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_第1章 去京城(1)

字數:6691   加入書籤

A+A-




    庚子年(1840年),大清國被西洋毛子欺負慘了,道光帝的庚子年掀開了中華大地上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序幕。

    一個甲子過去,到了老佛爺慈禧的庚子年(1900年),得!又被一群張牙舞爪的洋人給可著勁的蹂躪了一把。

    立秋後的一個禮拜,整個北京城都被八國聯軍給占了。

    光緒皇上和慈禧那老太太嚇的是屁滾尿流,一溜煙的西逃,最後在古代的都城長安,也就是現在的西安立了個“行宮”。這仗打的稀裏嘩啦,整個直隸山東都被打爛了……

    又一個庚子賠款,再一次被列強欺淩,大清朝被欺負的麻木了。華夏大地已經到了水深火熱的地步,老百姓苦,朝廷也苦,整個就找不到不苦的地兒了。

    靠著長江邊不遠有一個丘陵山區的地方叫桐城,這桐城怎麽看都是個小地方,就是現在看起來,也不過1400平方公裏的地方,跟其他的縣比起來,這縣城的地盤的確是不大。可就是這裏,明末清初卻出了不少文人雅士。

    在桐城的小縣城裏,散居著不少人家,有大門大戶,也有升鬥小民,而最多的卻是一群貧寒學子,這裏不是農村,也談不上是啥城堡。

    就在這散居的人家裏,有一戶複姓皇甫的人家,雖然談不上家學淵源,也無達官顯貴,可這皇甫一家仍然在堅持,在不斷的延續著“詩禮傳家”的組訓……

    皇甫淳,年方弱冠,不管北邊打的如何,這一年,他成為了當地諸多進學的“童生”之一。

    那邊的仗打的如何,皇甫鬆不知道,甚至也不關心,反正在第二年的鄉試裏又過關了,小小年紀的他已經是“舉人老爺”了。

    按理說,有了舉人資格就可以出仕了,就可以去當個小官了,可是皇甫淳還是在父親的安排下,打好包袱,帶上微薄的盤纏,準備去參加會試。

    這是為什麽呢?

    其實,即便是中了舉,未必就有官當,如同現在許多大學生畢業後找工作很難是一樣的,最多給你個“後補”的資格,要想排隊上位,沒有關係,沒有孝敬,那你就“舉”一輩子“人”吧。

    而參加了會試後,隻要考上了,最差也是個“貢生”的身份。在清代,貢生其實已經是登峰造極了,之所以叫貢生,意思就是給了讓皇帝親自遴選的機會,屬於“上貢的好學生”,考上了貢生,基本上就可以直接有官做了,不像舉人那樣還得去找路子“後補”。

    那殿試是幹什麽的?

    殿試其實是會試後的一場排名賽,你考中了會元不算個啥,有本事,你在皇帝老兒麵前再出色發揮一下,能夠考上第一的才叫狀元。

    殿試考試在所有科舉考試裏算是壓力是最小的一場考試,原則上說,殿試沒有黜落的,有的隻是最後成績的排列次序。

    參加完殿試,最不濟的也是個“賜同進士出身”,按照成績排列的順序,可以去當官了。

    當然,進士和同進士可以進翰林院當編修,而其他的則是去幹庶吉士、主事、中書、行人、評事、博士、推官、知州、知縣這些基層工作了,這與在翰林院裏的高大上可是完全不一樣了。

    皇甫家在桐城算是小門小戶,早年,皇甫家的祖輩曾經在同為桐城人的大學時張英、張廷玉父子的時候去張府“幫閑”,到了皇甫淳父親這一代的時候,不過是在桐城縣城裏開了一間小小的文房四寶的鋪子,用以維持生計,皇甫淳的父親皇甫涯求學了一輩子不過才是個秀才,硬是過不了鄉試的那一關。

    秀才開店鋪?這能行嗎?在那個時代,文人經商是要被恥笑的,可也不能一概而論,看你經營的是什麽了。

    比如,皇甫涯經營的是文房四寶,這就可以,還被同行稱道。皇甫家幾代經營的就是這文房四寶,而幾乎每代人都是卡在“秀才”這道坎上了。

    如果說換個地方,這秀才也是稀罕物,也是能夠在一片地兒上呼風喚雨,訟師、塾師是不成問題的,可在桐城這裏不行,這裏的秀才太多了,想去謀個私塾的老師都難,如果家裏沒有幾畝薄田,那隻能是玩命的讀書,考不出來的隻能去大戶人家當個教習,或者像皇甫家這樣弄個文雅的買賣過日子。

