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 紅橋懷古

字數:1017   加入書籤

A+A-




    ,最快更新納蘭全詞 !
    和王阮亭韻1
    無恙年年汴水流。一聲《水調》短亭秋2。舊時明月照揚州。
    曾是長堤牽錦纜,綠楊清瘦至今愁。玉鉤斜路近迷樓。
    【注解】
    1王阮亭:王士禎,字子真,一字阮亭,又號漁洋山人,山東新城人。少時多填詞。
    2《水調》:曲調名,據說是隋煬帝時,為開汴渠而作。短亭:古代外大道旁,每裏設短亭,每十裏設長亭,為行人休憩或送別的地方。
    【典評】
    康熙二十三年十月,納蘭性德隨同巡幸江南到了揚州,為唱和王阮亭的《浣溪沙》而創作了這首詞。
    王阮亭就是康熙年間詩領袖的王漁洋,本名王士禎,喜歡結交天下朋友,不管貧富貴賤,擅長用詩文結交朋友。
    整首詞是針對隋煬帝挖鑿汴渠來寫的。綿綿不斷的汴水好像仍是隋時的那樣,沒有一點改變,然而,歲月卻像這這流水——東流到海不複回了。迷茫中,當年哀婉的《水調》在這個秋日再次響起(據傳《水調》是隋煬帝在開鑿汴河時創作的),述說著“長亭連短亭”的離別。隋煬帝為開鑿運河,調集了大批勞力,同時也不可避免地拆散了數不盡的家庭。清冷的月光好像也是舊時的,靜靜地灑滿揚州這座古城。
    隋堤上的楊柳曾栓過華麗的錦製船攬,卻也因此瘦削不堪,到現在憂愁苦悶難以述說。作為宮女墳墓的“玉鉤斜”就在“迷樓”邊上。該詞在應用對比突出上,和杜工部的“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有相似的妙處,很強的對比真是驚心動魄。皇族們富麗堂皇的生活是用無數百姓的白骨為代價換來的啊,瘦削的楊柳也恰是千萬困苦不堪的百姓的象征。
    上片說“生離”,下片哀“死別”。整首詞“婉而多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