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三章【完璧歸趙】
字數:4974 加入書籤
,最快更新帝國霸業之崛起 !
策士們給齊閔王出的主意,是這樣的:先不忙跟著秦王去稱帝,而是集中力量先滅掉鄰近的宋國。假如秦王稱帝順利,那麽齊再稱帝也不遲;假如秦王稱帝惹出了麻煩,齊就有了“辭稱東帝”的美名。而身邊的宋國,因為宋王偃暴虐無道、天怒人怨,趁此機會滅之,就更是名利雙收。
齊閔王依計而行,果然把秦昭襄王放到了火爐上烤。秦王稱帝不過一個月,天下洶洶,罵什麽的都有。昭襄王招架不住,隻得放棄帝號。
而齊不久就在趙、魏、楚的支持下,舉兵伐宋。大軍長驅直入,一舉吞並了宋國。宋王偃倉皇逃亡到了魏國,最後死於溫地。經此一戰,齊國拓疆千裏,政治與軍事實力達於頂峰,“鄒魯之君皆稱臣,諸侯恐懼”。
昭襄王眼睜睜看著自己被齊閔王當成了猴耍,發誓要報複,把齊作為了主攻目標。
秦國先軟硬兼施,拉攏住了“三晉”,然後派名將蒙驁率大軍穿過韓、魏之境,千裏遠征,拿下了齊國的九座城邑。
打了齊國這一家夥,秦國還不解氣,又醞釀更大的伐齊戰爭。秦國先後與魏、韓、楚三國會盟,又通過趙國聯絡了與齊有隙的燕昭王。
秦昭襄王二十三年,伐齊之謀終於成熟,由燕國相國、上將軍樂毅為統帥,率領燕、趙、韓、魏、秦五國聯軍,合縱攻齊。
聯軍來勢洶洶,在濟水以西大敗齊軍。長期受齊國氣的燕國軍隊,在神將樂毅的率領下,一氣拿下齊國70餘城,攻破了齊國首都臨淄。
齊閔王做夢也想不到:一個大國垮下來,竟能這麽落花流水。
他倉皇出逃,先後到對齊稱臣的衛、魯、鄒避難,但仍擺出一副大國君主的架子,當然都站不住腳,最後逃到齊國尚未喪失的莒。
這時在一旁觀戰的楚國,派淖齒領兵來救援齊國。齊閔王大為高興,任命淖齒為齊相,以圖恢複。哪知道他看錯了人,淖齒竟把齊閔王殺掉了,與燕國一起瓜分了齊國土地。齊國僅餘莒(今山東莒縣)和即墨二城,幾乎滅亡。
齊國作為一個東方大國的曆史,也就此結束。
報仇嘛,就是要狠。
秦昭襄王這下才算了卻一樁心頭之恨。
五國聯軍幾乎把東方大國齊國給廢掉了,從大的戰略上看,最占便宜的是西方大國秦國。
長期以來,為“三晉”撐腰抗秦的是齊,與楚聯手遏製秦的也是齊。偏偏齊又與秦隔得太遠,秦鞭長莫及。
這次秦國利用燕國的反齊情緒,一舉消滅了這個強大的威脅因素,在天下這個大棋盤上,走出了最具威脅性的一步。秦,從此在實力上已全麵壓倒六國,可以操控全局了。可惜,六國在此之前,對秦的意圖竟毫無察覺,進行了自尋死路的最後一次連橫。
接下來,秦國的布局,就有了明顯的圖謀天下的意思了。
首先是對付南方大國——楚。
現在楚基本是孤家寡人了,前一段囚死楚懷王對楚人的心理打擊也是致命的,下一個順理成章要廢掉的,當然就是楚!
從秦昭襄王二十七年起,秦對楚的戰略總攻開始了,秦將司馬錯先後從北線(南陽)、南線(蜀地)攻楚,拿下了黔中。
第二年,已升任大良造的白起,帶兵攻下鄢、鄧等五城,攻破了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在此設置了秦國的南郡。
連首都都丟了,楚國的國運岌岌可危。楚頃襄王倉皇出逃,遷都於陳(今河南淮陽)。
此時楚國的令尹(相當於宰相),就是那個娶了秦國女子的公子子蘭。楚頃襄王在即位七年後,在親秦派子蘭等人的鼓動下,為求苟安計,把殺父之仇撇到一邊,與秦國再次結成婚姻。
此時屈原堅決反對向秦示弱,痛斥子蘭對懷王之死負有責任。子蘭惶恐不安,指使上官大夫靳尚在頃襄王麵前詆毀屈原。那頃襄王也是個沒頭腦的,不想再聽嘮叨,就再次把屈原流放到沅、湘一帶。
白起破郢後,秦國又從蜀地攻楚,拿下巫郡,把江漢和江南一帶盡收囊中。昔日聲威赫赫的楚國,現在大片領土都歸入了秦國的黔中郡。
屈原見國家複興無望,曾經想出奔他國,但終究不忍離開故土,遂投汨羅江自盡。
他是個忠臣,有一顆青年才有的純正之心——國家破敗如此,生之何益?
