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六章 重啟太學

字數:7000   加入書籤

A+A-




    帳外的刀斧手割下了樊稠的首級,走進了軍帳,交給了伍習。

    “恭賀主公。”伍習諂媚的說道。

    要說郭汜剛才不慌,其實是不可能的,他坐在中間,樊稠在其左下邊,為了防止樊稠產生警覺,他是真的陪同樊稠在喝酒。

    所以在剛才樊稠起身,甚至想要朝著郭汜衝過來的時候,郭汜才發現他喝的實在太多了,居然站都站不起來,若不是有刀斧手隔斷了樊稠與他的距離,恐怕他現在已經死在了樊稠的劍下。

    此刻的郭汜雖然已經酒醒,但是想要立刻上馬指揮,還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接下來的一切便隻能交給伍習來做。

    “你率領前鋒部隊,攜帶著樊稠的首級速去樊稠軍營,將樊稠的死訊告知其部下。”郭汜驚魂未定的說道。

    “是,將軍。”

    伍習從郭汜那裏領了軍令便立刻前往前鋒營。

    由於昨日郭汜軍與李傕軍的交戰一直打到今日,而且郭汜軍的傷亡情況極其嚴重,尤其是前鋒部隊,更是死者高達十分之七,傷者十分之一,幸存者不過一千餘人。

    伍習將這一千多人重新整編,待整編完成,便率領這一千餘人前往樊稠軍營。

    早在刀斧手衝進軍賬的時候,身在郭汜軍營之外的樊稠近侍便已經在遠處看到一些情況。

    這些近侍看到樊稠衝出軍帳身死的那一刻,他們才意識到了這是一場徹徹底底的陰謀。

    這些近侍不再停留,而是直接從山坡上飛奔回去,他們要將主公身死的消息告訴樊稠侄子樊英,此刻也隻有樊英能夠接替主公的位置。

    樊英雖然是樊稠的侄子,多年來跟隨樊稠作戰,但並未有太大的成就,所以軍中之人並不服管,不過現在的確無人可用,所以樊稠近侍便隻能如此。

    樊英得到樊稠近侍的消息之後,滿心歡喜,但他還是表現出痛苦的樣子,隨後便在近侍的幫助下,將樊稠的部下全部召集在了一起。

    “各位將軍,校尉,想必大家已經知道了主公被郭汜殺害的事情,我雖然無能,但我卻希望諸位可以助我拿下郭汜的首級,以祭奠叔父的在天之靈。”樊英痛苦的大聲吼道。

    “殺了郭汜,替主公報仇。”樊稠部下齊聲喊道。

    由於樊稠本人太過驍勇善戰,所以部下反倒沒有太突出的,因此麵對著這種情況,他們也安然接受了樊英的指揮。

    就在伍習率軍前來的時候,樊英剛剛安撫完成全部的將領,不過主帥樊稠的死還是讓士氣跌去了許多。

    伍習率著軍隊來到了樊稠的軍營,他隱隱感覺到了不妙,整個軍營的氣氛非常沉悶壓抑,以至於他覺得自己是不是來錯了。

    就在伍習打算拿出樊稠的首級,他的後方穿出來一支部隊,兩翼也各有一支部隊,直到這時,他才意識到自己中計了。

    伍習來不及反應,便想要退出樊稠的軍營,他此次前來,非常的大意,甚至因為樊稠的死,讓他以為,他可以順理成章的接管樊稠的軍隊,以至於他一時將所率軍隊帶進了樊稠的軍營。

