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拒絕孩子宜合情合理(2)

字數:5282   加入書籤

A+A-




    ,最快更新把話說到孩子心裏去 !
    用肯定代替否定。“不”說多了會增加孩子的逆反和親子的衝突,甚至隨著孩子的成長和這個詞的反複,會大大降低它的效力。因此,家長不如用其他語言表達你希望他做的事情。比如,說“我相信你會做得更好”要比“你不聽話,看吧,飯灑了一地”更能讓孩子增加對你的信任。
    以有意義的事轉移孩子的不良行為。當孩子在從事一種不好的行為時,除了給孩子語言的告誡外,還要引導孩子去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使孩子慢慢脫離不好的行為,而用有意義的行為取而代之。例如,當孩子沉迷於電視的時候,不能用簡單的關電視或者埋怨孩子來解決,如果用手工(玩具)、出去玩球來吸引孩子,效果要好得多。也可以給孩子安排一些家務勞動,如洗洗碗、整理小房間、給種植的花澆澆水等,孩子會漸漸對家庭有責任感,視野就不會僅僅局限在某一不好的行為上。
    不要心疼孩子的哭鬧。有的父母不忍心看見孩子的哭鬧。隻要孩子一哭鬧就無條件地滿足他的要求。如孩子到了商場鬧著要買價格昂貴的玩具。爸爸說:“不行,這玩具太貴了。”於是孩子就大哭起來,爸爸立刻心軟了,對孩子說:“好好好,我們買吧。”一場鬧劇立刻停止了,孩子的欲望得到了滿足。但是,孩子在眼淚中也明白了一個道理:哭鬧是管用的。
    說了“不”就要堅持到底。對父母來說,最難的就是將拒絕態度堅持到底。你可以給孩子一些警告,也可以對他的哭鬧置之不理,還可以讓孩子在某個地方冷靜十分鍾……既然說了“不”,就一定要堅持到底,絕不可因其他因素而反悔。有些家長經不住孩子的反複糾纏,最終又同意了孩子的要求。這種出爾反爾的做法,容易使孩子產生錯覺:隻要我堅持要求,父母一定會滿足我的。這樣就會養成孩子通過“死纏硬磨”達到目的的不良習性。如果孩子被拒絕之後出現不良情緒,家長可以采取冷處理的方法,讓孩子自己去消化內心的不良情緒;當孩子發現自己的不良情緒無法挾製父母的時候,家長再想辦法引導孩子。
    4.拒絕孩子,因人而異
    已經快中午1點了,昭昭還在興致勃勃地看動畫片,媽媽幾次催促讓她睡午覺,她都隻應聲但並不去。媽媽強行關掉電視,昭昭大哭起來。爸爸看見了便把她抱在懷裏哄她。這時昭昭說:“爸爸,我不想睡覺,如果不讓你做喜歡的事,你會不會很傷心?”爸爸被問住了,媽媽也詫異,不知如何回答。
    從這件小事中,我們看到了現在孩子的智慧。昭昭的父母啞口無言,錯過了一個良好的教育時機。
    麵對同一個問題,另外一對父母所選擇的處理方式就很值得借鑒。這對父母不是沉默不答,而是告訴孩子不讓他做喜歡的事他會感到痛苦,但一個人不是喜歡什麽事情都可以去做的,要看這事對自己和別人的影響。不讓你看電視是因為你要午睡了;不按時午睡,對自己的身體健康不利。父母把一些道理融於孩子的實際體驗中,大部分孩子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
    孩子雖小,但都有自己的感情需要和意識需要。從孩子自身發展來說又有其年齡特征、氣質特征。孩子不能很好地表達自己的情感、思想,這就要求父母用智慧去讀懂和感受孩子的內心世界,讀懂和感受孩子的獨特思想,真正做到“知子莫如父,知女莫如母”。在讀懂孩子的前提下,選擇有效的說“不”方式。
    孩子年齡不同,父母拒絕方式有異。
    麵對不同年齡的孩子,有不同的教育方法,當然也有不同的拒絕方式。
