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亂年代_第125章 第一百二十五章贗品給...

字數:3764   加入書籤

A+A-




    “哈哈哈……”皇甫淳印證了自己的想法後開懷大笑,“是不是又是有東洋人找你要啊?根據我的了解,對咱們古人的畫,最感興趣的就是他們。”

    皇甫淳說的是實情,當時,對華夏古畫最感興趣的就是日本人,這主要還是文化上有共通點,日本人盡管在近代對華夏瞧不起,可對華夏古代的東西,尤其是繪畫和文字上,那可是頂禮膜拜的,越是有身份有身價的日本人,家裏就越是要有來自華夏的古代字畫,那個時候,日本人兜裏有倆錢了,玩這個的就多了。

    反觀英美等西方列強,在那個年月裏對文物的追求還剛剛開始,大英博物館那時主要的還是圖書的收藏,後來占領了埃及後,才開始對一些文物的收藏。美國的大都會博物館建立的就更晚了,那個時候他們完全不了解華夏,根本就搞不懂東方文化裏的沉澱,他們現如今收藏的許多精品其實都是後來通過各種手段從一些藏家和倒爺手裏搜羅的,到如今,八國聯軍搶劫的文物,就沒有幾家博物館敢公開展出的,往往需要通過在拍賣市場上轉上幾圈後,洗白了才敢收藏。

    “沒錯,最近有點業務與他們打交道,他們也知道我是給黎大總統代理的,因此,就想通過我結識黎大總統,這個讓我當場就拒絕了,於是,他們就提出,要我拿出兩幅古畫來,隻要有了古畫,他們就同意與我們交易,我思來想去,也隻有找你才能辦成這事,換個人,我還不放心能守口如瓶呢!”張仁遜說道。

    此時的中日貿易數量可以說是巨大的,一方麵,日本方麵用白銀直接支付,換取我國的煤炭、大豆以及棉花,另一方麵,日本生產的大量紡織品和輕工產品也需要尋找市場,而此時的最大市場就是在中國,不能不說,當時兩國的貿易量非常大,大得讓英美資本眼紅,這也是後來日本與英美翻臉的原因之一。

    說,當年英國商人把紡織品弄到滿清來,無人問津,一直找不到銷路,最後才不得不用鴉片來進行貿易平衡,為什麽日本的紡織品一下子就打開了中國市場呢?這就與產品的品種和生活習慣有關了,國人不是不喜歡新紡織品,而是不喜歡英國人製造的那些又厚又重的品種,這多少與英國處在的地理位置有關。

    英國地處北溫帶,雖無嚴寒卻也無酷暑,最早進入華夏市場的就是產自英國的紡織品,那些紡織品首先是以毛紡織為主,很厚,很重,對於冬季並不漫長卻是嚴寒的北方來說,不頂寒,所以北方人不喜歡。而在南方,冬季更短,到了春季那些厚呢子衣服怎麽穿?即便是在後世,呢子料的衣服在使用中也不多見,除了一些特殊場合上的大衣外,很少人會身穿呢料子衣服滿大街轉悠,即便是有,也都是改良過的新品種,那種板正板正很重很重的呢料子衣服是很少人穿的。

    毛紡織品不行,那棉紡織品該行了吧?也不行。當時英國人生產的棉紡織品也是很厚很重的,現在,衡量牛仔布的種類要用重量單位,這也是源於英國早年的紡織品,那個年代,不光是原產於法國的牛仔布厚重,就是普通的卡其布、平紋布也都很厚重,每平方碼的重量往往超過14盎司,這麽厚的布料,同樣不適合在人口密集的華東華南沿海一帶,因此運來的布料同樣銷售不暢。

    在華人的生活習慣裏,有錢的穿綾羅綢緞,普通百姓穿的是粗布,可這粗布到了夏季也會變得很稀鬆,老百姓寧可穿著粗布的無袖無腿腳的短打扮,也不可能花買絲綢的錢去買洋布做那樣的服裝,這就是英國紡織品在華碰壁的原因。

    相反,而一衣帶水的日本對華人的習慣卻是知之甚深,明治維新後,日本人迅速的在輕工業上發展,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他們的紡織品做的很薄,也不用花裏胡哨的斜紋編織,就是普通的平布,輕薄,便宜,非常適合華人在一年裏大部分時間裏的穿著,加上機織布非常平整好看,很快就在華打開了銷路。