    這般愚蠢的行為,若是尋常時候,伍習即使能力一般,也不會犯,可剛殺了樊稠的他,驕傲自大,全然忘記了自己的身份。

    在戰場上,一次失誤便可要人命。

    在三路夾擊的情況下,伍習和所率前鋒部隊全部葬送在了樊稠的軍營之中。

    之後樊英將樊稠安葬完成之後,便親自率領樊稠部下殺向郭汜軍營,此次若他能夠殺了郭汜,便可以取代樊稠的地位,若失敗,那便是四分五裂之勢。

    郭汜的酒已經醒了,他看著軍營外麵的情況,有些大驚失色,雖然他不知道發生了什麽,但很明顯,他想要收服樊稠軍隊的想法已經宣告失敗。

    無論怎麽說,郭汜也是個能征善戰的將軍,豈是樊英這種小兒可比的。

    即使郭汜有著兵力的劣勢,但樊英對於樊稠部下的指揮也是弱的極致,若不是樊稠部下有著為主公報仇的共同目標,恐怕此刻早已經各奔東西了。

    兩方從中午交戰到晚上,誰也沒有退路。

    最終郭汜反倒取得了一些優勢,成功擊敗了樊英,這一切都要多虧了郭汜的身先士卒,但他也受了箭傷。

    果然一戰敗退的樊稠軍營出現了混亂,從上到下,各個將領都沒有明確的目標。

    有的將領率領著部下開始繼續向著涼州逃竄,有的將領則直接投奔到了郭汜帳下,有了將領則直接解開了俘虜的限製,想要收服俘虜,為己所用,然而這些俘虜反倒先一步製服了這些充滿貪念而且無能的將領,而樊英最終也被樊稠部下所殺。

    自此,樊稠軍便已消亡。

    郭汜,李傕,樊稠三軍混戰的結果就是李傕,樊稠身死,郭汜也在樊英軍隊的攻打中,受了重傷。

    郭汜再次清點了部下,這一次他的部下隻有五千餘人,而且還有許多士兵帶傷,即使加上樊稠部下的歸降,所轄部隊人數也不過萬千餘人。

    郭汜帶著這些殘存的部隊離開了陳倉城,繼續朝著涼州的地方進發,隻是他所受的重傷加上多日來的趕路,最終郭汜在前往涼州路上死去。

    郭汜的死再次引發了一股騷亂,原郭汜本部兵馬與歸降兵馬再度發生激戰,最終兩股勢力同歸於盡,隻剩下部分人逃走。

    自此,郭汜軍消亡。

    長安城皇宮高門殿內

    時間推移到李傕身死的時候。

    此刻的張明正在和楊彪討論太學的一些事情。

    “陛下,老臣覺得還是沿用過去的太學選人製度較為合理。”楊彪說道。

    過去的太學,在選人時,一般有三種途徑,分別為六百石俸秩以上官員,皆可遣子受業;郡國所舉高材明經者,亦有國家所試明經下第者;郡國學明經五十以上、七十以下的耆儒,經地方選送可入太學。

    當然雖然規定的這麽嚴格,但是實際操作的時候,卻是花樣多種。

    以至於在漢順帝時期,太學生一度達到了三萬餘人,這些太學生甚至將太學作為自己的家,長期的居住在此。

    “太傅,朝廷養不起這麽多太學生。”張明反對道。

    雖然太學生有一部分可以自費,但是通過官方途徑進來的太學生都需要朝廷來養育,可如今的朝廷怎麽可能養的起上萬的太學生,更何況這些太學生生活消費水平遠高於普通人。

    楊彪並不是食古不化之人,如今的朝廷不比當年,重啟太學可以,但是想要跟以前一樣的規模,那簡直就是想要朝廷死。

    “陛下,不如提高選拔標準,這樣的話,各地派遣過來的太學生數量就會變少,到時候,朝廷應該就能夠養的起了。”楊彪提議道。

    對於楊彪而言,楊氏四世三公,無論標準有多高,楊氏之人都可以輕鬆進入太學。

    “不行,朝廷招收太學生的目的就是為了選用天下的人才,如果過度提高標準的話,那能夠成為太學生的人豈不是大大減少,更何況,如果各地戰亂頻繁,路上很不安全,標準太高的話,想要前往朝廷的學子豈不是更少。”張明再次反對道。

    楊彪又提出了幾個方案,不過基本上都是在標準上做設計,要麽是過低,要麽是過高,總之都被陛下反駁掉了。

    “陛下,恕老臣愚笨,老臣實在不知道該怎麽挑選太學生了。”楊彪歎息道。

    “朕有一想法,太傅且聽來看看。”張明緩緩說道。

    “如今無論是提高選拔標準也好,還是降低選拔標準,選拔的權力都在各地州郡的州牧,郡守手中,然而太傅與朕心知肚明,各地的州牧,太守絕不會配合朝廷的選拔標準。”張明無奈的說道。

    楊彪點了點頭,他之前的確忽略了這一點,過去的太學生都是各地的世家,豪族以及地方官吏推薦而來,雖然有朝廷的標準製約,但選人的權力卻在地方手上。

    若是過去朝廷強勢的時候,地方州牧,刺史,太守等人自然不敢過分亂來,但是如今朝廷弱勢,先不說地方諸侯會不會繼續把人推薦給朝廷,即使推薦給朝廷,這些推薦的人願不願意來也是個問題。

