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八章 屯田河東郡(感謝辛宗駿的打賞)
字數:6871 加入書籤
張明看著農夫所使用的犁具,這種直轅犁非常笨重,使用起來相當費力,而且在掉頭,轉彎的時候,往往需要大費周章。
張明突然想起來前世的曲轅犁,隻是奈何前世的他也很少前去農間勞作,所以想要依靠自身的力量發明出來絕不可能。
不過張明立馬讓手下的侍衛回到城中叫來了馬鈞,這件事情他沒有辦法,不代表馬鈞也沒有辦法。
“馬鈞,你看看這種直轅犁,有沒有辦法改造一下,比如將長轅改成短轅,直轅改成曲轅,再在轅頭安裝可以自由轉動的犁盤,這樣的話,能不能做出一種新的犁具?”張明看著姍姍來遲的馬鈞問道。
馬鈞並未直接回答,而是拿起了地上的直轅犁看了起來,由於家中過往收入來源主要依靠母親的織布,所以他對於犁具其實有些陌生。
不過這絲毫不會影響馬鈞的判斷,他看著田中正在開墾的農夫,短短片刻之後,馬鈞還真發現了問題。
“陛下,臣覺得可行,不過這需要臣先測試一番,待做好之後,臣再交給陛下觀看。”馬鈞緩緩說道。
張明隻是提供一個思路而已,更加細節的東西,他全然不知,不過看著馬鈞成竹在胸的樣子,他估計很快,馬鈞便能夠做出他心中要求的那種曲轅犁。
“朕給你兩天時間,這兩天你的任務就是改造這種直轅犁,其它的事情先放在一邊。”張明命令道。
農民開墾的時間並不長,張明不得不著急了一點,畢竟長安這裏的農田一年隻能一熟,所以越早做出曲轅犁越好。
“陛下,臣一定盡力在兩天內完成。”說完,馬鈞便告別了陛下回到了研究部。
張明不會插手研究部的事情,既然馬鈞已經向他保證,他就相信馬鈞的能力。
除了將直轅犁改造成曲轅犁之外,還有一件極為重要的事情,那就是保護耕牛。
舊時農業生產力幾乎全都取決於耕牛,可以說,一頭耕牛抵得上數個農夫。
如今長安城以及周邊各縣征辟了整整二十萬的民夫,這些民夫都是普通的農民,原本現在的他們應該在農田上開墾,可現在都已經在開鑿水渠了。
所以想要彌補虧空的二十萬民力,朝廷隻能將這些農田交給其它農民打理,光憑人怎麽可能做到,隻要依靠耕牛才有希望。
“崔明,擬一道詔令,從今天起到水渠建成之前,三輔地區,所有的人包括朕在外,全都不允許殺牛和食用牛肉,所有需要牛肉的場合全都用羊肉代替。”張明重重的說道。
“即使是死去的耕牛也不允許食用。”張明再次補充道。
這一點主要是防止耕牛被死亡,隻有打消了所有人食用牛肉的想法,耕牛才有活下來的可能。
“是,陛下。”崔明默默的記下。
這一道耕牛保護令限製了實施的區域和時間,就是因為張明知道,這種嚴格的短期保護令很容易導致更嚴重的問題,隻有放開一些缺口,才能夠最大限度的執行下去。
有了耕牛保護令和即將誕生的曲轅犁,張明有信心短時間能夠彌補二十萬民夫的缺失,當然新式的農具也在抓緊時間生產之中,他希望等農民開墾完土地之後,就能夠使用上朝廷的新式農具。
不過普通農夫想要獲得新式農具,要麽主動選擇打理其它民夫的農田,要麽選擇用家中原有農具加大量錢財交換,值此兩種方法以外,暫時還沒有其它渠道獲得。
而且主動選擇打理其它農夫的農田還可以獲得之後田地之上產出的部分糧食,所以絕大多數的農夫隻有一個選擇而已,那就是主動選擇打理其它民夫的農田。
有了提高農業生產力的三招方式,張明相信,即使缺失了二十萬民夫,這次京兆地區的農田也不會受到太大的影響。
看完農田之後,張明再次選擇前往潏河處,這是流經長安城的一條支流,也是八水之中的一條。
