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夢,要實現(3)

字數:6734   加入書籤

A+A-




    ,最快更新慢慢來,一切都來得及 !
    去年我認識一個女老板。首先,她長得很美,35歲,容貌清麗,臉上的皮膚光滑緊致,吹彈可破,胸前四兩肉一點也沒下垂,腰圍長年維持在24厘米,一身華服,氣質出眾;其次,她的家庭很美滿,開了好幾個公司的丈夫很愛她,對她溫柔又大方,每到節日都會送她禮物,還有一個念幼兒園,長得非常萌的女兒;最後,她自己還事業有成,經營一家年贏利一千多萬的百人公司。在外人看來她真的很幸福,人人都會羨慕她的生活,她就是眾人羨慕嫉妒的對象,可是有一天她居然在網絡上跟我說這樣一句話:“我經常覺得生活很絕望,真的很令人絕望。”
    我朋友的朋友張先生是一個台灣大老板,他父親創立了一個大公司,他算子承父業的富二代,身家過億。今年50歲的他每一個月都要在中國台灣、中國大陸、越南、新加坡等地的工廠飛來飛去,出差的同時也順便旅遊,吃吃喝喝玩玩,看起來過得非常瀟灑。某一次朋友請吃飯,席間聊天,他說覺得自己很迷茫很疲憊,不知道自己接下來要幹什麽。做事業的激情已經褪去很多,再也找不回年輕時候拚命工作的激情了。然後又說起他一次旅行的經曆。有一次他在陽朔旅行,遇到一個打著非洲鼓的流浪藝人,他看對方表演了很久,然後兩個人聊天,他知道這個流浪漢非常自由,去過很多地方。他非常羨慕對方,特別想放下工作和他一起流浪,他覺得這才是他想過的人生。他第二次到陽朔,又去那條街上找那個流浪藝人,再也沒有遇見,心裏悵然若失。
    隻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在認清生活真相之後依然熱愛生活
    最近我很認真地看了一本書--坎寧安的《時時刻刻》,講了三個女人的故事:弗吉尼亞·伍爾夫,20世紀20年代倫敦的天才作家;布朗太太,“二戰”後住在加州的家庭主婦;克拉麗莎,20世紀90年代紐約的出版編輯。小說的結構無疑很創新,用“達洛維夫人”這一關聯性將三個不同年代、不同家庭的女人放在同一時間維度裏,用平行敘述的方式,一章講述一個女人,錯落有致,充滿韻律美。但是在我看來形式並不是最重要的,書的內容才是。很多人講了女性主義、女性價值、女同性戀之類的,我覺得它的主題並不局限在女性這一群體上,而是更為宏大,講人生,講生活的本質,以及在認清生活本質之後你如何去熱愛它。
    伍爾夫給丈夫留下一封遺書:“我確信自己又要精神失常了,我感到自己無法再一次經受這樣可怕的時刻……”離開家後,她在厚重的大衣口袋裏裝滿了石頭,走向了河心。她的屍體隨著水流而下,最終被一座橋的橋樁擋住,她背對著河,臉貼著石頭,然後一對母子從橋上經過。
    勞拉·布朗剛剛給丈夫買好了生日禮物,並和三歲的兒子一起烤了生日蛋糕,她的腹內還孕育著另一條小生命。趁著丈夫還沒有回來之前,她將兒子托給鄰居照顧,一個人駕車出去,帶著忐忑不安在旅館租了一間單人房,然後躺在床上閱讀《達洛維夫人》,想著原來死亡是如此容易,就像在旅館訂上一間單人房。
    克拉麗莎為罹患了艾滋病的前男友--詩人托馬斯舉辦了一場晚會,慶祝他拿到一項重要的詩歌大獎,當晚卻目睹了托馬斯跳樓自殺,然後看著他的屍體不知如何處置。
    從表麵上看來他們自殺的原因是:伍爾夫得了抑鬱症。之前她崩潰過幾次,這一次覺得無法再承受;勞拉·布朗受困於家庭主婦的角色,家庭生活讓她感到窒息;托馬斯得了絕症,無法盡展自己的才華。實際真正讓他們自殺的原因是:受困於生活,對生感到厭倦。
