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我拿你當朋友,你把我當人脈
字數:20018 加入書籤
,最快更新不好意思,剛認識就喜歡你 !
你的負擔將變成禮物,
你受的苦將照亮你的路。
——泰戈爾
敷衍我,還不如拒絕我
端午節快到了,同事小琴在朋友圈發了張親自包粽子的圖片,我留言:想吃。小琴秒回:妥妥的。
第二天到公司,小琴真拎了一袋粽子走過來時我非常驚訝:“我就隨便留個言,你還當真了?”小琴回:“很多人給我評論想吃,但不是每個人我都會送,不送的那些人我都認真拒絕了。”
那天中午,我跟小琴一邊吃著粽子一邊聊著天,小琴說:“網上有句話叫‘隨口答應不如認真拒絕’,對這句話我真的不能再認同。”
去年差不多這個時間,小琴和前男友阿遊在一起半年,準備跟阿遊回家見他父母,因為聽阿遊說過他母親的腿不怎麽方便,小琴便對阿遊說打算買一個治療腿的熱療機做禮物,當時在玩手遊的阿遊回了一句好啊,結果那天當小琴將熱療機帶過去時,阿遊的母親頓時拉下臉,直接忽略了小琴的招呼,對阿遊說:“之前你姐在網上不是給我買過這儀器並把我腿烤壞過嗎,後來還是你送我去醫院的呢……”那天的氣氛很尷尬,因為熱療機的緣故,小琴感覺到阿遊的母親不喜歡自己。
那天從阿遊父母家出來後,小琴跟阿遊吵了一架,阿遊說:“我就隨口一答應,哪知道你當真,今天看你都買好了,就沒有告訴你有這麽一件事,再說我哪知道我媽真的會因為這東西不開心。”
小琴第二次跟阿遊去他父母家吃飯時,日子靠近端午了,小琴觀察到阿遊父母家中並沒有準備粽子,於是飯桌上,小琴小心翼翼地說自己每年都會包粽子,不知道叔叔阿姨喜不喜歡吃,當時阿遊的母親笑著對小琴說好啊,正好今年沒有包粽子。
那天回去後小琴跑了好幾條街才買到包粽子的艾蒿葉,並去超市買了糯米以及棗子、肉等餡材,因為白天要上班,小琴就熬夜包好粽子,四個棗餡,四個肉餡,趕在端午前給阿遊的父母送去。小琴說,當她看到阿遊的母親和藹可親地接過粽子時,她真的幸福地以為自己受到了阿遊母親的肯定。直到三個月後,在阿遊父母家掌廚時,打開冰箱,看到自己當時送來的八個粽子原封未動地躺在那時,心裏委屈得想哭。
當時小琴假裝不在意地問阿遊的媽媽怎麽沒有吃粽子,對方不經意地說:“有朋友送了粽子禮盒,那牌子還蠻出名的,聽說很好吃,所以就先吃那個了。”
那天,小琴跟阿遊說了分手,阿遊挽留時,小琴說:“愛情是兩個人的事,婚姻是兩個家庭的事情,我真心待你,也真心待你的家人,換來的卻都是敷衍。”
我欣賞小琴認真待人的處事態度,我說我想吃粽子,她說妥妥的,第二天便帶給了我,像她說的,不能帶的朋友,她認真拒絕。
我很不喜歡小琴前男友阿遊及其母親對小琴敷衍的行為,我能理解小琴為什麽說她很認同那句“隨口答應不如認真拒絕”,其實傷人的從來不是拒絕,而是真心換來的敷衍。
有多少感情在敷衍裏受傷,做不到真心換真心,於是人心隔肚皮,所以這個人情往來的世界,總會多幾抹聚散離合的憂傷。
你的興趣不一定要成為你的工作
一
畢業季,畢業生的話題大多圍繞工作。同學薇薇對我說:“真羨慕你,把自己喜歡的事情做成了工作。”我們是英語翻譯專業,我是班上唯一在大四時跑去北京在新媒體行業實習的人。我對薇薇說:“說真的,沒什麽好羨慕的,你的興趣不一定要成為你的工作。”
我算得上我們班的“學渣”,大學四年,我經常逃課,不是在書店裏看書或者對著電腦工作,每次考試都是靠著“助攻”混過。
大一在一個網站做周刊主編,管理網站後台,負責話題更新,運營微信新媒體,網站的創始人是做互聯網的,兩年前我一個人跑去北京見團隊,他們帶我進入互聯網的圈子,因此認識了很多互聯網裏的牛人,還拜了一位投資圈的大咖為師,我跟著他們在北京奧林匹克中心參加過黑馬大賽,在搜狐等領先互聯網公司聽過互聯網沙龍講座……那時候我就對自己說,以後一定要進入這個世界。
於是大四實習時,當班上的同學大多都選擇了江蘇這邊的外企類公司,唯獨我跑去了北京,但是在很多個加班的深夜,在租的房間裏對著電腦碼字的我也會覺得孤獨和乏味,並問自己:這樣的工作真的讓我很感興趣嗎?
