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曆史的一頂氈帽

字數:4924   加入書籤

A+A-




    ,最快更新神扇軍師 !
    一、一頂帽子結緣
    唐貞元四年(公元788年)正是安史之亂結束後的亂世時節,這一年24歲的青年裴度寄宿在河東聞喜(今山西聞喜縣)一座破舊的山神廟裏,他饑寒交迫但還是手中捧著書在讀,準備在第二年的秋闈中金榜題名。
    裴度父母雙亡後姨父王員外收養了他,但卻讓他跟隨自己在外麵跑生意,可裴度一心想讀書無意做商人,最後就讓王員外趕了出來,所以隻好暫時寄宿在山神廟裏。
    正在裴度全神貫注讀書的時候,突然有一個商人模樣的人闖了進來,他上下打量裴度一番猛然“哈哈”一陣狂笑,然後說:“小老弟,我勸你還是別再用功了,我這人學了麻衣相術,我觀你天生異相,今生不但沒有希望考取功名,而且眼光外浮,縱紋入口,是一種橫死的相,因此你還是別再枉費心機了。人活一世也不容易,你就好吃好喝一番,得過且過吧!”裴度聽了,心裏非常傷心,他放下書長歎一聲說:“生死由命,富貴在天,如果真是這樣的命我也認了,但讀書是我最大的快樂,好吃好喝得過且過我卻心有不安,所以我還是要去考取功名,雖然不中但也快樂。”那人用驚異的眼光看著他,半晌才說:“如此我也就無話可說了。”
    裴度與那人細聊,得知他叫陳知秋,是揚州的一位商人,主要的生意是在揚州生產氈帽再賣到山西一帶。倆人聊得投機,陳知秋看著裴度衣衫單薄,就從頭上摘下了自己戴的新氈帽說:“這是我今早戴到頭上的,裴公子若不嫌棄就送給你了。”裴度推辭一番,見陳知秋誠心誠意也就收下了。這頂氈帽是陳知秋與家人們親手所做,他這一次來聞喜也帶來了很多這樣的氈帽,裴度拿在手裏觀賞一會兒然後說道:“我有一個建議想告知陳員外,還請你不要生氣。”陳知秋忙問是何建議,裴度說:“百姓們買氈帽無非是想禦寒,但我看你製作的氈帽還是薄了些,還請陳員外再多用些布料把帽子加厚。”
    陳知秋臉一紅,以為裴度是嫌棄他的氈帽,裴度趕緊笑道:“陳員外不要多心,我隻是為買氈帽的百姓考慮,這頂氈帽我還是很喜歡的。”
    陳知秋聽了敬佩不已,他說:“裴公子將來一定是一位好官!”裴度卻搖了搖頭說:“陳員外已經為我看了相,我如何能夠做得了官?”陳知秋臉又一紅,他說:“看相都是瞎說,公子萬萬不要信我的信口雌黃。”
    裴度對陳知秋的看相之說還是挺在意的,原來早在這之前他曾到金山寺上香許願,見大家圍著一行禪師看相,便也在人散後悄悄找到一行請他給自己看相,現在陳知秋說的和一行的說法驚人相似,如果單單一行所說他還半信半疑,現在陳知秋所說的就讓他十分相信了。
    陳知秋臨走看著情緒低落的裴度有些於心不忍,他告訴裴度說:“公子一定不要相信我的話,事在人為,你隻要記得好人自有好報就是了。”
    裴度卻沒有聽進去,他似乎是自言自語地說:“如果,如果能讓我考取功名後再遭橫死也行啊!”