    比如,對兩歲以前的孩子,宜采用直截了當的拒絕方式。因為這個年齡段的孩子語言功能還不完善,如果父母對他講比較複雜的道理的話,孩子可能會聽不明白,所以對這個階段的孩子應采取直截了當的拒絕,如直接對孩子說“不可以”或是對他搖頭。當孩子有危險舉動時,例如去拿打火機玩,父母就要馬上製止,甚至可以給孩子一點小苦頭吃,如取消孩子的下午甜點等。
    對2到4歲的孩子可采用“冷卻處理”的方式予以拒絕。因為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正處於人生第一個“反抗期”,不再像以前那樣聽話,經常和大人“鬧獨立”,叛逆性十足。對這個時期孩子的不合理要求,父母要采用適當方式加以引導,盡量避免采用強硬的處理手段。“冷處理”是對付這階段孩子不錯的辦法。當孩子大吵大鬧的時候,你可以不去理睬他,等事後雙方都冷靜下來了,再同他講道理。如果孩子是在公眾場合哭鬧,父母可以先把孩子安撫回家,再進行冷處理。這樣還能保護孩子的自尊心。
    對4到6歲的孩子,在拒絕時應曉之以理。因為這個時期的孩子在心理特征上處於一個過渡期,正從自我中心發展到認識周圍的環境事物,同時,孩子在語言上的智能也有了相當的提高。父母這時就可以采取講道理的方式來同孩子溝通了。坦白而簡單地向孩子說明為什麽不能這麽做,這麽做會有什麽後果,來幫助他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冷處理”的方式也同樣適用於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在冷處理之後再曉之以理,最後別忘了給孩子一個愛的表達來撫慰他。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其感情和思想更加複雜,這就要求父母要懂一些成長心理學,研究孩子的年齡特征,靈活地運用有效地說“不”方式。
    孩子氣質不同,父母拒絕方式有異。
    孩子有不同的性格脾氣,爸爸媽媽也可以針對自己孩子獨特的氣質,摸索出一套孩子易於接受的拒絕方式。
    對容易興奮、聽不進勸的孩子,可以把孩子帶到另一個場所,讓他脫離使他興奮的環境,兩眼冷靜地看著他,強製他休息片刻。
    對好奇心強的孩子,要善於把他的注意力從他堅持的事情上轉移到其它新奇、有趣的地方。這樣,孩子很快會忘記剛才的要求和不愉快。
    對膽小而又依賴的孩子,可用輕柔的暗示法予以拒絕。比如:孩子不願意睡覺,纏著媽媽,你不妨問他:“媽媽明天還要上班,你覺得媽媽累不累?”“你該怎麽做呢?”
    對好勝心強的孩子,可采取激將法,充分利用孩子的好勝心理,讓拒絕變成鼓勵。如:孩子不願打針,父母可以說:“奧特曼連怪獸都不怕,一定也不怕打針。你呢?”
    父母有技巧地拒絕孩子,可以使自身的發展和子女的成長形成螺旋式的良性過程。孩子的成長過程有其自身規律和年齡特征,父母必須了解掌握,這就需要父母不斷地學習思考,增長智慧,做智慧型父母。
    5.這樣拒絕孩子不可取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需要父母來規範其言行,需要父母給他建立各種規則。小孩子一般都喜歡無拘無束,自由自在,被規矩左右的滋味最初肯定不好受。如果父母拒絕孩子的方式不恰當,就會激起孩子的憤怒,反抗。以下一些拒絕孩子的方式是不可取的,因為如此拒絕,不能更好地幫助孩子接受規則,進而形成自律行為。
    父母拒絕孩子時,規則飄忽不定不可取。
    有些父母對孩子執行規則不嚴謹,今天不可以,明天又可以,完全看自己的心情而定,或者看孩子反抗程度而定。如果家長心情好就可以,心情不好就不可以,這樣對孩子其實很不公平。孩子時刻看家長的臉色,揣摩家長的心思,哪還有精力心思去發展自己?如果看孩子反抗程度而定,那等於變相鼓勵孩子變成“滾地雷”,撒潑打滾就能對付家長,於是家長受到了孩子的控製,哪還能執行規則,有效拒絕孩子?