直到有一天,一個薪資待遇都很不錯的程序員朋友跟我聊天,說他打算換個很感興趣的設計工作,我竟然脫口而出問為什麽。當他說他厭倦了這樣枯燥乏味的生活,他一直喜歡ps並做得不錯,覺得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應該可以發展得很好時,我卻不敢跟他說支持他,當時的我想到了自己為了追尋一份興趣不顧家人的反對選擇北漂以及真正工作後的心情反差。
後來這位朋友如願找到了一份設計類的工作,有一次看到他發了一條朋友圈:“才知道ps隻是設計的基礎,id、ai、cdr都不會怎麽搞設計!”聽說心高氣傲的他受不了批評打擊就辭職了,並去報了相關的培訓班,之後進了一家廣告公司,但因為設計的作品受到客戶的挑剔,一直得不到肯定又辭職了,最近他發了一條朋友圈:“很悲哀的是,我曾經喜歡的事情成了現在討厭的事情,以後不想再碰設計了。”
我們似乎總是把興趣想得太美好,不願去相信它會有讓你無奈和難過的時候,當興趣轉化成工作時,真難過,你因為不喜歡這份工作而丟失了一份你曾經熱愛的興趣。
二
興趣這東西,最重要的,是得自己做主。你喜歡攝影,想拍什麽就拍什麽;喜歡寫作,想寫什麽就寫什麽;你喜歡美術,想畫什麽便畫什麽。
你想把興趣轉化成工作,於是當你“熱情”跟“金錢”扯上關係後,前者便會被後者吞噬,剩下了“利益”的骨頭,你卻不得不啃。
喜歡攝影的人,一個月能接多少幫忙拍寫真的單?喜歡碼字的人,你的稿費配得上你的情懷嗎?
三
我有一個學姐,她曾是我們學院出名的學霸,我們都覺得以後她應該讀研或者進外企公司,但在她大四的時候,卻選擇去學習烘焙。
當時的我們都很佩服她,學英語這麽好的人,去做自己感興趣的事,多麽有情懷有追求!可是直到今天和同學薇薇聊天,我才知道,這位學姐做烘焙的工資一直很少,並跳了幾家門店,一直賺不到錢,一年後的現在,竟然和薇薇在同一家公司參加麵試。
薇薇的興趣其實是建築設計,在實習時她也動搖過要不要去找一份跟建築靠邊的工作,所以她會對我說,真羨慕我把自己喜歡的事做成了工作,但我覺得既然她專業學得很不錯,那就不如把它當作自己核心競爭力,你沒必要捧著一張英語專業八級的證書去做一個建築小白。大材小用的環境裏,找不到成就感,你再怎麽感興趣也會有挫敗感。
四
如果興趣成了工作,也許就意味著你的興趣從此告別了純粹,身心俱疲是遲早的事還不如在適合自己的工作裏接受挑戰並不斷進步。當你的銀行卡數值增加時,你就會發現,原來你不需要拿興趣來賺錢,相反,你可以賺錢來增值你的興趣。
切·格瓦拉說過:讓我們忠於理想,讓我們麵對現實。你應當繼續培養你的興趣,但你也應當找一份發揮你所長的工作,這樣的你可以活得有趣很多。
其實,有一技傍身,養活自己,遠比想著靠興趣吃飯要實在和幸福。
你是我好到舍不得談戀愛的朋友
一
我和阿海是特別好的朋友,好到有很多朋友都會問我,你怎麽不和阿海在一起呢?