潏河之上的民夫都是來自長安城的,此刻的他們正在賣力的開鑿水渠,即使是長安城三月底的天氣,溫度還沒有徹底轉暖,但這些民夫的身上也已經汗流浹背了。
大司農留守此處的主要官員也見到了陛下的到來,於是連忙從營帳中走了出來,隨後便見了禮。
“此處的水渠多久能夠完工?”張明看著還在辛苦勞作的民夫問道。
“陛下,一個月內便可完工。”官員低著頭答道。
“要這麽久嗎?朕看這一條水渠也不算寬啊。”張明加重語氣說道。
“陛下,這裏的土質非常堅硬,所以民夫的速度要慢了不少,臣雖然幾次催促,但畢竟民夫不歸臣管理。”官員小聲的說道。
大司農處隻負責開鑿哪些地方的水渠,水渠的標準,然後還有糧食的運送,至於真正管理的民夫,則交給了軍部,因為大司農的官員沒有那個能力管理二十萬的民夫。
其實糧食運送的事情,軍部也能夠完成,但為了能讓大司農願意積極配合工作,張明還是主動讓出了一些利益,這件事情,隻要張明不說,大司農自然不會去說。
“既然此處水渠不好開鑿,時間久些也很正常。對了,軍部尚書皇甫嵩在此處嗎?”張明問道。
“陛下,軍部尚書不在此處,他前去涇河那裏去視察水渠開鑿的進度了。”官員小聲的說道。
既然皇甫嵩不在這裏,張明也沒啥好問的了,涇河離此處還挺遠,今天想要召回皇甫嵩是不現實的了。
“等軍部尚書回到此處之後,你告訴他,讓他前去宮中一次,朕也想要知道民夫現在的情況如何。”張明囑咐道。
“是,陛下,臣一定帶到。”官員默默的在心中記下。
從今天早上出發,到現在下午時分,張明已經走了一天的路程了,他現在也有些疲倦了。
“回宮。”崔明也適時的喊道。
回到宮中的張明直接前往了寢宮,現在的他隻想睡覺,以前整日在宮中批閱奏章,讓他的身體素質有些不如人意,就連走這一日的路程都讓他困頓不已。
第二天一早,又是一個朝議日,百官依舊在大殿兩側等待陛下的到來。
這一次,跟著張明一起上朝的,不隻有宦官,還有兩名侍讀楊修,法正。
張明已經打算在接下來的日子裏,盡量帶著這些侍讀多出去處理一些政事,讓他們早點習慣官場的日子,這些新人想要鬥掉老人終究還是需要時間。
朝議開始,崔明便當眾捧讀了朱儁發來的奏章,河東郡白波賊已經除去,這的確是一件大好事。
“士孫瑞,朕需要你們尚書台盡早拿定河東郡部分縣城縣令的名單。”張明朗聲吩咐道。
“是,陛下。臣下朝之後立刻去辦。”士孫瑞點了點頭道。
任命縣令並不是一件難事,無非就是從各家選一些人品還行的子弟而已,況且河東郡一帶的縣令,稍微大一些的世家子弟還看不上呢。
如今舉孝廉製度在奔潰的邊緣,太學還沒有建立起來,任用官員往往都是從世家子弟中挑選,很像是後世的九品中正製,不過並沒有那麽的嚴格。
當然即便如此,張明也不會說些什麽,畢竟現在的他也沒有更好的解決辦法。
“諸位大臣,河東郡由於白波賊的肆虐,各地流民不斷,對於河東郡如何治理,不知道各位有什麽提議?”張明給了一個引子。
“臣認為等朝廷選擇的縣令抵達各縣之後,隨後便安置流民,讓這些流民搭建房屋,生活下來。至於賦稅,則可以降低一半,用來幫助河東郡各縣度過危機。”楊彪回答道。
這種場合下,雖然早有陛下的示意,但大司農還是需要等待楊彪等重臣發言之後才能主動進言。
“除此之外呢?”張明有些不滿意的問道,這些尋常措施並不能很好的幫助河東郡百姓度過危機。
“陛下可以先調用朝廷的一些糧食給河東郡,讓河東郡的流民先停下腳步,之後再讓官吏進行組織。”楊彪再次說道。
楊彪的這個建議,看似非常合理,但心中卻有自己的小算盤。
