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注釋(2)
字數:7448 加入書籤
,最快更新易中天中華史:禪宗興起 !
[17]關於惠能的生平,曆來說法不一。據《五燈會元》卷一,他到黃梅雙峰山拜弘忍為師是在唐高宗鹹亨二年(671),現身廣州法性寺是在儀鳳元年(676),之間隻有五年,與王維、柳宗元所作《碑銘》稱其隱居南海十六載的說法明顯不符。本書采信徐文明《六祖惠能的生平和思想》一文研究成果:惠能到黃梅是在唐高宗龍朔元年(661),現身廣州法性寺是在儀鳳元年(676)正月八日,實際時間十五年,跨年計算十六年。
[18]見《六祖壇經·定慧品》。
[19]請參看世親《佛性論》卷二。
[20]見《大涅槃經》。
[21]見敦煌本《六祖壇經·見真佛解脫頌》。
[22]見《景德傳燈錄》卷三,並參看《五燈會元》卷一。
[23]見《六祖壇經·般若品》。
[24]請參看範文瀾《中國通史》第四冊。
[25]孔子這兩句話均見《論語·述而》。
[26]丹霞天然事見《五燈會元》卷五。
[27]臨濟義玄語見《臨濟錄》,德山宣鑒語見《五燈會元》卷七。
[28]見《五燈會元》卷七。
[29]見《五燈會元》卷十一。
[30]見《中論·觀涅槃品》卷二十五,轉引自黃心川《印度佛教哲學》。
[31]見《五燈會元》卷七。
[32]見《五燈會元》卷四。
[33]見《五燈會元》卷三。
第四章佛教中國化
[1]法琳最後死在流放途中。他的事跡新舊《唐書》和《資治通鑒》均無記載,隻見於《續高僧傳》卷二十四、《開元釋教錄》卷八、《唐護法沙門法琳別傳》等,任繼愈主編《宗教詞典》有條目。
[2]見《隋書·高祖紀》,並請參看道宣《集古今佛道論衡》卷乙《隋兩帝重佛宗法俱受歸戒事》。
[3]請參看範文瀾《中國通史》第四冊。
[4]會昌五年全國人口統計為四百九十五萬餘戶。按十戶人家供養一個僧人計算,二十六萬僧尼的供養者達二百六十萬戶,已經超過全國人口的半數。辛替上書勸諫唐中宗時甚至說,天下之財,佛有十之七八。見範文瀾《中國通史》第四冊。
[5]請參看拙著《品人錄》。
[6]此處及以後所稱禪宗均指惠能開創的南宗。特此說明,不再另注。
[7]見《六祖壇經·決疑品》。
[8]見《五燈會元》卷四。
[9]見《六祖壇經·般若品》。
[10]這裏說的周易哲學,準確地說是《易傳》的哲學思想,與《易經》無關。
[11]請參看顧準《希臘思想、基督教和中國的史官文化》,本中華史《兩漢兩羅馬》。
[12]神會事跡,見《宋高僧傳》卷八,《景德傳燈錄》卷四,並請參看《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一版)·宗教卷》,任繼愈主編《宗教詞典》。
[13]百丈懷海事跡見《宋高僧傳》卷十,《景德傳燈錄》卷六,修訂後的清規戒律全名《敕修百丈清規》。請參看《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一版)·宗教卷》,任繼愈主編《宗教詞典》。
[14]見劉勰《文心雕龍·明詩》。
[15]此偈傳為五代後梁高僧布袋和尚所作,但不見於《景德傳燈錄》和《五燈會元》,僅見於元末臨濟宗曇噩《明州定應大師布袋和尚傳》,因此也可能是偽作,但能代表禪宗。
[16]唐代科舉之盛,肇於高宗之時,成於玄宗之代,而極於德宗之世,是陳寅恪先生的觀點,見《元白詩箋論稿》。百丈清規創立的準確時間,部分學者主張以唐穆宗元和九年(814)四月立約,十三年(818)立碑為標誌。但此時懷海已經遷化(圓寂),因此也有學者認為百丈並未創立清規。其實,懷海的宗教改革有兩個重要內容,一個是別立禪居(不再寄居律寺),二是參加勞動,這應該是更早的事情。另外,懷海享年九十五歲,六十歲至八十六歲時處於德宗朝,肯定是他的重要活動時期。以德宗朝或其前後為禪宗的改革期,應該可以成立。
[17]見《五燈會元》卷三。
[18]見《六祖壇經·付囑品》。
[19]見《五燈會元》卷四“黃檗希運”條。
[20]見《大珠禪師語錄》卷下。
[21]見《無門關》。作者慧開,南宋禪師。
[22]見《五燈會元》卷五,作者為惠能五世法孫船子德誠。
