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八章 出宮

字數:6422   加入書籤

A+A-




    “尚書侍郎的話,朕明白了,那依照尚書侍郎的意思,朕何時才應當關注天下大勢?”張明謙虛的問道。

    “陛下,當朝廷實力可以影響到關中形勢的時候,那時候陛下當以天下為局,掃清諸侯,成就不世偉業。”賈詡謹慎的說道。

    賈詡並沒有給一個準備的時間,在他看來,朝廷的實力終究還是太弱,李傕,郭汜都還沒有離開三輔地區,白波賊又在河東郡叛亂,再加上周邊縣城起義力量還沒清除,可以說,朝廷僅在關西地區外患就特別的多。

    “朕知道了。”張明不打算在這個問題繼續追問下去了。

    張明知道,以賈詡的性格,恐怕朝廷實力未到一定程度之前,賈詡都不會建議朝廷過早涉入天下大局。

    “臣告退。”

    賈詡見陛下許久未說話,便主動告離了高門殿。

    等賈詡離開大殿之後,張明便開始思考李儒和賈詡兩人的對外方針。從道理上說,李儒和賈詡說的都沒錯。

    朝廷的實力的確很弱,這一點毋庸置疑,雖然朝廷擋住了叛軍的進攻,但二十萬的叛軍,實際上也是因為內訌撤走的,並不是因為朝廷有多強的實力。

    長安內部情況也不是很好,首先,呂布的動向還不明確,再加上朱儁帶著長安的兩萬五千名士兵離開長安,就意味著一旦呂布忠誠度恢複正常,萬一攜帶著士兵逼宮,那長安就真的完了。

    在這段時間的相處中,張明測試過呂布的忠誠度,經過反複測試,他發現,係統所說的忠誠度一百應該指的是個人能達到的最高忠誠度。

    所以呂布的忠誠度雖然達到一百,但呂布的一百忠誠度大概也隻是忠臣級別的強度,可能這就是呂布能夠達到的最高忠誠度了。

    其實這並不奇怪,因為不同的人,所能達到的最高忠誠度其實是不一樣的。

    有的人可以死心塌地的忠誠君主,即使讓他為了君主自殺也會毫不猶豫,但有的人隻能在不違背自身原則的情況下忠誠君主,這種人有自己的野心,有自己的思想,雖然難以掌握,但往往更加有才。

    很顯然,呂布便是第二種人,不隻是呂布,賈詡,李儒也是第二種人,他們從不死忠,他們會挑選君主,他們也知道什麽時候該做什麽事,什麽時候不該做什麽事。

    第二種人不容易掌握,但現在的朝廷需要第二種人,所以現在的張明天天周旋在一群聰明人之中,自身也變得越來越聰明。

    關於呂布的處理,張明有了初步的想法,那便是讓其回到溫縣封地,順便替朝廷清理關東地區,即河內郡和河南尹兩郡。

    河南尹緊靠曹操大本營所在的陳留郡,有了呂布的製約,想必曹操應該有所收斂。

    其次朝廷文官體係還是老一套的文官係統,說個不好聽的,這些上朝的大臣年齡都很大了,他們對外戰鬥不積極,對內改革沒動力,唯一能做到的就是維持著漢帝國這艘搖搖晃晃的大船表麵的光鮮。

