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七章 收複河東郡

字數:6222   加入書籤

A+A-




    “既然如此,那你就先做成廉軍中的校尉,若你能夠兵不血刃的瓦解河東郡其它各縣起義軍力量,到時候,你的功勞我自會稟告朝廷。”朱儁笑著說道。

    “是,將軍,屬下一定盡力完成。”徐晃恭敬的說道,他作為白波賊中的降將,能在朱儁手下保住一條命已是萬幸。

    出了議事大廳,成廉將張遼為徐晃求情的事情告訴了徐晃,他對降將並沒有偏見。

    徐晃心中默默的感謝,但腳下的速度並沒有減慢,等將來回歸朝廷時,他自會與張遼道謝。

    第二天一早,成廉的軍隊就已經出發了,這一次,他總共帶了五千人的士兵,這些士兵都是重新整隊的,其中一千人則交給了徐晃統領。

    白波賊被剿滅的消息在河東郡傳的很快,畢竟其它各縣的起義軍本身就是依靠著白波賊的勢頭才敢發動起義,如今白波賊被剿滅,尤其聽說白波賊全部被殺害的消息,這些起義軍的首領害怕極了。

    有的地方的起義軍已經占據了縣衙,取代了縣令,這些情況最為棘手,因為這些起義軍會選擇關閉城門,雖然成廉軍想要進攻的話,並不會太難,但收益和付出難成正比,成廉可不希望朝廷的軍隊白白的犧牲。

    所以遇到這種情況,徐晃和手下精兵就會偽裝成安邑城的逃難人員,他們會身先士卒,主動哄騙起義軍首領,然後混跡城中,之後打開城門,歡迎成廉大軍的到來,一旦進入城中,起義軍就再無反抗能力。

    至於那些隱藏在地底下的起義軍力量,徐晃也能很快的幫助當地縣令和成廉將這些起義軍首領一網打盡,之後再通過嚴加審問,了解起義軍的中層力量,將這些中層力量除去之後,至於底層的起義農民,隻要沒有人率領,他們就是普通的農民而已。

    有了徐晃的幫助,成廉大軍的收複速度要快上許多,這一路上最消耗時間的都是趕路,而且最重要的是,這一路收複以來,幾乎沒有遇到成組織的對抗,這讓成廉心中緩了一口氣。

    等張明收到朱儁的消息時,成廉大軍已經剿滅了好幾座城池的起義軍力量了,當初朱儁曾經誇下海口說一個月剿滅白波賊,如今看來,雖然超過了一個月,但這也是算上了趕路的時間和傳遞消息的時間。

    朱儁將這一個月發生的事情一一道來,同時信的最後,他也在等待陛下新的命令。

    張明早早就有一個想法,如今伴隨著朱儁消滅了河東郡的白波賊,這個想法終於可以實施起來了。

    如今二十萬民夫開鑿水渠已經有一個月時間了,這一個月下來,朝廷在民夫身上所花費的糧食比數十萬大軍需要的糧食還要多。

    朝廷雖然從郿塢和藍田收繳了上百萬石的糧食,但接下來這些民夫還需要開鑿水渠兩個多月的時間,這兩個多月朝廷還需要向他們發送糧食來保證他們的生活。

    因此朝廷需要新的田地,然而三輔地區的土地大多都是歸屬在世家的手中,朝廷想要動這些土地,那完全沒有可能,張明暫時也沒有這個打算,因為他知道牽一發而動全身,一旦出現問題,底下的世家離心離德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但河東郡的土地就不一樣了,根據朱儁傳來的消息,因為白波賊肆虐的原因,河東郡的中小世家都已經被白波賊席卷一空了,這些白波賊殺燒搶掠,無惡不作,反倒為朝廷清除了紮根在土地上的世家。

    例如楊奉所在的豪族,這一次因為起義謀反的原因,大多數都已經在與朝廷的作戰中死去了,而其名下的土地也自然而然的歸朝廷所有了。

    有了這些土地,才能夠在這些土地上實施屯田製度,西漢時期,已經有了基礎的軍屯製度,但是這種軍屯往往用於邊疆地區,而且這種軍屯製度隻為了緩解當地軍隊糧食的問題。

    但軍屯製度也有一個嚴重的問題,那就是士兵屯田會降低其作戰能力,而且軍隊糧食也不再受朝廷控製,這對於朝廷而言,並不完全是一件好事。

    而且軍屯製度還有一個問題,那就是軍隊的人數終究還是太少,以長安城為例,農夫的人數多達三十多萬,而軍隊的人數卻不過五萬左右,五萬的軍隊即使屯田產出也還不如農民種田。

