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七章 遴選陪讀
字數:6837 加入書籤
“陛下,以這樣的方式選人,同樣不能擺脫地方州牧,刺史,太守的限製,到時候,他們不配合,朝廷一樣無法執行重啟太學的事情。”楊彪小心問道。
對於楊彪而言,隻要太學選拔學生的權利在以自己為首的百官手上,那他就沒有必要拒絕這件事情。
畢竟在太學鼎盛時期,朝中百官幾乎都與太學有關,有的是直接從太學學成升任官職,有的則是學成回到家鄉,通過舉孝廉當官,總之,掌握了太學,基本上就等同掌握了日後的官場。
既然在太學選人上已經沒有了爭議,楊彪自然就更關心接下來如何執行的事情。
說到底,重啟太學終究還是要從地方上要人,就注定了會碰上與地方上配合的問題。
“太傅,地方不配合的問題並不用太過擔心,隻要朝廷向全國頒布了重啟太學的詔令,即使地方官吏不配合又能如何,學子與學子之間的交流根本就不需要地方官吏的配合,甚至一些世家,即使沒有官吏配合,也會了解到朝廷的詔令。”張明自信的說道。
自古以來,學子之間的信息往來隻會比想象中的可怕,有些學子,朝廷的官吏都找不到,但是學子之間卻可以互相聯係到。
比如之前張明想要尋找的蔡邕,除了王粲知道行蹤以外,朝中百官都不知道其行蹤,誰能想到崔明找了半天,才從王粲口中問出了蔡邕的行蹤,並且派人去邀請蔡邕回京了。
而且最重要的一點是,在這個時期,還能成為學子,家庭背景都算不上差,即使不是世家,豪族,也是寒門級別,尋常官吏根本就約束不了這些學子的行蹤,甚至還需要以禮相待。
雖然朝廷已經不如之前,太學也已經衰敗,但是太學在學子心中的地位可是極其重要的,即使地方已經開辦了許多私人學府,比如潁川書院,但是如果能夠前往太學求學,又有幾個學子能夠拒絕呢。
況且以朝廷現在的威信,雖然沒辦法號令天下諸侯,但是想要讓那些博士,大儒重新進入太學教學,卻並不困難,這些大儒自古學習忠孝之道,對於朝廷有著難以言說的忠誠。
有了博士,大儒作為太學老師,有了書籍作為太學生課本,有了朝廷大義為太學生鋪路,張明相信學子一定難以拒絕來長安一看。
楊氏家族也有子弟在潁川書院學習,楊彪自然也心知肚明,這些在潁川書院學習的學子對於朝廷幾乎沒有感情,更何況效忠朝廷。
如今陛下重啟太學,楊彪心中是一百個願意,畢竟楊氏四世三公,對朝廷十分的忠誠,他不希望自己的下一代成為了無君無父的人。
“陛下,既然學子問題不用擔心,那臣便會辦好重啟太學之事。”楊彪信誓旦旦的說道。
“太傅,不急,如今太傅的首要之事,便是將朝廷重啟太學的事情通知給遠離長安的博士以及大儒,讓他們速回長安。同時太傅召集三公九卿商量出一套關於較為完備的學子考核標準,交給朕。”
“至於重建太學的事情,這等小事就不用麻煩太傅了,朕自會交給其它人去辦。”張明沉聲的說道。
“是,陛下,臣立刻去辦。”楊彪點了點頭。
“對了,太傅,朕還有一事,朕的陪讀呢?”張明看著楊彪道。
“陛下,您沒有說陪讀的選擇標準,所以臣也不好去辦。”楊彪苦悶的說道。
楊彪不像王允,做事情沒有分寸,陛下雖然讓他做了太傅,但他卻也不敢妄自塞人。。
“算了,這也不怪太傅,上次召開朝會時,朕的確說的不清不楚,既然這樣,那這次朕便直接與太傅點明。”
“朕想要的陪讀,將來是需要給太學生作為典範的,所以陪讀的要求一定要高,最好是既了解儒家經典,也關心時局,也關愛民生,更要忠於朝廷。”張明說道。
張明想要的陪讀可不是單純用來陪他讀書用的,將來可能會參與治國理政的,所以標準非常的高。
楊彪聽了陛下的要求,心中有些發虛,長安城不缺少世家子弟,不缺少可以陪陛下讀書的人,隻是像陛下描述的人,想要從長安城找到,並不是很容易。
“對了,太傅,你覺得楊修怎麽樣,可以做朕的陪讀嗎?”