每一次我都這樣回答:“我們從沒有想過要在一起,也沒有想過要分開。”
作為朋友,我見證了阿海和一個姑娘感情的全過程。他們恩愛的時候我默默祝福,從未覺得羨慕和嫉妒,但每次聽說他們吵架時,我慶幸,我和阿海沒有在一起。
後來,阿海跟姑娘分手時,喊我吃飯,阿海告訴我,他跟那姑娘刪了彼此的聯係方式,從此老死不相往來了。看著不斷在給自己斟酒的阿海,我突然覺得,我和阿海能一直是兄弟般的朋友,真的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因為分手了真的很難做朋友,從朋友發展成戀人很容易,從戀人退回到朋友的位置會不開心也會不甘心。
我願意陪阿海做任何他喜歡的事情;我也記得阿海的生日以及對他做的每一個承諾;我融進了阿海的所有朋友圈並成了他朋友的朋友;我跟阿海無話不說而且熟悉彼此的每一個心事……
阿海對我說:“我們之間,友情以上,戀人未滿。”
我對阿海說:“你是我好到舍不得談戀愛的朋友。”
我心裏明白,如果我和阿海真的合適,那麽早就應該在一起了。可這麽久了,我們都已經習慣了以朋友關係的陪伴。
二
最近很火的《歡樂頌》裏,曲筱綃和姚濱,安迪與老譚,他們也都是“朋友”的定義。
姚濱應該是曲筱綃每次出麻煩時想到的第一個人,曲筱綃一個電話,姚濱說到就到,說查誰信息立馬查到,這世間似乎就沒有他姚濱辦不到的事。
老譚也是一樣,關心起安迪,不止像朋友更像長輩,總能給安迪指出問題的要害,每次出場,都能讓人感覺到,事情肯定會穩妥搞定。
我們都能感覺到,姚濱喜歡曲筱綃,老譚喜歡安迪,但我們也能感覺到,他們之間的友情太美好,美好得讓你希望他們能在一起,又擔心他們在一起後有一天因為分開而打破了這樣的美好。
友情裏一旦滋生愛情的萌芽,倘若結出愛情的果,你就永遠看不見那朵絢爛多姿的友情之花了。
三
我很喜歡舒淇,也像很多人一樣,歎惋過舒淇與張震的感情。他們在侯孝賢導演的《最好的時光》裏一口氣談了三輩子戀愛。我看過頒獎禮,舒淇挽著張震時,兩人像是一對新婚的戀人,其他人都成了襯托的配角,像是來參加婚禮的賓客。可是2013年,張震娶了莊雯如,婚禮現場,莊雯如把手捧花點名送給舒淇,舒淇自然而然地接過花束,與新娘真誠相擁,毫不做作。
去年夏末,《刺客聶隱娘》的一次發布會上,張震因為天氣原因缺席,舒淇撂狠話不想與張震再合作,張震回應:“我無所謂啊,我們私下很好,可以當一輩子好朋友就好了。”
一輩子的朋友,為什麽不在一起呢?
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一條關於舒淇的采訪,她說她跟張震是十幾二十年非常好的朋友了,好到張震覺得她像男的,而她覺得張震像女的,張震有什麽毛病她都知道,她有什麽大男子主義的東西張震也都知道,但從第一天認識的時候她就知道他們沒可能做男女朋友,他們在一起很輕鬆。
我突然明白了舒淇在微博上寫的“每個女孩子心中都有個愛不了也恨不了的田季安”的意義。我舍不得跟你談戀愛,大概是因為,我想一輩子擁有你。
四
我也想過,如果我真的和阿海在一起的話,對彼此來說,會不會都有一種“我當你是兄弟,你卻想上了我”的感覺呢。
如果我們在一起了,在應該跟戀人在一起的時候我跟阿海在一起,在該和朋友在一起的時候我還是跟他在一起。兩個人占據著彼此幾乎全部的時光,就會很少像從前那樣,有暢所欲言無話不說的時候了吧。
《男人幫》裏有一句話,如此珍貴的一個人,就不要因為衝動、寂寞或者失落而讓她變成有可能的陌生人。
所以,現實裏很多個程又青和李大仁是不會在一起的,甜蜜的結局大多都出現在像《我可能不會愛你》這樣的電視劇裏。
五
你了解我的喜好,知道我看到什麽會笑,遇到什麽會哭。你陪著我一起成長,看著我頭發長了短短了長。比起情侶關係,我更想和你當一輩子的好兄弟,彼此信任,相互支持,能開得起玩笑,也禁得起風浪。
難過的時候,我找你訴說,不要你抱抱我,隻要我在快要摔倒時你拉住我,告訴我你在;高興的時候,我依然要找你訴說,不要你牽著我,隻要我伸出手對你說“give me five”(跟我擊掌相慶)時,你回給我默契的擊掌。你永遠都不會是我最親密的人,但卻會一直是我最知心的人。我們之間有距離,卻沒有隔閡。
我們不談愛情,不搞曖昧。
但我們可以,一起慢慢變老。
因為你是我,好到舍不得談戀愛的朋友。
有多少人準備好文案等著楊絳先生去世!
一
早上醒來時,收到朋友發來的消息:“楊絳先生今早過世了,你之前在有書領讀過她的《走到人生邊上》,肯定有很多話寫,要不要趕緊寫一篇文章追下熱點?”
我給朋友回,不寫。一是不知道消息是否屬實,二是到了這個年紀了如果去了,是天福。
有個從來不喜歡看書的人也給我發了條消息:“我今天才知道原來楊絳是女的,幹嗎喊她先生!”我沒有回他,好笑的是我看到他也在朋友圈轉發了先生去世的推送,並配上了緬懷的相關句子。
看到朋友圈被越來越多的關於楊先生去世的消息刷屏,我感到痛心,我真的很想問問這些人,楊絳先生的書,你們看過沒有,看過多少?轉發一篇關於楊絳去世的文章,摘錄一句楊先生說過的話、寫過的字,就能說明你才高八鬥、學富五車,有人文情懷?
