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比爾·蓋茨來訪(2)
字數:3466 加入書籤
,最快更新成為喬布斯 !
操作係統的絕對霸權地位給微軟帶來了很多其他好處。微軟早期開發的應用,比如word(文字處理程序)和excel(電子表格軟件)從設計之初就是與ms-dos和後來的windows相兼容的,與其他辦公軟件開發商比如wordperfect(完美文書)和lotus(蓮花)相比,微軟顯然占了上風。1990年,蓋茨將所有辦公軟件打包成microsoft office銷售,office的大賣讓其他軟件開發商隻能靠邊站了。到1991年,微軟成為毫無爭議的軟件霸主,比爾還有更大的野心,他即將帶領微軟走向更高的巔峰,能夠製約微軟的隻有美國政府了。
蓋茨的成功也改變了公眾對他的印象。20世紀80年代初,微軟隻不過是ib與蘋果。那時,史蒂夫才是電腦產業的代言人,公司上市後,他的身價為2.56億美元。1986年3月微軟上市後,蓋茨持有的45%的股權讓他的身價達到了3.5億美元。到這次采訪時,蓋茨的財富已經步入10億美元的行列,是這群超級富豪中最年輕的一位。而史蒂夫的財富卻在一次又一次失敗的嚐試後不斷縮水,在比爾稱雄的個人電腦產業,史蒂夫的影響力似乎越來越弱。
從理論上講,這兩個人很可能會在采訪時互掐,畢竟兩位是競爭對手,對手見麵分外眼紅,而且兩人的脾氣都不太好。
很多人已經忘了比爾·蓋茨也是個脾氣很大的人。2000年卸任微軟ceo後,比爾逐漸把自己塑造成一位慈善家的形象,在公眾看來,他就如同一位年長的前輩,思維縝密、富有愛心、目標明確,為解決教育和公共衛生的巨大難題而奔走,比如投資瘧疾的治療方案、敦促發展中國家抗擊艾滋病、推廣幹淨飲用水、幫助農民應對全球氣候變暖帶來的影響等。早在1991年,比爾已經具備了上述這些特點(當然年長這一點除外),不過那時候,他還在電腦產業廝殺,他想讓windows無處不在、占據每一台電腦設備,他一直很擔心自己試圖打造的銅牆鐵壁會出現漏洞,讓競爭對手有機可乘。“這是我聽過的最蠢的分析,”他對一位同事厲聲說道,因為這位同事做的業務分析沒有達到他的預期,他生氣地搖著頭,嘴裏嘀咕道,“簡直是胡說八道。”比爾總是覺得他是會議室裏最聰明的人,當然可能事實真的如此。他願意向同事解釋自己做某個決策的原因,但隻解釋一遍,對於那些聽了一遍聽不懂、還需要解釋第二次的同事,隻能自求多福了。比爾很可能會出言挖苦對方,爆發出的憤怒可能會出其不意地帶給對方毀滅性的打擊。
在公眾場合,兩人經常互相攻擊,並且樂此不疲,未來很多年都是如此。史蒂夫攻擊比爾是個毫無審美品位與創意的俗人,終其一生,史蒂夫都是如此看待比爾的。史蒂夫一再告訴我,比爾除了砸錢、砸人力之外,根本不懂其他的解決辦法,這也是為什麽微軟會如此混亂、如此平庸。(史蒂夫愉快地忽略了自己在next的大手大腳。)比爾攻擊史蒂夫自取滅亡,總是做些愚蠢的決定,他始終認為next的產品毫無價值。到了90年代末,史蒂夫支持美國司法部打擊微軟的壟斷,蓋茨則把史蒂夫歸到“失敗者”之列,喋喋不休地“抱怨”微軟實至名歸的成功。
不過,在那個7月的周日,兩位都比較克製,沒產生什麽摩擦,也沒有公開評論雙方財富與地位的巨大差異。史蒂夫太驕傲了,不可能承認比爾的卓越成就,比爾則表現得彬彬有禮,沒有對史蒂夫最近的厄運幸災樂禍。他們表現出了對彼此的尊重,也了解彼此的優點。當天,兩人之間並沒有利害關係,還有《財富》這家主流商業周刊的記者在旁打圓場,因此兩人都沒有爆發出負麵情緒。
