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字數:7535 加入書籤
,最快更新帝王師:劉伯溫 !
45歲生日那天晚上,他和礪上人有段精彩的對話,讓人看了很為劉伯溫是非分明的觀點震驚。
砥上人:“佛主張不殺生,非但不殺生,還要割肉喂虎。”
劉伯溫:“這就不對,如果你被老虎咬了一口,馬上要死了,有機會殺它,也不殺嗎?”
砥:“原則上是這樣。”
劉:“你們佛家不是說眾生平等嗎?可你就要被老虎咬死了卻不反擊,那是不是證明你的命不如老虎?”
砥:“這個嘛……”
劉:“你們這種人每天坐在絕對安全的地方,撞鍾念經,因為沒有危險,所以就信口胡說,不殺生,卻不知身處險境的人,如果不殺掉老虎,就會失去生命。你們這不是站著說話不腰疼,保護罪惡嗎?哪裏有仁義之心?”
砥:“殺生肯定要遭到報應的。”
劉:“山中老虎,水中鯊魚,每天都殺生,我怎麽沒見到它們有報應?”
砥:“哎喲,那是食物鏈的問題,佛說不殺生,是講給咱們有理性的人聽的。”
劉:“這樣說來,禽獸殺生不會得到報應,而我們人殺生就要得到報應,那人不如禽獸?”
砥:“咱們談點別的吧。”
劉:“咱們頭頂的這片天的主宰是誰?”
砥:“佛祖。”
劉:“佛祖在西方,這裏是東方。”
砥:“那就是你們道教的玉皇大帝吧。”
劉:“玉皇大帝是主宰天地的神,他定下法律,而你們佛教卻總對有罪之人引手相援,你們這不是違法嗎?”
砥:“你看今天的月亮好圓啊!”
那天月亮的確好圓,但是,劉伯溫說:“其實我隻是不尊重你的職業,但我尊重你這個人。”
砥上人說:“你就該如此,因為我又不是番僧。”
的確,劉伯溫雖然反對佛教,但卻和佛門中那些非番僧的人交往甚密。在紹興三年,他遊山玩水之地都有和尚的身影。而且劉伯溫在著作中經常會用到佛家的典故,或者是以佛家的語境來書寫文章詩詞。這其實很容易理解,唐朝時韓愈反佛,認為佛教的先生們每天不幹活,但卻占著大量土地,是世外的頂級富豪,尤為要命的是,他們傳播一些大言不慚的理論,使人心萎靡,應該把他們的寺廟鏟平,把他們的土地收為國有,再讓他們蓄發參加繁重的體力勞動。但韓愈卻和很多和尚結為朋友。
劉伯溫和韓愈有同樣的心境,所以在二人談話的最後,劉伯溫感歎說:“你們佛教的神隻們也不過是我們普通人所製造的,製造者如果頭腦清醒,宅心仁厚,你們的神隻就正大仙容,佛光普照。反之,你們的神隻就是群魔亂舞,一塌糊塗。”
每個人都在心中製造著屬於自己的神隻,這種神隻有時候是正義之神,有時候是邪惡之神,還有時候,隻是一片虛空而已。這種人,我們稱之為沒有理想的人。
劉伯溫心中的神隻自然是正義之神,隻不過這尊神製造的時間太長,發揮的作用也微乎其微。1356年,劉伯溫福至心靈,他最後一次在大元王朝亮相的序幕被他心目中的神隻緩緩拉開。
燈籠計
劉伯溫重新被元政府起用,不是元政府幡然醒悟他是個人才,而是和幾年前一樣,也是朋友的推薦。他這個朋友叫石抹宜孫,契丹人,是個傳奇色彩濃厚的人物。石抹宜孫性情灑脫但很機警,能力突出但謙虛謹慎。年輕時曾襲了父親的官位來到江南,在處州擔任行政長官。當他弟弟成人後,不能自力更生,所以他就打通關係,把父親的官位襲給了弟弟,而自己到台州閉門讀書。1351年,方國珍在台州革命,江浙行省想到這位傳奇人物,就命令他到溫州擔任行政長官。劉伯溫在紹興監獄遊山玩水時,石抹宜孫已憑多次擊敗盜賊的功勳榮升江浙行省樞密院判官了。
