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漢學家來信(一)
字數:3556 加入書籤
,最快更新中餐館的秘密 !
第二天上午,梁曉秀在收拾廚房時,郵遞員送來了一封信,她一看是漢學家諾阿讓的來信。她喜出望外,趕緊拆開信看。信是用中文寫的,厚厚一摞,她數了數有十幾張紙,心裏納悶:這個漢學家怎麽寫這麽長的信呢?
她坐下來看信。信的開頭熱情洋溢,但往下看,她發現這封信倒象一篇論文,她越看越糊塗:漢學家為什麽和她討論學術問題呢?
信的開頭是這樣寫的:
親愛的梁小姐、宋先生:你們好!
收到你們的來信,我很高興。我很榮幸在巴黎結識你們,並通過你們使我對宋代飲食文化發生了濃厚的興趣。我本來想早一點給你們回信,但我因為一直在查閱宋代飲食方麵的資料,所以拖至今日才給你們回信,請見諒。
我們上次在巴黎見麵時梁小姐說,你們要開一家快餐店,專門賣宋代卷餅。我這些天查閱了大量有關中國宋代餐飲的資料,但沒有發現宋代卷餅。我想,既然梁小姐說“宋代卷餅”是用宋先生家的祖傳秘方製作的,那麽這種卷餅當時銷量肯定不大,而且極有可能隻在小地方生產的,否則不可能沒有曆史記載。
梁曉秀看到這段話放下信想:“我的天啊,這個漢學家居然把她隨口說的話當成了真事。她說他們要做‘宋代卷餅’,那是為了生計,為了生存;可是法國人卻查閱資料,非要搞清‘宋代卷餅’的來曆,這不是胡鬧嗎?”
她忐忑不安地繼續往下看。
信中說:
於是,我對宋代卷餅發生了濃厚的研究興趣,進而仔細研讀了大量有關宋代飲食文化的書籍和資料,我甚至考慮把宋代飲食文化作為我的一個新的課題進行長期研究;並希望與你們交流,得到你們的指教。你們從事餐飲業,又要製作宋代卷餅,我想,你們比我懂得更多更完整。我希望以後有機會當麵向你們請教。
我了解到的情況如下:
宋代是中國古代飲食文化的一個高潮期,在中國飲食文化史上占據重要的地位。我分析宋代由於是中國曆史上經濟發展較快的一個時期,所以促使宋代食品業有了很大發展,使得宋代飲食頗具特色。事實上,與前代相比,宋代百姓的飲食結構有了較大變化:素食成分增多,花樣品種豐富多彩。
你們應該知道北宋大文豪蘇軾。他還是一個美食家呢!他對宋代飲食文化做出了重要貢獻。蘇軾喜歡親自動手,從實踐中品嚐美食的樂趣;他特別注重食療養生之道。我認為,蘇軾對飲食文化的理解與其樂觀開朗、富有生活情趣的性格有關,亦與其對儒、佛、道的信仰有密切聯係。
你們以為如何?
看到這兒,梁曉秀驚呆了:人家這才叫做學問的人,竟然發掘出大文豪蘇軾的美食觀來和她討論,她哪懂這些事呢?
她繼續往下認真地讀。
大文豪蘇軾在一篇描寫海南島的飲食詩中說:“五日一見花豬肉,十日一遇黃雞粥”。其詩又稱“粵女市無常,所至輒成區,一日三四遷,處處售魚蝦”。可見,當時的飲食多麽豐富、多麽富有詩情畫意。
在宋代各種美食掌故中,最為有名的是蘇軾與“東坡肉”。
蘇軾在黃岡作團練副使時,曾將當時城市流行的一道豬肉菜,寫成了一首打油詩:“黃州好豬肉,價賤等糞土。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他自美。每日起來打一碗,飽得自家君莫管。”
當時富貴人家對這道菜看不上眼,隻有中下層人士才喜歡這道菜,故有“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之說。這道菜比較便宜,經蘇軾推薦後,很快便在宋代市民中廣為傳播,被稱為“東坡肉”。
你們應該知道,如今東坡肉在浙江等地已成為一道名菜,很多中國人都知道這道名菜。從現代意義上說,蘇軾為這道菜做了最佳的廣告,使得這道菜流傳上千年。我想:你們將來開中餐館,應該把這道菜列入你們的菜品中,向法國人推薦東坡肉。
梁曉秀又放下信,陷入了沉思。漢學家的信雖然象一篇論文,但人家說得有道理。東坡肉她當然知道,但不知道來曆。她想以後開中餐館,一定要做東坡肉。
漢學家的信確實太長了,他把研讀的內容都告訴了梁曉秀:
我還讀到一篇文章,上麵記載著宋代的一道拿手菜:洗手蟹。
洗手蟹在宋代市民中風靡一時。所謂洗手蟹就是將蟹拆開,調以鹽梅、椒橙,然後洗手再吃,所以叫洗手蟹。店家把蟹切成十數小片為一把出售,故又稱“把”。由於它是風化幹後才入的料,所以味道鮮美,成為當時一道名菜,以至時人有“誰人不識把”的說法。這種食品易於保存,所以很受大眾的喜愛。
洗手蟹對市民階層的飲食品位提高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它促使美食家和市民不斷鑽研新的飲食方法,從而在宋代飲食市場上出現了許多新、奇、特的食品品種。市民對飲食的欣賞從一般的味道美轉向意境美的境地了。
順便問一句:洗手蟹在中國是否還流行?
在宋代的大中城市,食品行業已經出現競爭的態勢。資料顯示:雞、鴨、鵝等家禽以及兔肉、野味之類,在宋代的肉食中占有一定比例。在當時的經濟技術條件下,江河湖海中的水產品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開封市場當時就出售盤免、野鴨肉、鶉、鳩、鴿、螃蟹、蛤蜊等各種肉類食品。
相比之下,在那個年代,歐洲的飲食還太簡單,根本無法和豐富多彩的宋代飲食相媲美。
宋代大城市飲食店出售的菜肴花樣百出,有新法鵪子羹、蝦蕈羹、鵝鴨簽、雞簽、炒兔、蔥潑兔、煎鵪子、炒蛤蜊、炒蟹、洗手蟹、薑蝦、酒蟹,等等。這些菜肴究竟怎樣,我說不好,也想象不出來;但我認為那就是宋代飲食文化的具體體現,或許對今日中國飲食文化還有某種影響呢。
不知道你們是否同意我的看法?
毫無疑問,宋代是中國古代經濟發展史上的高峰時期,當然也是中國飲食史上的一個繁榮時期。宋代飲食原料的來源不斷增多,對肉類和水產的各種醃、臘、糟等加工等都有相當的發展。食品加工和製作技術更加成熟,飲食業打破了坊市分隔的界限。酒樓、茶坊、食店等飲食店遍布城鄉各地,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繁榮景象。
我舉一個例子說明我的觀點:在宋代的士人中,吃河豚成為一種時尚。名士梅聖俞,喜歡邀朋呼友來家裏吃河豚。他在其文《河豚魚》中說:“春洲生荻芽,春岸飛揚花。河豚於此時,貴不數魚蝦”。
當然我們都知道河豚有劇毒,需要祛毒後才能烹調,因為有人曾因食河豚而喪命。我聽說,中國人現在還吃河豚;但不知道製作方法是否有別於宋代?
漢學家在信中不斷提問,梁曉秀根本就回答不了他的問題。河豚是什麽東西,她都沒聽說過,哪知道怎麽製作那道菜呢?
她看了4頁便把信放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