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病,要療愈(7)

字數:5345   加入書籤

A+A-




    ,最快更新慢慢來,一切都來得及 !
    除了以上4個觀念,生活中還有其他觀念捆綁住我們,諸如“有了房子就幸福”、“現在我要忙著掙錢,等有空的時候再去實現夢想”等,這些觀念在我們的思維中砌起又厚又高的磚牆,讓我們生活得很疲憊很不快樂也很愚蠢。在接受這些觀念之前,我們需先想一想:真的是這樣嗎?當一個人擁有獨立的思考和判斷能力,對外部的聲音懂得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懂得去偽存真,明辨是非時,將不再成為觀念的奴隸,而成為一朵自由行走在天地的花。
    求人不如求己
    痛在遇見伸手黨時
    近幾年,上網的時候發現網絡奇葩是越來越多,其中,最讓人崩潰的是伸手黨一族。伸手黨這個名詞相信大家都不陌生。百度百科這樣定義:“網絡/動漫上常指那些喜好優秀資源/片子的人,但是自己又不願意付出勞動,當得不到的時候又嘰嘰歪歪的那種。這種人群的特點不在下載而體現在不尊重別人的勞動成果上,不顧及工作組和上傳者的辛苦不現實地挑三揀四,在求資源時用命令的或者好像分享者欠了他一樣的口吻說話,這種行為是對互聯網共享精神的損害。還有那種在電腦技術論壇上,不願意自己搜索資料,或者不願意自己研究,隻會問別人某種事物的屬性或者製作方法的人(隻問不學的人),也叫伸手黨。”
    如果你在網上曬了自己最近入手的物品照片,物品看起來還挺可愛挺萌的,他們會問:在哪裏買的?多少錢?求地址,求鏈接。如果你上傳了自己拍得不錯的照片,可以當桌麵用的那種,他們會問:這是哪裏啊?用什麽相機拍的?光圈和快門是多少?求大圖!如果你寫了一篇有關讀書的博客,喜歡的人還不少,他們會問:求快速閱讀法!求電子書!求推薦書單!如果你寫了一篇分析男女情感的小文,他們會說:求開導!求解答!求指點!如果你上傳了幾張旅行時候拍的照片,或者寫了旅行的日記,他們會問:這是哪裏?求路線!求攻略!如果你說了一句自己在線看了一部好電影,他們會問:求鏈接、求資源、求種子。總之,伸手黨就是喜歡各種求。
    伸手黨經常還不長眼睛,明明物品價格和鏈接就在圖片下麵;明明相機品牌、型號、光圈大小、快門速度、感光度等信息就在照片右下角;明明資源帖就在上麵三行;可是,他統統看不見,非要發帖。他們往往非常懶惰,要找的資源隻要稍微用點心就可以找到,可是穀歌、百度、搜狗、搜搜、愛問這麽多搜索工具擺在他們眼前,他們都不願試一下。搜索一下好像能把他們累死似的,還特別愛撒謊,在帖子裏說:“找了一晚上沒找著。”其實他們根本就沒找,一上來就伸手要,懶惰程度令人抓狂,所以,會有網友對伸手黨咆哮:手再伸過來就砍了它!
    我在豆瓣網上收到十幾封這樣的信件,他們有的甚至大方承認自己懶惰,一點都不覺不好意思。
    “我想麻煩您給我推薦幾本比較經典的書籍,因為我覺得必須自我提升一下,想買幾本書籍看。畢業三年了,總覺得自己處在一個不進反而退的狀態上,想要改變卻又不知從何做起,知識的儲備感覺越來越少,對於人生的體驗也僅僅停留在工作上。我是個懶得在網上搜集東西的人,所以麻煩您給推薦一下,謝謝!”
    你有給我寫信的工夫,還不如在百度搜索欄上打上四個字“經典圖書”,然後鼠標輕輕點擊一下,或者在“豆瓣讀書”主頁搜索欄上打上“經典”兩個字,什麽答案都有了。而且我懷疑,像你這樣懶的人,就算我推薦了書,你會去讀嗎?