    “陛下,臣知道此事不太好辦,不如就將太學入學門檻僅限製在司隸校尉部。這樣的話,可以避免諸侯派人混入太學,從而破壞太學。”楊彪謹小慎微的說道。

    經曆了董卓亂政以及牛輔叛軍圍城兩件事之後,楊彪明顯要更加務實一些,如今各路諸侯都已經幾乎不派人前來朝廷述職,可以說,基本等同於半分裂了。

    “不可,朝廷若做出這樣的事情,就等於主動隔絕了天下的人才,到時候,反倒給了地方諸侯把柄,地方諸侯可以更加肆無忌憚的在其掌控的區域內培養學子,培養官員,彼時,大漢就真的完了。”張明反駁道。

    “是,陛下,臣差點誤了大事。”楊彪擦了頭上的冷汗說道。

    楊彪雖然是朝中百官之首,但想法卻不夠全麵,或許他的確能夠看到許多細枝末節,但卻受限於階層的影響,提的建議往往都是淺嚐輒止,難以解決根本問題。

    楊彪的建議雖然務實,但卻進一步加劇了其它地區世家,豪族,官吏的離心,這對於將來大漢想要收服地方,簡直是南轅北轍,遠走越遠。

    “朝廷需要務實,但不能太務實,朕知道太傅一心為國,所以朕不怪太傅。”張明心平氣和的說道。

    沉默了半天之後,楊彪主動問道。

    “不知陛下有何良計?”楊彪不再主動提議。

    重啟太學這件事情,做好了對他幫助不大,因為楊家世代公卿,無論朝廷采用什麽樣的選人製度,楊家都有辦法進入太學。但是重啟太學這件事情,若是做不好,那他就要背最大的黑鍋。

    雖然楊彪與人和善,但畢竟已經是百官之首,想要尋他麻煩的人,多如牛毛,所以能不要惹出麻煩就不要惹出麻煩。

    張明等的就是這一刻,他與楊彪整整交流了一個下午,多次反駁楊彪的想法,就是不斷強調此事的重要性,尤其在現在的這個局勢之下,做不好是要背黑鍋的。

    “太傅,你看這樣如何。”

    “以天子的名義發布詔令,號召天下所有的學子都來長安。”

    “以太傅為首的三公九卿製定考核標準,隻有達到標準的學子才可以成為太學生。”

    “這樣的話,既可以讓天下學子都可以來長安求學,重啟太學,又通過三公九卿的考核標準,限製住了太學生的人數。”

    其實這一套方案相當於將選人的標準從地方的手上放到了朝中三公九卿的手上,比起過去而言,這一套方案其實更有利於三公九卿塞人,甚至比舉孝廉製度更方便了。

    至少舉孝廉還需要當地的各種證明,還需要百官與地方官員共同做出不少努力,才能塞入自己的人,現在好了,全部拉到朝廷再選,更利於朝中三公九卿做手腳了。

    對於陛下的計策,楊彪思考再三,也提出了他的疑問。

    “陛下,這樣的話,是不是有些草率了?”楊彪問道。

    過去的推薦方式是非常複雜的,甚至還需要推薦信,因此過去想要進入太學,或者想要入朝當官,都需要非常麻煩的手續,甚至還需要一定的名聲。

    “特殊時期用特殊辦法,如今朝廷雖然想要重新用過去的方式重啟太學,但是地方諸侯不會配合,朝廷自然也無計可施。”

    “朕的方法雖然粗糙,但是有以太傅為首的三公九卿的配合,朕不相信所選的學子比地方選的差。”張明說道。

    張明不經意間,還誇了一下楊彪為首的三公九卿,他之所以將選人的權力交給三公九卿,就是因為這件事情需要文官集團的配合,否則他的想法隻會寸步難行。

    張明其實並不在乎誰來選人,他在乎的是這些人能不能被騙進長安,如今全國各地隔絕,不管是有才的,還是無才的,都會被當地的諸侯首先征用,這才是他麵臨的第一個問題,那就是朝中無人可用。

    簡而言之,重啟太學隻不過是招賢令的變種,而且還帶上三公九卿,即使是世家,也不願意拒絕,畢竟誰不願意自己的黨羽越多越好。(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