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四章【利益集團】

字數:5162   加入書籤

A+A-


    ,最快更新帝國霸業之崛起 !
    見藺相如這樣有把握,趙惠文王很感放心,派他攜帶玉璧出使秦國。
    這天,秦昭襄王在章台之上接見趙國來使。藺相如把玉璧獻上,昭襄王大喜,看過一遍,又傳給周圍的美人觀賞,左右皆呼萬歲。
    藺相如見勢頭不對——這個秦王,似乎不想提用十五城交換的事,我這玉璧就這麽白送啦?於是他上前幾步,說:“這玉璧有瑕疵,請允許我指給大王看。”
    昭襄王便把玉璧遞給藺相如,藺相如行動迅急,接過玉璧就倒退幾步,靠在立柱上,怒發衝冠,對昭襄王說:“先前大王想得到玉璧,派人送信給趙王,趙王曾召集群臣商議,大家都說:‘秦國貪婪,仗著強大,以空言求璧,說啥用城來換,恐不可得。’朝議一致不同意把玉璧給秦。但臣以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況大國乎?而且就因為這麽一塊玉,使強秦不高興,這也不劃算哪!於是趙王齋戒五日,派遣臣為特使,帶著玉璧,恭恭敬敬送國書到秦庭。為何要如此?是敬畏大國之威,所以特別小心啊!今臣至,我看大王的接見儀式,在禮節上甚傲慢。大王得到璧以後,傳之美人以戲弄臣。臣琢磨,大王這是無意給我們趙王城邑啊,所以臣又拿回了璧。我想大王一定會逼迫臣,那麽,臣的腦袋今天就與這璧都撞碎在柱子上吧!”
    藺相如說完,拿起玉璧,眼睛瞄著柱子,做出要撞擊狀。秦昭襄王一下懵了,生怕玉璧撞破了,趕緊同意:十五城的事兒,好說!他馬上讓有關部門拿來地圖,指著地圖說,從哪裏到哪裏,看清楚啦?十五城,給趙。
    藺相如是天才,嚇唬住了昭襄王之後又琢磨:秦王這肯定是詐我呢,說是給,實不可得!於是他對秦王說:“和氏璧,天下所共傳寶也;趙王他怕,所以不敢不獻。但是趙王在送璧時,曾齋戒五日,所以現在大王也應齋戒五日,設九賓於廷,臣才敢獻上玉璧。”
    昭襄王想想,這玩意兒終究不可強奪,於是答應齋戒五日,讓相如先住下。
    過了一兩天,藺相如在館舍裏想:秦王雖然澡也洗了、素也吃了,但是決計要爽約的!於是他派了一隨從,穿上破衣服,懷揣寶玉,從小道溜走,歸璧於趙。
    待到秦王老老實實齋五日後,便設九賓大禮於朝堂,恭請趙國使者藺相如。
    藺相如來了,但兩袖空空,隻對秦王說了一番話;“秦自繆公(穆公)以來二十餘君,沒一個是說話算數的。臣實在是既怕得罪大王,又怕有負於趙國,所以派人持璧歸去,從小道早就回到趙國啦。依我看,秦強而趙弱,大王隨便派一個使者去,趙國立刻就得奉璧來獻上;不如這麽的吧,現在就以秦之強大為先決條件,先割十五城給趙,趙豈敢留著玉璧而得罪大王哩?臣知道欺大王之罪當誅,所以請大王把臣下湯鍋吧。我要說的,就這些,請大王與群臣好好商量再說!”
    這叫什麽事兒!
    昭襄王與群臣麵麵相覷。左右的人一擁而上,想把藺相如拉出去砍了。
    昭襄王想了想說:“今天就是殺了相如,也還是得不到璧,反而絕了秦趙的友好邦交;不如給了順水人情吧,好好的招待他,送他回去。我想趙王豈能以一塊寶玉就騙秦國呢?”
    於是,昭襄王還是照國際慣例,完成了接見儀式,把藺相如毫發未損地給送回去了。
    藺相如回到趙國,那聲譽就不是一般的了。趙惠文王認為他簡直是個少有的賢大夫,能這麽不辱使命,於是拜藺相如為上大夫。
    後來,秦也不給趙城邑,趙也不給秦玉璧。昭襄王就算吃了個啞巴虧。
    有藺相如這樣的上大夫隨行,趙惠文王與秦昭襄王相會,膽氣當然是壯了不少:你要是把我當猴耍,我也就把你當猴耍!
    國與國的邦交,和做生意、混職場,都是一個道理。
    廉頗帶著大軍,送趙惠文王一行到了邊境,與趙王分手時說:“大王此行,我估摸,按照路程的長短、儀式的時間,等禮畢回來,不過三十日。若三十日不回,就請允許我立太子為王,以絕秦望。”
    趙惠文王想想,這雖然有一定風險,但確是好招,就答應了。廉頗便把大軍布置在邊境,隨時準備應變。
    秦之聲威,於此可見一斑。
    趙國也並不算太弱,趙王前去秦地會盟,竟然要做好一去不複還的準備。
    在西河之南的澠池(今河南澠池縣),兩國君主見了麵,行禮如儀。一切就像今日的官場,喝酒為主。秦昭襄王喝酒喝得有點高了,乘興說道:“寡人聽說趙王喜好音樂,那麽,就請奏一曲瑟助興吧。”
    趙惠文王不好推辭,默默起身,鼓了一通瑟。