別貽笑大方了。
前幾天,楊絳先生病危入院的消息曾在網上瘋狂發酵,不久後知情者進行了辟謠,稱楊先生身體並無大恙。於是有多少媒體人便準備好了文案等著楊絳先生去世!那個時刻一到,整齊劃一地點擊確定,發送成功。
這是不是應了錢鍾書先生在《圍城》裏寫的話:文人最喜歡有人死,可以有題目做哀悼的文章。
二
互聯網傳播的時代,每個人都在等著實時熱點,我們似乎也都習慣了熱熱鬧鬧並一時性地去紀念一個人。就像2016年4月29日作家陳忠實去世時,網絡上充斥了各類紀念他的文章,但沒多久就沉下去了。但真正的紀念絕不是這樣的,轉載評論幾句,然後就歸於沉寂。
為什麽引發大家關注的熱點不是楊絳先生的作品,而是她的死亡?
楊絳曾譯過一小段話:我和誰都不爭,和誰我都不屑,我愛大自然,其次是藝術,我烤著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準備走了。
楊絳先生有遺言,要火化後再發訃告。所以先生去世的消息這麽突然,是不是代表了她的希望走得更安靜一些的心願呢?
三
楊絳先生有句很出名的話:“你的問題主要在於讀書不多而想得太多。”先生去世,不知道有多少人真正理解並踐行了這句話?
1949年,黃裳曾去北京采訪,專程到清華園錢鍾書夫婦的寓所,親眼看見了這對教授夫婦靜夜攻讀的情形:“住在清華園裏的名教授,算來算去我隻有一位熟人,就是錢鍾書。第二天晚上,吃過晚飯以後我找到他的住處,他和楊絳兩位住著一所教授住宅,他倆也坐在客廳裏,好像沒有生火,也許是火爐不旺,隻覺得冷得很,整個客廳沒有任何家具,越發顯得空落落的。中間放了一張挺講究的西餐長台,另外就是兩把椅子。此外,沒有了。長台上,堆著兩疊外文書和用藍布硬套裝著的線裝書,都是從清華圖書館借來的。他們夫婦就靜靜地對坐在長台兩端讀書,是我這個不速之客打破了這個典型的夜讀的環境。他們沒有想到我會在這時來訪,高興極了,接下去,就是快談。”
我非常尊重楊絳先生,也一直很羨慕她和錢鍾書先生之間那份誌同道合的感情,他們倆對待學問和生活的態度值得讚歎。
在追悼楊絳先生的日子裏,我想我們不應當隻是跟著熱點轉發相關報道文章,而是應當重溫她的作品與故事,把她對生命的理解當作精神的茗茶,時時品嚐。
你不需要買一套楊絳先生的作品集,掃兩眼就束之高閣。你隻需要用心地看上一本,就會愛上她的文筆,她的敘述,她的哲思。
四
一百零五歲,天人永隔。楊絳先生的這一個多世紀,是中國社會變動最劇烈的百年。跨越這個百年的人生,是不可避免的跌宕起伏。
生命的長度和密度兼得,這樣的人寥若晨星,足以見證曆史甚至改變和創造曆史了。楊絳先生無意出演這類角色,隻是用洗練純粹的文字,與有限的時間和諧共處。為人妻為人母的使命完成,一個獨立的文化人繼續工作,清醒從容地打掃現場且戰且退。
卑微是高貴者的隱身衣,沉默是驕傲者的智慧樹。楊絳先生淡泊倔強地行走在熱鬧的人生邊上,留下了真正的高貴驕傲。
我之前在有書跟書友們一起共讀過楊絳先生的《走到人生邊上》,這是楊絳先生九十六歲時寫的書,書中的文字卻如初生嬰兒般純真美麗。
書中有段話:“我站在人生邊上,向後看,是要思索人生的價值。人活一輩子,鍛煉了一輩子,總會有或多或少的成績,就不是虛生此世了。向前看呢,再往前去就離開人世了。靈魂既然不死,就和靈魂自稱的‘我’,還作一處呢。”
五
偉大的人物之所以被紀念,是因為他們留給後世的思想和品質,而不是供他人寫惺惺相惜的回憶錄。也許,悼念先生的最好方式,就是多讀幾本她寫的書,她翻譯的書。
記住,楊絳先生說過:你的問題主要在於讀書不多而想得太多。
如果你是我的同類,我會帶你進入我的圈子
一
小虹有一個我們誰都沒有見過的前任。兩人從戀愛到分手,我們都隻是聽說而已。
小虹前任帥氣多金,兩人在一起時,經常喊小虹去他住處約會,但從不帶小虹參加他的朋友聚會。在這段戀愛關係裏,小虹覺得是自己高攀了對方,便凡事看得分明,從不要求進入他的圈子,而他也基本不會在小虹的圈子裏露麵。
記得有一次一個朋友結婚,小虹一個人來出席婚禮,被問及“你不是有男朋友嗎,怎麽沒陪你一起來?”時,小虹尷尬地說:“他今天有事忙,沒有時間來。”