    以前的張明不能動文官係統是因為防止出現裏應外合,但現在無所謂了,反正朝廷的危機已經解除了,短時間內,不會有第二個牛輔率軍圍攻長安。

    關於文官係統,張明雖然有改動的想法,但動靜暫時不宜過大。所以他打算先挑選一批年輕的學子陪同天子讀書。

    張明雖然長有一副成人的樣貌,但他的年齡畢竟隻有十歲,而且在董卓擅權期間,天子對外的形象就是一個不讀書的孩子,所以此刻提出認真讀書也無不妥。

    讀書當然不是目的,培養年輕有幹勁的近臣才是張明的目的。

    一切都有了對策,隻帶下一次朝會與百官商議即可。

    漢朝的常朝是五天一次,張明不會破壞這個規矩。離下一次朝會也隻有一天而已,所以他也並不著急。

    這兩天,長安城好不熱鬧,自從軍功處給士兵們發放了軍功獎勵之後,這些士兵都將賞賜帶回了家中,長安一戰之後,長安百姓數千戶的家庭有了存糧和錢。

    整個長安城所有的百姓第一次意識到打仗真的可以強國富家,他們期盼著下一次的朝廷募兵,這種現象從未有過,皇甫嵩看在眼裏,真心的佩服陛下的舉措。

    至於那些為朝廷犧牲的士兵,皇甫嵩作為軍部尚書,以陛下的名義,為這些人舉行了哀悼,同樣為這些士兵記下了軍功,並給了這些家庭一些撫慰金。

    而那些受傷的士兵則留在軍營由軍醫繼續治療,整整五六日,華佗都沒有休息過一天,以他現在的醫術和身份,本可以不用這麽忙碌,可華佗看著傷重的士兵,心中難忍,所以遲遲未到皇宮報道。

    長安第一商人卓雲的商行在開業的第二天,便迎來了大批拿著黃金兌換五銖錢的市民,卓雲自然知道這些拿著黃金的市民都是擁有軍功的家庭,所以他也不敢怠慢,讓手下人好好的對待。

    市民有了錢和糧,長安城的商業也開始興盛了起來,不過這些市民大多數也隻是買一些必要的物品,比如織布,農具,鹽等,很少有市民拿著這些錢去酒肆瀟灑。

    不是即便如此,長安的酒肆也在這段時間比之前生意好了不少。

    現在城內有軍功的家庭感謝陛下的賞賜,城內的中小商家也感謝陛下的舉措,城外開赴河東郡中的軍隊也心心惦記著軍功,尤其在上一場作戰沒有獲得軍功的將士,可以說軍功獎勵一舉多得。

    隻要這些軍功獎勵花在長安商家手上,張明就不怕軍功獎勵過高,尤其他還暗中讓崔明幫助卓雲控製了長安城的不少商業,借助這些商業完成了貨幣的回流。

    其實這些獲得賞賜的家庭錢也隻能花在長安城,因為這個時期交通不夠發達,長安幾乎都是本地商人,雖然也有一些胡商,但受到長安城坊市的管理,所以他們的生意並沒有提高多少。

    至於用錢想要買田,贖人,那就非常困難了,因為這些田地都是世家豪族的,他們壓根不賣,而且賞賜的錢,糧也不足以購買。

    世家,豪族的人在這麽多年的時間內,已經將大漢的土地大多兼並到自己的名下,再加上他們不用交稅,所以導致了各地隻能不斷增加平民的賦稅來滿足縣府的運行。

    針對這個現象,張明還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動世家的人,世家還能容忍,但動世家,豪族的田地,他還不能,田地是世家,豪族的命根子,他若是真的動了,估計過不了幾天就要換皇帝了。

    朝中所有的大臣,乃至於皇甫嵩和呂布都有自己名義下的土地,這些土地全都是免稅的,就是因為這些免稅的土地存在,百姓們才真正的無地可種,無飯可吃,流離失所。

    以漢朝的人口數量,尤其是經曆了七年黃巾動亂的漢朝,所擁有的人口數量已經比起巔峰時期少了太多,即使有著旱災,水災的影響,即使農業生產力不高,但想要滿足這些人口的吃飯,以現在漢朝開墾的土地也是足夠的。

    漢朝的土地除了世家和豪族手上占有以外,皇帝手上也有一些土地,比如上林苑和西園等地,這些地方則被之前的皇帝作為遊樂的地方。

    現在對於朝廷來說,想要獲得土地最容易的方式就是通過戰爭消滅土地之上原有的主人,這樣這些土地就會變成朝廷的土地,可以任憑朝廷處置,至於跟世家,豪族要土地,張明暫時想都不帶想的。

    自古以來,王朝末年基本上都離不開一個詞,那便是土地兼並,而在這些王朝末年之中,東漢末年土地兼並尤其誇張。

    東漢時期由於土地兼並嚴重,財富分配嚴重不均,世家豪強趁著天災,以低價大肆收購百姓流民的土地,有了土地之後,進一步控製民間流言,再通過舉孝廉製度中,名士任用方式,將自己的人舉薦到朝中,壟斷了上升渠道。

