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8.藩王亂

字數:5761   加入書籤

A+A-


    ,最快更新穿成反派渣爹 !
    白荻入侵, 終究以戰敗收尾, 除了餘下的三千多人投降, 其餘人等盡皆戰死, 陣亡將士中地位最高的就是身具白荻王室血脈的主帥呼邪律。
    仔細算來,此次戰爭雙方損失皆是不小, 大慶原先駐紮在函裕關的一萬將士以及三千雍城守軍盡數被屠, 胡瑉所帶的五千先鋒軍最終僅餘兩千多人,若是算上雍城內被屠的近萬名百姓,大慶在此次戰爭中就死了兩萬五千多人。
    而白荻派遣駐守函裕關以及雍城的八千士兵盡皆陣亡, 呼邪律手底下率領的一萬將士也死了近七千人,若是加上大慶的死亡人數, 喪命在此次戰爭之中的就有四萬多人。
    寧為太平犬, 莫作亂離人, 戰爭,意味著流血, 意味著人命卑賤如草, 隻看此戰中死去的人數, 戰爭的殘酷性可見一斑。
    自古以來,上位者隻要發動戰爭, 底下的士兵就得用性命去拚, 而這些在前線保家衛國奮勇殺敵的武將卻不被上位者重視,甚至當他們打了勝仗班師回朝後還會被朝中的文官攻訐。
    大慶皇帝重文輕武, 且最是愛惜羽毛講究以和為貴, 蘇錦樓眾目睽睽之下斬殺白荻降將, 不僅使大慶與白荻交換的籌碼少了一個,還違背了上位者仁和慈善的理念,那些文官尤其是禦史台的一些老頑固,肯定會抓住這個契機向他發難,連帶著將蘇錦樓調入軍中的涼王都得跟著吃掛落。
    其中究竟是真看不慣蘇錦樓凶殘的做法,還是隻是為了通過攻訐蘇錦樓治罪於涼王,個中牽扯還真不好一一言明。
    “蘇教頭,你若真的想要殺了呼邪律,當時就不該勸降,”胡瑉專門找了個沒有外人在場的時機與蘇錦樓碰了麵,“原本以你的軍功完全可以青雲直上,如今你殺了棄械投降的呼邪律,別說升官了,還不知道你的教頭之位能否保的住。”
    蘇錦樓笑了笑,臉上滿是灑脫之意,“即便被治罪我也不會後悔。”
    當時白荻士兵個個目露瘋狂之色,明顯是被逼的狗急跳牆,若是不攻心勸降,還不知道要死多少將士,他確實想殺了呼邪律,但這並不意味著要用袍澤的鮮血作為代價。
    既然能夠兵不血刃,不費一兵一卒就能讓白荻歸降,他何必僅為了一個呼邪律就要將袍澤置身於險境?
    反正不管過程如何,最終都是他贏了,士兵的命保住了,呼邪律也殺了。
    至於罵名,他壓根不在乎,被罵作屠夫又如何?隻是被說兩句而已,於他而言壓根沒什麽損失。
    “將軍不必為我憂心,若是保不住教頭之位,我就回老家繼續讀書考科舉,反正我本來就沒打算依靠軍功掙得官位。”
    “什麽?”胡瑉頭腦空白,呆呆的問道,“你一個武將考什麽科舉?”
    蘇錦樓理直氣壯的回道,“我本來就沒打算從軍,若不是王爺的調令我現在還在臨平府專心讀書呢,我仔細考慮了一下,雖然我斬殺降將犯了忌諱,但以我的軍功朝廷肯定不會治我死罪,最多讓我功過相抵或是擼了我的職位,到了那時我就回臨平當我的舉人老爺,繼續讀書考科舉,這不是挺好的嗎?”
    胡瑉,“……”對哦,蘇教頭和他們這些大老粗不一樣,人家走不通武官的路子完全可以回去讀書考科舉,說不定還能弄個文職當當。
    明明以前他們還因為蘇教頭是文人出身而輕視他,怎麽如今自個兒就忘了這一茬呢?要怪就怪蘇教頭在戰場上所向披靡如魚得水,一點也沒有文人的嬌氣,以致於他理所當然的以為對方隻能走武官的路子。
    哎!人與人之間的差距咋就這麽大呢?