就在楊彪思考的時候,陛下的一句話讓他感覺欣慰,其實像陛下所說的陪讀要求,他的兒子楊修就挺符合,可惜楊修跟隨朱儁去了河東郡剿除白波賊,恐怕短時間內不會回來,等楊修回來的時候,陛下的陪讀都已經選好了。
出於私心考慮,楊彪也不太樂意推薦朝中重臣的子嗣,所以剛才一直在猶豫推薦誰好。
不過說到底,除了一些朝中重臣的子嗣,其它臣子的子嗣,楊彪最多也隻是聽說過名字,至於符不符合陛下的要求,他尚且難以決斷。
“陛下,臣的兒子愚笨,恐難勝任陛下陪讀之事。”楊彪禮貌性的推辭了一下。
張明看的出來楊彪的猶豫,雖然楊彪巴不得自己的兒子楊修成為陛下的陪讀,但是楊彪身為太傅,推薦自己的兒子為陪讀,未免落下把柄,被人指指點點。
“這樣吧,朕不也為難太傅。”
“朕有一個想法,可以讓陪讀的選擇更加公正公平,讓百官無法可說。”張明巧妙的說道。
“陛下,您說?”楊彪立刻問道。
對於楊彪而言,無論如何,他的兒子楊修必須要成為陛下的陪讀,成為陛下陪讀的重要性,他可太了解了。
自古以來,能夠從小陪陛下一起讀書,長大的人,將來的時候,一定能夠在朝中占據更好的權勢和地位。
“朕剛才讓太傅與三公九卿商議太學生的考核標準,是為了讓太學生的選拔更加公平公正,讓天下學子無話可說。”
“既然可以用考核的方式選拔太學生,那作為太學生的典範,朕的陪讀,也可以用此方法。”
“隻不過與太學生的選拔不同,這次選擇陪讀,由朕來選擇,這樣百官就不會覺得太傅有私心。”張明緩緩的說道。
“不知道臣要怎麽配合陛下?”楊彪躬身回答道。
楊彪知道,所謂的陛下選擇,其實是幫他掩飾掉所謂的門第關係,實際上自從陛下向他問出楊修的那句話開始,就已經內定好了楊修的一個名額。
楊彪深知,陛下既然願意給他遠在河東郡的兒子一個名額,除了說明陛下重視他以外,更重要的是,陛下需要他的配合。
“朕打算在長安城年俸祿五百石以上的官吏家中挑選合適的年輕人,讓這些年輕人前往皇宮參與兩輪考試,分別為儒家經典考核,策論考核。考核通過者,便可以成為朕的陪讀。”
“臣明白了,臣一定積極配合陛下。”楊彪正肅道。
張明所提議的辦法,有漢一朝,就有不少皇帝也曾經這樣做過,這是皇帝對地方舉薦的官吏進行策問的方式,然後通過策問的結果,進行授官的一種的選拔方式。
隻不過張明將選拔地方官吏的方式變成了選拔陪讀的方式,問題的變化也不大,還是經學問題加上時政問題,對於世家的年輕人,簡直是日常學習必備知識。
這個時期的學子幾乎沒有不關心時政的,若按照正常曆史發展,過個幾十年進入到魏晉南北朝時期,那時候的學子就天天沉醉在竹林之中,服用五石散,討論玄學,淫靡生活,恐怕即使朝廷願意征辟學子,也已經失去了意義。
待楊彪離開高門殿之後,張明便叫來了崔明。
“崔明,你前去軍部,讓皇甫嵩找一個人替代楊修,前去河東郡,監督朱儁的作戰。”
“是,陛下。”崔明得了口諭便即刻前往軍部。
不管楊彪到底是個怎樣的想法,隻有解決掉楊彪的後顧之憂,才能夠讓楊彪樂於為陛下效力。
楊彪的年齡已經很大了,他所最看重的無非也就是這個兒子,楊修。
楊修自負才高,每每處事不把人放在眼裏,所以楊彪對於楊修的這個性格非常不放心,他深怕自己離開人世之後,楊修因為高傲的性格得罪他人,誤了性命。
雖然楊彪從小便開始手把手的教育楊修,楊修也不負眾望的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是性格中的高傲可是始終壓製不住的,尤其是楊彪隱隱成為了百官之首,楊修就變得更加驕傲。