河東郡緊靠著弘農郡,河東六縣又在河東郡的南邊,向南走幾十裏路就直接到達弘農郡,而楊氏一族根基全在弘農郡,可以說,這些流民抵達弘農郡甚至會影響到弘農郡的生產,給弘農郡造成嚴重的治安問題。
朝廷如果調撥糧食發往河東郡的話,這些流民就不會想著向弘農郡遷移,而是留在河東郡等待朝廷支援,這樣的話,反倒減輕了弘農郡的麻煩。
“太傅,非是朕不願意調撥糧食前往弘農郡,隻是朝廷現在的糧食也很緊張,城外開鑿水渠的二十萬民夫也很需要糧食,朕總不能顧此失彼。”張明抱歉的說道。
大殿之內現場氣氛有些尷尬,在座的各位大臣自然是知道朝廷糧食的去處,而且最重要的是,他們也都為二十萬民夫的口糧貢獻了綿薄之力。
大司農看著四周所有大臣的眼光都瞄向了自己,他知道機會總算來了,隻不過他想說的話,令在座的諸位大臣稍顯意外。
“雖然臣是負責給二十萬民夫發送糧食,但臣向陛下保證,這些糧食也僅僅隻是夠二十萬民夫日常口糧所用,並沒有多餘的。”大司農先證明了自身的清白。
其實朝廷的糧食一直都是算的很精準的,雖然會多出那麽一些,但多出來的這些也不過萬石而已。
“不過臣有一方法,不僅可以不用朝廷調撥糧食,還可以讓河東郡的流民都留在原地,不到處亂跑。”大司農終於說到了重點,這些話他早就已經準備好了。
“快說?”張明焦急的問道,仿佛這是他第一次聽到一樣。
“臣聽說,以前在邊疆,曾經實行過一種軍屯製度,臣覺得這種製度很好,不僅可以用在軍隊上,更可以用在民生上。”
“陛下可以讓朱將軍一邊將河東郡的土地收歸朝廷,一邊招募各縣的流民,然後將這些流民按照軍隊編製,朝廷給這些流民發放種子,農具,讓他們開墾耕種,秋季收獲時,朝廷抽取一定的比例即可。”大司農提議道。
張明莫不回答,他表麵上在思考,實際上隻是在發呆而已,畢竟這些東西他昨天的時候就已經跟大司農商量好了。
“你這提議不錯,不過朱儁乃是朝廷大將,這麽小的事情就不用麻煩朱儁了。”
“這樣吧,在大司農下設立典農中郎將、典農校尉、典農都尉,典農司馬四級官員,這些官員將全權配合朱儁負責屯田的事情,待事情結束之後,朕自會將朱儁等人召回朝廷。”張明緩緩的說道。
“是,陛下。”大司農欣喜的回應道。
在昨天的交流中,張明就跟大司農達到了默契,朝廷拿了這些田,開啟屯田製度,大司農則擴充官員,進一步提高存在的地位,增強大司農的權力。
古代士農工商的環境下,農業的地位也僅僅比工業稍好一些,但其地位依舊不高,大司農雖為九卿之一,但無論是權力還是地位,在高級官吏中都很一般。
張明本來就有提高農業在生產中的地位,所以對於大司農的要求並不反對,不管大司農的目的是什麽,提高農業生產力,都是一件值得去做的事情。
聽了大司農和陛下的話,楊彪深感欣慰,不管這個屯田製度到底是好是壞,至少短時間內,這些河東郡的流民應該不會去禍害弘農郡了。
“陛下,臣也覺得屯田的這個提議可行,通過屯田,讓各縣流民能夠留在原地,緩解了各地治安問題,通過發放種子,農具,還讓流民感受到大漢的天恩,一舉多得。”楊彪附和道。
有了楊彪的附和,其他的官員自然也就無話可說。
“大司農,朕就將這件事情交給你去辦,你盡快給朕做出一份具體屯田事項,至於你需要的官員,朕會一一批準。”
“朕希望對待屯田這件事情,你可以像開鑿水渠一樣,盡心盡力。”
陛下話中有意,大司農聽得明白,隻要他好好幹,屯田他一樣能有好處。(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