這段若即若離的關係持續了半年後,小虹的前任玩起了失蹤。小虹心知肚明,便主動提了分手,此後兩人不再往來。
分手後,小虹並沒有為此消沉,反而像早就做好了心理準備一樣,當談起這段感情時,小虹說:“他身上的光環讓我覺得自己很有分量,我很享受這段戀愛的過程。不過,真正愛你的人,會帶你走進他的圈子。可惜他不愛我。”
二
這個世界上有很多像小虹這樣的灰姑娘,心中都有一個公主夢,渴望與王子遇見並相愛。但即使遇上了王子,灰姑娘還是會覺得一切都是運氣所賜,習慣了待在平民圈子裏的她,自知難以融入王子的圈子。
你不帶我進入你的圈子,我便不怨,不爭,也不必去努力。等到有一天,我們徹底沒了聯係,我隻能感歎,你不愛我。
但這樣的觀念大錯特錯,最匹配的感情其實隻存在於同一個圈子裏的人。民國才女林徽因,集家世、美貌與才華於一身,從小隨父親出席外交活動,自然也能認識同圈子裏的徐誌摩、梁思成及金嶽霖。當然,不是人人都像林徽因擁有這樣得天獨厚的運氣。
既然我們無法決定出生時自己所待的圈子,那就通過後天的努力讓自己進入想進的圈子唄。
洋洋是我很欣賞的一個姑娘,相貌平平,父母務農,但她一直都很努力,大學期間自主創業,畢業後和幾個朋友開了自己的工作室,並拿到a輪融資,之後在一次創業者的活動交流中,認識了知名企業的一位帥氣主管。洋洋很欽佩主管的博學多才,主管也很欣賞洋洋的獨立能幹。
主管對洋洋表白時說的話是:“有些人說不出哪裏好,但就是與眾不同。我喜歡你,可能隻是因為,你是我的同類。”
他們處在同一個圈子裏,有很多共同的朋友與共同的話題,沒過多久,便見了雙方父母,如今擁有了一段穩定美好的婚姻生活。
不得不說,這的確是一個用圈子劃分的社會:讀書會、悍馬社、遊泳俱樂部、吃喝玩樂團……優秀的人、有錢人、共同興趣的人都會劃分進同一個圈子裏,不管是以朋友的形式,還是以戀人的形式。
但如果不是同類,是很難會被劃分進同一個圈子裏的。
三
我很喜歡交誌同道合的朋友,現實生活裏我也加入了很多圈子,最有意義的圈子應該是有書共讀。有書共讀有很多讀書群,群主每天會在各個讀書群裏推送早晚讀拆書包,大多數時候,群裏很安靜,用群主的話說“不是不讓大家說話,隻是為了引導大家交流,給大家更好的讀書氛圍,所以要禁止閑聊”,我喜歡有書的群規。
我們是同類,我們自帶默契,我們一起加入有書共讀,我們守護著這份淨土,不必言多。一旦交流,必定是思想火花的碰撞。
在這個圈子裏,我認識了很多喜愛讀書的書友,前幾周跟大家一起在“有書”共讀了楊絳的《走到人生邊上》這本書,在有書圈還和很多書友一起討論了楊絳與錢鍾書的曠世情緣。
通過和“有書”共讀平台的書友交流,我知道了一件關於楊絳和錢鍾書的趣事,是說他兩人曾有過讀書比賽,比誰讀的書多。大多數情況下,兩人所讀的冊數不相上下。有一次,錢鍾書和楊絳交流閱讀心得:“一本書,第二遍再讀,總會發現讀第一遍時會有許多疏忽。最精彩的句子,要讀幾遍之後才會發現。”楊絳不以為然,說:“這是你的讀法。我倒是更隨性,好書多看幾遍,不感興趣的書則瀏覽一番即可。”
如此讀讀寫寫,嘻嘻鬧鬧,兩人的婚姻生活充滿了悠悠情趣,羨煞旁人。但根本原因,其實是因為,他們是一個圈子的同類。
四
曾經看過一個小故事,在一個主題為“創造財富”的論壇會上,發言人讓每個人在紙上寫下自己圈子裏最熟悉的6個人,並寫下他們每個人的月收入,然後算出月收入的平均數,這個數據便能反映你個人月收入的多少。測試的結果讓所有人都驚歎。
畢竟,“物以類聚,人以群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隻有同類才有共同的圈子。
4月23日是世界讀書日,“有書”這幾天也有一個“滿百計劃”,在4月20日至4月25日期間,共讀群現有書友有邀請朋友加入你所在共讀群的限時特權。
真正愛你的人,會帶你走進他的圈子,但前提是,你得是他的同類。
我拿你當朋友,你把我當人脈
一
兩年前,在北京,認識了一個互聯網領域很牛的人,那天在他的辦公室,他拿出一本他收藏的名片冊子給我看,全是北京互聯網領域的牛人,估計有五百多位,他說,這些名片都是我一個一個當麵要的。
