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七章 天下大勢

字數:6678   加入書籤

A+A-




    麵對著陛下的反問,李儒沉思良久,隨後麵帶微笑的答道

    “陛下,十八路諸侯討董的目的也隻是為了借天子名義,實為擴大統治範圍,擴大兵源的行為,實際上他們壓根不在乎天子的死活。”

    “從一年前十八路諸侯參與討董到如今陛下掌權天下,許多諸侯的實力反倒是得到飛躍式的增長,以盟主袁紹為例,擊敗韓馥之後如今已成實際上的冀州牧,統治了整個冀州地區。”

    “袁紹的兄長袁術則占據著荊州南陽郡,豫州汝南郡,揚州九江郡和廬江郡,這些都是繁華的區域,雖然勢力範圍不如袁紹,但人口,將士卻不輸袁紹。”

    “原董卓身邊的驍騎校尉曹操,臣沒想到他發展的如此迅速,借助清繳兗州黃巾賊,已經實際上控製了陳留郡,平原郡,濟陰郡等地,兗州的大部分區域已在其控製之下。”

    “甚至於當初隻是袁術部下的孫堅的兒子孫策,在短短半年左右的時間,以秋風掃落葉之勢迅速清除了江東的本土勢力,站穩了腳跟,真出人意料。”

    “現在的大漢江山比起一年前十八路討董的時候,已經產生了多個不可輕估的軍閥勢力,然而這才短短一年左右的時間。”

    李儒感慨道,自從董卓占據洛陽,挾天子之後,就開始偏安一隅,看不起這些諸侯勢力,後來遷都長安之後,更是舉全城之力為他修建郿塢,以供娛樂。

    彼時的李儒多次勸諫董卓不要沉迷在美色之中,結果董卓壓根不聽,最後甚至因為美色得罪了呂布,最終落了個身死的下場。

    張明默默的點了頭,對於現在的大漢形勢,他的了解並不比李儒少,所以李儒所說的內容他也都知道,也正是如此,他不得不加快控製關中的速度。

    雖然朝廷戰勝了牛輔的叛軍,但關中的形勢並非一片大好,先不說河東郡的白波賊叛亂。

    河內郡和河南尹地區早期便是在牛輔的控製之下,如今牛輔已死,這塊區域反倒成為了無主之地,至於弘農郡,則由弘農楊氏實際控製著。

    朝廷真正實際控製著的三輔地區,京兆尹,左馮翊,還有右扶風,如今還有不少起義的力量,雖然這些起義的力量並不大,但對地方的生產卻造成了不可估量的影響。

    張明讓徐榮清繳各地的起義力量其實說的就是三輔地區的起義力量,因為隻有這裏才是朝廷真正控製的地方,所以這一塊地區恢複生產是至關重要的。

    “李侍中,你覺得麵對著各州的諸侯勢力,朕應該怎麽辦?”

    陛下的問題讓李儒一時無法回答,當初李儒跟隨董卓的時候,麵對著各州的諸侯勢力,實際上隻能以天子的名義進行安撫工作,但是現在不同了,現在不能單純的安撫各州的諸侯了。

    天子誅殺董卓的事情已經傳到了各路諸侯的耳中,現在所有身懷異心的諸侯都明白了天子已經實際掌權,所以他們都加快了征討地方的速度,以求得和天子對抗的實力。

    如果說曆史上的諸侯們在這個時間點都是小打小鬧,但天子掌權的消息一下子刺激到了這些身懷異心的諸侯,尤其是袁紹,袁術,還有孫策都加快了征討速度。

    至於曹操,張明搞不清楚,他到底對於天子掌權是個怎樣的態度,不過論心毫無意義,張明隻知道的是,曹操在兩袁的逼迫之下,也加快了鯨吞兗州的速度。

    “陛下,可以頒布一紙詔令,讓各地官員前來長安述職,如若不來,可以宣告其謀反之心,號召天下諸侯共同擊之。”李儒冷靜的說道。

    “李侍中,此話何解?”

