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學做君子

字數:4147   加入書籤

A+A-


    首先,自己不是君子,所以,才想到學做君子。

    什麽是君子呢?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出自《論語?雍也》)。白話文的意思是:性情過於直率就顯得粗魯,禮儀過於恭敬就顯得虛浮,恰當的性情與禮儀,才是成熟的人該有的樣子。從個人修養的角度來理解,“質”是指質樸的品質,“文”則是指文化的修養。那麽,“質勝文則野”就是指一個人沒有文化修養就會很粗俗;“文勝質則史”就是指一個人過於文雅就會顯得像個書呆子。所以要“文質彬彬”,既要有文化修養,又要有懂得禮儀,這樣才能夠稱得上是真正的君子。文與質是對立的統一,互相依存,不可分離。質樸與文采是同樣重要的。正象是藝術的雅俗共賞一樣。經過兩千多年的實踐,孔子的文質思想不斷得到豐富和發展,極大地影響了人們的思想和行為,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作為君子,既要充實自己,修身養性,又要推銷自己,為人所知。君子不是不求名,而是不求虛名。文采和質和諧統一,這才是一個君子應具有的品格。偏頗於任何一方,都達不到事物的最佳境界。

    “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君子求的是名實相符,既不妄取虛名,也不埋沒自己的才華。而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往往自視清高,卻懶得推銷自己,對工作事業甚至生活缺乏激情,這不是君子所為,別人感覺到的不是君子,而是酸腐。

    樹立“文質彬彬”形象,就是要處理好質和文的關係。文是外表,質是內在。對一個人而言,質是質樸的天性,是指內在的品質、道德等方麵;而文則是他的文采、文明等,是指外在形式特征。孔子認為,人的這些天性,不論其好壞,如果不經過社會文化的陶冶,不經過文的調節,就會失去善的一麵。孔子又認為,一個人文化水平較高,並且很有文采,甚至超過了質樸,如果因此失去了作為人的本性,那就會變得虛浮,華而不實,言而無信,脫離實際,流於表麵,就會浮躁、浮誇。這兩種類型的人都不是理想的形象。隻有“文”和“質”兼備,兩者平衡,互相和諧,才是最佳形象,才能算是個真正有道德的人。即,文質彬彬的君子。想想身邊這些年有些權利的人,往往隨著位置的升高而浮躁浮誇起來,一點兒文質彬彬的形象也沒有了。恰如那天董事長下樓上車,打聽好幾個人不明白綜合部副部長大步流星往外衝刺的目的,原來是給董事長開車門。“看看,我不腐敗都不行。”董事長開玩笑說。後來,董事長進去,並不是因為別人給他開車門,副部長轉正卻是與“開車門”有很大關係。

    “君子者,權重者不媚之,勢盛者不附之,傾城者不奉之,貌惡者不諱之,強者不畏之,弱者不欺之,從善者友之,好惡者棄之,長則尊之,幼則庇之,為民者安其居,官者司其職,不失義,不離道,君子行事之準。”孟子曰:“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這也是君子的一個定義,可以用此“日三省其身”。

    君子,是傳統儒家的理想的人格典範,我們說某某人像一個謙謙君子,可能是對這個人的最好讚賞,按照一些人的說法,在論語中,對君子的標準具有三重的界定.

    何謂君子學,就是讓我們更超乎功利一點,讓我們所學的一切,更多的不要想著實用,而要想著修養。因為一個人,隻有你內心修養真正有了一種從容淡定,了解自己在這個坐標係上的位置以後,你才不能夠有那樣一種起起伏伏的歡喜或者沮喪,也就是說,做好自己的事,當一個善良的人,這是論語對於君子的第一條界定。

    第二個標準:他是一個偉大和高尚的人,他必須得是胸有大誌,是宏闊的。那麽這種宏闊之誌可以要求一個人不是太顧及眼前的生活,孔子曾經說"士而懷居不足以為士",一個人如果成天想的都是他自己住的房子怎麽樣,自己過的日子怎麽樣,那麽這個人她就不能夠成為一個真正的君子,君子應該是胸懷天下的。

    一個真君子的第三個標準就是好處事,他的人際關係一定是融洽的友善的,而這個人最終在團隊的合作中有所作為,所以孔子曾經說君子跟小人有一個很大的區別就是:君子群而不爭,矜而不黨。君子是合群的,他在一大群人裏麵他從來是不爭的,不跟別人有太多的糾紛爭執,他一個人內心可以是驕傲的,可以是矜持的,但是他決不結黨營私。

    無疑,這種對於君子的論述是十分全麵和精到的,我當然是十分的認同。但是,我覺得,在我們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發展過程中,我們已經在論語的基礎上,給與了君子的概念更為深廣的含義,而且,如果我們一味的固守於論語對於君子的界定,可能會不利於我們後人更好的傳承先人所留給我們的優質的財富。