    正是由於這樣的紡織品在華的優勢,從晚清開始,一些官場失意的文人也進入到了實業領域,比如南通的張謇,在年逾四十才考中進士,後來一舉成為殿試狀元,可即便是這樣,張謇在官場上也混不下去,幹脆投身實業,他辦的第一家企業就是“大生紗廠”,開創了華夏紡織業的先河。

    新型的機織紗比原來靠手工紡織的棉紗品質好的太多,還省料輕薄,很快就在民間流行,當時的營銷模式是,工廠直接向織戶售賣棉紗,後麵的織布仍然是織戶回去自己弄,這在江南一帶極大的刺激了紡織業的發展,許多鄉紳家裏都會有傳統的織布機,許多婦女都會用一切時間去織布賺錢,可不像現在的人,沒事幹去跳廣場舞,那年月,誰要是那樣一準是二流子,沒飯吃的。

    當時的織布幅寬很窄,一般都在二尺左右,窄的一尺九,寬的也不過是二尺三,這也是後來一些電動織機采用幅寬的起源,在上世紀八十年初的時候,市麵上的布匹幅寬也才二尺七,哪裏像現在,一米二的幅寬都算是窄幅的。

    日本人很快發現了國人這個消費習慣,於是,在日本紡織業大發展的時候,就大量建立紡織機,與機織布比起來,手工紡織當然就沒有優勢了,在市場價格上根本無法與之競爭,日本商人從民國初年開始就大舉進入華東市場,有部電視劇《大染坊》,裏麵描述的就是那段時期的曆史,民族紡織業也是那時興起的。

    民國建立後的十幾年裏,也是民國實業大發展的年代,尤其是對煤礦的開采,進入到了一個高峰期,當時,在華北有開灤煤礦、東北有撫順露天煤礦,隨即在山西、河南、山東、安徽、湖南等地都發現煤礦,當時,以張謇為代表的的搞輕紡工業,而北洋軍閥等下野將領則是進入開發煤礦、製造水泥等行業。

    張仁遜幫助黎黃陂代理的業務五花八門,可重頭戲還是煤礦等大宗貨物,當時,全國各地的煤礦產量是打著滾的往上翻,到了抗戰前夕,全國的煤礦產量就超過了三千萬噸。如此大的產量自用是不可能的,那個時代,國內並沒有與之配套的需求,而隔海相望的日本卻是進入到煤炭消費高峰期。

    當時消耗煤炭最多的就是鋼鐵冶煉行業,日本當時的鋼產量就已經突破年產200萬噸,到了抗戰前夕,日本的鋼產量達到了700萬噸。

    如此巨大的鋼鐵冶煉,自然需要大量的煤炭,因此,當時日本對華最覬覦的就是煤炭和鐵礦石,而這兩樣東西那個時候恰好在東北的撫順和鞍山都有大量的發現,礦山起步就很高,正是這點,日本才急不可耐的發動了九一八事變,占領了東北,從那個時候起,東北的鐵礦資源就源源不斷的運往日本。

    要說戰前日本人在華的布局,主要就是針對資源的布局,張仁遜就是這個曆史背景下與日本商人洽談生意的,他手上大把的煤礦也需要找下家啊。

    知道了張仁遜的意思,皇甫淳憨厚的一笑,隨即拿出了兩個畫筒, “好,季棠大哥,你來看看這兩幅如何?一幅是八大山人的《寒蟬圖》,一幅是石濤的《山川圖》,看看能不能過了你老哥的法眼,看中了,錢你隨便給。”

    兩幅花卷同時展開,看得張仁遜是目瞪口呆,他狐疑的抬眼看看老神在在的皇甫淳,又低頭仔細的看著畫卷,還非常仔細的查看畫紙和背麵的裱糊,最後他一本正經的對瞪著皇甫淳,那架勢似乎要把皇甫淳心思看穿。

    “通達啊,如此珍品你竟然拿給我給洋人?對得起列祖列宗嗎?”

    “老哥何出此言啊?”皇甫淳淡然的問道,“此畫乃是一群作偽大家臨摹的,到我手上的時候連墨跡還沒有幹透呢,我知道你電報裏的意思,哪裏敢用真東西給洋人,隻有這些臨摹不錯的可以給,老哥隻管放心,我是親自做舊的。”

    “你會搞這些?”張仁遜仍然有些不信,“以前沒聽你說過啊?”

    “我也不多說了,知道你平時喜歡臨趙孟頫的字,你不妨就在這裏寫上一幅,七天後我托人給你帶到天津,你確認了,這兩幅畫你再決定是否出手,如何?”(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