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漢學家來信(二)
字數:3142 加入書籤
,最快更新中餐館的秘密 !
梁曉秀呆呆地坐著時,宋福祿走過來問她,漢學家都說什麽了。她把看過的4頁信紙遞給他,讓他自己看。宋福祿隻有小學文化,又離開國內多年,中文退步很大,當然看不懂。他說老外吃飽了沒事幹,寫了這麽多廢話。
梁曉秀不那樣看,她覺得老外的精神可嘉,一個外國人竟然能把宋代飲食琢磨得那麽透,說出那麽多道道來,不得不令她欽佩。
她耐著性子繼續往下讀,感覺漢學家在和她對話。
漢學家說:
你們可能會覺得奇怪,我為什麽會對宋代飲食文化發生興趣,進而給你們寫了這封長信,和你們討論宋代飲食文化問題呢?請聽我慢慢道來。我當時隻想找出宋代卷餅的來曆;但隨著研究的深入,我發現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課題,值得我投入時間和精力去探索它,研究它。
言歸正傳,我現在開始談論宋代餅。
在宋代,餅作為一種主食,是百姓餐桌上不可缺少的麵食,就像我們歐洲人餐桌不可缺少的麵包一樣。宋代的餅並不像現在僅指經過燒烤加工而成的一種圓形食品。在宋代,凡是用麵粉做成的麵食,都可稱作餅。具體說,烤製而成的叫燒餅;水瀹而成的稱為湯餅;在籠中蒸成的饅頭叫籠餅。
我還發現了一個“秘密”,那就是小說《水滸傳》中的一個情節:武大郎在街頭叫賣時所喊的“炊餅”,其實指的就是中國人今天吃的饅頭。
我進而想到:你們要製作的宋代卷餅有可能來源於宋代的籠餅,因為梁小姐說過,她製作的餅需要在蒸籠裏蒸熟,而不是烤製。
你們說,我猜得對不對?
宋代餅業興盛,而且市場競爭還挺激烈。為了在競爭中取勝,賣餅者當時想出了各種各樣的出售方法。有的賣餅者,在城市街頭使用五花八門的叫賣聲招引顧客。史料記載,一位賣餅的小販,在街頭兜售時喊出“吃虧的便是我呀”。後來這位小販在皇後居住的瑤華宮前這樣叫賣,引起開封府衙役的懷疑,將其抓捕審訊。審後得知他隻是為了推銷自己的餅,沒有其他意圖,便將他打了100棍放了出來。後來那個小販的故事成為當時的一樁笑料,但他的生意反而因此火爆了。
我分析,記述這件事的文人有感於這位小販為了賣餅,在吆喝上標新立異,招來了皮肉之苦,所以才寫下了這個傳奇故事。
從這個故事我們可以聯想:當時的食品行業已具有相當規模,而且已經出現了競爭現象。而在同期,歐洲的食品業還沒有競爭一說。
據中國學者考證,宋代麵食的確興旺發達。北宋的鄭文寶,書法與詩文皆在當時頗負盛名,他創製的雲英麵就極受歡迎。他的製作方法是將藕、蓮、菱、芋、雞頭、荸薺、慈菇與百合混在一起,再配以瘦肉爛蒸,然後用風吹涼,在石臼中搗細,再加上四川的糖和蜜蒸熟,然後再入臼中搗,使糖、蜜和各種原料拌均勻,隨後取出作一團,等冷了變硬,再用刀切著吃。
雲英麵頗受士人青睞,後被收入宋代食譜。
鄭文寶或許不是“雲英麵”的發明者,他也許在民間廚人製麵的基礎上進行了某種改良,製作了宋代有名的“雲英麵”。
我由此聯想到:你們完全可以在前人的基礎上,創製出更好的宋代卷餅。
宋代美食美不勝收,談到宋代美食離不開大文豪蘇東坡。他對宋代美食的推廣和普及起到了巨大作用。
事實上,蘇東坡和宋代餅還有一段淵源呢。
他在海南儋耳做官時,就曾與一做環餅為生的老太太為鄰。老太太多次請蘇東坡為她作首詩,蘇東坡揮筆欣然寫道:“纖手搓來玉色勻,碧油煎出嫩黃深。夜來春睡知輕重,壓匾佳人纏臂金。”
你們覺得這首詩如何?是不是挺形象?
依我看,此詩以餅入詩,饒有風趣,反映了宋代製餅業的一種興盛狀況。
餅的興盛,其根源在於宋代市民階層中興起的一種圖簡便適口的食風。蘇東坡在黃岡時,曾作過一首《食豬肉》詩,和城市中的食豬肉的風氣,有著一定的內在聯係。詩曰:“黃州好豬肉,價賤等糞土。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他自美。每日起來打一碗,飽得自家君莫管。”
有學者認為這是蘇東坡作的滑稽文字遊戲;但我不這樣認為。蘇東坡所說的“火候足”是有充分依據的,絕不是隨口胡說的。
蘇東坡雖然是官場中人,但他的才子氣質,又使他不同於一般官吏對除公務以外的諸如飲食之類缺乏審美情趣;蘇東坡的才子稟賦占據了上風,這就使他能發現美,寫出具有真性情的作品來。《食豬肉》就是一首非常典型的詩作。蘇東坡準確地把握住了“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這一特點,精確總結了煮豬肉的訣竅,從而為宋代城市中的知識分子階層提供了一種可口的佳肴,使得後代美食家對“東坡肉”津津樂道。以蘇東坡的品位和影響力,他對當時城市飲食品味具有很大影響力。
蘇東坡曾開過一個單子,向人們推薦理想的“食次”:爛蒸同州羊羔,灌以杏酪,食之以匕不以箸。南都撥心麵,作槐芽溫淘糝。以襄邑抹豬,炊共城香稻,薦以蒸子鵝。吳興庖人斫鬆江鱸膾,即飽,以廬山康王穀水,烹曾坑鬥品茶。
以宋代城市生活標準來看這些食物,用不著花很多錢,而且極易做到。如單子上所說的“槐芽溫淘”,即“冷淘”,是一種去火清熱的麵與菜製素食,價廉而物美,所以很快在城市食店裏流行開來。
我分析,你們說的宋代卷餅就是在那個時期製作而成的。
蘇東坡把“槐芽溫淘”歸為美食,其實他揭示了飲食曆史發展的一條規律:即很多美食源自民間,後經美食家研究整理,才流傳開來,為更多的人所接受。
我這些天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你們說的宋代卷餅,當時很可能沒入美食家的“法眼”,否則不會沒有記載。我這樣說,並沒有否認你們的卷餅不好之意;相反,我倒認為沒有被曆史發掘的東西往往更有價值呢。
梁曉秀看得實在累了。她已經看了8頁信紙,還沒看完,感覺頭有些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