    我關注的友鄰裏麵有幾位專欄作家,其中有一位我時常會在《上海壹周》上看到他寫得妙趣橫生的小文。有一天他發了一條廣播:“如今我過上了天天想死的生活”有豆友勸他好好休息一下,他補充了一句:“完全是一種對人生的,深深的,深深的倦意……”我特別能理解這種情緒,我自認為算得上積極樂觀的人,但還是會時不時生出那種對生活無邊厭棄的情緒來,說白了就是活膩了,實在過厭的感覺。我想其他人也一樣吧,有從來就沒有對生活厭倦的人嗎?我認為當一個人活膩的時候就需要小死一次,這段時期很痛苦,如果熬過去了就繼續活下去,如果熬不過去就會自殺。兩千年前的古羅馬哲學家塞內加說:“人生不斷學習生存,人生也不斷學習死亡。”你需要一次次看透生活的本質,一次次學習死亡,才能好好地生存下去。
    在過去很長的時間裏,我一直以為當有一天我變得不普通了,比如擁有大把的財富,擁有令人豔羨的名望,我就不再需要麵對普通的生活,就像《時時刻刻》裏克拉麗莎在街上遇到電影大明星,渴望自己可以跟明星一樣不平凡,過耀眼的生活。到那時,我將不再受困於生活的瑣碎、無聊、惡心、齷齪、疲憊、壓力、厭倦、憂傷、痛苦、虛無……我的生活一定充滿光鮮、快樂、愉悅、舒服、安寧、幸福……可是我現在已然明白,無論我怎麽努力,即便我名利雙收,依然不能脫離普通的生活。隻要我生而為人,我就受困於生活,甚至受困於幸福的生活,比如,我認識的那位美女老板。事實上我們所有的人都受困於生活,受困於這有限的時間和很快不再青春的肉身,受困於大大小小一切形式的責任,受困於來自方方麵麵的壓力,受困於生活中那些瑣碎、無聊、惡心、齷齪……
    與其說我害怕成為普通人,還不如說我害怕生活,害怕找不到一種自己喜歡的方式去度過人生,害怕不知道什麽才是我想要的生活。
    當我必須麵對物質生活上那些惱人的小事時,當我需要承擔工作責任又想逃避時,當我不得不麵對不喜歡的人又要假裝熱情時,我總是不停地在心裏告訴自己:“這就是生活,你不要害怕生活!”
    《時時刻刻》中引用了莎翁的詩歌:“不要再怕炎炎驕陽,也不要畏懼寒冬的肆虐。”我理解為不要畏懼生活中的一切,無論好的還是不好的統統都接受。如果我們不畏懼生活,我們將不畏懼一切,包括死亡,因為死亡也是生活的一部分。
    伍爾夫說:“親愛的雷納德,要直麵人生,永遠直麵人生,了解它的真諦,永遠地了解,愛它的本質,然後,放棄它。”
    梭羅說:“生命並沒有價值,除非你選擇並賦予它價值。沒有哪一個地方有幸福,除非你為自己帶來幸福。”我以前覺得追求幸福、快樂才是人生的第一要義,後來才漸漸懂得幸福、快樂並不是人生最重要的東西,意義才是。尋求和建立意義,為意義而活,它可以幫助你走完人生,度過一個有意義的人生,尤其是在現在這樣一個信息更新更快速、充滿選擇和誘惑的時代。
    羅曼·羅蘭說:“隻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在認清生活真相之後依然熱愛生活。”但是這世間最難做到的就是“熱愛生活”這四個字。
    人,必須選擇一種生活方式並有勇氣堅持下去
    寫到這裏我想起一個捕魚人的故事:
    有一個美國商人坐在墨西哥海邊一個小漁村的碼頭上,看著一個墨西哥漁夫劃著一艘小船靠岸,小船上有好幾尾大黃鰭鮪魚。這個美國商人對墨西哥漁夫能抓這麽高檔的魚恭維了一番,還問要多少時間才能抓這麽多?墨西哥漁夫說,才一會兒工夫就抓到了。美國人再問,你為什麽不待久一點,好多抓一些魚?墨西哥漁夫覺得不以為然:這些魚已經足夠我一家人生活所需啦!
