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演潘金蓮難,演李瓶兒更難(代序)

字數:2434   加入書籤

A+A-


    ,最快更新潘金蓮與李瓶兒 !
    《金瓶梅》的電視電影,國內一直沒有拍出來,原因很多,除了大家都意識到的《金瓶梅》一直是一部因性描寫太多太直而遭禁的典型作品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編導們把握不住,擔心亂改亂拍,不該渲染的拚命渲染,該好好表現的所剩無幾。你去看那些被再改三改的古典名著,有幾部是真正讓人們稱是首肯的?編導們把自己的改編權和小聰明看得如天大,再把票房銅錢看得如鬥大,就會把觀眾當做阿鬥忽悠,改編就會出問題。所以改好的並不多,改得讓人鬧心的倒不少。這裏也就不點名了,否則咱又會上當,在文藝評論缺乏是非好壞價值評判標準的今天,你說他的作品不好,正中他下懷,給他做吸引人們注意的廣告了。總之,古典名著的改編要慎重,《金瓶梅》的改編更要慎重。
    最近聽說《水滸傳》又要拍新的了,爭演潘金蓮的女子還真不少,當然都是些年輕貌美的。於是媒體炒作也就跟了上來,讓這些演員談體會,說經曆。說來說去,細細一聽,其實是挺可笑也挺可悲的,一些女孩子,年紀輕輕的,為了演上潘金蓮,硬是把自己朝著潘氏讓人討厭的一麵湊過去,說是對潘金蓮這個人物理解很透,感受很深。
    某女演員說自己看了好幾遍《水滸傳》,還看了《金瓶梅》,並對其進行了研讀,不僅領會了原著,更是深深地把握了潘金蓮這個人物。她要演出一個真情的潘金蓮,一個純情的潘金蓮,一個不讓人們再以之為淫蕩的潘金蓮,一個有自己個人權益意識的潘金蓮。言下之意,要演潘金蓮,而且是現代的觀眾喜愛的潘金蓮,非自己莫屬。
    我不知這些話語真的是這位女演員讀書之後的深切體會,還是編導們在自己的產品出籠前準備忽悠觀眾的聲響。如果是前者,隻能說,這位女演員還不會讀古典小說,沒有真正看懂《水滸傳》和《金瓶梅》。在自己是否可以演之前,她就以先入為主的閱讀去挑看作品的故事與人物了。如果是後者,那就有可能出大問題,就會又有一部讓人鬧心的次品影視播演,哄鬧一陣後,成為文化垃圾被棄之垃圾堆,反而壞了古典名著的名聲。
    《金瓶梅》的故事來源於《水滸傳》,潘金蓮出名,首先是《水滸傳》幫的忙。但人物的性格、經曆及其故事兩書已經有很大不同。西門慶、潘金蓮兩個人物在《水滸傳》中隻是配角而已,是給武鬆配戲的,以顯示武鬆的英雄本色。所以他們倆的戲份不多,過個場而已。《金瓶梅》則不同,西門慶、潘金蓮是主角,武鬆是給他們配戲的,開個場,然後又收個場而已。今天人們對西門慶、潘金蓮作為小說人物和故事的印象,其實更多是來自於《金瓶梅》,所以有個角色差的問題要把握。當然,演《水滸傳》時為了把人物演得更飽滿一些,可以借鑒一下《金瓶梅》,但必須有個度。以拍《水滸傳》為名,行拍《金瓶梅》為實,那就倒胃口,讓人鬧心了。
    再者,今天的人們真的能夠理解潘金蓮?說自己讀書讀出個真情、純情、不淫蕩、還有個人權益意識的潘金蓮,那可是“天方夜譚”。說潘金蓮好,說潘金蓮不好,有情可諒,那都是個人閱讀的感受,隨個人的便,不強求一律,“一千個觀眾,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年輕的女演員也不必把自己說成是個潘金蓮的研究專家,否則,不是糟蹋了潘金蓮,就是糟蹋了自己,不合算。即使今天你把《水滸傳》、《金瓶梅》讀破了,你也很難體會到當時社會兩個十分重要的、也是潘金蓮很多想法和行為的根本原因:人口買賣製度和妻妾製度。體會不到,理解也難了。
    人口買賣,在當時是允許的,也是公開的,一個普通的十五六歲的女孩,身價不過五兩銀子左右,約合六擔大米。一夫多妻妾,有權有錢者,妻妾成群。在這樣的家庭,婦女的地位、價值、心理、行為都與一夫一妻的家庭截然不同。讀者可以留心認真讀讀西門慶家庭中發生的大大小小的故事、糾紛、矛盾、衝突,從吃、穿、住、行到夫妻(妾)關係和男女關係,可以發現其中很多值得思考的東西,很多可以幫助我們讀懂潘金蓮的東西。
    李瓶兒與潘金蓮有很多相同的地方,都是現實性十分突出的人物。比如,做妻不像妻,對丈夫不滿,害死丈夫;對現實不滿,期盼著一個真心愛自己的男人,哪怕做妾也可以;兩人都死於“惡報”,而且死得都很慘。也有相異之處,潘金蓮很有個性,很美、很聰明、很要強,追求自己幸福的欲望十分強烈,為此,可以不顧一切,直至害死無辜,甚至毀滅自己。李瓶兒比潘金蓮長得更美更白,也更有錢,性格溫柔,與人相處關係很好,為西門慶生了個兒子,與西門慶的關係比潘金蓮更真切、更像夫妻,等等。
    李瓶兒在世人的眼中影響不如潘金蓮,是因為《水滸傳》中沒有李瓶兒這個女人。在小說的傳播過程中,人們先從《水滸傳》中知道潘金蓮,又在《金瓶梅》中擴展了對她的了解。相比之下,對李瓶兒的了解就十分缺乏了。李瓶兒在《金瓶梅》中雖然是僅次於潘金蓮的第二號女性人物,但從人物的多麵性、複雜性、豐富性來看,她比潘金蓮更勝一籌。人們閱讀潘金蓮,讀完之後的感覺是“越來越不像話”,而閱讀李瓶兒則是“越來越惋惜”。可惜沒有人去認知一下李瓶兒,去試試寫寫這個女人,去試試演演這個女人。
    演好潘金蓮不易,演好李瓶兒比演好潘金蓮更難。
    不信?先讀讀這部《潘金蓮與李瓶兒》吧。
    2011年1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