    父母拒絕孩子時,居高臨下、頤指氣使不可取。
    有些家長為了過當領導的癮,把在外麵受的氣全部撒給孩子,把自己的心理垃圾轉移給了孩子。這是滿足了家長,倒黴了孩子。遇到性情倔強的,雙方勢必劍拔弩張,親子關係惡化。長此以往,感受不到家長的溫暖,孩子的心漸漸遠去,再也不回頭。遇到個性溫和的,雖然表麵順從,但心理會受傷,變得謹小慎微,看人臉色,迷失自我。一旦脫離家長的控製,前者如脫韁野馬,行為失控;後者則不知道自己是誰,應該做什麽,隻會等著別人下命令,隻能當可憐的“應聲蟲”。
    父母拒絕孩子時,對孩子進行情感勒索不可取。
    家長動不動就說,你再怎麽怎麽樣,媽媽就不喜歡你了,就不要你了。對三四歲以內的孩子來說,這簡直就是恐怖分子在要挾人質。這麽大的孩子,爸爸媽媽就是全部的世界,是自己生存的依靠。爸爸媽媽不喜歡自己了,不要自己了,對他們來說意味著無法生存,那會帶來怎樣的心理恐懼啊?所以,家長這樣說等於把刀架在孩子脖子上進行勒索。而對於大一些的孩子,這句話又顯得超級“孩子氣”,也許第一次管用,多用幾次,孩子就知道其實你是在虛張聲勢。孩子知道你在說謊,你又給孩子做了個什麽榜樣?
    其實,合情合理地拒絕孩子真的不難。隻要父母能放下身段,蹲下來,理解並尊重孩子,用愛心、耐心和決心來執行規則,孩子對你的拒絕就能理解並樂於接受。
    6.不要拒絕來自孩子的愛
    作為父母,對孩子什麽都可拒絕,但有一件事情不可輕易拒絕,那就是孩子給予父母的愛。
    常常有一些家長埋怨說,現在的孩子太自私,根本不知道愛父母!也常常看到這樣的情景:當幼小的孩子正津津有味地吃自己喜歡的東西時,媽媽會逗孩子:“寶貝,讓媽媽吃一口!”這時,孩子會舉起小手,把好吃的送到媽媽嘴邊。媽媽隻用嘴碰一下食物,然後又拒絕說:“媽媽不吃,寶貝吃!”
    孩子將自己喜歡吃的東西送到媽媽嘴邊,說明孩子愛媽媽,媽媽沒有吃孩子送到嘴邊的食物,是因為媽媽愛孩子,不忍心吃掉食物。看來,孩子是知道愛媽媽的;但是媽媽不吃孩子送到嘴邊的東西,卻在愛孩子的同時,無情地拒絕了孩子的愛。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正是因為有無數次的這樣的拒絕,最終遏製了孩子愛的天性,以致扼殺了孩子愛的能力。於是,隨著父母一次次不經意地拒絕,孩子逐漸習慣了被愛,淡化了給予別人的意識。因此,孩子自私,不知道愛父母的根本原因,在於父母自身——總是拒絕來自孩子的愛。
    從心理學上講,既能接受愛、又能給予愛的人格才是健全的人格。如果孩子在嬰幼兒時期的情感發展遇到障礙,失去給予愛的能力,長大後他就不會珍惜父母給予他的愛,甚至會無視父母對他的愛。同時,其友愛、合作等品質的發展也會因此受挫,嚴重影響孩子在社會生活中實現自我價值的能力。
    作為家長,不要再責怪孩子太自私,因為孩子在家庭中被愛的處境是家長創設的,孩子“小皇帝”的地位是家長用愛心築牢的,這足以引領孩子走向自私的深淵。孩子也是家庭中的普通一員,應讓孩子擔負起其在家庭中給予別人愛的責任,讓其在愛別人的過程中練就愛的能力,培養其健全的人格。
    在孩子麵前,父母一定要記住:愛是一種雙向的情感交流,是人類固有的樸素情感。孩子在接受愛的同時,也渴望付出愛,渴望得到他應有的情感體驗的滿足。因此,父母怎麽能輕易拒絕來自孩子的愛呢?愉快地接受孩子給你的愛,就是對孩子的一種大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