    “陛下,各地諸侯跟朝廷其實已經處於半斷絕的關係,連定期述職的官員都已經不來朝廷了,更何況錢財的轉運,全都是地方自行管理。但他們還是以朝廷的名義在做事。”

    “這就意味著朝廷隻要一天還在,他們便還是朝廷的官員,朝廷自然有權力要求他們前來述職,他們可以來,也可以不來,但無論來還是不來,朝廷都可以借此分辨出誰是身懷異心的諸侯,誰是心向朝廷的諸侯。”

    “隻有對各地諸侯有了基礎判斷之後,才可以選擇拉攏一群諸侯,打擊另外一群諸侯。”

    聽著李儒的分析,張明心中歎息,朝廷的實力實在太弱了,李儒此計說到底還是讓諸侯混戰,朝廷的參加隻不過為此添一把火而已,這把火既有可能澆滅身懷異心的諸侯,但也有可能加速心向朝廷的諸侯的消亡。

    但有了朝廷的名義,這些心向朝廷的諸侯至少可以有個目標,而不是在這等死,李儒雖然不知道曆史,但張明卻非常的清楚,即使沒有朝廷的參與,這些心向朝廷的諸侯基本也都是等待被滅亡的狀態。

    比如荊州劉表,比如益州劉焉,比如涼州馬騰,比如徐州刺史陶謙,比如北海太守孔融,這群人在曆史上都是偏向朝廷的諸侯,但偏偏選擇混吃等死,以至於大好的地盤全都被叛軍所占據了,最後漢朝實在無力回天,真的亡了。

    所以李儒此計隻是為了調動這些諸侯的積極性,而不是讓他們默默等待著被吞並的下場。

    現在的朝廷連近在咫尺的河東郡都管理不了,但何況遠在天邊的各路諸侯。

    既然以朝廷的手根本沒法伸到諸侯那裏,那就讓諸侯進一步混戰起來,尤其是那些躺平的諸侯,讓這些躺平的諸侯給那些有野心的諸侯製造一些麻煩,防止這些有野心的諸侯,比如袁紹,袁術,孫策,曹操等人成長的太快。

    張明很明白,李儒此計風險非常大,不過這也符合李儒的性格,如果問賈詡的話,賈詡斷然不會提出這樣的建議。

    張明很猶豫,他決定還是等問過了賈詡在做打算,李儒此計一開,朝廷幾乎就沒有了後路,諸侯一旦混戰起來,整個局勢更加無法控製,唯一的優點就是那些有野心的諸侯沒法再通過蠶食之法一點一點的吞並掉其它的諸侯。

    “李侍中,朕再考慮考慮,你的計謀雖然不錯,不過風險著實太大,朕一時難以決定。”張明嚴肅的說道。

    李儒並沒有感到太意外,因為他也知道,一旦給某路諸侯定了謀反,恐怕此路諸侯隻會更加肆無忌憚的行事。

    “陛下,關於此事,也可以不用過於著急,可以先讓諸侯派出手下官員前來朝廷述職,借此了解各地的情況,至於那些不派官員前來的諸侯,也不用給其定罪,就當他們沒有收到朝廷的消息。”

    相比於之前的計謀,李儒現在所說的就平和了很多。

    “李侍中,關於此事,朕再考慮考慮,暫時先不說此事。”張明說道。

    張明打算問過賈詡之後再行此舉,關於各路諸侯的事情,他還真的沒有把握。

    其實張明可以等朝廷徹底控製關中一帶在麵對各路諸侯,但想要徹底控製關中一帶,需要的時間也並不短,而在這段時間內,那些有野心的諸侯為了爭取與朝廷對抗的實力,想必會以最快的速度吞並其它諸侯,到時候朝廷麵對的就是一個個完全體的諸侯,彼時的壓力又豈是現在能比的。

    絕大多數諸侯都明白一點,天子下令諸侯,本質上天子就是諸侯。

    就像曆史上的曹操攜天子以令諸侯,靠的是挾天子嗎?並不是,靠的是實力,因為在之前董卓挾過天子,李傕郭汜也挾過天子,但實際上並沒有發揮多大的作用。

    董卓挾天子,連洛陽都丟了,李傕郭汜挾天子,彼此為了爭權奪利,互相內鬥,結果關外的諸侯趁機全部成長了起來,曹操挾天子,然而真正決定曹操命運的是官渡之戰的勝利。

    天子的詔書,諸侯是否執行,完全隻取決於詔書是否有利於諸侯,若無益於諸侯的詔書,想要在諸侯控製範圍內傳播都做不到。

    就像張明當初發到叛軍中的赦免詔書,不也是被賈詡修改了一下,變成了清君側的詔書。

    說到底,諸侯都不是傻子,不是一句天子的名義便可以讓想讓諸侯做什麽,諸侯就做什麽,大漢的餘威雖在,但哪裏能抵得過諸侯的野心,此刻諸侯還沒成長起來,天子餘威尚且有用,一旦諸侯勢力成型,天子又算的了什麽。