[23]真跡被弟子帶到日本,現藏奈良大德寺,為鎮寺之寶。
[24]見《五燈會元》卷三。
[25]見《五燈會元》卷十九,前詩原文作“頻呼小玉元無事”,元就是原。為方便讀者,改作原。
[26]見《五燈會元》卷三。
[27]關於“即心即佛”,見《達摩血脈論》:即心是佛,亦複如是。除此心外終無別佛可得;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心外無佛,佛外無心。又《祖堂集·馬祖傳》稱道一每謂眾曰:汝今各信心是佛,此心即是佛心。《道一禪師塔鳴並序》稱道一常說:佛不遠人,即心而證。
[28]見《五燈會元》卷二。
[29]見《五燈會元》卷三。
[30]見《五燈會元》卷七。
[31]見《五燈會元》卷五。
[32]見《五燈會元》卷八。
[33]見《紅樓夢》第二十二回。
[34]關於禪宗的影響,請參看張中行《禪外說禪》。
[35]據朱大渭等《魏晉南北朝社會生活史》、李斌城等《隋唐五代社會生活史》,中國人飲茶大約開始於漢,卻是作為藥用。魏晉時開始變成飲料,因為有助於清談,但直到唐初在北方仍不普及。唐玄宗開元以後,由於僧人坐禪的需要,飲茶蔚然成風。至唐德宗時,終於出現世界上第一部飲茶專著,即陸羽的《茶經》。關於茶與禪的關係,研究成果甚多,僅論文就有一千三百多篇,但似乎無人提及與科舉和禪宗的同時同步。
[36]見辛棄疾《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另,《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稱,辛棄疾詞“慷慨縱橫,有不可一世之概”。
第五章大洗牌
[1]唐玄宗天寶年間到唐德宗貞元年間,馬祖道一和石頭希遷名重一時,號稱“並世二大士”。馬祖道一在江西,石頭希遷在湖南。包括丹霞天然在內的學佛參禪者,就在江西和湖南之間跑來跑去,以沒見過兩位大師為無知(《宋高僧傳》),故曰跑江湖。請參看星雲法師《六祖壇經講話·前言》。另按:馬祖道一駐錫江西的時間是公元742年到788年,石頭希遷駐錫湖南的時間是742年到790年,羅馬教皇史蒂芬向法蘭克國王丕平求援是在751年,後伍麥葉王朝在西班牙宣布獨立是在756年,均剛好同時。
[2]以上請參看劉明翰主編《世界通史·中世紀卷》,(美國)羅賓·多克《伊斯蘭世界帝國》,(澳大利亞)約翰·赫斯特《極簡歐洲史》。後者是一部極其難得的精彩曆史讀物。
[3]轉引自(澳大利亞)約翰·赫斯特《極簡歐洲史》。
[4]查理曼征服薩克森始於公元772年,終於804年。
[5]成吉思汗之孫旭烈兀率蒙古軍團攻陷巴格達,是在公元1258年(南宋理宗寶祐六年)。擁有今伊朗、伊拉克、阿塞拜疆、格魯吉亞、亞美尼亞和土庫曼斯坦的伊兒汗國可汗率領將士皈依伊斯蘭教,並改名穆罕默德,自稱蘇丹,是在公元1295年(元成宗元貞元年)。東羅馬帝國滅亡,是在公元1453年。西阿拉伯帝國殘餘勢力被完全消滅,是在公元1492年。
[6]這種誤解甚至是世界性的,比如(美國)斯塔夫裏阿諾斯《全球通史》就稱公元7世紀到8世紀,穆斯林征服者將廣大地區“統一到伊斯蘭教的星月旗下”。其實星月旗是土耳其人的標誌,不是伊斯蘭的。本中華史總序也曾采信這一誤解,特此聲明更正。
[7]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建立是在公元1299年(元成宗大德三年)。文藝複興沒有準確的開始時間,但肯定始於公元14世紀,而且與奧斯曼土耳其人威逼拜占庭帝國有關。
[8](法國)費爾南·布羅代爾《文明史綱》在講到歐洲時,一開始就說歐洲是亞洲的一個半島和小岬角。關於中世紀對於歐洲和基督教的意義,請參看遊斌《基督教史綱》。
[9]作為西方現代文明的源頭,現代意義上的歐洲文明主要由英國人、法國人和德國人在西歐創造。當代希臘人與歐盟別別扭扭,也未嚐沒有曆史原因。
[10]請參看(澳大利亞)約翰·赫斯特《極簡歐洲史》。
[11]對於畢達哥拉斯學派發明的“對地”,黑格爾曾經不無諷刺地說:我們不能確定他們究竟是打算把它想象成地球的反麵,還是另一個地球。見黑格爾《哲學史講演錄》。
