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八章【異性諸侯】

字數:5043   加入書籤

A+A-


    ,最快更新帝國霸業之崛起 !
    知瑤做為官二代,人生中基本沒有受到什麽挫折,事業反而順風順水,這在相當程度上吊起了知瑤的胃口。在免費得到了第一塊蛋糕,知瑤還想再得到更大的第二塊蛋糕。
    知瑤首先向韓武提出了領土要求,韓武手上也沒多少閑地,當然不會割己肉以啖人,準備拒絕知瑤的無理要求,卻被家臣段規勸住了。段規給韓武分析了知瑤的為人:“好利而驁愎。彼來請地而弗與,則移兵於韓必矣。”如果韓氏拒絕知瑤,以知瑤的狂暴性格,必然發兵攻韓,韓弱而知強,勝負不問可知。
    現在最好的辦法就是繼續養肥知瑤的胃口,讓知瑤去繼續搜刮趙與魏的封地,趙與魏必不予地,知瑤必攻趙、魏,則韓可以觀三家之變,從中漁利。
    韓武聽進了段規的建議,把萬家之縣送給了知瑤,韓武的退讓果然讓知瑤的自信心極度暴發。隨後知瑤又向趙鞅要地,本來趙鞅也不是打算給知瑤麵子的,家臣趙葭和段規一樣狡猾,說韓氏給了地,如果我們不給,知瑤就會進攻我們,我們不能給韓武當替死鬼。趙鞅暫時不想得罪知瑤,也給了知瑤一個萬家之縣。
    即得隴、複望蜀,知瑤的胃口已經收不住了,沒過多久,他又向趙氏提出了割讓藺(舊史多作“蔡”,誤,地在今山西離石西)和皋狼(離石西北)的要求。此時的趙家宗主是趙毋恤,以趙毋恤的性格,加上知瑤曾經羞辱過趙毋恤,他豈肯當這個冤大頭,當場拒絕了知瑤,弄得知瑤好沒麵子。
    知瑤之所以連續向趙索地,主要是考慮到趙在三卿中實力最強,是知氏的心腹大患,必欲除之。知瑤做了兩手準備,如果趙毋恤給地,則趙氏實力必然減弱,再徐圖之;如果趙毋恤不給地,正好給了知瑤一個滅趙的借口,再滅趙,再圖韓、魏,最終統一晉國,實現代晉大業。
    對於趙毋恤來說,他和知瑤已經鬧翻了臉,給不給地,知瑤都不會放過自己。關於這一點,《戰國策.趙一》說的很清楚:“夫知伯之為人,陽親而陰疏,三使韓、魏而寡人費與焉,其移兵寡人必矣。“與其不停的讓地求和,不如賭一把大的。對趙毋恤也知道趙氏與知氏的實力差距太大,他對能否戰勝知瑤沒有多少信心。
    趙毋恤問家臣張孟談有何計以自保,張孟談隻說了一句話:“退保晉陽”,理由是晉陽兵精甲足,有精銅高牆,府庫充足,足以對付知瑤的軍隊。眼下的形勢非常清楚,無論趙割不割地,知瑤對趙氏的軍事形勢已經不可避免。知氏強而趙氏弱,趙毋恤如果能死守住晉陽,以待時機之變,未必就沒有可能逆轉取勝。
    趙毋恤拒絕割地,果然激怒了脾氣暴長的知瑤。公元前455年,晉國頭號大軍閥知瑤聯合韓、魏二家之兵北上進攻晉陽,對不聽話的趙氏軍事集團進行毀滅性打擊。
    如果知瑤滅趙,而知氏統一晉國的進程會大步提前,至於韓、魏為何跟著知瑤進攻趙氏?原因也很簡單,韓虎和魏駒細胳膊擰不過粗大腿,韓、魏不聽知瑤的,知瑤就首先滅掉比趙氏更弱的他們。與其如此,不如先讓趙氏當炮灰,他們多活一天算一天。
    韓、魏和知瑤本就不是一路人,此次與知氏聯兵是被逼無奈才上了賊船,從各自利益考慮,韓虎和魏駒是絕不希望趙氏被知氏滅掉的。當初知瑤向魏索地,魏駒不想割地,家臣任章說的很清楚:隻有割地給知瑤,才能長其驕恃之心,同時逼迫趙、韓、魏組成抗知聯盟。韓魏雖然表麵上與趙為敵,實際上他們是出工不出力的,甚至在暗中與趙毋恤勾勾搭搭。