    當然軍屯製度也有利處,但不適合大規模適用,想要提高大漢的糧食產量,最合適的屯田製度還是民屯。

    所謂民屯就是由國家將荒蕪的無主農田收歸國家所有,將招募到的大批流民按軍隊的編製編成組,由國家提供土地、種子、耕牛和農具,由他們開墾耕種,獲得的收成由國家和屯田的農民按比例分成。

    這件事情張明也沒打算交給朱儁去做,朱儁是赫赫有名的將軍,做這種事情未免太小兒科了,所以張明叫來了大司農,並且將他的設想與大司農商議了一下。

    對於陛下的提議,大司農整個人開心極了,因為負責開鑿水渠的事情,他已經從中獲得了不少收益,這次陛下所說的屯田製度,雖然他也聽說過一些,但那一直都是塞外軍隊的專屬,與他們這些身在朝廷的官員毫無關係。

    在與大司農達成默契之後,張明便打算在下一次朝議的時候,由大司農向諸位大臣言明事情。

    掌權以來,張明逐漸明白了一個道理,有些事情,用利益蠱惑他人為自己辦事才是最聰明的做法,有些事情,皇帝可以提,但最好不提,因為一旦出現問題,連鍋都無法甩。

    自從選好陪讀之後,張明便在學習之餘將一部分的尚書台奏章交給了楊修,司馬懿,鍾毓,士孫萌,王粲,法正這六人觀看,但考慮他們的年齡不大,不夠成熟,所以想要修改尚書台批示的話,必須得到天子的同意才行。

    一開始,這六人還受寵若驚,畢竟他們都是聰明人,知道這意味著什麽,但很快,他們之中就有人不耐煩了,畢竟並不是所有人都想要參與政治的。

    例如王粲,他對於政治的興趣就不大,他一開始隻是想通過遴選證明一下他的才能,如今宮中的生活遠不是他想要的,所以就在遴選後半個月,王粲主動向陛下請求了辭職,獲批之後,便離開了皇宮。

    不過對於王粲的離去,張明還是有些遺憾,所以他給了王粲另外的一條路,那就是在太學做講師,王粲雖然年輕,但身名早已經傳播出去,有他作為太學的招牌,一定能夠吸引更多誌同道合的學子。

    對於陛下的這個提議,王粲欣然接受了,他還是更喜歡跟學子一起學習交流。

    自那以後,高門殿就隻剩下了五個人每天閱覽來自全國各地的奏章,與尚書台不同的是,這五個人的話可以直接傳到天子耳中。

    有了這五個人的幫助,張明隻感覺到了渾身輕鬆,現在的他總算不用一個一個的奏章看過去了,他可以剩下更多的精力做其他的事情。

    現在的張明每天早上跟著劍術大師王越學習基礎的劍術,無論是為了增強自保能力,還是為了強身健體,學習劍術都是一個不錯的事情。

    宮中的羽林軍在王越弟子史阿的調教下,實力也得到了突飛猛進,現在的他們才算的上真正的大內侍衛。

    有了空閑時間的張明自然免不了出宮巡查,比起宮內煩悶的氣氛而言,張明還挺喜歡長安城的熱鬧。

    這一次,張明先去看了太學,偌大的太學已經快要完工了,關鍵的是,這次太學的修建與過去的太學完全不同,因為這一次太學的修建圖紙是張明親自參與的。

    張明仿照後世的大學進行設計,雖然與傳統的太學不太一樣,但道理是可以互通的。

    在新修的太學中,絕大多數的教室都置於太學東區,這些教室主要用來教授五經相關內容,太學西區教室則用來教授數學,同時還設有專門的師生交流場地以及大型講座室,甚至還有專門的實驗處,交給那些富有想法的年輕學子。