    很多人之所以對伸手黨一族感到憤怒還有一點原因:他們這樣伸手來要資源,一點不覺得羞恥,還覺得理所當然。在“各種求”的時候還用命令或者好像分享者欠了他一樣的口吻說話,好像別人就應該給他資源一樣。他們到哪裏都喜歡留下自己的郵箱,還會寫信催著別人把網盤地址、電子書壓縮包、照片壓縮包、下載種子等資源“趕緊發到我的郵箱”。這種伸手黨隔著網絡都會激起一種讓人掀翻桌子的衝動。
    有朋友曾經很氣憤地告訴我自己遇到這種令人發指的伸手黨。我以為這種人隻是少數,沒想到我在網上也遇到這類人。有個女生給我寫了一封講述自己失戀痛苦的信件,我因為工作忙碌沒有時間回複她,接著她連發炮彈般地又發來好幾封郵件,指責我為什麽不回她的郵件,她等得很著急,催我盡快回複她,還寫對我感到很失望什麽的。我都震驚了,因為我從來沒遇見這樣沒有邏輯的人。一、我沒要求你給我寫信。二、你寫信谘詢我,我給不給你回複完全看我的意願和心情,這既不是我的工作,你也沒有給我谘詢費用。她難道認為別人就應該時刻準備著為她排憂解難嗎?她難道認為自己有得到別人安慰和開解的權利,而別人有安慰和開解她的義務嗎?既然你有時間給我寫這麽多封郵件,為什麽不去看看《我愛問連嶽》、《問問李子勳》或者倪震先生的《絕頂愛情》,我相信,你隻要看上十幾頁就會了解這個世界上每一天都有許多人在失戀,失戀沒有什麽大不了,失戀不會失去全世界,而等著別人治療自己失戀之痛的人怕是真的要失去一切了。
    你的幸福你做主
    生活中的伸手黨又是怎樣的呢?百度百科這樣釋義:“生活中常指毫不自立,不勞而獲,理直氣壯地使喚別人,自己坐享其成的人群。仿佛別人都欠他們的。比如在任何地方,往往有一些人有了事自己能幹卻不幹,為了自己省力省時就直接向你尋求幫助,絲毫不覺得不好意思,用了你也是白用還不解恨,用完這位用那位,仿佛越是心眼好的人越是天生應該為他們服務。能多占點便宜是點,能少付出點是點。伸手黨是自私、懶惰人群的典型代表之一。”
    伸手黨們應該要明白這一點,別人是絕對有權拒絕你們的。你們這種理直氣壯地使喚別人的惡劣態度早晚有一天會逼走所有的資源,到那時你們向誰伸手要?
    有一部分伸手黨喜歡讓別人替自己做選擇,我經常被一些人問到以下這些問題:我是早上跑步還是晚上跑步效果好呢?我是用筆做讀書筆記還是用evernote做筆記好呢?我是看電子書還是紙質書好呢?我是聽bbc還是聽voa好呢?我是用這種時間管理的方法還是用那種好呢?我是繼續去追這個女孩還是及早放棄?我是聽父母的去考公務員還是去做自己喜歡的工作呢?
    我隻是一個網絡上的陌生人,你們把這些問題交到我手上,等待答案,是不是對自己的生活太不負責任了?事關自己人生幸福的選擇交由別人做出是不是太過草率了?這種向別人要來答案,然後自己照著辦的人,其實很可悲,他們在過一種叫作“二手人生”的生活。即別人告訴他應該這麽做,應該這麽走,應該這麽選擇,應該做這樣的工作,應該在哪裏,點什麽樣的菜吃,應該娶(嫁)什麽樣的人……他完全照辦,沒有自己的主見,無所謂這個是父母、是領導、是朋友或者隻是網絡上的陌生人。人生是體驗的集合,這種二手人生沒有深度體驗的人生,隻有流於表麵的“別人說”,他們終會因為沒有活出自己,虛度年華而悔恨。
    其實,這種人我早已看透了。無論我說哪一種好,他們都不會去做。事實上,他們什麽都不做,他們在最初就放棄了自己的實踐機會,就等著別人告訴他們怎麽做。會去做的人早已經嚐試了兩種選擇,然後選擇了自己認為好的那一種,雖然力量還是微弱但堅定而又真實地走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隻有願意自己嚐試的人才能獲得一切問題的答案,隻有願意對自己的人生幸福負責的人才能擁有幸福,而處處向他人伸手要答案的人終有一天會失去自己的人生。
    每個人都難免會有依賴心理,希望不勞而獲,希望別人可以幫助自己去完成一些自己不想做,或者很難做成的事情。但是,這世上有些事終須自己做,就算自己的父母,願意無條件地為我們奉獻和付出,吃飯的時候我們也要自己端碗,睡覺的時候也要自己上床,我們的人生也終要自己去過。更不要說父母終有一天會老,到那時他們需要依靠我們幫助的時候,我們卻不能自立,那該怎麽辦呢?答案是:求人不如求己。從現在開始學習自立,走向獨立,才能走出一片天地。
    求人不如求己
    蘇東坡與佛印有一則趣事,表達了求人不如求己的意思。有一次,蘇東坡與佛印同遊杭州寺院,發現有一尊觀音菩薩雕像,麵容生動,狀甚虔誠,手持佛珠,口中仿佛念念有詞,蘇東坡覺得很奇怪,便問:“觀音菩薩口裏念的究竟是什麽呢?”