    誰想到,侍立在一旁的秦禦史,立刻跨步上前,記下了此事。這段記錄,是要載入國家曆史的:“某年某日,秦王與趙王會飲,令趙王鼓瑟。”
    這話從哪裏說起?
    趙惠文王知道上了圈套,分明是秦昭襄王這次要報“完璧歸趙”之仇,但莊嚴場合又不好發作,正憋得滿臉通紅,忽見藺相如上前道:“趙王聽說秦王善為秦聲,請秦王擊缻(瓦盆),以相娛樂。”
    又是這個藺相如!秦昭襄王大怒,不答應;但藺相如上前,捧起瓦盆,跪請秦王。
    秦王還是不肯敲瓦盆。藺相如遂厲聲道:“五步之內,相如請得以頸血濺大王矣!”也就是說,你若不敲一下,我就當場死給你看(當然你也別想活著)!
    會場一片嘩然。
    大秦開國至今,還從來沒有這等事!秦王的左右侍衛紛紛拔刀,湧上來要砍藺相如。
    藺相如怒睜圓眼,喝叱眾侍衛,侍衛皆被嚇退。
    秦昭襄王能震懾天下,但此時無異於人質,他知道藺相如這個瘋子什麽事都能幹出來,還是不要冒險為好,於是滿臉不快,勉強敲了一下瓦盆。
    藺相如立刻滿麵春風,環顧四周,召趙國禦史上來,命令記下:“某年月日,秦王為趙王敲瓦盆。”
    秦之群臣見君王遭此羞辱,都不甘心,於是建議:“請以趙十五城為秦王祝壽。”
    藺相如寸步不讓,高聲道:“請以秦之鹹陽為趙王祝壽。”
    秦昭襄王一直喝到酒宴散席,一點趙國的便宜也沒占到,想把趙惠文王當楚懷王那樣處理了吧,又明知“趙亦盛設兵以待秦”,所以最終也沒敢動。
    昭襄王畢竟不是莽夫,沒忘了“澠池會”的終極目的是什麽,雖被藺相如羞辱了一回,但還是忍了,反而主動提出,要送自己的孫子,也就是秦太子安國君的兒子異人,入質於趙國,以示對趙之誠意。
    這位王孫異人,確乎異於常人,他之入趙,後麵就要引發一係列驚天動地的大事出來。
    回過頭來,我們再看澠池會。藺相如忠勇可嘉,維護了趙國的麵子,但他的匹夫之勇也大有問題——兩國交往,切忌在交際場上逞口舌之快。大國最終製勝的法寶,是在於合縱連橫的長遠戰略,你羞辱了人家,人家哪能無動於衷,定會要你用血流成河來償還。
    澠池會,雖有喜劇效果,但秦畢竟按照原計劃達到了目的,安撫住了趙國,卸掉了後顧之憂,終於順利拿下楚國的郢都。
    九年之後,秦國已經基本製服了楚國,掉過頭來,才來與趙國算這筆賬。
    兩國積怨已久,終因一事不合,爆發了著名的“闋與之戰”。那還是在早先,秦國攻趙,拔取藺、離石、祁三地,突入了現今的山西腹地,斬殺甚多。趙惠文王無法,隻得求和,送公子郚入秦為質,又請求以焦、黎、牛狐三城,換回上述失陷的三地。
    秦答應了,歸還了三地。可是趙惠文王也學會了秦的詐術,通知昭襄王說;“藺、離石、祁遠離趙地,而靠近貴國,是先王和先臣的功勞,才有可能歸於趙。我的才能就不行了,連社稷都不保,怎麽能保住這三地?所謂換地,都是我手下幾個不聽話的大臣幹的,我也管不了他們。”
    這等於是公開決裂。昭襄王大怒,在執政三十七年那年,派胡傷率軍進攻趙國的閼與(今山西和順西),擬拿下閼與後,就一鼓作氣攻邯鄲,把趙國廢了算了。
    趙國毀約,涮了秦國一道,秦出兵是名正言順,士氣很壯。但是,事情並不是那麽簡單。
    秦軍抵達閼與後,趙惠文王也覺得這事不好收場,急召大臣商議。他先問廉頗:“可救不?”
    廉頗說:“那個地方,路遠,地形狹小,難救。”
    惠文王又召名將樂乘來問,回答跟廉頗一樣。
    最後叫來了趙奢。趙奢的膽略,在前二人之上,他說:“那地方確是路遠地狹,但猶如兩鼠鬥於穴中,將勇者勝。”
    好,要的就是這種膽氣!惠文王立刻授予趙奢虎符(調兵牌),讓他提兵去迎戰秦軍。
    哪想到,趙奢帶兵離開邯鄲才30餘裏,看看離閼與還有百裏,就命大軍紮營,不再動了,還下令加固營壘,在營區周圍修了許多屏障。
    這一駐紮,就呆了28天,紋絲沒動。
    在閼與那一麵,秦軍是趕了兩千多裏地來的,人困馬乏,糧草也不多,急於尋找戰機。見趙軍居然龜縮起來了,就試圖把趙軍主力引出來。於是派出一支人馬,自閼與開拔,直撲邯鄲方向,圍住了離邯鄲不遠的武安城。
    秦軍的打算,是要圍點打援,把趙軍調出來,再與之決戰。
    但趙奢就是不動,整天簾幕垂下,不知道在幹什麽,還放出話來:“誰敢跟我談軍事,斬!”
    軍中有一小軍官坐不住了,建議火速去救武安,趙奢立即把他殺掉,並且下令再次增築營壘。
    趙奢是趙國宗室,利益集團的一份子啊,難道這是要賣國?
    不大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