    至於那些大儒和其它博士都已經被楊彪請到了長安城,而蔡邕也已經舉家抵達了長安城,這一次,不會再有人為難蔡邕了。

    蔡邕來到長安之後先是與王粲見了一麵,隨後才前往了皇宮,見到了陛下,他看著陛下墨筆下寫著的字,那是一種新的字體,是他偶然創造出來的,沒想到陛下居然也會。

    寒暄之後,張明便將普及楷書這種字體的任務交給了蔡邕,他希望蔡邕能夠說服其它的博士在教學的時候多用這些字體,當然這件事情,張明也跟其它的博士打了招呼,不過他們都沒啥興趣,說到底,想要普及這種字體,最有動力還是蔡邕。

    知識想要普及下去,除了造紙術,印刷術,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那就是簡化字體的寫作難度,傳統的隸書比起楷書而言,寫作實在太過困難,而是看著也非常的頭疼。

    而新一屆的太學仆射已經塵埃落定,那便是蔡邕,畢竟以他的資曆,無論是誰,都難以挑刺。

    看完太學,張明又前去查看了蒲元的鐵匠鋪,要說,水渠之所以能夠開鑿的這麽順利,全都多虧了蒲元打造的新式農具。

    這些新式農具無論遇到什麽土質和石塊,都能夠輕輕鬆鬆的解決,這讓民夫也省了許多抱怨,而且對於水渠完成之後能夠擁有這些新式農具也多了一份期待。

    至於馬鈞的龍骨水車,製作場地也從宮內搬到了宮外,緊挨著蒲元的鐵匠鋪,與蒲元不同,馬鈞製作龍骨水車的技巧並沒有藏匿起來,而是直接宣告於天下。

    張明想要發動長安城盡可能多的工匠投入進去,畢竟想要生產出足夠的龍骨水車也是十分的費時費力,能發動群眾自然最好,況且龍骨水車的製作技巧對於能工巧匠而言,並不算太難,他們通過逆推,很快便能掌握方法。

    張明的建議倒也省卻了馬鈞的諸多事情,因為他要交給馬鈞一個更為重要的任務,那就是成立一所研究部,第一任的主事便由馬鈞擔任。

    研究部的官員都是依照朝廷工官的標準,馬鈞可以自由任命,不過人數有限,若想要進一步的擴招,則需要向朝廷審批。

    馬鈞作為研究部的主事,隻要是研究部的官員發明創造出來的東西,這些東西經過測試,對生產有用,那馬鈞就能夠獲得朝廷的獎勵,同時那個官員也可以獲得朝廷獎勵。

    就在馬鈞上任的第二天,他就從家中搬來了他以前為母親製作的綾機,這種綾機可以大幅度提高織布效率。

    張明欣喜難耐,進一步提高了馬鈞的俸祿水平,從原本的四百石提升到現在的六百石,與尚書侍郎的俸祿已經相同。

    研究部的價值尚且還沒成效,所以六百石的主事已經是馬鈞暫時能夠達到的上限了。

    同時在這段時間內,長安城的街道上也插了一些指路牌,這些指路牌能讓外來的人更容易的找到目的地。

    至於各種排水渠,臭水溝也清理了一下,還放置了一些垃圾桶,一個整潔的街道就這樣出現了。

    人都是有慣性的,以前長安城街道髒亂差的時候,所有人都忍不住的亂丟垃圾,現在長安街道幹淨了,再加上百米就有垃圾桶,還有錦衣衛的巡邏,所有人變的更愛幹淨了。

    對於如今的官吏,百姓而言,隻要是去過長安城的,再去其它縣城時,兩者比較,縣城環境簡直就是慘不忍睹。

    張明還沒有打算在其它城池也執行這樣的清潔政策,這種清潔政策雖然很好,但其實是很消耗民力的,如今的長安城自然可以做到,而且也有那個必要,但其它的城池想要如此操作未免過早。

    看完了城內的變化之後,張明便來到了城外,城外已經開啟了春種,那些沒有參與開鑿水渠的農夫此刻正在田地裏開墾。

    這些農夫還沒有領到蒲元打造的新式農具,畢竟蒲元鐵匠鋪的生產力有限,先打造好的新式農具自然先提供給開鑿水渠的民夫。(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