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怕冷又怕熱就是脾氣虛
字數:1868 加入書籤
,最快更新脾虛的女人老得快 !
了解點兒中醫的人都知道,中醫分陰虛、陽虛。陰虛的人怕熱,陽虛的人怕冷,這是判別陰陽體質的關鍵一點。但是經常有人問:“我既怕冷又怕熱,冬天一著涼就感冒,夏天稍微熱點兒就中暑,我到底是陰虛還是陽虛呢?”
首先,人的體質很少是單一的,很多人是幾種體質、幾種情形兼有,比如陰虛的同時兼有氣虛,叫“氣陰雙虛”。這種人有氣無力,受風就著涼的同時,手腳心還經常發熱,總喜歡把手腳心放在冰涼的地方,即便是冬天晚上睡覺,也喜歡把腳伸在被子外邊,這樣的人在補氣的同時還要兼顧到滋陰。純粹氣虛的人適合通過吃人參來調補,於這種人就不適合。如果要補的話,氣陰雙補的西洋參更合適。既怕冷又怕熱的人中有一部分是寒熱錯雜、陰陽具虛的。除此以外,還有一種情況,就是脾氣虛。
中醫講,肺主皮毛,肺和皮膚有直接的關係。肺氣虛的時候,皮膚就會出現不任寒熱的問題,可以說是溫度調節功能下降了,所以人稍微遇冷、著風就要感冒,這在中醫就叫“虛不固表”,就是護衛體表的功能下降了,屏障出了問題,風寒很容易侵襲進來。至於夏天怕熱,也是同樣的道理。
中醫所說的“表氣”是人體和外界環境的一個“隔離帶”“緩衝區”,這些環節出了問題,在天熱的時候身體的消耗就要加大,而且消耗的主要是氣。所以氣虛的人,夏天也很難過,甚至會比其他人更容易中暑,可能站著站著就暈過去了。這種人也可能始終處於血壓過低的狀況,舒張壓(低壓)時常是50毫米汞柱上下,收縮壓(高壓)也不超過100毫米汞柱。到了夏天,血壓隨著血管的擴張還要下降,這就使他們在夏天經常處於渾渾噩噩的狀態中,因為大腦的供血不夠了,這加重了中暑的可能。中暑,就是天氣太熱、身體的消耗太大,傷津耗氣的結果。氣虛的人本身功能就不足,能量儲備就不夠,自然比其他人更禁不起消耗。
因此,氣虛的人無論是在入夏之前,還是入秋之前都應該有所調理,都要補氣,以修補自身與環境間的“緩衝區”“隔離帶”,隻是兩個季節前進補的藥物有所不同。
立秋之前,氣虛的人要盡快建立“屏障”。老話總說“春捂秋凍”,其中的秋凍,也是通過加減衣服促使身體自己盡快建立禦寒屏障。但是氣虛人的屏障絕對不是僅靠扛凍的屏障就足夠的,他們不禁凍,所以要人為地提前補氣來抵禦風寒的到來,用的藥還是補氣的經典方——“玉屏風散”。現在市麵上賣的是“玉屏風顆粒”“玉屏風口服液”,其中就三味藥——黃芪、白術、防風,前兩味都是健脾補氣的,而防風有祛風的作用。對於氣虛且特容易出汗、稍微運動就自汗不斷的人,可以在立秋就開始吃。吃到明顯感到精神頭兒大了,不再有氣無力的時候就可以酌減,立春之前就可以徹底停了。
進入夏天之前,氣虛的人也要補,他們在此時適合吃的是“生脈飲”。夏天天熱,是耗散心氣的季節,心氣耗散的表現就是血壓低,清陽不能向上供應,導致了頭昏、乏力。
“生脈飲”中也就三味藥——人參、麥冬、五味子。人參是補氣要藥,麥冬可以補陰,因為夏天也會耗散津液的。至於五味子,味道是酸的,中醫認為酸味的藥物都有收斂的作用,把它用在夏天,就是為了減少心氣的耗散。對此,藥王孫思邈早就提倡,在農曆的五月,即剛剛入夏的時候開始吃五味子,就是為了防止夏天時心氣的耗散。
很多人擔心“生脈飲”裏有人參,喝了會上火,但是,如果你是個典型的氣虛病人,就絕對沒這個副作用,因為所謂的上火,都是發生在功能強健的時候。中醫講“氣有餘,便是火”。你本身的功能還不足,哪有“火”可上?反過來,如果你喝了“生脈飲”之後沒有上火的問題,這就更證明你是氣虛無疑了。
像“玉屏風散”“生脈飲”這樣的補藥,作為改善氣虛體質的保健藥來喝的時候,每天隻需吃到治療量的1/3,早上吃1次就可以,最好空腹吃,效果會更好。如果能堅持吃一個季節,你會明顯感到既怕冷又怕熱的毛病減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