[12]遊斌《基督教史綱》甚至認為,希臘語由“文言文”向“白話文”轉變,正體現著哲學精神轉向宗教精神;而《新約》的大部分內容由希臘白話文寫成,則體現了麵向普通民眾的特點。請參看。
[13]對此,(美國)羅賓·多克《伊斯蘭世界帝國》的表述是:公元632年到1258年之間,伊斯蘭帝國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有著最先進的文化。在建立後不到百年的時間裏,它就從一個沙漠部落結成的鬆散聯盟,成長為世界曆史上最大的帝國。其在全球的勢力範圍之廣,無任何一個古代的帝國可比。(美國)斯塔夫裏阿諾斯《全球通史》亦稱,在初期擴張和晚期擴張階段,穆斯林先後將地中海和印度洋變成了自己的內湖。
[14](法國)費爾南·布羅代爾《文明史綱》即稱:土耳其浴(hams)事實上是古羅馬浴的殘存,阿拉伯征服者把這種洗浴方式帶到了波斯和其他地方。
[15]見金宜久主編《伊斯蘭教文化150問》。
[16]請參看金宜久主編《伊斯蘭教》,(美國)斯塔夫裏阿諾斯《全球通史》,美國時代生活公司《全球通史·伊斯蘭的腳步》。
[17]請參看(美國)羅賓·多克《伊斯蘭世界帝國》,(美國)斯塔夫裏阿諾斯《全球通史》,(澳大利亞)約翰·赫斯特《極簡歐洲史》。
[18]請參看金宜久主編《伊斯蘭教文化150問》,美國時代生活公司《全球通史·伊斯蘭的腳步》。
[19]猶太教有兩大特點,一是封閉性極強,二是道德感極濃。他們最為看重的摩西十誡其實是道德法規的總綱,生活中的實施細則更是名目繁多,從飲食起居到接人待物都有不厭其煩的明確要求和清規戒律,比如吃餅時不能用刀切,隻能用手掰,等等。可以說,猶太人是最守規矩的。非如此,不能成為上帝的選民。
[20]據《聖經·創世記》,上帝對亞伯拉罕說:你們都要受割禮,這是我與你們立約的證據。我的約就立在你們的肉體上。
[21]見《使徒行傳》15:19-20。
[22]所以中國穆斯林的經堂語把安拉的美名拉赫曼譯為“普慈今世的主”,把拉希姆譯為“獨慈後世的主”。
[23](澳大利亞)約翰·赫斯特《極簡歐洲史》就說:在羅馬人眼裏,猶太人是古怪、反複無常但麵目容易辨識的古老民族,因此帝國對猶太人並不像對基督徒那樣防範。以上描述均請參看該書。
[24]據說,精通武器製造的文藝複興時期藝術家切利尼(cellini)曾經在戰爭中殺死了一位沒有做好死亡準備的敵人。當他跪在教皇麵前請求赦免時,教皇卻滿心喜悅地說:噢,我原諒你,原諒你為服務教會而犯下的殺人罪過。見(澳大利亞)約翰·赫斯特《極簡歐洲史》。
[25]以上請參看(澳大利亞)約翰·赫斯特《極簡歐洲史》。
[26]見金宜九主編《伊斯蘭教文化150問》。
[27]見《古蘭經》31:14。
[28]請參看金宜九主編《伊斯蘭教文化150問》。
[29]回族是一個特例,這裏無法展開討論。
[30]種姓製度產生於雅利安人入侵印度以後的吠陀時代(前1500-前700),佛教則誕生於公元前6世紀到公元前5世紀,興盛於孔雀王朝時期(前324-前187)。公元8-9世紀以後,印度教興盛,佛教日趨衰敗;又因伊斯蘭教的大規模傳播,終於在13世紀初一蹶不振趨於消亡。佛教在亞洲的傳播一般認為有兩條路線或三路:一路由斯裏蘭卡傳入緬甸、泰國、老撾、柬埔寨,是為南傳;另一路經帕米爾高原傳入中國,然後傳入韓國、日本、越南,是為北傳;還有一路在中國西藏自成體係,是為藏傳。
[31]關於吠陀的本義,請參看(法國)費爾南·布羅代爾《文明史綱》;關於婆羅門教的三大綱領,請參看黃心川《印度佛教哲學》。
[32]請參看(法國)費爾南·布羅代爾《文明史綱》。
[33]見《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一版)·宗教卷》,任繼愈主編《宗教詞典》。
[34]佛教五明是:聲明、工巧明(曆算和工程技術學)、醫方明(醫藥學)、因明、內明(佛學)。
[35]實際上佛教的邏輯學和認識論仍然對中國學術產生了影響,比如王夫之就曾使用現量和比量等概念,這裏不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