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5章 丘雨晴秀廚藝
字數:4341 加入書籤
朱由栩這才意識到明朝可能還沒有壞血症這個名詞
解釋道:“壞血症的前期症狀是牙齦出血、牙齒鬆動脫落、雙腿腫脹、關節疼痛,最終會導致患者死亡。”
沈延揚聞言雙眼放光道:“冠軍侯說的是掉牙病啊!這個病在遠洋船上經常出現。用幾兩茶葉泡水喝,能夠預防壞血症?
朱由栩心說這我哪知道,他仔細想了想小時候吃的維生素片,好像每片含維生素一百毫克。估計人類一天補充一百毫克的維就足夠了。
可是茶葉中的維生素含量他還真不知道。隻記得茶葉是地球上維生素含量最高的植物,好像是第二名檸檬的三倍。
張世恒想起小時候看過的一個廣告,上麵說每天一個檸檬,補充身體每日之所需維生素。
一個檸檬大約重一百克,那麽三十三克也就是一兩茶葉,應該能滿足人體所需的維生素了。
想到這裏張世恒自信滿滿的說道:“每天用一兩茶葉泡茶,或者直接吞服都可以起到預防壞血症的效果。”
沈延揚聞言興奮道:“這可真是太好了,聽聞泰西人的遠洋船上,經常有水手死於壞血症。
大明水手卻很少得壞血症,原來是因為大明人有喝茶的習慣。
想來蒙古人離不茶葉,也是因為草原上缺少蔬菜的緣故。
如此大明多了一種暢銷海外的商品不說。這種商品還能起到治病救人的效果。真是兩全其美啊!”
眾人就海關成立事宜越聊越投機,不知不覺聊了一上午。
中午自然是在定遠伯府吃了頓便飯。
丘禾嘉出身軍戶,不是什麽大富大貴之家,便飯就真的隻是家常菜而已。
張世恒夾起一塊油燜筍,覺得稍微老了點,費力嚼了幾口勉強咽了下去。
又夾起一塊香蔥炒臘肉中的臘肉,硬得嚼起來費勁不說還齁鹹。連續吃了幾口白飯,嗓子眼才算舒服了一點。
這時丘雨晴端著一隻盤子走進餐廳。
衝著張世恒笑道:“我家廚娘做飯出了名的鹹,我特意煎了甘薯餅,大家嚐嚐。”
張世恒心想明朝就有紅薯了嗎?這玩意可是抗旱高產的農作物啊!要是在陝西等鬧旱災的地方推廣種植,流民問題或許就能緩解。
沈延揚說道:“甘薯是子先先生在武清試種的那種農作物嗎?我早聞其名,卻始終沒見過。”
丘雨晴笑道:“沈龍頭真是博聞強記,你說的沒錯,甘薯就是徐閣老一直在大力推廣的那種農作物。”
張世恒問道:“這是武英殿大學士徐光啟在武清種的甘薯?“
丘雨晴道:“那到不是,這甘薯是我從貴州老家帶過來的。冠軍侯還是快嚐嚐吧,涼了就不好吃了。”
張世恒夾起一片撒了鹽的煎甘薯道:“丘姑娘的廚藝真好,這甘薯餅兩麵煎得金黃,但不見一絲焦色。厲害,真是太厲害了。”
丘雨晴撲閃著大眼睛看著張世恒道:“賣相好不如味道好,冠軍侯嚐嚐先。”
張世恒咬了一口甘薯餅。入口軟糯香甜,一點點鹽味衝淡了些許甜膩。
心想味道不錯,就是過於追求賣相火候差了點。
要是再煎焦一些讓紅薯裏麵的糖分融化,在表麵形成一層糖殼口感就更好了。
張世恒咽下甘薯餅後笑道:“入口軟糯,味道香甜,真是太好吃了。丘姑娘的廚藝,絕對夠的上禦廚級別。”
丘雨晴聞言眼睛笑成了兩道月牙。
低聲道:“我看邸報上說甘陝大旱,陛下撥內幣三十萬兩賑濟。如果能在受災地區推廣種植甘薯,應該能救不少黎民於水火。”
張世恒詫異的看著丘雨晴,心想這般頭腦聰慧而又心地善良的姑娘,可真不多見。
“不知這甘薯產量如何,種植起來可有難度?”
丘雨晴說道:“甘薯畝產在七石以上,且非常耐旱。
不過其種植時間長,在我們貴州都要春種秋收才能豐收。
北方春日寒秋霜早,三月種下因天冷恐無法出苗。
過了四月再種,即便拖到上霜再收,因種植時間不夠,想必產量也不會太高。”
張世恒被丘雨晴這番條理清晰邏輯嚴謹的話驚住了。
能把種甘薯這件事,分析的如此鞭辟入裏,對於沒接受過義務教育,沒有半點科學素養的古人來說,可謂是萬中無一。
張世恒脫口而出道:丘姑娘可真是個天資聰慧的人啊!分析問題鞭辟入裏,真令世恒佩服。”
丘雨晴聞言瞬間想吟唱一曲小重山。欲將心事付瑤琴,弦斷有誰聽。
她自幼就對未知世界充滿了好奇。喜歡算學,格物,喜歡看天工開物,夢溪筆談等百科類書籍。
丘雨晴心想他要是我的知己,想必不會在意我的無理,他要不是我的知己,我對他無理又何妨。
“張公子,你對日之盈縮,其消長以漸,無一日頓殊之理怎麽看。”
張世恒被丘雨晴問愣了。大腦飛速運轉憋出一個回答道:“日之盈縮、月之圓缺、花開花謝、四季輪轉,皆是因為我們所處的世界是個球體。”
張世恒沒敢說出地球圍繞太陽旋轉這個驚世駭俗的結論。但世界是個球也驚掉了眾人的下巴。
張世恒從一覽眾山小,站得高看得遠,一直說道海上先看到帆再看到船。再座的都是聰明人,很快就接受了世界是個球的說法。
丘雨晴第一問題得到滿意的答案後,一發不可收拾。
又問了為什麽先看到閃電在聽到雷聲。為什麽早上冷中午熱等問題。
張世恒絞盡腦汁回答了之後,丘雨晴接著問道:“如何測量光的速度與聲音的速度。”
張世恒也不怕在美女麵前丟麵子了,直言他也不會。
岔開話題問道:“甘薯是什麽時候傳入大明的?”
丘雨晴表情鄭重道:“甘薯是福建秀才陳振龍引進大明的。
他考取秀才後連試不第,為求生計下海跑商。
但聖賢書畢竟沒有白讀,他經商到菲律賓馬尼拉時,偶然吃到甘薯覺得味道不錯,一問得知此物畝產可達七石後。便想將此物帶回國內推廣。
但當地西班尼西亞統治者禁止甘薯外流,陳振龍巧妙的將薯芽藏在纜繩中帶回大明。並在家鄉免費推廣給農人種植。
從此之後,陳振龍放棄了收益豐厚的海商之路。帶著兒子陳經綸,專心致力於甘薯的推廣事業。
土地貧乏的八閩之地,沒有發生流民之亂,陳振龍父子居功至偉。
讀聖賢書所為何事。橫渠先生的話深合我心。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事開太平。
老百姓吃不上飯就要造反,陳振龍引進推廣甘薯,就是為生民立命。是萬事開太平之根基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