    “對了!”蘇錦樓突然想起了被他忽視的事情,“將軍可知主帥為何沒有來懷餘支援我們?”若是沈寧及時回援,這一仗就不會打的如此艱難,人員傷亡亦不會如此慘重。
    胡瑉沉默了片刻,眼中似是有些氣憤,“主帥大人領兵攻打青州去了。”
    “青州?那不是長青王的封地嗎?”蘇錦樓有了不好的預感,“難道是青州發生了民變?長青王鎮壓不住才向涼州求援?”
    胡瑉歎了一口氣,“哪是什麽民變?長青王反了!”
    “藩王造反?”蘇錦樓心裏一驚,難道涼王就是借此機會一舉拿下汴京登基為皇的?
    蘇錦樓緊鎖眉頭,仔細回憶書中的劇情,然而任憑他怎麽回想,書中都未曾提及涼王是什麽時候當上皇帝的。
    胡瑉有些心冷,“是啊,長青王造反了,就連康王也同長青王聯合在了一起,汴京那邊兵力不足,難以抵擋長青王的大軍,故而緊急下詔讓涼王前去支援,主帥大人接到詔令立馬就轉道去青州了。”
    “那我們呢?他們就沒想過我們這五千先鋒軍該如何安置?”蘇錦樓甚是心寒,“白荻先鋒部隊足足有一萬兵力,加上駐紮在雍城與函裕關的士兵共計一萬八千餘人,他們就沒想過一旦我們抵擋不住,不僅是這五千將士,就連懷餘以及薈城裏的百姓都會沒命嗎?”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那些爭權奪利的上位者腦子都進水了嗎?若是白荻大軍攻入大慶腹地,整個江山都會易主,大慶換了姓,還有周氏王朝什麽事?真到那等地步,什麽太子涼王長青王康王,全都是死路一條,爭來爭去把祖宗打下來的基業都給丟了,他們死後有何顏麵去麵見列祖列宗?
    涼王,府中明明藏有私軍,為了不暴露他的野心,不僅把沈寧給調走了,還把麾下的精兵盡數派去攻打青州,這是生怕白荻無法攻陷大慶城池,故而為其大開方便之門嗎?
    周氏皇族,為了一己私欲,視人命為草芥,全然不顧天下百姓以及前線將士們的安危,當真不配坐擁這大好河山。
    蘇錦樓看的那本書是圍繞涼王之子展開的,那麽取得最後勝利的人肯定是涼王,有了先入為主的觀念,他自然認為涼王會是頭一個造反的藩王,現在看來顯然不是。
    難道是藩王作亂,最終皇帝老兒的幾個兒子隻有涼王活了下來?這皇位自然隻能傳給涼王?
    “無緣無故的,長青王怎麽就突然反了?”
    胡瑉回道,“這事兒還得從福王之死說起。”
    “福王死了?我就從軍個把月,怎麽感覺似是在深山老林裏過了十幾年?”蘇錦樓心生煩躁之意,“這都什麽亂七八糟的?”
    胡瑉深有同感,僅不到一年的時間大慶局勢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難免讓人有些唏噓。
    “福王死的不光彩,他是掉進糞坑裏溺死的,可堂堂一個藩王身邊小廝護衛無數,怎麽可能無緣無故溺斃在糞坑裏?也不知從何處傳出的流言,說是太子想要削藩,皇帝不允許,故而太子就私下裏派人刺殺藩王,福王就是死於刺客手中,據說長青王在府中也遭遇了刺殺,被捕的刺客親口招供是太子派來的,為了活命,長青王不得不起兵反抗,康王所在的封地楚州與青州相鄰,長青王派了舌辯之士遊說於康王,最終兩人決定一同揮師汴京。”
    蘇錦樓聽完胡瑉的敘述,心裏越發不得勁,福王之死雖有蹊蹺,但幕後凶手究竟是不是太子還是兩說。
    一種可能是太子為了削藩派遣刺客暗殺自己的弟弟,第二種可能便是此事是長青王自導自演的戲碼,為的不過是尋一個正大光明的理由造反,說不定康王與長青王私下裏早已有了合作的意向,第三種可能就是有第三方插手,長青王不過是借機造勢,趁勢造反。
    不管是哪種可能,總歸都是上位者之間的博弈,蘇錦樓懶得深想,他隻知道在白荻入侵大慶的關健時刻,這些藩王個個盯著皇帝老兒屁股底下的那張椅子,忙著爭權奪利互相算計,他們從未想過邊關的將士和百姓是否能夠在白荻大軍的鐵蹄之下搏得一絲生存的機會。
    老話常說,國難當頭,匹夫有責,大慶的藩王可倒好,明明手裏坐擁上萬兵力,卻吝嗇的不肯多派一人前來抵抗敵兵,反倒自家人打自家人搞起內訌來了,是生怕手中兵力太多所以要內部消耗一部分嗎?
