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九章【血腥味】
字數:4178 加入書籤
,最快更新帝國霸業之崛起 !
管仲篇?
一
《史記》記載,管仲是潁上人。潁上就是今天的安徽省潁上縣,潁上縣在安徽中部的淮河北岸,與曆史名城壽陽(今安徽淮南)一水之隔。對於這個改變春秋曆史的偉大人物,史書上稱為管仲,其實他的名字叫管夷吾,因為他死後的諡號是“敬仲”,所以後人就稱他為管仲。
三國人韋昭說管仲本姓姬,看這姓應該是周朝宗室後裔。不過就算管仲是周天子的後人,也無法遮掩他的寒酸出身,漢末那位劉皇叔成天扛著“大漢孝景皇帝陛下玄孫、中山靖王之後”的鋁合金招牌四處跑馬拉讚助,也沒見他摟到幾文銅錢。還是明太祖朱元璋做人實在,他稱帝後,有人勸朱元璋尊南宋大儒朱熹為先祖,臉上也有麵子。朱皇帝不稀罕什麽朱熹,直言朕本淮右布衣,祖上八輩貧農……
關於管仲的生年,史書上沒有明確的記載,一般來說有兩種說法,一是生於周平王四十八年(公元前723年),一是生於周桓王四年(公元前716年)。周平王姬宜臼是東周曆史上第一個天子,也是西周最後一個天子周幽王姬宮湦的兒子。
據現在的研究考證,西周王朝建立於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發武力推翻了暴君商紂王,建立了西周王朝。姬發在位時間很短,隻有五年。姬發死後,他的弟弟周公姬旦輔佐年少的周成王,開創了周王朝長達二百年的盛世。
西周王朝本來可以萬代傳承下去,但誰都沒想到出了一個二百五似的周幽王,寵愛“紅顏禍水”褒姒、信用奸臣虢石父、昏聵亂政。西周滅亡的導火索是周幽王廢掉了王後申氏和太子姬宜臼,改立褒姒為王後,褒姒的兒子姬伯服為太子。
廢後申氏是申國國君的女兒,申侯見自己的女兒無端被廢,當然不肯善罷甘休。公元前771年,聯合繒國和犬戎等國的軍隊,一舉攻進鎬京(今陝西西安),殺掉了荒唐的周幽王。申侯和諸侯擁立前太子姬宜臼為周王,就是周幽王。不過這時的鎬京(今陝西西安)已經這夥強人給摧毀了,所以周平王隻好東遷雒邑(今河南洛陽)。
在西周時代,雖然各地都有諸侯國,但因為周王實力強大,諸侯們都還不敢造次,都在拚命的裝孫子。現在西周崩潰了,東周王室要地沒地,要兵沒兵,周王已經淪為“精神領袖”。各地諸侯開始互相攻擊,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誰實力強誰就是老大,沒什麽公理可講,這就是史書常說的“春秋無義戰”。
管仲就是生活在這樣一個風雲際會的大時代,和所有出身草根的英雄一樣,管仲的青少年時代活的非常卑微。劉備賣過草鞋、劉裕賣過草席、柴榮賣過傘,朱元璋幹脆就是個叫花子。?
不過管仲雖然出身低微,但幸運的是,管仲認識一個好朋友,就是他的同鄉鮑叔牙。鮑叔牙也是潁上人,可能和管仲從小就認識,感情也不錯,就經常帶著管仲到處在南陽一帶到處跑,做點生意。
鮑叔牙的家境很不錯,相當於現在的中產階級,他知道管仲家裏窮,所以非常照顧管仲。每做完一筆生意分紅的時候,鮑叔牙都有意讓著管仲,故意多分給管仲一些。
按理說鮑叔牙這麽讓著他,他應該感激才是。管仲是個牛人,登鼻子就上臉,經常耍小聰明,從鮑叔牙身上揩油水。鮑叔牙當然知道管仲有貪財的毛病,但他理解管仲太想擺脫貧困,再加上家裏還有個老娘要養活,所以更加讓著管仲。
春秋時代的商人地位很低,即使再有錢也不過是個二道販子,對於那個時代的人來講,要想真正的出人頭地,隻有從政。春秋時代雖然有好幾百個諸侯國,但那時的國和現在的國家不是一個概念,那時出國不需要辦簽證和護照,在關卡上辦個手續就出國了。管仲和鮑叔牙雖然經常在淮河流域一帶活動,但他們走上仕途以後,效力的卻是位於山東北部的齊國。
齊國是春秋時代著名的諸侯國,齊國在當時的“國際地位”,有點像現在的美國,論地盤不是最大的,但經濟實力雄厚,思想開放,治國理念先進,屬於引導時代發展潮流的先行者。和春秋許多諸侯國都是周朝的宗室姬姓不同,齊國的國君並不姓姬,而是姓薑。齊國的開國始祖,就是曆史上大名鼎鼎的薑太公。
薑太公的大名不用多介紹了,“薑太公釣魚——願者上鉤”,這個歇後語婦孺皆知,知名度比起諸葛亮來,有過之而無不及。薑太公最著名的故事就是坐在渭水河邊用直鉤子釣魚,釣來了求賢若渴的周文王姬昌。
