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章【珠聯璧合】

字數:4039   加入書籤

A+A-


    ,最快更新帝國霸業之崛起 !
    按照管仲“雞蛋不能放在一個籃子裏”的理論,薑糾和薑小白是分開逃的,薑糾帶著管仲、召忽逃到魯國,這是薑糾的姥姥家,薑小白則去了莒國。二國距離齊國都不遠,一旦薑諸兒出事,國內無主,也方便他們回國爭位。
    薑糾和薑小白殘酷爭位的“龜兔賽跑”故事,會在《齊桓公》一篇詳細解讀,這裏隻說薑小白即位後,魯國在薑小白的壓力之下殺死薑糾,召忽絕望自殺後,管仲被押解回臨淄見薑小白的事情。?
    從表麵上看,管仲輔佐的薑糾徹底失敗,管仲的政治生命也幾告終結,但管仲並沒有恐慌。原因其實很簡單,管仲安排的“臥底”鮑叔牙是薑小白最信任的人,有鮑叔牙在,管仲雖置身虎口,卻安如泰山。本質上,薑小白非常的情緒化,容易記仇,如果不是鮑叔牙從中打圓場,憤怒的薑小白早就把仇人管仲撕得粉碎。
    薑小白雖然自控能力差一些,但他是愛賢的。在鮑叔牙的反複勸導下,他已經接受了鮑叔牙的大度讓賢,先把管仲從魯國撈回來,然後出將入相,共圖大業。當然管仲很聰明,薑小白對自己還是有些怨恨的,心裏憋著一股無名火。不如因勢利導,把小白的無名火引出來,年輕人心裏有氣會憋壞身子的。?
    管仲的演技很好,在見薑小白的時候,管仲讓人拎著把大斧頭站在自己身後,語態謙卑的請薑小白處死他。薑小白知道管仲在演戲,大家都是跑堂會的演員,在做作一番後,薑小白正式赦免了管仲的射君之罪,與管仲同乘一輛車,回到宮裏。“禮之於廟,三酌而問為政。”正式拉開了曆史上這一段熱血傳奇的序幕,曆經漫漫嚴冬的刀侵霜逼,管仲的春天終於來了。這一切其實皆在管仲的預想與掌控之中,先讓鮑叔牙輔佐薑小白,等薑糾失敗後,由鮑叔牙出麵勸說薑小白重用自己。算盤打得如此精明,分毫無差,已經讓人對管仲的戰略水平無語凝咽了。算計人到了這種程度,在佩服的同時,也會讓人倒吸一口涼氣。
    曆史上能在自己不得誌時就把自己的未來算得如此精細的,除了管仲,也就是王猛了。王猛的過人之處,就是在苻生還在位的時候,就一眼看出苻堅是池中潛龍,通過各種關係慢慢接近苻堅,最終取得苻堅的信任,一飛衝天,立下不世功業。
    像管仲、王猛這樣的鐵血人物,決定了他們的帝王級合作者在性格上不能和他們相同,否則性格上的矛盾是很難讓這樣的強強君臣組合發揮出自己最大的潛能。要說曆史上君主與宰相皆是鐵血人物的組合,隻有五代周世宗柴榮和他那位性格剛硬的宰相王樸了。
    薑小白為人孩子氣,卻有主見,骨子裏是非常陰狠的,像這種性格,鮑叔牙就很難控製得了。鮑叔牙為人過於謙和,手腕不狠,他可以得到薑小白自發內心的尊重,但薑小白卻不怕他。
    管仲則不同,管仲陰狠霸道,做事剛硬,發起火來,天不怕地不怕,正好能在性格上壓製住薑小白,這也為管仲日後的施展才能提供了一個絕佳的性格平台。?
    上麵講了,薑小白和管仲的攜手是“珠聯璧合”,就如同苻堅與王猛的“婚姻”一樣,劉備與諸葛亮也是如此。管仲獲得了他所希望得到的所有內部有利條件,薑小白買來了菜,鮑叔牙準備打下手,現在就看管仲如何切菜下鍋了。
    講到管仲在齊國的全方麵改革,就不得不提及管仲留給後世那部震爍千古的政治巨著《管子》,先講一講《管子》一書的來龍去脈。
    曆代對《管子》是否為管仲所作,爭議非常大,在疑古派陣營中,以宋人朱熹的意見最有代表性。朱熹在《朱子語類.戰國漢唐諸子》中認為:“管子非仲所著。仲當時任齊國之政,事甚多。稍閑時,又有三歸之溺,決不是閑功夫著書底人。著書者是不見用之人也。”大意是管仲做為齊國宰相,日理萬機,根本沒有時間著書立說。另外,做為法家的管仲,其《管子》書中夾雜著大量道家語言,有明顯的老莊文風。?
    在先秦諸子中,《管子》號稱最為難讀。因為其他諸子之作多限宥於一種學術範圍內,如《論語》講仁義,《老子》講哲學,《韓非子》講法術,而《管子》什麽都講,包括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思想、哲學、外交、貨幣、全民道德,涵蓋範圍極廣,可以說《管子》是中國曆史上第一部百科全書。
