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亂年代_第79章 第七十九章黎黃陂的抗爭...
字數:3892 加入書籤
皇甫淳的話說的很粗俗,可是打小在農村長大的黎黃陂卻是深有體會,要知道,黎黃陂在老家農村裏一直長到十四歲的時候才隨著父親的調動到了天津,找的媳婦也是在老家定的娃娃親。後來進入水師服役,甲午一戰,弄得連個落腳的地方都沒有了,最後才南投張之洞,幫張之洞練兵,回到了闊別許久的老家。
對皇甫淳的這個說法,黎黃陂是明白的,他自己當年不就是在這樣的傾軋下才到天津來寓居的嗎?想要有飯大家吃的基礎是什麽?得有飯,飯不多,不夠,大家就誰都吃不到,各方為了混口飯吃,相互大打出手也就情理之中了。
聽了皇甫淳的話,黎黃陂思索了一陣後說道,“如果直奉之間再打,地點肯定還是直隸一帶,那我去了不是掉進坑裏了?我怎麽平衡他們啊?”。
“這個可就不好說了,我覺得,你去了,大概可以延緩他們之間的矛盾,不管是誰當總理,肯定都是他們的人,不是直係的就是奉係的,而你充其量也就是當個橡皮圖章,你管不了,也沒法管,可你去了他們就要時刻防著你,也許,這就是一些文人設想的二桃殺三士的謀略,隻要你自己穩住,混混拉倒。”
“你是讓我去當個緩衝器,拖延一下雙方開戰的時日?”黎黃陂問完又自己答道,“也好,我都這把年紀了,說話就六十了,在政治上我根本不做他想,既然還能出去緩和一下局勢,那就幹脆去亮亮相,說不定還真能去起點作用。”
皇甫淳此時也不知道該說什麽好,當下的民國可以說各種思潮混亂的很,正處於封建貴族階層和新興資產階層相互交匯相互爭鬥相互融合的時期,最後能演變成什麽?誰能說得清呢?許多事情光看到表麵是不行的,得深入到事物裏麵。
“黎老哥,一旦出現危險,你萬不可以身試險,沒有那個必要,如果在津門這裏也不安全了,你可以去上海,到時候我還是請上海的朋友幫忙安排,凡事要避其鋒芒,事情總有緩和的時候,大事我幫不了你,些許小事你盡管放心。”
皇甫淳此時有種感覺,他覺得此次黎黃陂出山怕不是那麽簡單,無論從哪個角度上看,他這次出山是各方政治勢力相互之間的一次權宜之計,黎黃陂最後必然會是一個犧牲品和墊腳石,如果黎黃陂自己不順著去做,還真是凶險萬分。
說起黎黃陂來,當年上了張勳的當,同時也是被段祺瑞玩弄於鼓掌之上,就連後來馮國璋率兵北上,讓張勳的複辟成為笑柄後,段祺瑞都不放黎黃陂離開京城,其用意其實就是準備用黎黃陂來牽製當時的直係頭目馮國璋。
後來,段祺瑞發現黎黃陂的確是無意官場,心灰意懶,加上當時的一些政治團體對無根無派的黎黃陂不感興趣,黎黃陂已經失去了利用的價值,這才放黎黃陂去了天津寓居,這一寓居就是五年,黎黃陂還真是對各門各派不聞不問。
皇甫淳在黎黃陂家裏住了一晚,晚上兩人還痛飲了一番,就連前來陪客的張仁遜也非常識趣的先行告退,留下兩人開懷暢飲,這個時候,兩人已經不再談政治和局勢了,談的都是古玩字畫的事情,兩人酒喝到興處,到書房揮毫潑墨。
黎元洪的一手楷書其實很有功底,中規中矩,比起同時代的其他將領那是隻強不弱,他展開宣紙,提筆寫下了“大海環光發百寶,名山至德通九流”的楹聯。而皇甫淳思索一陣後,用瀟灑的趙孟頫行書也寫了一幅楹聯,“居安思危以貴下賤,有容乃大不怒而威”,然後兩人相視而笑,黎黃陂點頭表示明白了。
皇甫淳寫的這幅楹聯是當年黎元洪在中下層打拚的時候,為一位在湖廣的知名老者書寫的,當時是請老先生給斧正,並且自認是老先生的拜侄。而那位老先生是張之洞督撫衙門裏的高參和文膽,雖然當時的黎黃陂是軍人,可是文氣頗濃。
黎黃陂雖然是軍人家庭出身,可實際在祖上卻是詩禮傳家的文人,也許這是骨子裏帶來的遺傳,黎黃陂在文化上可謂是軍中的翹楚,後來黎元洪徹底的下野,經商辦實業,出門在外就喜歡穿西裝吃西餐,不能不說,他也是個怪胎。