薑太公是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更是一流的謀士,可謂文武全才。姬昌久有推翻商朝之心,在薑太公的輔佐下,姬昌父子“謀修德以傾商政”,最終在公元前1046年推翻了著名的暴君商紂王,建立了周王朝。
周朝消滅商朝征服天下,薑太公居功至偉,所以薑太公被封到了肥沃的山東北部,成為齊國的老祖宗。不過由於西周王朝統治穩固,所以齊國的國君們除了薑太公之外都沒什麽名氣,都是在自己的地盤上悶頭發大財,直到齊襄公的出現……
齊襄公名叫薑諸兒,是齊國的第十四位國君。雖然齊襄公在政治上也算是大有作為,比如開疆擴土,幫助鄭國平定內亂,但齊襄公在曆史上之所以如此出名,因為他有一段著名的亂倫故事。齊襄公和自己的親妹妹文薑相愛,並和妹夫魯桓公爭風吃醋,最終殺害了魯桓公,成為曆史笑柄。齊襄公除了有一個著名的妹妹文薑外,還有兩個著名的弟弟,分別是公子糾和公子小白,小白就是後來的齊桓公。
管仲和鮑叔牙流竄到齊國後,認識了齊國的名臣召忽,三人感情非常好,經常在一起鬼混。管鮑二人來齊國雖然也是做生意的,量他們做的卻是官場上的生意,說白了就是政治投機。當時齊國官場上的勢力,除了齊襄公外,最有希望在日後繼位的,就是公子糾。
在是否將政治賭注押在公子糾身上,三個人聚在一起,召開了一個秘密會議。召忽先表白了自己的立場:“兄弟齊心,其利斷金,我們三個應該抱成團闖蕩江湖,不能分開。據我叛變,國君百年之後,公子糾必然繼位,不如我們都投靠公子糾吧,將來咱們兄弟三人一起出將入相,豈不快活?”
還沒等性格沉穩的鮑叔牙張嘴說話,做事老到的管仲就跳出來反對。別看管仲人品不怎麽樣,但他的政治智商非常高,管仲拈著胡須笑道:“從目前形勢來看,公子糾繼位應該問題不大。但所我所知,齊國人並不喜歡公子糾的母親,因為她是個魯國人。而小白從小就失去母親,齊國人很同情小白。凡事不怕一萬,就怕萬一,誰敢保證小白就沒機會?為了保險起見,咱們不如留條後路,我和召忽去跟公子糾,鮑公去跟小白。雞蛋不能放在同一個籃子裏,萬一公子糾失了手,咱們兄弟在朝中也好有個照應。”鮑叔牙和召忽覺得管仲說的非常有道理,就這麽定了。
雖然公子糾和小白都是齊襄公的弟弟,但在家天下時代,隻要是嫡子出身的君主,除非發生重大事變,否則其他兄弟是沒有機會繼位的。如果齊襄公能穩穩當當的做他的齊國國君,薑小白是絕對沒有機會上位的。可偏偏天算不由人算,齊國政壇風雲突變,引出了一場驚心動魄的奪管仲等人認為等齊襄公掛掉後,齊國的國君不是公子糾,必定是小白。可他們萬萬沒有想到,在公子糾和小白之外,突然莫名其妙的殺出第三股勢力,這位半路殺出的“程咬金”,就是齊襄公的堂弟公孫無知。
公孫無知的父親夷仲年死的早,留下了這麽一個兒子,齊襄公薑諸兒的父親齊僖公祿甫很疼愛這個侄子,視若掌上明珠。雖然當時的太子就是薑諸兒,但僖公還是提高了公孫無知的政治待遇,與太子平齊,“秩服奉養比太子”。
薑諸兒平白添了一個官場勁敵,自然橫豎看堂弟不順眼,等他繼位後,立刻砍掉了公孫無知的政治待遇。人都是利益動物,誰都不會輕易放棄自身利益,公孫無知恨透了堂兄,密謀作亂。
齊襄公十二年(公元前686年),齊國發生了一件事,這件事直接導致了公孫無敵叛亂成功,殺掉了齊襄公。齊襄公當初派大夫連稱、管至父二人去鎮守葵丘,事先講好條件的,二人隻須在葵丘守一年,等到明年瓜熟的時候就調他們回臨淄。這就是曆史有名的“瓜及而代”。
沒想到齊襄公言而無信,第二年瓜都熟透了,連稱和管至父也沒等到齊襄公的調令,二人上書請求國君調他們回去。齊襄公卻拒絕了他們的正當請求,二人當時就惱了,暗中聯係了公孫無知,準備對齊襄公下手。做老大的要言而有信,不然如何服眾?齊國的這場內亂,第一個責任人,就是齊襄公本人。
齊襄公並沒有嗅到了宮廷內外的血腥味,繼續花天酒地。這一年的十二月,齊襄公竄到沛丘(今山東樂安附近)打獵,沒想到兔子沒打到幾隻,卻突然不知道從哪竄出一頭野豬,在齊襄公麵前吱哇亂叫。齊襄公被嚇的從車上掉下來,結果把腳給扭傷了。
位之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