從各種關於石抹宜孫的記載來看,他是那個年代少有的儒將中的奇葩。他的軍隊紀律嚴明,能吃大苦耐大勞。他本人則是個書癡,特別善於寫優美動人的詩歌。由於都在江浙行省做官,所以劉伯溫和石抹宜孫總是抬頭不見低頭見,劉伯溫在紹興監獄時,二人的關係升溫。石抹宜孫有意識地接近紹興文化圈,所以有心人經常能在紹興看到石抹宜孫的身影。就在那時,石抹宜孫和劉伯溫開始頻繁交往,兩人同時確定,這是雙方偉大友誼的開端。
劉伯溫對時局的看法讓石抹宜孫深以為然,劉伯溫在方國珍屢降屢叛處置問題上的是非觀更是和石抹宜孫心心相印。所以在1356年正月,石抹宜孫就寫了封聘用書,送到劉伯溫處,請他出山幫自己。字裏行間流淌著無限真情,使劉伯溫深為感動。
一個人一旦被感動,必然要付諸行動。所以,正月末得到石抹宜孫的信,二月初,劉伯溫就走進杭州城,接受了江浙行省都事的職務,三月初,他風塵仆仆地來到了石抹宜孫辦公地處州。
石抹宜孫激動不已,緊緊握著劉伯溫的手,似乎要落下眼淚來。但他認為這樣不合適,所以馬上收起情緒,拿出一份檔案,對劉伯溫說:“這是逆賊吳成七的檔案,你先看看。”
吳成七是劉伯溫的老鄉,青田縣人,吃苦耐勞而且頭腦靈活,並且在當地一位江湖高手手下練過搏擊術。春天來時,在家務農,莊稼生長時,他就外出販售私鹽。這使我們想到了他的前輩張士誠,但吳成七和張士誠不一樣,販賣私鹽隻是兼職,並非主業。
1353年春天,吳成七在青田某個鎮上販賣私鹽,結果被當地的鹽霸欺辱,不但讓他賠了本,還揍了他個鼻青臉腫。吳成七陷入兩難境地,他不能報官,因為他就是違法犯罪分子,他又不能忍氣吞聲,因為從當年的氣象知識判斷,他的土地將顆粒無收。吳成七趴在地上考慮了很久,終於決定先出一口惡氣再談其他。於是,他站了起來,鹽霸和他的幾個嘍囉對他這種挑釁行為極為憤怒,準備再揍他一頓。他們不知道,吳成七的搏擊術造詣很高,有時候連他老師都不是對手。所以,他一記重拳就把那個鹽霸臉打成了肉餅,鹽霸當場死亡,吳成七逃離現場。
殺人肯定要償命,天經地義。但有一種殺人就不必償命,比如政府殺人,再比如造反殺人。吳成七在家中惶恐了一天後,找來了同行——民間搏擊大師宋茂四,還有他平時經常救濟的儒生支雲龍和經常蹭他吃喝、並聲稱是青田第一謀士的周一公。
四人幾乎是一拍即合,這倒不是因為他們有多心心相印和肝膽相照,而是因為那時候,江浙境內除了紹興無烽煙外,其他地方狼藉一片。人人都在造反和準備造反,而且成功幾率出奇的大。既然現在活得差強人意,那就重走出一條人生路。
宋茂四常在江湖上行走,認識了太多不如意的人,所以一經聯絡,馬上站出了一群人。周一公扮演了街頭革命家的本色,通過各種裝神弄鬼,吸引了無數想要發家致富的人。
吳成七坐在高處,看著一萬多人向他歡呼,突然想到了支雲龍曾經說的一個成語:眾望所歸。
1354年,眾望所歸的吳成七自稱“吳王”,開始了他和元政府的對抗之路。但吳成七隻是窮吆喝,他稱吳王很久了,隻是在某某村和某某屯裏稱王稱霸。也就是說,他開始時,根本沒有和元政府的正規軍接觸過。他的軍糧全從當地普通百姓那裏得來,誰家辛苦種了糧食也不可能白給他,所以吳成七最開始革命時,是先對普通老百姓革命。這種革命方式有兩種:有錢有糧的出錢糧,沒錢沒糧的就出人。
革命的成果極為樂觀,因為人數的增多,吳成七不得不頻繁更換巢穴。最終,他在青田縣金爐鄉金山村後麵的金山頂上建立最終巢穴,後人稱為吳成七寨。幾年後,前來招安他的官員說:“這是個貨真價實的易守難攻之處,海拔700餘米,孤峰聳立,地勢險要。吳成七把寨子分為三級,每一級都有重兵把守,加之地利,想要突破這樣的賊巢,慘重代價在所難免。”
人其實就像動物,出發捕獵前,必須要鞏固自己的窩。中國人對一個混得慘兮兮的人經常用一句話:把窩都混沒了。但特別重視自己的窩,也會使人的防禦思維特別突出,而進攻思維退居二線。
