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亂年代_第57章 第五十七章觀世音像(4...
字數:3836 加入書籤
被王克敏騙買去的寶貝總算是弄回來一件,當天晚上皇甫淳就自己過去拿了回來,沒人看見,東西他也不敢放在鋪子裏,直接就帶回家裏,放在自己臧寶的地窖裏了,他都懶得去跟師弟蘇結清去說,就當是什麽事情都沒發生過的。
說起來,這尊銅觀音像可算是稀世珍寶了,對這尊銅像,老道淩霄子可是考證過的,一開始他還解釋不清楚,為什麽會在南北朝時出現了黃銅,他知道,黃銅的出現是在明代,為了這個事情,老道還叫皇甫淳去查閱痼疾和資料。
也算是皇甫淳後來跟著詹眷誠,詹眷誠是典型的理工科泰鬥,掌握的現代金屬化學知識可不是一般,皇甫淳自然很快就在一堆現代工科教科書裏找到了答案。
在南北朝時期,冶煉技術遠不如後世,一些銅礦裏伴生金屬根本就提純不出來,這就使一些私礦冶煉出來的銅不純,形成了當時被稱之為“黃銅”的金屬,而在當時,這黃銅是沒有多少用途的,甚至被稱為是廢料。
為什麽這麽說呢?在當時,已經出現了鋼鐵,在製作兵器上銅的用途已經沒有,而由於銅的稀有性,從漢代開始就正式成為製作貨幣的原料,可那也是青銅。
私礦冶煉的目的是搞出純銅,也就是紫銅或者紅銅,然後兌上錫,最後澆鑄出青銅貨幣,可冶煉出來的是黃銅,再怎麽加錫也變不成青銅,這就使一些黃銅失去了價值,可是白白扔掉嗎?於是,就有人用黃銅鑄造銅像,打製銅碗等器皿。隨著使用的增多,人們也發現了黃銅的諸多好處,雖然不夠堅硬,可是其延展性非常好,顏色鮮豔的還可以冒充黃金,所以,在南北朝到元代,諸多銅像都是黃銅的,不是因為錢多了燒包,而是黃銅不值錢,做不了假錢。
當皇甫淳找到了這些答案告訴老道後,老道頓時豁然開朗,馬上明白了許多事情,因為他是修道之人,自然懂得一些法術上的道具,比如五帝錢之類的,明代以前的銅錢都是青銅,到了明代後,才改為使用黃銅,原因就是,雲南銅礦的開發,而在雲南的銅礦是銅和鋅伴生的,當時為了為了區別,管那個叫滇銅。
有了皇甫淳的解釋,老道認定了那尊銅像的南北朝時期的,而且還是達摩的禪宗出現之前的東西,這就使觀音男像得到了解釋,因為最早傳進來的諸佛裏是沒有女人的,這也與當時的社會習俗和女人地位相吻合。
達摩創立禪宗後,不僅使佛教平民化,同時,也柔和進了許多世俗文化,沒有女性的佛像,那創立一個女性的觀音不就行了嗎?所以,唐朝以後,觀世音就成為女身了,而且還是救苦救難百求百應的女菩薩,寓意也很明確,女人心善。
找到了老道的這尊銅佛像,皇甫淳也趁機惡補了一下各種銅器的形成,他在學習中發現,這青銅器與青銅器之間也是有區別的,進一步的推斷,得出了鑒別商代青銅器和周代青銅器的竅門,甚至還琢磨出了春秋與戰國時期的青銅劍差別。
皇甫淳經過研究認為,青銅器在一開始並不是有意那麽做的,而是當時的冶煉技術限製,隻能把混合有各種金屬的礦石一鍋燴,弄出啥就算啥。而各地產的礦石裏含有的金屬成分是不同的,練出來的銅坯也不盡相同。
到後來,人們發現純銅很軟,可是融化的溫度卻要很高,在銅裏加上錫後就可以使冶煉的熔點降低,還能使成材變得比純銅堅硬,更重要的是,經過混合的青銅澆鑄性特別好,非常便利製造各種器皿和禮器,難怪在漢代以前青銅器盛行。
到了戰國時期,青銅的比例不同,製作出來的物品也不同,比如用青銅製作的武器,其銅錫的比例非常嚴格,那時的青銅劍、矛戈等都是鑄造的,所以,古代描述製作武器叫“鑄劍”而不是鍛劍,到了戰國晚期,秦國工匠才把鍛造工藝加了上去,也就是先鑄後鍛,大大提高了武器的鋒利和強度。
南北朝時期,地域擴大,佛教也廣泛在中原大地上傳播,而那個時候最流行的錢幣還是用青銅鑄造的,所以,出土的古錢往往綠鏽滿滿,這與黃銅完全不同。明代以後的銅錢是用的黃銅製作,所以,人們看到的康熙通寶、順治通寶等都還和鮮亮,有些小孩子用來做毽子,有的編織起來掛在家裏辟邪。
後世人都知道,黃銅是耐腐蝕的,在自然條件下,黃銅表麵會形成一層膜,隔絕空氣氧化,如果長期供奉在家裏,時不時的用抹布擦拭,那表麵是越擦越亮,根本不會鏽蝕,這也是為什麽那尊南北朝時期的銅像可以保留到今天的道理。
皇甫淳有了這些心得以後,還特別留意了地攤上的一些銅器,別說,用這套法子,還真是淘換回來不少好物件,其中就有一尊商代的四足饕餮紋鬲,品相非常好,被他放在鋪子裏當鎮店之寶,許多人看了不懂,皇甫淳也不說。
這天,那爺又來了,手裏抱著一個包袱,故作神秘的向皇甫淳眨眼,皇甫淳也不拂他的意,裝作奉承的把他請進了裏間,嘴巴裏還說著“那爺吉祥!”