    蒙元時期開始的戰亂,使原來在北方的許多世家大族為避戰亂而四處遷徙,有的去了南方成為“客家人”,有的去了更南邊的昌江邊上,最後形成了現如今的景德鎮。

    也正是因為戰亂,使一些世家大族和文人士子遷入了桐城,這就是當地“文興文起”的一個根本原由。

    隨著這些遷入,程朱理學在當地發展迅猛,文人可以避世,但不能不修文。

    於是,在當地尊儒重教風氣開始盛行,“窮不丟書、富不丟豬”成為當地人的一個共識。

    據《桐城耆舊傳》記載,“城裏通衢曲巷,夜半誦聲不絕;鄉間竹林茅舍,清晨弦歌琅琅”,當地的文風由此可見一斑。

    滿人進關後,從一開始就是來學漢文明的,很快,滿清就恢複了科舉製度。

    於是,厚積薄發的桐城人在這一時期的科舉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根據曆史記載,明清兩代有據可考的進士240人,舉人640人,貢生509人……到了滿清初期,這裏前後出了張英父子、方苞等著名的文人,

    春節剛過,16歲的皇甫淳就要去參加會試了。

    小小年紀要想單獨去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好在,桐城的學子不少,富貴人家的有,貧賤人家的也有,加上當地“桐城學派”的讚助,這一路上倒是無啥艱難,更為讓許多人想不到的是,自打庚子年後,這會試的地方就不在北京城了,而是轉移到了河南的開封。

    說起來,京城裏的貢院可是規模宏大,滿清接手的是明朝的產業,這貢院就是明朝宰相張居正修的,光是考棚就有一萬三千間,到了庚子年前,這裏的考棚盡管年久失修,可也有九千多間。

    為啥有這麽多考棚?難道說全國進京趕考的舉子能有那麽多人嗎?

    沒有,一般也就是二三千人而已。

    按照各地鄉試錄取的名額,當年能夠成為舉子的人數不超過二千人。

    不是還有一些曆年落榜的舉子參加會試嗎?按照科舉製度,隻要是舉子,就具備了參加會試的資格,不設年限的。

    說是這樣說,許多舉子真是等不起的,既然中舉就可以當官,大部分舉子在嚐試過會試後放棄了,他們進入官場,擔任基層的官吏,著名的名臣左宗棠就是舉子出身。

    那麽多考棚其實是為直隸鄉試準備的,依照明朝的慣例,直隸地區的鄉試也是在這個貢院裏舉行。

    可惜,庚子年,八國聯軍占領北京,在貢院附近德國克林德公使被義和團擊斃,此處就被德軍管轄了。

    德軍占領後,每天在這裏拆房子,然後將建築材料拿出去變賣,數月間就使這裏成了一片斷壁殘垣,無法再用了從那以後,會試就安排在河南開封舉行了。

    從桐城出來的舉子說多也不算多,老老少少不過七八人,大家在公議後合租了一個貨棧裏的幾輛大車,他們要從陸路穿過淮北進入河南,然後去開封趕考。

    在曆史上,不管是張英張廷玉還是方苞,他們進京的時候可不是這樣走的,他們都是坐船從長江進入大運河,然後到達北京的。

    即便是去開封,在清初的時候,也是可以經過黃河乘船過去。可是現在不行了,早在道光年間,運河淤塞的就很難通航了,連漕運都改走海路了,何況這客運?

    也正是因為南北通道的麻煩,才讓滿清政府下了決心修建了津浦鐵路,不過,津浦線是辛亥革命後才全線通車的。

    說來也巧,一行人中也有一個跟皇甫淳年紀差不多的年輕舉子,這讓兩個年輕人有了與眾不同的友誼,這個人就是同為去年秋闈中舉的方孝義。

    方孝義是桐城大族方家後六堂的子弟,比皇甫淳大四歲,也屬於少年得誌的一個,這一行人裏,也就是這倆後生在其中,其他的老舉人不是年過三十就是年近四旬,有的甚至都當了爺爺了。

    實話說,跟那些都當了爺爺的人還真是聊不到一起去,那些人也許是多年讀書養成的習慣,開口閉口都是之乎者也,把小哥倆鬱悶的一塌糊塗。

    年輕,加上近年來新學興起,他們對這些之乎者也的口頭禪也是反感,盡管他們打小學的就是這個,可畢竟後生的個性還不至於酸腐到見到同行就要用“古人雲”“聖人說”這樣的話語來抬高自己,他們怎麽說都是小輩。