我問他,這些都是你的朋友嗎?他笑著說,都是人脈。
後來,他舉辦一場互聯網沙龍,作為主持人,需要邀請一些人物作為嘉賓,沙龍舉辦前兩天,他一直在給人打電話,但聽得出很多人都借故委婉拒絕了,最後請來的幾個人物也算不上特別有名氣。
在我的意識裏,如果是朋友,隻要有忙一定會幫的,因為朋友是拿真心去相處。但人脈隻是一個關係的建立,我們更是建立在利益角度上的關係,是我可以幫你,但你可以給我什麽這樣的關係。
當時的我還是個學生,也沒有實習,在北京跟他們去國家會議中心參加一次很大的活動,是他托關係幫我要了一張工作證入的場,他給我布置了一項任務:去跟這裏的每個工作人員打招呼,要聯係方式,建立人脈。那天我沒聽他的話一個人跑出去了,因為這件事我一直被他們說任性。
我知道他人脈很廣。他的微信好友早已滿了五千,每天都要刪部分人,加新的人。當時的我微信裏隻有幾百好友,大多數都是朋友。
我隻是覺得,如果人與人之間的認識一開始就抱著目的,我需要認識你是因為你是某某公司的誰,你可以成為我以後需要的一條人脈,那我活得是該多累!況且,真遇到什麽需要幫忙的事時,我想我會去找我的朋友想辦法,但絕對不好意思去找一個人脈求助。
二
但有時候,人脈和朋友也是可以相互轉化的。
我曾被那位牛人朋友拉進一個互聯網的大群,並聽他的話加了群裏不少牛人為好友,其中有一個做產品的姐姐,我們偶爾會給對方點讚評論。我準備來北京工作前,發了動態,她問我是來工作嗎,隨後問我要了我的簡曆,幫我給她的一些朋友發了過去。
正是她這條人脈的幫忙,我來北京的每一場麵試都很順利,通過幾場不同的麵試,自己進行篩選判斷,最後找到了一份適合的工作。
工作後,我們見麵吃過幾場飯,聊得很投緣,漸漸成了朋友。
後來我問她怎麽會幫我,她說:“和你簡單的互動時蠻喜歡你的,你來北京我很開心,也想真心交你這個朋友,能成為你的人脈幫到你我也很開心,而且那些都是小事。”
的確,如果剛開始認識的時候就抱著交朋友的真心,不管對方的身份位置,能幫則幫,那麽恭喜你,多了一個朋友。你真心地對待你的人脈,對方一定可以感受到,相反,隻是在需要的時候聯係別人,隻會引起對方的反感。
三
我一直都相信,你的人脈價值取決於你自身的價值。
我有一個朋友,曾經她每天下班後都要去參加各種聚會,用她的話說,這叫混圈子,她也經常跟我們說,她認識誰誰誰。後來有一天我跟她聊天時,我問起一個她之前經常提在口邊的人,據她說他們見麵很多次也吃過很多次飯,可是那天她說:“算了吧,都好久沒見麵了,人家現在事業越來越好了,我約他好多次也沒時間搭理我。”
或許,除了沒時間外,更主要的原因是覺得沒必要吧。
我那位互聯網領域的牛人朋友一年前跟我說過一句話:“你看我現在每天都在進步,才能認識更牛的人,你如果一直停滯不前,也許有一天我就不會帶你再進入這些圈子。”
後來我很自覺地不再和他聯係,也許因為那時的我還沒走出校園,還是一個互聯網小白,過於有自知之明。
直到我開始工作並有幸認識了一個很有情懷也很懂我的老板,我跟他聊起曾經的一些經曆與感悟時,他鼓勵我說:“我相信你會通過你的努力讓自己站到一個高度上,在這個過程中,我也會幫助你創造出你自己的價值。”
工作後的我漸漸明白,人脈的累積也是自己能力的一個展示,很多人脈主動靠攏過來的前提是,你本身就是條有價值的人脈。
四
越長大越發現,人脈越來越多,朋友越來越少。
有人因為我的工作跟我聊天,我錯把寒暄當談心,後來發現,你對對方暢所欲言,對方對你卻有所保留,一開始就是有目的地接觸你,想從你這獲取某些資源或利益,並沒有真的把你當朋友。聊天記錄最會證明,兩個人是怎樣從一開始的無話不說到後來的無話可說。然後我認清了一個事實,我們隻是彼此的人脈。
曾經,我覺得朋友是和我誌趣相投的一類人,是可以用來麻煩也不嫌煩的。直到有一次,我找一個朋友幫我再聯係一個人時,她對我說,我們是朋友,可是你能不能別每次找我都是要我幫忙?就不能喊我一起出去吃個飯或者看個電影……雖然她是半開玩笑半認真地說,但我卻開始反思,從什麽時候開始,我也開始把朋友當人脈了?