    就現在的朝中,三公九卿幾乎全是豪強地主出身,而且這些豪強地主還很多還是數代公卿,最典型的就是弘農楊氏,不僅占據著大半的弘農郡的土地,還在朝中擔任高官。

    想要通過簡單的改革來獲得豪強手中的土地,那簡直就是癡人說夢,王朝末年的土地兼並現象已經不單單能夠通過改革的方式來化解,最好的方式便是戰爭,用暴力的方式來摧毀掉依附在土地之上的蛀蟲。

    下午,張明帶著崔明還是近侍走在長安的大街上,他也想知道現在的長安還有沒有賊寇泛濫。

    就是昨天下午的時候,執金吾上奏道“長安城內的賊寇已經被清除幹淨,陛下可以放心。”

    聽到這個消息,張明想起來自己第一次微服出訪的情況,那一次在外城,他的車隊整整見識到了十來起的攔路打劫,當時他還救下了一個生意人。

    當時正逢叛軍圍城,為了防止長安城內出現混亂,所以張明並沒有派兵清剿城內的劫匪組織,僅僅隻是用北軍維持了長安城主街道的安全。

    後來長安外患解除之後,執金吾便開始著手率兵清剿長安城裏坊區的賊寇,整整用了五天左右的時間,才將這些賊寇給清剿完成,可以說,這一次的清剿,長安城的牢獄都要住滿了人。

    隻是執金吾雖然這樣說道,但這些官吏欺上瞞下的本事,張明可是見過了,所以為了防止被蒙騙鼓裏,他隻能親自再微服出訪一次,當然更多的也是出來散散心,他這幾天從早到晚查閱奏章實在太累了。

    這是張明第二次微服出訪了,隻不過比起上一次,這一次他更加低調了,在外人的眼裏隻當是普通的少爺出遊。

    這一次張明一行人走與上一次不同的路,由於長安之戰的獲勝,長安城街上的行人比上一次要多出許多,尤其是在長安內城裏。

    很快,張明一行人便出了內城,到了長安外城,人流量相對就少了很多,而且人們也變得匆忙起來,身上的服裝也不如內城百姓貴氣,不過精神狀態還是不錯的。

    一會兒之後,張明一行人到達了裏坊區,長安的裏坊區分為東鄉,西鄉,南鄉,北鄉四個區域,裏坊的管理者都是吏卒,裏市分離,這種城市管理方式一直沿用到唐朝時期才發生巨大的改變。

    到了裏坊區,與上次的確有了不一樣的變化,至少這次多了一些巡衛,雖然三三兩兩,不夠精神,但總比上次沒有好。

    按理來說,裏坊區是不允許開設商鋪,但並不代表沒有商業,一些最基礎的以物易物的商業交易模式在這邊依舊存在,偶爾也會借宿吃飯,借宿休息的情況。

    當然每一個裏坊區都是用圍牆隔開的,僅保留四處門,現在這四處門也開始有人看守了,檢查出去和進去的市民。

    不過這種檢查過於敷衍,張明一行人輕輕鬆鬆便走了一處裏坊區,坊區內的人流量相對就少了很多,而且這些人的臉上也沒有多少精神,身上的衣物也是破破爛爛,布滿補丁。

    有的市民背著一個鋤頭,看的出來是開墾農田的農夫,有的市民則從市區買了一些東西回來,總之比起上次微服出訪,這一次,情況的確好了很多。

    然而就在張明歡喜的時候,旁邊不遠處又傳來了一陣吵鬧的聲音,循著這股聲音,張明一行人來到了此處。

    這裏有一棟房子,在院子外麵,有一個婦人正在大吵大鬧,旁邊的人都已經圍了過來。

    張明派崔明前去打探消息,很快崔明便回去了,撫掌說道

    “陛下,那個婦人是李氏,家中男人在軍中得了軍功,前些天將朝廷賞賜的五石糧食和一兩黃金送回家,今天李氏拿著黃金正準備前往市區商行兌換五銖錢,結果出門沒多久,就被人打劫了。”

    “李氏的哭鬧引來了許多人,其中有兩人前去追擊劫匪去了。”

    “聽說,這已經不是第一起搶劫案件了,有人已經報官了,裏正也正在朝這裏趕來。”

    張明本來以為現在長安城好了許多,沒想到走進裏坊才知道,一如既往的爛。(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