“今兒我可是給你拿了件寶貝過來了,我也不多要你的,你給我五塊錢就行!”那爺放下了包袱,然後拉過椅子就坐下,翹起了二郎腿,“這可是母門家的鎮宅之寶,我是好不容易才從地窖裏踅摸出來的,你上眼??,瞧準嘍!”
皇甫淳微笑著打開了包袱皮,裏麵豁然是一尊一尺多高的青銅器,皇甫淳眨巴眨巴眼睛認真的瞧著,他看出來了,這不就是一口鍾嗎?
“那爺,您這是從哪兒淘換出來的物件啊?別再說是您宅子裏的,這物件是有些年頭了,可看這吊耳上的痕跡,八成是哪個村子裏掛在村頭的鳴鍾吧?”
皇甫淳這是給那爺留麵子,沒說這是廟裏的物事,要知道,在寺廟裏,講究的是晨鍾暮鼓,而這樣小的鍾,皇甫淳自己也覺得奇怪,他是真看不準是什麽寺廟裏用的,他知道,鍾小,聲音就傳不遠,音色也顯得刺耳,隻有一定口徑以上的才能起到晨鍾的效果,尤其是大寺廟裏,那晨鍾可不單是喚醒僧眾,還包括給四裏八鄉的百姓報鍾點呢,要不怎麽有“夜半鍾聲到客船”的詩句呢。
皇甫淳這樣說也是有道理的,在那個年月,達官貴人家裏收藏古董也是有講究的,那些直接從土裏刨出來的物件輕易是不收的,比如,唐三彩、彩陶俑、青銅器等,按照那個時代的習俗,那些都屬於冥器或者是陪葬的東西,放在家裏是不吉利的,就是古玉,你不經過若幹時間的盤玩,把土腥味給去了,再好的古玉也沒人敢收。所以,當時的玉石匠人還有一個功能,就是幫助那些土夫子搞出來的東西盤活。這玉器能盤,可是這青銅器怎麽盤?所以,在清末民初的時候,很少有收藏家會收青銅器這類物件的,他們收藏最多的還是古籍,尤其是宋版書。
“這口鍾雖然從土裏出來有年頭了,可畢竟還是陪葬品,你們家祖上可不會去討那種晦氣,收這個東西放家裏?你們家不忌諱,族裏能讓嗎?”皇甫淳又說。
見皇甫淳把底都給揭了,那爺呲牙一笑,“瞧你說的,我這不是蒙事滑了嘴嗎?不過,我可是聽說了,這附近的大學裏有不少老學究在研究這青銅器呢,這東西你送過去沒準就能賺大錢,五塊錢,你這是不是也太摳門了?”
“人家研究的是上麵的字,你這個有嗎?就連這花紋都是普通的方格紋,好歹也有個饕餮啊蟠螭的,您說,就算是把這口鍾化成銅鑄錢,能值幾個?五塊錢我還是看在咱們的老交情上,您先拿著去煙館裏抽上兩口,您這夢也就醒了。”
皇甫淳這話說的那爺不好意思了,“成吧!這也就是你,其它幾家都不愛搭理我了,見我抱個包袱連門都不讓進,實話說吧,這物件就是我去順義那邊老營莊,看到村口掛著這個,就趁人不備給摘了下來,想著回來總能混上兩口抽的。”
果然被皇甫淳猜中,可是皇甫淳猜中了後麵,卻沒猜中前麵,這口鍾是掛在村頭的沒錯,可這口鍾並不簡單,到了第兒天,皇甫淳得閑的時候,用放大鏡仔細一看,覺得自己原來看的不準,這物件怕是真有年頭和講究了。(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