    其實,我對於君子這個概念也沒有很深的理解,所以我在這裏談論君子的概念,肯定會引起一些內行人的笑話。我之所以想在這裏談論君子的概念,是因為在我的日常生活中,在平常的為人處世的過程中,常常會覺得,君子的標準,非常非常的合乎我的心意,每當我感覺到我的一些方法合乎了君子的標準,我就會沾沾自喜。我想,這肯定是一些已經深入了我們骨髓的一些傳統的東西在作起作用。

    君子之交淡如水,這是君子的交友的方法。我當然是十分認同這種方法,而且,這種方法,在官場,商場,文場,同樣適用。我常常說,我的朋友,分為兩類,一類,是酒肉朋友,我與你交往,我也知道是因為我有求於你,或者你有求於我,當我們的利益關係結束的時候,也就是我們的朋友關係結束的時候。而另一類,是知心朋友,相互之間不存在利益關係,純粹是因為是心靈相通,這樣的朋友,在他落魄的時候,我會施出援手,而在我落魄的時候,我相信,他會站在我的身邊,這就是所謂的君子之交。而這樣的朋友可謂是鳳毛麟角。記得曆史上曾經有過一個鍾子期俞伯牙,潔癖的很,甚至給我一種神經不正常的印象。而另一個故事是某人遭到滅門,告訴兒子往南逃跑,說自己一輩子就交往了一個半朋友,叫兒子去找他倆幫忙。第一個朋友給他些盤纏,叫他趕快繼續跑路,這是半個朋友;第二個朋友是叫他和自己年齡相仿的兒子互換衣服,他在家躲過追兵,而那個孩子跑出去不遠就被追上,砍死。想想自己,頂多也就交往這樣的朋友半個,或者兩三個半個,而沒有完整的一個。

    “發乎情,止乎禮”。這是君子對待感情,或者說對待女人的方法,我也是十分的認同這種方法。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漂亮的女人,誰不喜歡,但是,我們在喜歡的同時,我們要把握一個度,也就是我們要考慮到一個禮字,套用一句政治術語,叫做在原則性的問題上保持清醒的頭腦。當然了,如今我們已經是在二十一世紀了,在這個問題上,每一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理解的版本,我不敢在這裏妄加斷語。有人看到我和某個年輕女孩“關係不一般”,而我心中平靜:保持一定的距離和禮貌,才是積德的君子行為。多少家庭多少生命因為婚外情而破碎,消亡?而參與者缺如飛蛾撲火一樣樂此不疲,成癮難戒。“自古減輕出人命,不信問問西門慶”。西門慶那麽牛的人物,不也死於偷晴潘金蓮嗎?而我們身邊的食色男女,又有多少越過雷池而背負罵名甚至身敗名裂呢?濱海華易春之都小區的滅門慘案,就是因為婚外。可憐的是那兩個未成年的孩子也成為他們孽緣犧牲品。

    君子一言,駟馬難追。這是君子做事情的方法。這種方法,其實是在講一個承諾的問題,或者說,是在講一個負責任的問題,究其實質,是一個誠信的問題。無論是在曆史上,還是在現實中,這個問題講多少遍都是沒有錯的。記得有人說過,做女人難,但是,在我的概念中,做男人是很難很難的。舉個例子,一個男人,站在一個懸崖邊上,這時候,如果你想做男人,你就得向前跨一步,如果你不做男人,你可以向後退一步。這時候,做一個男人,真的是很難很難的。尤其是在功利和尊嚴、自由和生死麵前。有時候,比活著更重要的東西真的存在,如尊嚴,如自由,如愛情。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這句話是易經中的一句話,意思是,君子處世,應像天一樣,自我力求進步,剛毅堅卓,發憤圖強,永不停息;應該像大地一樣,氣勢厚實和順,增厚美德,容載萬物。這句話,是君子為人處世的人生方法。我這樣的小人物覺得,作為華夏子民,我們都應該在我們的心目中銘刻這幾個字,作為我們的人生座右銘,而不應該渾渾噩噩度日,浪費大好時光和生命,更不能率性而為,不加強自己的道德修養。最不想看到的就是那些悔過著的眼淚和自我檢討,他們所鑄成的罪惡可不是短時間道德喪失、修養鬆弛導致的。

    在我們的傳統中,有很多很多的糟粕,是需要我們徹底拋棄的,但是,也有許許多多優質的東西,需要我們加以傳承和發揚的。然而,我們現實的狀況是,我們好像是進入了一個曆史和文化的斷層,舊的沒有了,新的還沒有建立起來,在這樣的空氣裏,好多人,都成了飄飄蕩蕩的遊魂。

    成為一個真君子,是我的願望,也是我所孜孜以求的。孟子說:“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可是,學做君子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甚至一生也不見得就能成功的事情。可是,參照君子的標準,一個階段過去回頭看看自己接近君子的哪怕是一點點的成績,也值得欣慰的:因為自己離君子的距離又近了一步。(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