    陳知秋笑道:“裴公子還是當真了,我都說了看相之事不可信,你就別再計較了,再說這命運是講不得價錢的,今後做事但求無愧於心就是了,不要學我。”說完告辭而去,隻留下裴度在山神廟門口呆呆發愣。
    二、兩個玉帶救命
    自陳知秋走後,裴度好幾天都提不起精神來,想想自己的前途他感覺很是渺茫,便再想到金山寺上香許願。
    金山寺離山神廟有一段距離,裴度去後上完香就與一行禪師聊了起來,一行仍是勸他不要趕考,並勸他跟著王員外一起做生意,讓他掙些錢娶妻生子過一個安樂日子。裴度還是搖頭,考取功名為百姓做事是他的夢想,他並不想放棄。
    從金山寺回來已是傍晚,裴度一進山神廟就看到山神像旁邊放了一個包袱,他取出來細看,隻見裏麵包了兩個玉帶。這兩個玉帶玉質純正,雕工精良,一看就值不少錢,裴度看著玉帶沉思一會,耳邊想起一行和陳知秋的話,如果他昧下此玉帶不用經商就可以過起富貴日子,就是以後身遭不測也在死前享受了人生。可是這個念頭隻是一閃,裴度馬上想到了丟玉帶的人,這人或許是遇到了什麽難事,他若昧下玉帶就會害了人家。想到這裏裴度急忙提了玉帶走出山神廟,他想到山下去看看是否有人來過。
    裴度到了山下,就見一婦女急匆匆走了過來,臉上掛滿了淚珠,看到裴度手裏的包袱,她目光一顫,說:“公子,這包袱?”
    裴度看了看她說:“這位大嫂,你莫不是丟了東西?”大嫂點了點頭:“我到山神廟上香許願,不想走得急丟了包袱,和你現在手裏提著的一模一樣。”裴度問她包裏是何物,大嫂說是兩個玉帶,裴度就把包袱還給了她。那大嫂撲下身就要給裴度磕頭,裴度忙把她扶起,大嫂說:“多虧公子還給我玉帶,救了我相公一命。”裴度一問才知詳情,原來這位大嫂的丈夫在聞喜經商,因為小事得罪了縣令大人,那縣令是個貪官,找了個借口就把她丈夫關進了大牢,家裏上下打點花光了積蓄,現在縣令好容易鬆了口氣,但仍然要許多銀子,說是限期不給就把她丈夫打入死牢,大嫂隻得向親戚借了這兩個玉帶匆匆趕來救丈夫,打算到聞喜的典當鋪典當了去贖人。當她來到聞喜後看到了山神廟,就想到廟裏拜拜神仙保佑丈夫,沒想到卻把包袱忘在了廟裏。
    大嫂千恩萬謝一番告辭走了,裴度返身回山神廟,但當他快到山神廟的時候,那廟因年久失修突然倒塌了。裴度倒吸一口涼氣,他想自己若不是好心去給那大嫂送包袱,豈不被砸死在了這廟裏?
    裴度無處可去,隻得用山神廟倒塌的磚石料自搭了一個小棚。第二天下午,陳知秋卻來看他,一見麵還未等陳知秋說話裴度忙說:“陳員外你算得太準了,我差一點身遭橫死!”
    陳知秋卻紅了臉,他撲下身就跪了下來,裴度嚇一跳,趕緊把他攙了起來,陳知秋說:“真是慚愧的很,為了幾兩銀子我騙了你。實不相瞞,昨天你撿的包袱正是內人的,我從揚州帶了氈帽來賣,那縣太爺的家人買我帽子不給錢還打我,我到縣衙告狀,這個昏官說我是反民的奸細,家裏人隻得花錢買我的命,幸虧昨天是你撿了那兩個玉帶還給內人,要不我今天就沒命了。”
    裴度沒想到昨天那個大嫂就是陳知秋的妻子,他說:“陳員外為何說是騙了我?”
    陳知秋又紅了臉說:“你姨夫和你姨母都不想讓你做官,但你脾氣太倔不聽他們的,你住在山神廟裏鄉親們也多笑話他們,所以他們就出了個主意,讓我來給你看相,說是讓你掙了錢好好過日子,為了那幾兩銀子我就昧著良心來了。想是那金山寺的一行禪師也是與我一樣事先收了銀子,所以才會有此一說。”
    裴度聽了不覺大喜,他說:“如此說來我是可以考取功名為百姓做事了?”
