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一章 賈詡升職
字數:6941 加入書籤
張明對於馬鈞的到來非常的滿意,隨後他又問了馬鈞幾個工業製作問題,沒想到一貫口吃的馬鈞麵對這些問題,卻回答的一點都不拖泥帶水。
“馬鈞,從今天起,你便是朝廷工官,歸少府管理。”張明說道。
“謝陛下。”馬鈞欣喜的說道。
在與馬鈞的交談中,張明發現了馬鈞對工業物品的獨到了解,即使是一塊普通的木頭,在馬鈞的眼裏,也是大有可為。
然而現在的馬鈞年不過十七,而且自幼家貧,也沒讀過什麽書,所以雖然造出了龍骨水車,但其作用並未被世人認可,而且工匠的地位曆來不高,想要直接重用馬鈞,恐怕隻能等馬鈞做出成績之後了。
“馬鈞,朕交給你一個任務,那就是生產足夠京兆地區使用的龍骨水車,你有把握嗎?”張明問道。
“陛下,恕臣直言,臣的龍骨水車雖然可以從低處向高處運水,但是依舊需要足夠的河流才行,若是沒有河流配合,臣的龍骨水車也發揮不了太大作用。”馬鈞低著頭說道。
馬鈞的龍骨水車雖然大幅度的提高了運水的效率,但本質上還是需要依河流而建的,這就意味那些遠離河流的農田還是一樣無可奈何,想要依靠人力挑水來灌溉農田,恐怕能把長安百姓累死。
“馬鈞,你的意思是,在長安八水之上修建更多的水渠?”張明問道。
“是,陛下,隻有如此,才能夠最大程度的發揮龍骨水車的作用。”馬鈞懇切的說道。
馬鈞雖然擅長機械製造,但他的機械製作也隻能提高運作的效率,若是缺少了原材料,任他的機械做的有多好,也發揮不了任何作用。
“行吧,那你就多修建一些龍骨水車,朕自會與大司農商量開鑿水渠的事情,到時候有了方案之後,自會與你說來。”張明無奈的說道。
開鑿水渠可不是一件小事,雖然張明現在有了工程加速的天賦,但動用民力的事情還是需要謹慎為之。
在馬鈞走後不久,大司農也被喚來了高門殿。
“陛下,臣聽說,有人已經將水車做好了,效率甚至是之前水車的數倍。”大司農驚訝的問道,他也隻是聽說,尚且還沒有親自見過。
“大司農,朕有一事問你,如果要在八水上開鑿水渠,需要多少的人力物力?”張明關切的問道。
“那就要看陛下對於水渠的要求,如果隻是修建數條大的水渠,人力物力反倒較少,但如果需要修建許多支流水渠,恐怕今年夏天是來不及了。”大司農估算道。
大司農也已經知道了今年大概是個旱年,所以陛下才如此關心水車和水渠的事情,不過水車好造,但水渠修建卻隻能靠人一點一點的開鑿。
“朕先帶你去看一下龍骨水車的作用,屆時你再給朕一個準確的時間和規劃。”張明嚴肅的說道。
張明雖然相信馬鈞的才能,但畢竟他也沒有見過真正的龍骨水車,如今所做的事情無非都是猜測而已。
張明讓崔明叫上了馬鈞,隨後在一群羽林軍的護衛下和大司農的主要官員一同來到了長安城外的西郊處。
這是張明第一次來到長安城外,與長安城內不同,長安城外到處都是農田和各種雜草交織在一起,當然樹木也非常的多,不過由於尚在冬季,所以這些樹木隻有樹幹,沒有葉子,光禿禿的,一眼看去,長安城外幾乎沒啥生機。
而且長安城外雖然也有村落,但是這些村落都隔著很遠的距離,即使往來長安也需要半個時辰左右,而且村落與村落的距離也是非常的遠。
在長安城外的西郊處,此刻試驗田還在,上麵的水車也沒有被搬走,還有數個禁衛軍正在此處看守。
大司農和手下的主要官員看著馬鈞的龍骨水車,臉上的震撼表情久久沒有消散,即使是張明,也極度佩服馬鈞的設計,與畢嵐的水車相比,馬鈞的龍骨水車簡直就是跨時代的產物。