吳成七一直在加固他的老巢,就如孫悟空當年始終鞏固他的水簾洞一樣。所以,一年下來,他震撼的一次軍事行動隻是攻擊了青田縣城。
但對於當時風聲鶴唳的元政府而言,這樣的軍事行動已足夠他們驚恐萬分了。江浙行省馬上派遣剿匪部隊去找吳成七。吳成七最開始時還心驚肉跳,但他的擔心實屬多餘,因為政府剿匪部隊走到南田山時不知什麽原因,突然潰散了。幾個月後,第二批剿匪部隊又移動到了南田山,吳成七試探著派出一支小分隊,在山頂敲鑼打鼓,那支剿匪部隊剛聞鼓聲就一哄而散。
勇氣固然來自我心,但很多時候,勇氣的產生是因為對手的無能。元政府剿匪軍的無能讓吳成七有了走出巢穴的勇氣,開始擴大他的勢力範圍。短時間內,他的部隊猶如修煉成精的妖怪出山,橫掃處、溫、婺州及閩北建甌一帶。吳成七穩紮穩打,打下一地馬上建立軍事營壘(寨子),結果,如你所知,吳成七的勢力就如一條蜈蚣,首尾聯絡百餘寨。元政府頭痛萬分,隻好再拿出他們的看家本領:招安。
然而,雙方的談判過程沒有任何進展,因為大家討價還價,誰都不相信誰。所以,吳成七繼續做他的山大王,元政府這時才命令石抹宜孫對吳成七作堅決徹底的剿殺。
劉伯溫看完這份檔案,對這位老鄉的評價並不高:吳成七很難成事,他喜歡建寨,這樣的人不是進取型人才。
石抹宜孫說:“固然如此,但他建寨的同時在屠殺我們的子民,所以還請你出計策。”劉伯溫笑了笑,看了看他的同僚們。當他正在看檔案時,石抹宜孫的三位最得力的下屬已經陸續來到。其實,對這些人,劉伯溫都認識。而且,劉伯溫也認定他們是肯做事而且能把事做成的人。
比如站在石抹宜孫身邊那個儒雅但眉宇之間卻透著一股英氣的章溢,是元朝大儒王毅的關門弟子,1352年,紅巾軍把他的侄子捉獲,他挺身而出,主動替換侄子。紅巾軍曾聞他是個人才,想要他為己效力,章溢死都不肯。後來,他賄賂看守,逃出囚牢,散盡家財組建民團,幫助石抹宜孫把進入龍泉的紅巾軍打退。石抹宜孫對章溢的評價很高,說他是台州之民的救世主。
另外那個章溢的老鄉胡深,是個有責任心的人,龍泉大亂時,他集結家族子弟,組成武裝部隊投靠石抹宜孫。多次不動一兵一卒,僅靠嘴皮子招降山賊海盜。
劉伯溫看檔案時,他就站在劉伯溫身邊,皺眉思考。
坐在那裏的那個五短身材的叫葉琛,臉橫著比豎著寬,有人說他是蒙古人,有人說他是契丹人,也有人說他有二分之一蒙古血統、二分之一漢人血統。他初做官時就來到處州,和石抹宜孫成為莫逆之交。這三人中,他和吳成七打的交道最多,曾親自去招降過吳成七,對堅不可摧的吳成七寨有著深刻印象。
還有傳言說,葉琛初到青田時,曾被吳成七俘虜過,而且和吳成七結下了深厚友誼,所以元政府準備招降吳成七時,他成了最佳人選。但這種說法很少有人提及,因為葉琛自認根正苗紅,說他和吳成七有瓜葛,那就是在侮辱他。
劉伯溫是個有話就直說的人,所以他就對石抹宜孫說了他的計劃:第一步當然是寫安民告示,因為現在處州附近不僅是吳成七,還有很多山賊。曆來戰爭,講究的都是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劉伯溫這一招起到的就是“平亂”前安撫民心的作用,特別是對於那些吃不起飯、穿不起衣被迫落草為寇的百姓,如果能在戰爭之初就把他們爭取過來,不費一兵一卒就達到分化瓦解的目的,這是戰爭最理想的效果。另外還有一點,沒有參加山賊的普通百姓也是潛在的山賊,這些人就是山賊的招生對象,所以,必須要堵塞山賊的兵源,暫時可行的辦法就是告訴他們,政府是正義的,山賊是邪惡的。
葉琛聽完劉伯溫的話,站了起來,鼓掌說:“其實所謂安民告示,無非就是替咱們政府辯護一下吧?”