    韓虎和魏駒對知瑤的三心二意,知瑤竟然毫無察覺,他還在做著滅趙之後再兼並韓、魏的美夢。當初知瑤調戲韓虎和段規時,他的族兄知伯國就勸過他不要到處得罪人,“螻蟻之毒,尚能害人,何況韓虎這樣的實力派。”知瑤不但聽不進去任何良言,反而極度狂妄的表示:隻有我向別人發難的資格,沒有別人向我發難的資格。
    知瑤堅信這個世界是由實力物質組成的,誰的拳頭硬誰代表著真理,即使沒有韓、魏的支持,僅憑知氏一家的兵力,也絕對有能力把不聽話的趙毋恤踢出由知瑤主宰的這個星球。
    知瑤還是低估了趙毋恤的抵抗能力,趙毋恤依靠晉陽城的高牆深溝、糧秣精銅,任憑知家軍連撲帶咬三個月,晉陽城紋絲不動。知瑤雖然暫時沒有攻下晉陽,但時間卻站在他這一邊,因為他有足夠的後勤糧草運輸保證自己在前線的供應,而趙毋恤在晉陽城中的糧草卻是有限的,吃一天就少一天。
    趙家軍的作戰意誌不用懷疑,即使知瑤掘開汾河水澆灌晉陽,趙家軍也咬牙挺了過來,但沒有糧草,鐵打的身軀也是堅持不下去的。晉陽城在交戰之前的糧食儲備應該是驚人的,至少可以保持一年之需,但知瑤已經鐵了心要餓死趙毋恤,不見到趙毋恤餓癟的屍體,知瑤是不會退兵的。
    關於趙毋恤在知瑤的饑餓戰中到底挺了多久,各史說法不一。《戰國策.趙一》說趙毋恤堅持了整整三年,《史記.趙世家》則說是知家軍包圍了晉陽一年後才放水淹城。從字麵上看,《趙策》的說法更為可靠,晉陽在知瑤的圍攻下奇跡般的堅持了三年,真不知道趙毋恤是怎麽度過這三年的。
    當初趙簡子趙鞅派家臣董安於守晉陽時,就把晉陽當成趙氏的戰略根據地來經營的,所以儲備了上限可以支撐三年的大量糧草,沒想到果然派上了用場。當趙家班人馬在晉陽度過第三個新年時,城中已經是一片破敗景象,糧草基本吃光,不用知瑤出兵攻城,趙家軍已經倒死了一大片,史稱“財食將盡,士卒病羸。”
    在圍城之初,對抵抗知瑤最有信心的是趙毋恤,但在三年之後,最先提出向知瑤認輸的,還是趙毋恤。無論是從現實還是從心理上,趙毋恤都已經堅持不下去了,他親口承認:“糧食匱,城力盡,士大夫病,吾不能守矣。”
    從保全晉陽城中士庶百姓的角度考慮,早投降早安生。但對於晉國的百年大族趙氏來說,一旦投降,趙氏的下場比範氏、中行氏還不如。因為就憑知瑤偏狹剛狠的性格,曾經得罪過知瑤的趙毋恤要是落入知瑤手上,是斷然沒有活路的。
    在知瑤的強力包圍下,趙毋恤已經看不到翻盤的任何希望,趙氏家臣張孟談卻笑了,他嘲笑趙毋恤在看到知瑤致命軟肋的情況下,為什麽不刺出致命的那一劍。張孟談所謂的知氏軟肋,就是知氏盟軍韓氏與魏氏的態度。
    上麵講過,韓虎和魏駒是被知瑤脅迫著才參加對趙氏的圍攻,這一點就注定了韓魏二家是極有可能被趙氏說服反水的。隻有趙氏活下來,韓魏才同樣可以活下來,否則大家一起完蛋。赤壁之戰時,魯肅堅決要求孫劉聯盟抗曹,也是這個道理。
    形勢果如張孟談分析的那樣,韓虎、魏駒早就盼著趙毋恤派人與他們密洽反對知瑤的大事。張孟談親自溜下晉陽城,躡手躡腳的鑽進韓虎的大帳,先質問韓魏為何助知為虐,趙氏被滅,下一下就是你們這倆倭瓜。韓魏當然知道這一點,他們急需要做的是與趙氏約好日期,然後三家裏應外合,滅掉知瑤,三家共分晉之天下。