不要覺得人脈都可以成為朋友,否則你會犯交淺言深的錯誤,也不是每一個朋友都可以麻煩來作人脈,那樣你的朋友會越來越少。
五
為了吸引更高價值的人成為自己的人脈,我們首先要提高自己的能力,畢竟,你有多牛,不是看你認識多牛的人。
有一句話叫多一些真誠,少一些套路。我們都害怕“我拿你當朋友,你把我當人脈”這樣的關係,麵對優秀的人脈,一開始的時候不如都拿真心來相處。
然後有一天,你會發現,你的人脈,不小心成了你的朋友。
讀書是門檻最低的高貴
一
跟一個姐姐一起吃飯,她刷朋友圈時看到一篇文章:《讀書,是門檻最低的高貴》,對我說:“這篇文章寫得真好,我收藏起來,回去讓小雅也看看。”小雅是這個姐姐的孩子,正讀初一,一直不愛讀書。
這篇文章我之前看過,圖文並茂,篇幅不算長。
猶太人愛書。以色列14歲以上的人平均每月讀一本書。
以色列有圖書館1000所,平均4500人就有一個圖書館,僅450萬人口的以色列就有100萬人辦有借書證。在人均擁有圖書、出版社及讀書量上,以色列居世界第一。
當孩子稍稍懂事時,幾乎每一個母親都會嚴肅地告訴他:書裏藏著的是智慧,這要比錢或鑽石貴重得多,而智慧是任何人都搶不走的。
猶太人是世界上唯一一個沒有文盲的民族,就連猶太人的乞丐也是離不開書的。
嚴謹的國際閱讀率比較研究顯示,當下韓國國民人均閱讀量約為每年11本,法國約為8.4本,日本在8.4~8.5本之間。
而中國13億人口,扣除教科書,平均每人一年讀書1本都不到。
在德國的大街上,腋下夾著一本書,目光祥和,舉止優雅,慢悠悠行走的,既有白發老者,又有高挑美女,還有身著藍色工裝的技工。
德國的產品讓世界服氣,產品來自科技,科技來自讀書。
讀書是世界上門檻最低的高貴舉動。
隻要付出一個漢堡的錢,便可以得到一個作者在那段歲月所有的心思與時間。
所以,多看書,多讀書。
我問這個姐姐:“《太陽的後裔》這部劇劇終了,你看了嗎?”
她沒料到我會突然轉個話題,稍愣後興奮地說:“當然看啦,我追完了全劇呢。”
我繼續問:“你一年大概看多少部電視劇?”
她想了想說:“二三十部吧。”
我笑著問:“那你一年大概讀多少本書?”
姐姐尷尬地說:“估計一本都看不完,平時習慣了手機、電腦、平板……”
“你知道小雅最近也迷著宋仲基嗎?”我問完最後一個問題後,姐姐突然紅了臉。
有一個很出名的笑話,這個世上有三種笨鳥,第一種笨鳥不笨但自己不想飛,第二種笨鳥真的笨卻在努力飛,第三種笨鳥不但笨還懶得飛,隻能在窩裏下個蛋,等蛋孵出來,讓下一代使勁飛!
二
“中國13億人口,扣除教科書,平均每人一年讀書1本都不到。”這樣的數據著實可怕,這篇文章也的確值得我們反思,可是作為中國人,在轉發的同時,捫心自問,你一年又讀過幾本書呢?
如果你自己並沒有讀過幾本書,卻也跟風式地借著別人的文字去呼籲別人讀書,難道不是第三種笨鳥嗎?