如果說,在北洋統治時期,各路將軍一個個都貪腐,而黎黃陂卻是一個清廉自守的人,他在天津寓居的五年裏,每天堅持看報、讀書、閑暇的時候養花、看戲,還會偶爾去騎騎馬,與一些洋人打網球,堅決不與任何政客來往,同時也與北洋諸將領劃清界限,當時,北洋征服每個月致送給他一千塊大洋,他是堅辭不受的,就像當年堅決不受封袁世凱給的“武義親王”一樣,不要就是不要。
相聚一天後,皇甫淳回到了京城,而黎黃陂那裏的情況就不同了。從皇甫淳離開的第二天起,各路說客就絡繹不絕的到黎元洪家說項了,據說,這是得到了洛派那邊的消息,說去黎黃陂家的中年人是給他安心的,大家隻管去說,必成。
洛派能放出這個話,自然是吳子玉了,他人雖然在洛陽,可是這京津的事情就沒有他不知道的,他是在得知有個中年人去探訪,黎元洪還親自到大門迎接的時候才想起了皇甫淳,再仔細的核對了人物特征後,他斷定那就是皇甫淳。
想起皇甫淳,吳子玉也是感慨良多,近些年來,吳子玉身邊的謀士幕僚已經很多了,可都讓吳子玉找不到與皇甫淳在一起肝膽相照的感覺,他想不明白,自己到底是哪裏做的不好,為什麽皇甫淳就是不肯前來幫自己。
既然皇甫淳去了黎宅,想必許多話也都說透了。吳子玉後來得知,當年辛亥的時候,黎元洪的態度突然一百八十的大轉彎,就與皇甫淳有關,據說,皇甫淳親自去都督府與黎元洪喝了一頓酒,隨即,親自安排把黎元洪的家小送往上海,隨即,黎元洪就成為辛亥革命第一人了,知道這個內情的人可是不多。
吳子玉也是在率兵南下之前找到當時還在京城的辛亥首義總指揮吳兆麟,詢問湖廣之山川地形和行兵打仗的注意事項,吳兆麟那時已經對民國完全失望,無意於混跡京城了,願意給吳子玉當個隱藏在幕後的參議,交換條件就是“事成後讓我解甲歸田”,也正是因為有吳兆麟這個當地人的指點,吳子玉南下勢如破竹。
當時,吳子玉的司令部是設立在孝感的,而吳兆麟的家鄉就是隔江相望的鄂城,兩人說起辛亥的故事,說起各自的出身,無意中提到了皇甫淳,沒想到兩人都認識,這就越說越近了,說起黎元洪當時的處境,吳兆麟也是感慨頗多。
吳兆麟在辛亥首義中是起到關鍵作用的,如果不是他擔任軍事總指揮,楚望台軍火庫不會那麽容易就被攻下,而提議讓黎元洪出來主事也是他的建議,最後協助黎元洪下定決心,去找皇甫淳等機密事情也都是他去辦的,誰叫他是黎元洪的學生呢。實際上吳兆麟也是被起義軍給逼上去的,到後來已經完全無法脫身,也隻能放手一搏,在這點上,他和黎元洪差不多,可最後的結局卻是不一樣。
得知有皇甫淳去探望黎黃陂,吳子玉知道大帥曹錕那邊的謀劃是成了,這才叫人放出風去,“加大遊說力度,黎黃陂定然會再次出山,難道說他現在比辛亥首義的時候還難嗎?隻要他肯出來,那許多事情就好周旋了。”
吳子玉說這個話也不嫌牙疼,辛亥的時候他在哪兒?要不是皇甫淳當時給了他一點提示,他是不是也會成為當時攻打漢口的成員之一?把現在的情況對比辛亥的事情,這話裏透著的意思不是昭然若揭嗎?黎黃陂就是個軟骨頭,隻管逼!
有了洛派的暗示,一時間黎宅門庭若市,黎黃陂欲求往日之清靜已不可得,還正像皇甫淳說的,去不去已經由不得黎黃陂自己了,你拒絕了也無效。
得到了皇甫淳的開解和保底的承諾,黎元洪開始與各方說客討價還價了。既然你們都來說,那我也說,他打出了“廢督裁兵”的底牌,作為複出的條件。
光說不行,被政治愚弄多年的黎黃陂也知道如何利用媒體和現代信息傳播的方法了,他在說出了自己的要求後,又通電全國,正式提出了自己的觀點。
黎黃陂的通電頓時引起了國人的轟動,注意,是國人,不是那些政治人物。(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