將楊修放在陛下身邊,作為陛下的陪讀,借用陛下的氣勢,也可以壓製楊修的孤傲個性,讓他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在陛下掌權的一個月內,楊彪已經意識到陛下的才能遠勝過自己的兒子,所謂陛下遴選陪讀一事,不過是陛下重新想要組建朝廷的想法。這種事情瞞不過他。
即便如此,楊彪也是積極配合,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這種事情在漢朝也是家常便飯,隻要他的兒子楊修可以牢牢占據下一朝臣的地位,換不換皇帝與他們這些世家又有什麽關係呢。
世家之所以能夠跟天子共掌天下,就是因為無論換了多少任皇帝,朝廷上的大臣都是世家的人。
“來人,擬召。”
“是,陛下。”宦官應道。
“朕年歲尚小,自幼不愛讀書,但每每閱讀奏章,才發現所讀甚少,因此,朕需要數名陪讀,替朕解惑。特宣,長安城內,所有俸祿超過五百石以上的官吏都可以讓自家十歲以上,十八歲以下的孩童參與陪讀遴選。”
“此次陪讀遴選由朕主持,三公九卿特許觀看,以示公正。”
“遴選方式則為兩輪考試,一輪經學考試,一輪策論考試,兩輪通過者,便可以成為朕的陪讀。”
“此次遴選設在十天之後的皇宮承明殿舉行。”
宦官拿著筆在紙上默默的記錄下陛下的話。
“將這份詔書交給北軍統領,讓他將這份詔書謄抄數份,貼在長安城的重要場地。”
“是,陛下。”
宦官在詔書上蓋上印章之後,便前往北軍統領所在處。
伴隨著北軍侍衛將這份詔書貼在長安城的大街小巷,整個長安城又多了一件飯後討論的事情。
除了這份詔書以外,還有一件更重要的事情,在長安城掀起了更大了波瀾,那就是天子準備重建太學了。
自從天子掌權之後,這還是長安城第一次修建大型工程。
在張明的預期中,這次修建的太學最少要能容納三千學生居住,雖然鼎盛時期,太學能夠容納三萬多學生,但是如今朝廷不比當年,先不說學子有沒有三萬餘人,光是搭建能夠容納三萬餘人的房屋就不是如今的長安城能夠支持的。
所以張明便將修建太學的事情交給了少府,要求其在不影響農業生產的情況下,兩個月內完成太學房屋的建設。
而太學的新地址則選在了東鄉地區,那裏自從經過長安令和錦衣衛的治理之後,已經越發太平,許久未發生一起盜竊事件。
這兩件事情可以說幾乎同時進行,對於老百姓而言,更樂於討論關於太學的事情,雖然大多數老百姓沒有讀過書,但是這種大事情,卻最為普通人津津樂道。
對於長安城的百官而言,年俸祿在五百石以上的官吏則比較關心另外一件事情,那就是陛下要遴選陪讀生,他們知道自己孩子若能夠成為天子的陪讀,那是天大的榮幸,將來自己也能跟著飛黃騰達。
當然這件事情也引起了幾大世家的不滿,比如鍾繇世家,司馬世家,士孫世家,不過在他們聽說楊彪的兒子楊修也會參與遴選陛下陪讀,他們麵子上好過了一些。
畢竟百官之首的楊彪都同意了陛下的措施,他們還有什麽好反對的,更何況他們有自信自己的孩子不會差,而且遴選結果沒出來之前,說什麽都太早。
從張明下達詔書的那時起,凡是符合遴選條件的官吏都讓自己家族的孩子在家好好學習,多做功課,為十天後的朝廷遴選做好準備。
甚至有些官吏的孩子在外地求學的,他們的父母也立刻讓其回到長安,畢竟這樣的遴選可遇不可求,一旦誤了時辰,不會有第二次的機會。(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