    其實,蘇錦樓不知道的是,按照原本的曆史發展軌跡,白荻入侵,涼王派兵前赴函裕關禦敵,中途朝廷下詔令主帥改道青州,先前派遣的五千先鋒軍在器盡糧絕之後與白荻士兵殊死搏鬥,盡皆死於戰場。
    白荻攻入函裕關,屠了雍城,一舉拿下懷餘,又接連攻陷薈城、祁月、芸城、代鴻、隴陽等五座城池,在國內打的熱火朝天的長青王與涼王見白荻已經拿下七座城池,且占據軍事要塞函裕關,均感到了威脅,經過商談以後雙方決定暫且合作共同抵抗外敵。
    那時,白荻大軍銳不可當,氣勢滔天,且白荻王廷利用函裕關的那條通道不斷對大慶增兵,而長青王與涼王因為內戰致使兵力損耗過多,當他們決定共同抵抗外敵之時竟發現集結雙方的兵力竟然隻能和敵軍打的不相上下,這和他們想象中的以絕對優勢碾壓敵人的場景有著天壤之別。
    抗敵之戰足足持續了五年之久,雖說大慶最終戰勝了白荻,但在這五年裏,百姓民不聊生,整個國家滿目蒼夷,即使後來涼王登基為皇頒布了不少利國利民的政策,大慶的元氣都未恢複如初。
    如今,蘇錦樓利用自身的軍事才能以及遠超於這個時代的武器,與五千先鋒軍相互配合,將白荻大軍盡數殲滅,又將函裕關的通道封閉阻斷了白荻的侵略之路,沒了共同的外敵,那些藩王自然再無後顧之憂,一心隻想著爭奪全天下最尊貴的位置。
    盡管心中恨不得把那些藩王揪過來狠揍一頓,但有些話卻不能明說,蘇錦樓最終隻道一句,“這狗屁倒灶的破事兒!”
    胡瑉默然,可不就是狗屁倒灶的破事嘛,沒有什麽比自己在前線殺敵,所護衛的王室在後方不斷扯後腿更讓人心寒了,而且,不增加援兵,不補給軍資,是讓他們這五千先鋒軍白白送死嗎?
    至少,至少得提前知會他們一聲啊。
    “算了,那些藩王如何博弈不是我們這些小卒子能操心的,隻是……苦了大慶的老百姓了。”
    自古以來,在戰爭裏受苦的永遠是老百姓,好不容易擊退了外敵,大慶內部又起了紛爭,也不知道涼州青州以及楚州境內的百姓是否會遭受戰亂之苦。
    “多想無益,隻希望藩王之亂盡快平息吧,”胡瑉拍了拍蘇錦樓的肩膀,語重心長的說道,“多虧有你在,蘇教頭,沒有你,我真不敢想象我們這些人最終的結局。”
    蘇錦樓緊抿著嘴唇,好半天才回道,“不必多說,這一次總歸是我們運氣好。”
    胡瑉感歎道,“是啊,運氣好!”
    大雨滂沱掩藏行蹤,山體崩塌封閉通道,還有調入先鋒軍中的蘇錦樓,蒼天終究待他們不薄,為他們留有一線生機。
    胡瑉不願因為他人的攻訐致使蘇錦樓這樣的軍事奇才埋沒於鄉野之間,故而在寫給涼王的奏報中,重點突出了蘇錦樓屢建奇功且運道極好,輕描淡寫的描述了蘇錦樓不慎手滑弄死了白荻主帥呼邪律,企圖保住蘇錦樓的軍旅生涯。
    胡瑉不知道的是,他的這份奏報讓蘇錦樓再一次身不由己的投入到征戰之中,也正因為這次征戰,促使蘇錦樓與涼王徹底對立,最終走上了一條“亂臣賊子”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