    張明相信,從他掌權的那一刻起,所有有野心的諸侯的謀士都已經意識到一點,那便是天子容不下他們。

    關於這一點,張明還真的沒有錯怪這些諸侯。

    袁紹的謀士沮授在得知天子誅殺董卓的消息之後,便已經意識到了巨大的政治危機,因此他當時鼓勵袁紹以最快的速度擊潰韓馥,牢牢的控製住冀州。

    曹操的謀士郭嘉也意識到了這一點,促使當時猶豫不決的曹操加快了征討兗州的速度,本來曆史上的曹操現在才擁有一個陳留郡,但現在的曹操卻已經占據平原郡,濟陰郡等地。

    孫策的謀士周瑜從一開始便讓孫策做好兩手準備,一邊與袁術聯合,進攻黃祖所在的江夏,另一邊則在江東與世家聯合,完成對江東的控製。

    可以說,凡是才智過人的謀士都已經從天子掌權的這個消息讀出了巨大的政治危機,以至於曆史朝著更加難以控製的方向發展著。

    所以張明和李儒的擔憂並沒有錯,時間並不在朝廷這一邊。

    李儒見陛下一直在沉思,便告退離開了高門殿。

    “崔明,將尚書侍郎賈詡秘密喚來。”

    “是,陛下。”

    崔明離開了高門殿,叫來了暗衛,讓其拿著他的腰牌前往賈詡家中,將賈詡叫了過來。

    張明讓崔明在宮中培養了一些暗衛,但數量其實不多,總共也就十來個的樣子,主要也就是負責傳遞一些重要信息或者刺探消息,這些暗衛一旦遇到危險,便主動服毒自盡。

    賈詡聽到陛下找他,便收拾了一下,前往了宮中,很快便進入了高門殿。

    “陛下,不知找臣所謂何事?”賈詡疑惑的問道。

    “尚書侍郎,朕想問你,關於天下大勢,你是怎麽看的?”張明並未直接切入話題。

    “陛下,這不是臣該過問的事情,臣隻是個尚書侍郎,陛下所問之事,乃是三公九卿的事情。”賈詡也未直接回答。

    張明看著賈詡無辜的眼神,心中很是煩悶,賈詡的才智雖高,但卻躲躲藏藏,這讓他感覺使不上力。

    “你既然如此不願回答,那朕問你,何必投效於朕?難不成要用你一身才華隻願做一個碌碌無為的尚書侍郎?”張明開始用起了激將法。

    “陛下,臣非不願,隻是臣還沒有等到李傕,郭汜等人的消息。”賈詡冷靜的說道。

    “難道尚書侍郎對自己的計策這麽沒有信心的嗎?”張明再次激將道。

    賈詡看著陛下再次使用的激將法,他知道今天無論如何,他必須要有個交代,否則陛下不會輕易讓他走的。

    “陛下,臣之所以提李傕,郭汜等人的事情,就是想告訴陛下,陛下實在太著急了。”

    “陛下剛掌權二十餘天,卻已經做了太多事情,然而欲速則不達,連小小的三輔地區,陛下都還不能徹底掌控,又如何問起天下大勢。”

    “臣知道,陛下對於大漢江山的分裂痛心疾首,可是大漢的分裂也不是一日之功,想要挽救大漢,斷不可以匆匆忙忙。”

    “就如同臣一樣,臣當然可以借助陛下的關照,一步登天,但臣為何要從尚書侍郎做起,因為臣需要先紮根下來,依靠自己的強處和別人的弱點,然後一步一步的往上走,隻有這樣才能最穩固的。”

    “陛下如今也是如此,如果太過著急,反倒引起天下諸侯的忌憚,到時候關中不穩,諸侯來犯,陛下用什麽來阻擋。”

    對於賈詡的意見,張明很快也明白了,隻是奈何賈詡和李儒的觀點大相徑庭,這倒是讓他極為困惑。

    張明現在終於明白了曆史上的袁紹為何擁有那麽多的謀士,結果還是一敗塗地的樣子,因為兩邊說的都挺有道理的。

    李儒的建議是給諸侯澆一把火,賈詡的建議是暫時不管諸侯,隻顧發展自身。

    張明有些煩躁。(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