其實這一點都不誇張,後世幾千年的封建王朝都是基於馬鈞的龍骨水車進行細微的改造,所以可想而知,這輛龍骨水車對於這個時代的人而言,有多大的先進性。
“陛下,有了龍骨水車,想要灌溉京兆地區的農田,並不需要修建太多的水渠。”大司農欣慰的說道。
眼前的龍骨水車對於農田的灌溉有多大的提升,大司農不難想象,在他來到此處之前,他還以為龍骨水車也隻是普通水車的翻版,但當他親眼看到的時候,他才知道自己大錯特錯。
“現在修建京兆地區的水渠需要多久?”張明再度問道。
“有了龍骨水車,隻需要修建一些主要的水渠便可以達到灌溉所有農田的作用,而修建這些主要的水渠,隻需要二十萬農夫,大概五個月的時間。”大司農緩了一口氣說道。
“不行,人太多,而且時間也太久了。”張明不滿意的說道。
長安城如今隻有四十多萬的人,雖然周邊縣城也有不少人口,但一下子調動這麽多人,所需要的人力物力可實在太多了。
張明可不想跟董卓一樣,修建一座郿塢,動用了二十五萬的農夫,幾乎抽走了周邊城池一半以上的農夫和糧食,若非如此,陳倉城又怎麽會變得那般脆弱。
“陛下,臣也沒有辦法。”大司農無奈的說道。
即使隻是修建一些主要的水渠,可也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
沉思了一會之後,張明再次問道“大司農,如果農夫的工具不是普通的農具呢?”
漢朝征辟農夫修建大型工程的時候,往往還需要農夫自帶工具。
“陛下說的是讓這些農夫使用皇宮外新開辟的鐵匠鋪打造出來的農具?”大司農恍然大悟道。
皇宮外蒲元打造農具的事情,早已經被大司農處的官員得知,畢竟不管怎麽說,這些農具都跟農業密不可分的關係,而大司農就是管理國家農業的。
大司農處官員對於蒲元打造出來的農具,稱讚不已,這些農具鋒銳程度堪比刀劍,而且耐腐化,甚至連重量都比之前要輕了不少。
“如果用新的農具,隻需要二十萬農夫四個月的時間即可。”大司農再次估算道。
修建主要水渠也屬於大型工程,所以也能夠得到工程加速的天賦加持,因此根本不需要四個月的時間。
“朕隻給你三個半月的時間。還有,五天之內,給朕擬一份開鑿水渠的細則。”張明強調道。
大司農臉上有些難看,但也不太明顯,畢竟四個月的時間,已經是他誇張之後的結果了。
“是,陛下。”大司農答應道。
雖說二十萬農夫有些嚇人,但好在長安周邊有多個縣城,其中有霸陵縣,杜郵縣,長陵縣,陽陵縣,豐縣,鎬縣,杜陵縣等十幾座小縣。
這些縣城平均出動一萬名農夫,長安城再出動十萬農夫,就可以湊齊二十萬的農夫。
對於長安城而言,十萬農夫還不至於傷筋動骨,至於其餘小縣,一萬農夫也還行。
回到皇宮的張明便讓大司農立刻準備起來,明天的早朝還需要他發表意見呢,畢竟一口氣征集二十萬農夫絕不是一件小事。
雖然旱災的事情讓張明更加忙碌,但總有些意外事情,能夠讓他有片刻的歡愉。
陳倉縣令的奏章都已經抵達了皇宮,根據陳倉縣令所說,李傕被郭汜,樊稠一同殺死,後來樊稠又被郭汜殺死,最後郭汜在回去涼州的半路上,又因為重傷病死。
離開長安城時的八萬叛軍部隊,最終能夠抵達涼州的不過隻有一萬左右。
張明臉上露出了久違的笑容,他沒想到會出現這樣的結果,李傕,郭汜,樊稠等人的死亡不單單是因為賈詡的離間計,更是因為他們三人的貪婪和野心。
在崔明的叫喚下,賈詡來到了高門殿。
張明將陳倉縣令的奏章交給了賈詡,讓他親自觀看。
“沒想到,他們三人居然同歸於盡了,實乃出乎臣的意料。”賈詡感慨道。
“難道不好嗎?”張明看著有些不太滿意的賈詡說道。