“有書”創始人雷文濤在今年一月初的時候寫過一篇文章:《2016,成為期待中的自己》,文章裏有這麽幾段話:
在碎片化的時代,我們似乎沒有整塊的閱讀時間;應試教育磨滅了很多人的閱讀興趣,更不用說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我們看到了中國人年均閱讀量隻有4.7本,但我們也看到很多人有強烈閱讀願望。把學習的願望轉變成具體的行動,所需要的可能就是一點點外力。我們期望能成為這個微小但關鍵的力量,這正是我們發起有書共讀的初衷。
發起有書共讀行動,不是因為我們迷信讀書是萬能的,而是緣於一個堅定的信念。我們堅信有書是一種生活狀態,如果一個人還保持規律性的閱讀,說明他還有學習的動力,還在有意識地提升自己,還有自我進化的可能。一個持續閱讀的人,一定是不斷向上提升的;一個普遍閱讀的社會,一定會持續變得更好。
泰戈爾說“人是一個初生的孩子,他的力量就是成長的力量”,但很多人很早就失去了孩子般成長的力量。有書共讀實質是一個相互給予力量的行動,是一個攜手找回成長力量的行動。
算一下,每周共讀一本書,一年也就能讀完52本了。
一個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遠。很多事情,如果沒有人引領,沒有人陪伴,會事倍功半,甚至半途而廢。閱讀不是一個人的事,需要一群人去做,一群人之間互相鼓勵、互相推動、互相支持,才能在閱讀路上走得更遠。
三
我是個喜歡讀書的人,而且我發現,但凡我佩服的人,沒有不愛讀書的。雖然讀書帶給人的益處中,潛移默化的影響是最有力量的,但我依然想說說,讀書帶給我的看得見的收益有哪些。
就講講加入有書共讀後,一起共讀過書單裏帶給我收益很深的幾本書吧。
讀完《斷舍離》,我把堆在自己身邊但幾乎幾個月都沒有碰過的東西全部扔掉了。在整理物品、選擇物品的過程中,我似乎比從前更了解自己,心中的混沌也豁然開朗了。我明白,占有絕非擁有,扔得掉才能擁抱更多美好。
讀《拆掉思維裏的牆》這本書時,我正處在寫作的瓶頸期,沒有靈感,不知道寫什麽,經常就坐著發呆跟自己死磕,其實不過在浪費時間。後來我知道,其實根本不需要走進瓶子,不如換個角度,拆掉思維裏的牆,然後才會發現一切並不難。
再提一本前兩周讀的《蘇菲的世界》吧,這是第一本帶我走進哲學世界的書,我原本以為哲學是一門不切實際的學問,但當我讀完全書後才發現哲學其實是最貼近現實生活的。讀完後,我深刻地體會到一個生存在世界上的人,如果連世界從何而來也不知道,也不曾去想,實在幼稚。
相比於看韓劇,我更願意把時間花在有書共讀。讀書能讓人知道什麽是現實,而韓劇卻會讓人遠離現實。至於關於“沒時間讀書”這樣的說辭,我認為有沒有時間,取決於你對一件事看得有多重。
當你的閱讀量累積到一定程度時,你會恍然大悟,從前的忙忙碌碌不過庸庸碌碌。現在起,你可以跟我一樣加入有書共讀,突然有一天,也許你也會真正意識到讀書能給自己帶來什麽,那時候的你一定也會選擇擠時間了。
四
海明威在《真實的高貴》中說:“優於別人,並不高貴,真正的高貴應該是優於過去的自己。”
與高貴相反的詞語並不是平庸,因為大多數的我們都過著平庸的生活,但這並不影響我們擁有高貴。
高貴不是要你著素衣棉麻,擁出塵之美,不是要你卷一簾風月,持半闋清詞,也不是要你臨青山綠水,賦淩雲壯誌。
讀書,這就是門檻最低的高貴。
我不是小清新,也不裝文藝
一
入秋後,晚風有點涼。
我屬寒,很怕冷。
二
我一直都不害怕別離與破碎,隻是很厭倦經營一段感情的長久與辛苦。
友情於我而言,是裝有固定容量的水,一旦喝得太快,便會早早結束,我沒有所謂耐性去細細品嚐。
不如一開始便不要去喝,我也沒有陷入渴死的境地。
人類是怎樣從生理需求衍生出情感需求的,原來我們是依賴情感生活的物種,同戀人親吻表達親密,同朋友交談互換信任,我們為隔閡痛苦,為背叛痛苦,為孤獨痛苦,這些痛苦,遠比愛更龐大。
每個人都會有悲天憫人的情緒,但我不悲憫自己孤獨。
最懂你的人,並非能和你聊很多話的人,也許隻是孤冷的長街,聽你歎息一聲就回頭,給你一個懂得眼神的路人。
三
有很多人對我說你要做個快這很難。如果一個人總是很快樂,他該多悲傷。
世界喜劇大師卓別林,他在生活裏患有憂鬱症。華語笑星周星馳,生活裏也是個沉鬱的人。
我清楚自己的個性,對於遇到和自己個性相似的人,我沒有欣喜,隻有恐懼。
太多感情和喜惡不用交換,滿溢的理解,如果我會遇見,我就會躲避。和這樣的人交往,清淡之過,我害怕出現黏稠的感情。
我需要的是距離,不可觸及的美感,望而止步的新奇。
《阿甘正傳》裏有這樣一段經典台詞:“我不覺得人在心智成熟的過程中,會變得越來越寬容,變得什麽都可以包容,什麽都可以接受。相反,我覺得那是一個逐漸剔除的過程,知道最重要的是什麽,慢慢剔除不重要的東西,然後做一個簡單的人。”
四
很長一段時間我都在依賴網絡上的人際關係存活,隻是後知後覺地發現,最初因為文字之間的表達,情感相通,心心念念地以為可以做伯牙子期的人,到最後因為彼此在現實互不相通的圈子裏的忙碌,漸行漸遠,歸於平淡,疏於交談。
畢竟你不存在於我的平時的世界裏,哪怕我們說過那麽多美好的言語。
為此,我多次神傷,然後自我開解,我太過敏感犀利,隻是,總還是要不得不明朗,包容和忽略。
不想失去不如不再打擾,聊得越歡越要保持距離。
書上說,交流是一件悲傷的事情。
這句話很對。因為它加速失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