    於是,小哥倆這就算是一群舉子裏的另類,於是,他們很快就成為了“摯友”。而且,兩人還都有一個共同的愛好,那就是都在悄悄的“習武健身”。

    話說,桐城可是以其文宗顯赫於世的,從康熙年間開始,這裏就是文曲星投胎的地方,鮮有習武之人,要是說誰家的子弟大張旗鼓的習武……怕是要被街坊四鄰笑掉大牙了。可是,這皇甫淳和方孝義卻都是在悄悄的習武。

    方孝義習武是因為其父親曾在山東為官,在那種尚武的氛圍裏,小孩子心性,自然也就跟著家裏的護院,衙門裏的差役學了幾手三腳貓的功夫。

    成為半大小子後,還去尋了一些高人加以指點,起碼在被看著體弱的“南人”裏,方孝義可絕對不能算是體弱的,要不是家裏管的緊,這四裏八鄉的早就被他折騰的沒完了。

    皇甫淳則是從小體弱,尋過諸多郎中看過,都說“小心養”,可皇甫家裏人丁單薄,那個時候,皇甫淳的弟弟還沒有出生。

    就在頭疼的時候,被路過的一個遊方道人指點了迷津,“這孩子是先天不足,先天不足可以後天補嘛!”

    於是,傳了皇甫淳一套內功心法和一套太極拳。

    小小的皇甫淳從啟蒙的時候開始練,到如今,也算是有些小成了,至少他從身高上已經不是那種南人的矮個子,就是與山東大漢站在一起,也有的一比。

    16歲了,雖然看上去似乎是在抽條,可習武之後的靈性卻是讓他老子皇甫涯很是寬慰,至少,好幾代人都沒有衝過去的“坎兒”。

    皇甫淳已經輕鬆趟過,要不是家學嚴厲,這皇甫淳還真是不那麽想去“進學”,倒是更想去“尚武”。

    可惜,在這個文風超甚的地方,連自己會點功夫的事情都不敢說出去,沒法子啊,怕人家嚼舌根子,人言可畏呢。

    就像現如今,都說足球不成,可讓誰家願意自己的孩子打小就去練足球?樂意的真不多,國人信奉的還是“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

    庚子年後,國弱民貧,百姓生靈塗炭,國家倍受欺淩,桐城的那些飽學鴻儒們都知道靠文不能得天下,靠文不能守天下,靠文更是不能保太平,可在桐城,詩禮傳家還是主流,整個桐城是連個武館也沒有。雖然向東不遠處的樅陽就是武術之鄉,可偏偏就是文武不對路,一個重文一個好武,擰不到一塊去。

    “我說小哥,家裏給你娶媳婦了沒有?我可是已經有一個閨女了,現在家裏的老婆肚子裏又有了。”坐在大車上,方孝義嘴巴裏啃著煮熟的包米說著閑話。

    “還沒有呢,家裏窮,媒婆不上門,秋闈後,我中舉了,於是就來了不少媒婆,可我爹卻又說先不著急,讓我抓緊學業,說我還小,還說……”

    “還說‘大丈夫唯恐事業無成何患無妻也’是不是?哈哈哈哈!”方孝義攔住皇甫鬆的話頭,“你爹是個有頭腦的人,能把你給培養出來真不容易,也許,從你這一代起,你們皇甫家就要興旺了……我也就是去考這一次,如果沒考上,家裏也給我找了戶部裏的關係,讓我直接進京去,幹脆到六部去謀個小官做,有了這個資曆,也許我將來就能外放了,反正,這次我去,那就是一錘子買賣。”

    聽著方孝義的話,皇甫淳也是無語,他們家在京城裏可沒有這樣深厚的關係,考不上就隻能等三年以後再考了,他一個十六歲的小舉人,就算是有關係又能去幹啥?放棄做官去當個小吏是沒問題的,可當小吏用得著去考舉人嗎?

    從桐城到開封距離有一千多裏,一行人足足的走了一個月,這還是後來給車夫加錢了,車夫才算是每天多走了點。如果再拖下去,一行人怕是趕不上春闈了。

    桐城的舉人多,外出做官的也多,可都不是大富大貴的人家,就是有錢也要裝窮。沒見張家老爺的下場嗎?都能夠進滿清太廟的唯一漢人張廷玉,在晚年還不是被乾隆給抄家,可見,一旦露富會是一件多麽恐怖的事情。(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