“臣雖然希望他們發生矛盾,但並不希望他們死去,涼州現在的情況,陛下應當知道,韓遂,馬騰牢牢占據涼州,新勢力李蒙,王方若無後援,很快便會被韓遂勢力滅掉,到時候想要收複涼州就會更加困難。”賈詡解釋道。
“不知文和有何良計?”張明感慨道。
李傕,郭汜,樊稠,三人已死,涼州內部衝突便再無緩和可能。
原本韓遂對於進攻李蒙,王方還抱有一絲疑慮,畢竟無論怎麽說,李蒙,王方,李傕,郭汜,樊稠都曾經是董卓的部下,麵對涼州本土勢力時,彼此之間,更容易一致對外,也正是如此,韓遂才沒有立刻進攻。
“陛下不妨擬一詔書,以李蒙,王方未參與進攻長安城的理由授予其朝廷官職,雖然無法阻止韓遂的進攻,但朝廷事後發難,便有了足夠的借口。”賈詡笑著說道。
“此計甚妙。”張明撫掌笑道。
“文和如此大才,區區一個尚書侍郎未免有些屈才了。”張明看著賈詡笑著說道。
“臣愚笨,陛下高看臣了。”賈詡繼續謙虛的說道。
賈詡雖然也有一些想法,但還是覺得為時過早,如今的他在朝中的根基依舊不穩,所以還是想要選擇拒絕。
“文和,朕知道你有你的打算,你雖然身為尚書侍郎,一樣可以為朝廷效力,但朕希望的是,你可以為朕效力。”張明特別在朕這個字加重了語氣。
別看這十幾天的時間內,賈詡兢兢業業的完成了尚書侍郎的任務,但是這些任務交給其它的官員,一樣可以做到,更何況涉及到國家重要的事情時,往往都是由六曹尚書以及尚書令,尚書仆射共同拿主意。
而且賈詡作為尚書侍郎,心中的許多智慧,許多想法並不能夠自由的表達出來,自然也不能被陛下看到,雖然賈詡很滿意現在的情況,但陛下卻多有微詞。
賈詡聽著陛下的話,知道陛下已經有些生氣了。他已經拒絕了一次,如果這次再拒絕的話,就有些過分了,身為臣子,可以有自己的選擇,但更應該的是忠於天子,隻有這樣,才能夠最大程度的保全自己。
而且現在的賈詡已經不是剛剛歸降的賈詡,在這十幾天的工作中,因為工作能力和人情世故的優秀,已經被一些同僚給接受了,如今又有除去李傕郭汜樊稠的大功勞,得到朝廷獎勵是在所難免的事情。
“臣接受陛下的安排。”賈詡低下了頭緩緩說道。
“好,從今天起,朕特封賈詡為侍中,自由出入宮內外。”
張明讓隨侍宦官將侍中的腰牌交給了賈詡,從今天起,賈詡不用再去處理日常事務,與李儒一道,共同作為皇帝的顧問。
“謝陛下。”賈詡從宦官手中接過腰牌,然後躬身說道。
對於侍中的職位,賈詡還是相當滿意的,雖然侍中表麵上的權力不如三公九卿或者尚書令,但所有人都知道,作為最靠近皇帝的官職,其實際權力並不小。
而且侍中作為皇帝的顧問,不用處理具體事務,反倒讓工作了十幾天的賈詡得到了緩和,他並不是一個很勤勞的人,在他看來,能夠動腦絕不動手。
離開高門殿的賈詡交了尚書侍郎的腰牌之後便回了家,他這段時間批閱奏疏,感覺比打仗都要累,各種雞毛蒜皮的小事,耗盡了他全部的體力,以往回到家的第一件事就是睡覺。
可今天不同,賈詡回家的早,他準備先去李儒府上,感謝李儒的提攜,雖然他現在的地位與李儒同等,但習慣了穩重的賈詡,絕不會居功自傲,更不會因為升官而自大。
長安城的一切都很順利,隻是河東郡的朱儁卻非常的麻煩。
無論朱儁大軍在安邑城外如何叫陣,楊奉就如同一頭老烏龜一樣,一點都不搭理朱儁大軍的嘲諷。
“將軍,我們現在該怎麽辦?”張遼急切的問道。
在征討河東郡其它五縣的時候,張遼以其絕對的統帥能力,受到了朱儁的重用,並且將其提拔為裨將軍。(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