    學術界普遍認為《管子》是戰國時齊國稷下學宮管子學派的集晶之作,這個觀點倒也有道理,但問題是,清人章學誠針對眾多疑古派對管仲著《管子》的問題就說過:“皆不知古人並無私自著書之事,皆是後人綴揖。”
    春秋時諸侯是有史官的,齊國史官會把管仲在公開場合談論的話記錄下來,然後最終由稷下學宮整理而成。清人孫星衍也說過:“古之愛士者,率有傳書,由身沒之後,賓客記錄遺事,報其知遇。如《管》、《晏》、《呂氏春秋》,皆不必其人自著。”
    不要說《管子》,就是《論語》,也是孔子的後人根據孔子的言論揖錄而成。本來一個很簡單的問題,結果弄成了管德巴赫猜想,實在沒有必要。所以《管子》所載的關於管仲的施政方針,是完全可信的。
    管仲留給後世的精神財富之多,讓人驚歎不已,而且各門類實現了全覆蓋。從某種意義上講,齊桓公薑小白隻是一個管仲用來實現個人抱負的工具,換句話說,與其說春秋五霸第一霸是薑小白,不如說是管仲。
    管仲留下了許多後人耳熟能詳的傳世名句,大致有以下幾條:
    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牧民》
    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同上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權修》
    大者王,小者霸。——《五輔》
    眾勝寡,疾勝徐,勇勝怯,智勝愚,善勝惡,有義勝無義,有天道勝無天道。——《樞言》
    凡五穀者,萬物之主也。穀貴則萬物必賤,穀賤則萬物必貴。——《國蓄》?
    匹夫為鰥,匹婦為寡,老而無子者為獨。君問其若有子弟師役而死者,父母為獨。——《揆度》
    特別是前三條,小孩子都能倒背如流,可見管仲思想之於後世的巨大影響。《管子》洋洋灑灑八十六篇(現存七十六篇),數十萬字,但關於管仲的施政綱領,在《小匡》中記載的最為詳細。這也是齊桓公薑小白在與管仲一笑泯恩仇後,以學生之禮請問管仲何以治國時,管仲的回答。這段問答,姑且稱為《君臣問對》。
    在《君臣問對》中,管仲首先講的是君王治人之術,具體怎麽做,實際上就四個字,“賞罰分明”。管仲的原文是“勸之以慶賞,糾之以刑罰。”通過有效公正的賞罰製度,穩定人心,然後才能施政。
    管仲是公認的法家鼻祖,他關於法術治國的思想深深影響了曆史,晚管仲三百多年的韓非就是管仲的忠實崇拜者,《韓非子.二柄》幾乎就是管仲法術思想的後現代版解讀。
    薑小白問管仲:“何以禦民?”管仲的回答強硬有力:“在於六秉,即殺、生;貴、賤;貧、富。”不過管仲沒有韓非那麽重的殺氣,動輒喊打喊殺,《韓非子》一書彌漫著濃重的血腥味。
    韓非更側重於法術,而管仲則要考慮經濟發展之於社會安定的重要性。沒有良好的經濟基礎,也就不可能有社會安定,這正是管仲所說的“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百姓都吃不上飯了,再講什麽以法治國,完全是空中樓閣。?
    《管子》的涵蓋範圍極廣,幾乎是無所不包。曆代對《管子》的真偽是存疑的,但卻不影響《管子》一書的巨大價值。《墨子》曾經與《論語》齊名,墨子的聲望在當時大於孔子。由於封建統治的需要,曆代統治者多崇儒抑墨,所以墨子及墨學才逐漸被冷落。
    法是維係社會穩定的共同約束規則,無法必亂,隻要所有人都遵守法律,就不會用任何社會問題了。關鍵還是在於法是由統治者製定的,統治者是不可能完全遵守法律的,因為法律是重要的統治工具,對民不對己的。所謂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隻是忽悠人的遊戲,不能當真。
    春秋的人名是非常混亂的,不像曹操,一說曹操都知道指的是三國那位曹大爺。春秋不同,在《左傳》中,同一個人,就經常提及姓、氏、號、封爵、職務,稍不注意,就掉進坑裏。猴格的解釋非常正確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