    佛印答:“念的是南無觀世音菩薩七字真言。”
    蘇東坡更覺得奇怪,不解,便問:“我們凡夫俗子念南無觀世音菩薩,可是她是觀音啊,怎麽自己念自己,和我們一樣禱告啊?”
    佛印答道:“求人不如求己。”
    還有一則有關觀音菩薩的故事,也講了同樣的道理:
    某人在屋簷下躲雨,看見觀音正撐傘走過。
    這人說:“觀音菩薩,普度一下眾生吧,帶我一段如何?”
    觀音說:“我在雨裏,你在簷下,而簷下無雨,你不需要我度。”
    這人立刻跳出簷下,站在雨中:“現在我也在雨中了,該度我了吧?”
    觀音說:“你在雨中,我也在雨中,我不被淋,因為有傘;你被雨淋,因為無傘。所以不是我度自己,而是傘度我。你要想度,不必找我,請自找傘去!”說完便走了。
    別人如果幫助你,你應該心存感激,沒有幫你,也是非常正常,更不應該心懷怨懟,因為幫助你並不是別人的義務和責任。而更糟糕的是在他人的幫助和關懷之下迷失自我。古典在《拆掉思維裏的牆》講了一個現象:他在北京租了三室兩廳的房子,因為有一間房常年空著,就免費給來北京找工作的兄弟住,算朋友提供的就業幫助。結果,住進這間房的幾個人的發展都不太好,因為有免費的房住,有免費的飯吃,有免費的網可以上,生活太過安逸了。書中說:“如果你想搞廢一個人,那就提供一個沒有經濟壓力、隨時可以上網吃飯的房。”在別人提供的幫助和舒適中,你會喪失自己生存的能力。孟子說:“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確實是顛撲不破的真理。
    所以,不要總是期待別人的幫助,而是努力做好自己可以做到的。俗語說:靠山山會倒,靠水水會流,靠人人會跑,靠自己永遠不倒。中國古語有雲:“人必自助而天助之。”西方也有諺語“上帝總是幫助那些幫助自己的人”,表達了同樣的道理。你見過那攀緣在牆上、樹上的淩霄花了嗎?當牆被推倒,當大風吹來,搖動樹幹時,它們沒有了依附便紛紛倒地。隻有依靠和相信自己,才是最牢靠、最穩固的。
    當你懂得悔悟,開始努力改變自己伸手要資源的毛病,克服自己的依賴心理時,當你遇到不懂的字詞開始自己動手查字典而不是問別人時,當你學會應用搜索引擎查找自己所需的信息時,當你開始依靠自己學習一項新的技能時,當你麵臨各種選擇不再四處問意見時,當你遇到問題先自己想辦法解決而不是去找別人幫助時,你已經不再是個伸手黨了,而是一個自立自強,走向獨立,走向自由與精彩人生的可愛之人。
    分享的意義
    關於“分享”話題的談話
    有一天,有個朋友和我談起獨生子女更不懂分享,更缺乏團隊合作的話題。我對這個話題很感興趣,於是我們就聊了許多,最後總結了獨生子女不懂分享的原因,涉及以下幾個方麵:生活物質條件太過豐厚,獨生子女被過度寵愛,家庭教育中分享教育的缺失,以及美國的個人主義到中國之後的變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