    美國人又問:那麽你一天剩下那麽多時間都在幹什麽?
    墨西哥漁夫解釋道:我呀?我每天睡到自然醒,出海抓幾條魚,回來後跟孩子們玩一玩;再跟老婆睡個午覺,黃昏時晃到村子裏喝點小酒,跟哥兒們玩玩吉他。我的日子過得既充實又忙碌呢!
    美國人不以為然,幫他出主意,他說:我是美國哈佛大學企管碩士,我倒是可以幫你忙!你應該每天多花一些時間去抓魚,到時候你就有錢去買條大一點的船。自然你就可以抓更多魚,再買更多漁船。然後你就可以擁有一個漁船隊。
    到時候你就不必把魚賣給魚販子,而是直接賣給加工廠。然後你可以自己開一家罐頭工廠。如此你就可以控製整個生產、加工處理和行銷。然後你可以離開這個小漁村,搬到墨西哥城,再搬到洛杉磯,最後到紐約,在那裏經營你不斷擴充的企業。
    墨西哥漁夫問:這要花多少時間呢?
    美國人回答:十五到二十年。
    墨西哥漁夫問:然後呢?
    美國人大笑著說:然後你就可以在家當皇帝啦!時機一到,你就可以宣布股票上市,把你的公司股份賣給投資大眾,到時候你就發啦!你可以幾億幾億地賺!
    然後呢?
    美國人說:到那個時候你就可以退休啦!你可以搬到海邊的小漁村去住。每天睡到自然醒,出海隨便抓幾條魚,跟孩子們玩一玩,再跟老婆睡個午覺,黃昏時,晃到村子裏喝點小酒,跟哥兒們玩玩吉他。
    墨西哥漁夫疑惑地說:我現在不就是這樣了嗎?
    先拋開馬斯洛的五大需求層次理論來說(人的生理、安全需求滿足後要發展更高層次的需求,一直到追求最高層次的自我實現),這個故事中沒有誰的選擇是對,誰的選擇是錯的問題,隻是不同選擇,不同的人生罷了。雖然看起來終點都一樣--在海邊的小漁村過著優哉悠哉的生活,但是過程卻完全不一樣。如果你覺得安於現狀是你想要的,那選擇安於現狀的生活就會讓你幸福和滿足;如果你不甘平庸,選擇一條改變、進取和奮鬥的道路,在這個追求的過程中你也一樣會感到快樂。所謂的成功,即是按照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生活。最糟糕的狀態莫過於當你想選擇一條不甘平庸,改變、進取和奮鬥的道路時卻以一種安於現狀的方式生活,最後抱怨自己沒有得到自己想要的人生!
    人,必須選擇一種生活方式並有勇氣堅持下去。
    但是,你懂得自己想要的是什麽生活嗎?你說得清,道得明嗎?