    張孟談回城的當天晚上,趙、韓、魏三國聯盟就已經做好了剿滅知氏的一切準備。趙毋恤派出一隊精銳之兵,趁著茫茫夜色,溜到了城外的汾水大堤上,還沒等守堤的知軍官吏叫出聲,幾十顆人頭早已落地。
    張孟談的計策並不複雜,就是決水倒灌,利用知瑤挖好的坑,請知瑤跳進坑裏。自古道水火無情,知瑤隻看到了水的利己性,卻沒有看到同樣一條河也有被敵人利用的可能性,當汾河的水勢掌握在趙毋恤手中時,知瑤的狂妄人生已經走到了盡頭。
    在之前的汾河決水時,因為在城中有較高的地勢,所以趙氏軍隊並沒有受到大水多少影響。而當趙毋恤對城外放水時,情況就完全不同了,城外地勢低平,沒有建築物抵擋洶湧而來的大水,知家軍很快就被大水衝得七零八落,“知伯軍救水而亂”。
    知瑤可能已經意識到水權的喪失,但已經晚了。被大水衝得頭昏腦脹的知瑤還沒有擦幹身上的水,就發現已經被困在晉陽三年的趙家軍呐喊著從城中殺了出來,帶頭的是趙家班主趙毋恤,“襄子將卒犯其前”。
    這是趙毋恤對抗知瑤的最後一次機會,趙家軍幾乎是拚盡了最後一口力氣,衝進了遍地是水的陣中,和已經潰不成列的知家軍纏鬥在一起。對知瑤來說,最可怕的是並不是“病羸”的趙家軍,而是之前三年一直在晉陽城下養精蓄銳的韓、魏兩支軍隊。
    如果韓、魏兩軍站在知瑤這一邊,趙毋恤必死無疑,但韓虎和魏駒現在最想做的就是親手將知瑤送上西天。知家軍本來實力強勁,但被大水衝亂,同時又被趙毋恤的哀兵捅了一刀,也基本沒什麽抵抗力了。
    韓魏二軍撿了一個現成便宜,“翼而擊之”,韓虎攻知之左,魏駒攻知之右。再加上趙軍,三支對知瑤懷有深仇大恨的軍隊在曆史老人的見證下,完成了一次曆史上的奇跡大逆轉,最有可能代晉自立的知氏一朝覆滅,狂妄自信到極點的知瑤也死在亂軍之中。
    知氏的滅亡,意味著原來屬於知氏的封地將被趙、韓、魏三家瓜分,三家分晉的格局正式形成。晉國早已經名存實亡,除了絳都和曲沃兩地,其他晉國所有土地都不屬於晉君所有。
    由於趙家的實力最強,在這場晉陽之戰中受損最大,所以趙毋恤理所當然獲得了最肥的那塊肉,甚至這場分髒大會也是趙毋恤本人主持的。史稱“趙北有代,南並知氏,強於韓、魏。”
    對韓、魏來說,趙毋恤吃到了大頭,一強兩弱的局麵並沒有改變,不過已經打破了之前一超三弱的局麵。趙的實力還不足以吞並韓、魏,這就讓能三家實力達到恐怖的平衡,而不是之前恐怖的不平衡。
    最可惜的還是知瑤,他隻差一步就可以取代薑齊的田和成為戰國第一個易姓諸侯。但知瑤的狂妄自大,導致他不能做出準確的戰略判斷,以及性格上的嚴重缺陷,生生斷送了大好前程,正如《戰國策.趙一》的評價,“知伯身死、國亡、地分,為天下笑,此貪欲無厭也。”
    知瑤之亡,實際上就是亡在一個“貪”字上。如果知瑤不是過於露骨的四處伸手搶地,也不至於把本來置身於知趙恩怨事外的韓、魏兩家逼得走投無路,最終和趙聯手滅知。西漢淮南王劉安對此發了一通感慨:“(知瑤)軍敗晉陽之下,身死高梁之東,頭為飲器,國分為三,為天下笑,此不知足之禍也。”
    大好天下,從知瑤的手指縫中溜走,從此知氏甄沒於發黃的舊紙堆中,再無重見天日之機,時也命也。曆史上大名鼎鼎的三晉趙魏韓三國正式登上曆史舞台,即戰國七雄之其三。
    《資治通鑒》卷一開篇“威烈王二十三年戊寅(公元前403年),(天子)初命晉大夫魏斯、趙籍、韓虔為諸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