    陳知秋說:“公子宅心仁厚,一定能夠金榜題名為百姓做事,你將來肯定不是聞喜縣令這樣的昏官。”
    裴度笑道:“我做個好官,你也要做一個好商人,以後要把氈帽做得厚一些。”
    陳知秋點頭答應:“裴公子放心,我一定會的。”
    裴度怎麽也想不到的是,他為百姓冷暖著想出於好心交待陳員外的這句話竟然在日後會讓他死裏逃生,並且還改變了曆史。
    三、三劍刺中不死
    又過了些日子,裴度散步無意中到了金山寺,一行禪師見了他突然驚呼道:“你必定做了一件很大的陰德,我看你的容貌,蛇入口變為玉帶紋,不但不會橫死,而且將來有無量的福報,可能會出將入相!”裴度明白一行已經知道了還玉帶的事情,他笑道:“大師說話怎麽前後矛盾呢?”
    一行禪師回答說:“看相就是如此,七尺長的身體不如一尺長的臉,一尺長的臉不如三寸長的鼻子,三寸長的鼻子不如一點心!”
    裴度笑著說:“相麵容易,這相人心怎麽相呢?”
    一行禪師說:“要知天上意,須在雲中取,要知心內事,須辨眼中神。你積了陰德,目光不浮,紫氣貫睛,口角紋長過陂池這部位,而且胡子均勻變美。做了陰德,臉上的相便會有所改變,你必定享受極貴的福祿無疑。”
    裴度知道了姨夫請一行和陳知秋看相的事,想來一行也是了然了,他猜想一行也是尋個台階下,因此拜謝一番,並沒有當麵點破。
    第二年裴度考取進士,由於在做官的時候他能夠體恤百姓,所以一直是官運亨通,過了十多年他升任“博辦大學士”,後升任首相,在升任首相之前,他經曆了一件刺殺,險些丟掉性命。
    唐憲宗元和九年,淮西節度使吳少陽之子吳元濟舉兵叛亂,次年正月朝廷決定對淮西用兵,而唐憲宗一直在是否削撤藩鎮節度使的問題上飄搖不定,害怕打不過手握重兵的節度使們。時任山東淄青節度使的李師道感覺到了威脅,他認為都是朝中少數大臣慫恿皇上這麽做的,於是計劃派刺客到長安刺殺堅決主戰的宰相武元衡和中丞裴度,殺雞儆猴。
    刺客們暗中潛伏京師,他們尋機在長安靖安坊東門禁街殺死武元衡後隨之大喊:“去通化坊殺中丞裴度去!”其實另一撥刺客已經堵住了從通化坊府坻出來的裴度。
    裴度剛行至通化坊東門刺客就已經撲到,他們三次用劍襲擊裴度,第一劍砍斷了靴帶,第二劍刺中裴度的背部,卻隻劃破了他的內衣,第三劍刺到了裴度的頭部,裴度帶傷逃走過於倉促,不小心掉落溝壑中。刺客以為刺到了裴度的頭部他必死無疑,所以才舍離而去。
    其實雖然裴度頭部中劍但傷口並不深,因為今天在出門之前他在梳完頭後戴了一頂朋友贈送的揚州氈帽。這頂氈帽比較厚實,正是當年的揚州商人陳知秋和家人做的。
    唐憲宗得知了真相後說:“裴度能夠保全性命全是天意,如果不是他當年的善心,哪有今日的脫險?”唐憲宗因此下定了決心要削潘,他任命裴度為首相兼領淮西招討使,從而平定了淮西和山東的內亂,後又相繼在削藩上用兵,取得了元和削藩的巨大成果,並且重振了中央政府的威望,成就了唐朝的中興氣象。而這一切的取得,和那頂厚實的揚州氈帽有著相當大的關係,這頂氈帽改變了中國的曆史,從此揚州氈帽風行暢銷長安,因為它被認為能給人帶來好運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