等,很自然就可以讓孩子知道在這件事上,父母錯了,而且父母在向他們道歉。如果孩子知道這種做法是錯誤的,那麽他們一般就不會再犯類似的錯誤。但是對於年齡大一點的孩子來說,父母向他們道歉,就必須向他們講明這件事錯誤的原因,為什麽做錯了,這也是對孩子的一種間接的啟發和教育。
    父母向孩子道歉,要注意說話的態度。
    父母道歉時的態度也是很重要的,不能太過於生硬,或者輕描淡寫。以錯誤的態度,即使道歉了也不能挽回什麽,隻會加深誤解,因為年齡大的孩子能明顯感覺得到父母態度的不同,意識到父母是不是在敷衍。因此,父母應用真誠的態度來道歉,不要礙於麵子或者身份,隻是略微地說一下。例如,父親撞到女兒時候,與其說“我不是故意的”,倒不如真誠地對她說“對不起,女兒,我撞到了你”。顯然,父親大大方方的道歉比不真誠的辯解更能夠得到女兒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