屈原壯烈殉國之後,楚國百姓無不哀憐之,他們把原五月初五日的民俗節日,作為了紀念屈大夫的日子,這就是流傳至今的“端午節”。
把楚國基本廢掉之後,秦國又掉過頭來收拾“三晉”。首先對付的是魏、韓,攻勢相當淩厲。
這次是秦相魏冉親自出馬,攻至魏國都城大梁,斬首四萬。接著客卿胡傷又領兵攻魏,連破三城,斬首十五萬。
幾次戰役,雖未滅掉魏國,也基本把魏給打殘了。
秦國如此猛烈地攻魏,是想在滅魏之後,把疆土與前不久攻齊獲得的定陶連成一線。這樣,就把燕、趙和韓、楚給分隔開了,使它們無法合縱,然後再分別收拾掉。
接下來秦國又開始攻韓,白起、王賁連續攻韓,一共攻取二十城。這一時期,大秦之滾滾鐵流,在中原摧枯拉朽,所過之處一片降旗。
就在這看似不可逆轉的衝擊中,凶猛的秦軍突然撞到了一座鐵壁上。
這鐵壁,就是對秦早就憋了一肚子火的兄弟之國——趙國。
趙國大軍嚴陣以待,其無言的警示乃是:秦軍不得猖獗!
而秦軍視而不見,所有東進的障礙都要排除,哪怕是銅牆鐵壁!
兩支勁旅,就這樣迎頭相撞了。
秦趙之間,因趙武靈王曾扶助秦昭襄王上台的緣故,兩國間一直沒有大的衝突。趙武靈王主要擔心的是環繞趙國的東胡、林胡、樓煩等部落以及心腹之患中山國,於是發奮圖強,改戰車作戰為騎兵作戰,改寬袍大袖為緊衣窄袖,又大膽任用胡人為重臣。
趙國軍隊的機動性增強了,又引進了胡人的彪悍之風,國力也隨之大大增強。
到了趙惠文王時代,趙國仍是很有作為,對橫行天下的秦國,一改昔日的睦鄰政策,而是針鋒相對。兩國間,時有爭鋒。
趙惠文王上台17年後,秦將白起攻取了趙國的簡(今山西離石縣西)和祁(今山西祁縣)兩地。次年,秦國又攻占了趙國的石城(今河南樸縣西南);第三年,秦又攻趙,趙極力抵抗,損兵折將兩萬多,總算遏止了秦軍的攻勢。
自昭襄王二十七年開始,秦國發起對楚國的毀滅性打擊之後,對趙國還是有所顧忌。為穩住趙國,秦昭襄王邀請趙惠文王到西河外的澠池(今河南澠池縣境內)相會,這就是著名的“澠池之會”。
趙惠文王可不是草包,收到這個邀請後,立刻想到楚懷王的命運,堅決不去。可是他身邊的文臣武將不這麽認為,藺相如、廉頗、趙奢等人都說:不去,給秦國的印象就是趙國弱而且怕秦國,所以一定要去。
去,當然不能像楚懷王那樣傻乎乎,要做好應變準備。
首先,由上大夫藺相如,隨趙王一起赴會。
這藺相如的名氣,就太大了。他的事跡,至今中學生都耳熟能詳。
先前,趙惠文王得到了楚國的一塊寶玉“和氏璧”,秦昭襄王聽說後,派人送信來,說願意拿十五座城邑換這塊璧。
趙惠文王與大將軍廉頗等大臣商議,想把寶玉給秦,但又怕得不到秦城,像楚懷王那樣白白被騙。可要是不給呢,又怕秦軍以此為借口大舉進攻。商量來商量去,定不下來,於是想找一個人出使秦國,先搪塞一下再說。可是這樣機智的人,到哪裏去找?
這時,宦者令繆賢報告說:“我有一個舍人藺相,可以出使秦國。”
舍人,就是門客,被權貴人家養起來吃閑飯的。藺相如少年時,因遭受秦軍入侵的戰亂,全家顛沛流離,出身很低微。
趙惠文王問其故,繆賢就講了一件往事,說:以前臣隨大王與燕王在邊境上相會,燕王曾偷偷握了一下臣的手說:“願交個朋友。”我還真動了心,後來很想跑過去,可是藺相如勸我決不能去,他說:“趙是強國,燕是弱國,所以燕王要結識你。你要是真去了,燕國畏懼趙國,肯定不敢留你,會把你綁了歸還趙國,那不就慘了?想跳槽,這不算什麽大錯,你去向大王請罪,就沒事了。”我照他說的做了,大王您果然赦我無罪。
最後繆賢說:“我認為他是個勇士,有奇謀,可以出使秦國。”
趙惠文王覺得此人不錯,馬上召見了藺相如,問道:“秦王以十五城換寡人之璧,可給不?”
藺相如說:“秦強而趙弱,不可不答應。”
趙王又問:“假如拿了我的璧,而不給我城,奈何?”
藺相如說:“秦以城求璧而趙不許,趙理屈;趙給了璧而秦不給趙城,則秦理屈。權衡這兩種結局,還是讓秦理屈為好。”
趙王又問:“你看誰能充當這個使者?”
藺相如說:“大王您一定找不到人。臣願奉璧出使,城劃歸趙,璧就留秦;城沒有劃歸,臣負責完璧歸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