    沒有一步是浪費的
    不知不覺我已經晨跑近2年了,雖然也有各種各樣不想跑步的時刻:“哎呀,好累,今天不跑了。”“不行啊,今天太忙了,跑不成啦。”“又下雨了,沒地方跑了”……但是就整體而言,還是持續跑下來,即使有的時候連續一個星期不跑步,下個星期我也會更努力一點,多多少少能補回一些之前沒跑的裏程數,盡管有的時候這種補跑形式隻是一種減少內心罪惡感的方式而已。
    但是我確實從跑步中得到了許多。我從跑步中得到的好處和生活感悟較之我在跑步上付出的時間和精力多得多,簡單的一句總結即是:回報多於付出。這種好事在世間應該難得一見吧,我們在生活中往往麵臨的尷尬是付出很多,得到很少,得到的成果總是比付出的努力要顯得少,但是,這僅僅是“顯得”而已,是我們在主觀上的認知,事實並非如此。我相信隻要付出,就會有得到。付出與得到之間是成正比的。有個成語叫“功不唐捐”,意思是沒有一點兒努力是白白丟掉的。付出的努力在未來我們看不見想不到的某時、某地就會自行展現,我們要確信的隻是這一點:今日努力了,將來就會有所得。我們常常覺得付出與得到不成比例是因為我們忘記了這一點:付出本身就是一種得到。“為一件事去付出”經曆本身就是一種得到,一種人生意義的所在。
    沒有一點努力是白白丟掉的,同樣地沒有一步是浪費的。堅持跑步的人,每一步都有所得。我的跑步偶像村上春樹在《當我談跑步時,我談些什麽》中引用了毛姆的話:“任何一把剃刀都自有其哲學。”他說這句話的意思大概是說,“無論何等微不足道的舉動,隻要日日堅持,從中總會產生某種類似觀念的東西來。”我非常同意這種說法,因為我就從跑步中得到了許多可以應用在生活其他方麵的道理。
    真正喜歡的事情無須堅持
    某乳品企業最近推出名為“平凡人的奧林匹克”的係列微電影,其中,第二支《跑吧老李》在上線當天點擊量即突破75萬。62歲的老李是馬拉鬆發燒友,6年跑了25000公裏,17個馬拉鬆比賽。他說自己每天跑步的時間比坐著的時間多,他把跑步視為最大的快樂,把馬拉鬆視為自己的節日。他不僅自己跑,還自建網站,通過網絡募捐組織“海口馬拉鬆賽”。他在短片中說:“常有人說我堅持得好,其實真正喜歡的事不用‘堅持’,讓自己變得健康,真的很容易,不停地跑下去,就不會老。跑步可以沿途欣賞美景,享受運動的快樂,人生就是一場馬拉鬆,誰健康,誰就能跑得更長遠!”
    “做真正喜歡的事情不用堅持。”這一點村上在談跑步的書中也說道:“人生本來如此,喜歡的事兒自然可以堅持下去,不喜歡的事兒怎麽也堅持不了。意誌之類,恐怕也與‘堅持’有一丁點兒瓜葛。然而無論何等意誌堅強的人,何等爭強好勝的人,不喜歡的事情終究做不到持之以恒;做到了,也對身體不利。”村上君從1982年開始跑步,如今已經跑了30年,跑了無數次馬拉鬆,成為跑步小說家,就是喜歡跑步的緣故。而我之所以能夠晨跑近兩年,也是因為喜歡,而不是什麽堅持、毅力之類的。所以,找到自己喜歡的事情非常重要。因為喜歡,你不用苦苦堅持,也因為喜歡,你願意投入時間、精力,長久以往獲得成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這一點同樣適用在尋找愛人這件事上。找到自己真正喜歡的人,與之在一起,並不需要費力堅持,太過辛苦經營,隻因為你們在一起是喜歡的、快樂的、充實的。在一起的時間越長,愛情如美酒一般變得愈加醇美。
    計劃不是最重要的,行動才是
    隨著這兩年的電影、電視、網絡、圖書等傳媒越來越提倡跑步這一運動,形成了一股“跑步熱”的風潮,我身邊的一些朋友知道我跑了近兩年步之後,也都開始蠢蠢欲動,摩拳擦掌地準備加入這股“跑步熱潮”。有一些朋友通過麵談或者打電話的方式告訴我,自己最近正在計劃跑步,或者說自己做了一個一年的跑步減肥計劃,每天幾點到幾點為跑步時間,一周至少要跑多少公裏,一個月至少要跑幾公裏,跑了一個月希望減重多少斤等。不管他們的計劃做得多麽完美,但真正開始行動起來的人卻寥寥無幾。計劃的定義是:“預先明確所追求的目標以及相應的行動方案的活動。”但是當你知道目標和行動卻沒有去追求目標,貫穿行動,那計劃僅僅是計劃而已,再好的計劃如果沒有行動都是零。無論計劃是簡單還是複雜,比如,你是計劃晨跑一周還是晨跑一年,如果沒有切實的行動,所有的計劃都注定失敗。與其計劃著去失敗,還不如不要計劃,隻要去做就好。我在跑步過程中很少做長期周密的計劃,因為我的計劃一句話就可以概括:每天早起去跑步。如果我每一天都做到這一點,那我的計劃就實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