即使偶爾有攻擊對方的言論,說得也比較委婉。約翰·斯卡利想把蘋果操作係統的使用許可賣給其他電腦生產商,讓它們生產克隆蘋果電腦,比爾攻擊了斯卡利的做法,這時史蒂夫抓住機會既攻擊了斯卡利,也攻擊了比爾。“我對於生產標準化的個人計算機沒什麽興趣,”史蒂夫說道,批評了比爾將電腦標準化的做法,“幾千萬人無可奈何地用著二流電腦,電腦的品質本應該高得多。”這段話引出了兩人之間唯一的一次互相侮辱,不過兩人都覺得這段對話很有趣。史蒂夫認為微軟的壟斷阻礙了產業的創新,他說,“在ms-dos操作係統的世界裏,幾百家公司正在生產個人計算機。”
“沒錯。”比爾答道。
“還有幾百家公司在為個人計算機編寫軟件應用。”
“沒錯。”
“但這些人都必須通過一個叫微軟的小孔口才能互相交互。”
“這是個大孔口,”比爾答道,身子向後靠在椅子上,笑著說,“這個孔口在不斷擴大……其實這根本就不是一個孔口,不應該用這個詞。”
“以前用的就是這個詞。”史蒂夫說道,像個孩子般咧嘴而笑。
“哪個孔口?”比爾問道,同樣咧嘴而笑,把身子前傾坐直了一點,“不管怎樣……”
相比較而言,史蒂夫的想法比較多變,比爾的觀點則始終如一。對於未來電腦產業的發展,比爾有著清晰的看法。“我1975年剛創建微軟時,”他輕描淡寫地說道,仿佛自己的遠見卓識隻不過是人人都能看到的事實,“認為電腦產業有兩個技術重點,一個是芯片,另一個是軟件。”他繼續補充道,“我的戰略始終如一,微軟的目標也始終如一,那就是為個人電腦建立標準。”他並沒有為微軟的壟斷地位而感到抱歉,也沒有公開承認微軟的壟斷,他堅定地認為標準化的微軟操作係統和英特爾芯片事實上讓各方都受益頗多。“消費者能夠以非常快的速度享受到最新的芯片技術,”他說,“英特爾推出一款全新的微處理芯片後,200家電腦生產商在幾周後就能生產出新機器,消費者能夠非常方便地買到最新款電腦。軟件同樣如此,因為銷量巨大,比5年前好10倍的軟件其售價幾乎和5年前一樣。即使消費者想買一些比較小眾的軟件,選擇也很多。”
史蒂夫當時的發展路徑並不明確,其觀點自然比較多變。他願意承認自己犯過的一些錯誤,甚至認同比爾的看法,覺得蘋果當時應該更加重視ibm的個人計算機。史蒂夫接著這個話頭繼續說道,“決定蘋果在80年代地位的並不是麥金塔。”他說道,“麥金塔產生了積極影響,apple iii則造成了負麵影響。這是我在職業生涯中第一次發現,一個產品就如同脫韁的野馬,跑出了消費者要求的路徑,apple iii的推出比預計晚了8個月,做了很多不必要的設計,成本也比設想的高得多。如果我們能如期推出apple iii,把apple iii作為apple ii的升級版本,讓apple iii更加符合企業的需求,情況也許會大不相同。但是現實沒有如果。”他明確承認自己要為apple iii的失敗承擔一定的責任:“我把apple iii團隊裏最優秀的人拉了過來,讓他們研究如何把我在施樂看到的技術變成現實,這也是apple iii會失敗的原因之一。”
承認錯誤對史蒂夫來說非同尋常。他很少反省自己的錯誤,但在這次采訪中卻如此坦誠,而且還是在一位大家公認的電腦產業領袖麵前承認錯誤,當然,史蒂夫本人並不承認比爾是行業領袖。談到後來,史蒂夫還拿出了從《新聞周刊》裏撕下的一篇報道,這篇報道寫道史蒂夫和比爾不再是朋友,史蒂夫想確認比爾沒有因此生氣,“我把這篇文章撕了下來,其實在這次采訪前我就想給你打電話的,”他說道,像律師一樣揮舞著手裏的報道,“這根本不是事實,不知道記者是從哪裏搞來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