劉伯溫對他的聰明很認可,但是,為元王朝辯護是件苦活。因為在那時,如果不是聾子或者是瞎子,都能看出來,政府和山賊沒有不同之處。
可這難不倒劉伯溫,因為激情和忠貞是智慧的源泉。劉伯溫的安民告示是這樣的:一開頭,總結了元王朝建國八十餘年是怎麽努力建設和諧社會的,證明元順帝還有為民之心,然後就開始替皇帝作自我檢討,他認為現在社會這麽浮躁、險惡,都是當官的問題,皇帝問題並不大,接著,劉伯溫開始循循善誘,告訴百姓:“我的父老鄉親啊,不要再被蒙蔽啦,欺侮你們的是貪官汙吏,我也知道你們是被逼的,但是你們的矛頭指錯了,不應該對著我們聖明的皇上啊!你們無知的行為已經驚擾了皇上,何況那些貪官汙吏你們也殺了不少,該夠本了吧,該收手時就收手,你們再胡鬧的話,皇上不客氣了。”
實際上,劉伯溫縱然有如椽大筆,有點石成金的水平,由於事實所限,他的論點也沒有辦法使所有人都信服。因為百姓們的認識都沒他那麽深,何況他們忠君意識並不強,上梁不正下梁歪,皇帝要是好皇帝,那當官的也不敢這麽胡作非為。
安民告示沒有起到作用,這就證明有時候攻心並不是最好的辦法,恰好相反,有時候,武力是解決問題的唯一途徑。
吳成七的軍隊號稱十萬,其實隻有幾萬人,這幾萬人裏還有被逼當賊的人。所以,吳成七部隊的戰鬥力並不強。
不過,此人的部隊有個優點,就是善於山地作戰。葉琛最有體會,他指出,吳成七那些嘍囉簡直不是人,在南方的山地之間,吳成七和他的部隊如同鬼魅,飄然而來,砍了幾顆腦袋又飄然而去,有時候又像是山神,可以移山挪樹。老實說,元朝的陸軍橫掃天下時,對森林和山地也是束手無策。忽必烈活著時曾對安南和緬國進行過多次試探性的攻擊,結果都是慘敗而回。蒙古軍隊的名利場在大平原,而不是深山老林中。
劉伯溫對葉琛說:“打仗,就四個字,揚長避短。絕不能拿自己的短處去碰對方的長處,那不是打仗,而是自殺。應該把吳成七叫到咱們的平原上來打。”
葉琛也是打過仗的人,而且讀過兵法。紙上談兵大家都是高手,都明白戰役不是請客,要人家來就來。劉伯溫又補充說:“要引蛇出洞。”
葉琛苦起臉來說:“我的部隊一聽說跟吳成七打架,就渾身無力,四肢發抖。引蛇出洞這種事,他們肯定不願意幹,我也不想讓他們白白去送死。”
劉伯溫說:“這簡單,給我權力,我來招聘在山地生活的平民。賊最了解賊,用山地平民對付山地平民就是這個套路。”
據說,這件事後來的結果是,劉伯溫招收山地山民,給吃給穿給兵器,和吳成七交戰數次,吳成七屢戰屢敗,最後他的武裝部隊土崩瓦解,吳成七死在亂兵中。
其實,事情沒有這麽簡單。真實的曆史是這樣的:石抹宜孫和劉伯溫等人製定了詳細的作戰計劃,1356年三月份,計劃開始實施。葉琛被任命為剿匪司令,帶領當時江浙行省所能集結起來的一萬訓練有素的精銳部隊對吳成七發動全麵進攻。一個月後,葉琛的部隊一舉蕩平吳成七的二十餘座軍寨,並且擊殺了吳成七的軍師周一公。吳成七在總寨惶恐不安,就在他驚魂未定時,葉琛的部隊又破了他三十餘座軍寨,同時還消滅了吳成七派去增援的五千精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