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四章 東寧一號

字數:3995   加入書籤

A+A-




                      在東寧中央山脈西側平原上,離中央山脈不遠的河流上遊處。

    在工部左侍郎謝安生的親自主持督造下,一個造型獨特的建築物,悄然聳立而起。

    這是一個很像花瓶的建築,中間部分寬大,往上逐漸收窄,如從景德鎮剛出爐的陶瓷瓶一般。

    這個龐然的新建築是為了擴大鋼鐵產量而試建的高爐。

    隨著東寧戰爭規模和生產活動的擴大,&nbp;原本的鋼鐵產能已無法滿足日漸增長的鋼鐵需求。

    在認識到這一問題後,鄭克臧下達了提高鋼鐵產量,試建造大型煉鋼高爐的具體指示。

    而謝安生則負責組織合適的人手來實現鄭克臧的要求。

    在建造高爐的過程中,幾位來自法國的院士們提供了很大的幫助,就高爐的構造和建造材質等方麵都給了中肯的意見。

    在大家的群策群力下,東寧第一座大型煉鋼高爐經過數月之功,終於落地建成。

    煉鋼高爐並不是現代社會獨有發明,早在宋朝時便已經有了用高爐煉鋼的記載,而且產量頗豐。

    北宋元豐年間,宋朝的軍器監曾在汴河兩岸架設高爐,煉鐵的紅光映日,晝夜不息。

    據記載,在煉鋼的高峰期,僅華北地區的年鋼鐵產量就達到了十五萬噸。

    而七百年後的英國也才隻有七萬餘噸的鋼鐵年產量,那時候已經開始了工業革命。

    這座規模龐大的高爐也並非是平地而起的,而是在東寧原本最大的土製高爐基礎上進行的改造。

    這座被鄭克臧命名為東寧一號的高爐,總體高達五丈五尺,爐內的容積約二十立方米。

    這種規模跟現代社會動輒上千乃至數千立方米容積的高爐自然無法比,但在這個時代,鄭克臧可以確定東寧一號在規模和技術上都處於世界領先地位。

    這話不是隨口亂說的,鄭克臧在下了建造高爐的要求後並沒有當甩手掌櫃。

    他命令南、北安撫司聯合中央山脈西側的高山番們費了一番功夫後,找到了製作高爐的主要材料即高鋁粘土。

    這東西氧化鋁含量高,經過研磨再加上石灰石煆燒,就是天然的耐火水泥,灌入模具中,經過上千度高溫的錘煉便成了高爐中常用的耐火磚。

    其實耐火磚並非是二十立方米的這種小高爐所必備的材料。

    即便直接使用粘土或者用紅磚砌造對煉製鋼鐵來說影響不大。

    關鍵在於使用壽命的區別。

    既然條件允許,鄭克臧自然希望能提高東寧一號的使用壽命上限,&nbp;在高爐內部全部鋪滿了耐火磚,極大地提高了高爐的質量和壽命。

    同時工部對煉製鋼鐵必備的鼓風機也進行了相應的改良,這個時代的鼓風機都是風箱,一般有兩種類型。

    一種像手風琴,上下是木板,四周圍著折疊的皮革,用的時候一下一下的踩踏鼓風,另一種是個大木箱子,有活門,推拉鼓風。

    現代高爐有專門用電的大馬力風機,風力強大,效率極高,當然受製於時代限製這種帶電的東西暫時不要想了。

    事實上人力的風箱並非不能勝任,但如果使用上述的第一種人工風箱,用久了皮革會逐漸老化。

    若是到時候來不及更換,導致送風不足,高爐炸爐。

    那飛濺滾熱的鋼水會把附近的工人全部燒成焦炭。

    故而最後工部還是選擇了活門推拉的風箱,&nbp;謝安生因地製宜,&nbp;將其改造成了水力驅動,&nbp;利用偏心輪把旋轉運動變成往複運動。

    整個高爐周圍布置了四台風箱、四個風道,保證風力足夠,另外還做了兩台備用的風箱,以防止意外。

    進氣道最後入爐前的一段並在了一起,下方設有和進氣道隔離的火池,內盛燃煤,空氣在進爐前,就被加熱到八百至一千度。

    空氣預熱,這是現代鋼鐵生產中,提高煉鐵效率的最關鍵一步。

    東寧一號龐大的爐身外,有紮實的木頭搭建成支撐點,落在地麵的獨立式檢修塔。

    另用滑槽、滑車和滑輪組組成了爐頂上料係統。

    在其出鋼口外還接了溝槽,平時封閉,如有需要就打開,燒紅的鋼水可以流經溝槽,直接注入模具,澆鑄大型器具。

    工部還修建了一台大型的炒鐵爐,外形看起來與功夫茶的茶杯類似,以耐火磚作為主要材料進行建造。

    爐床底部中間凹陷,四周是拱形爐壁,下部為燃燒室,進風道在燃燒室底部。

    在炒鐵爐旁還修建了很多用水力驅動的鍛錘,鍛錘下安放著厚厚的鐵砧,砧下墊著厚實的柞木墩子,再下麵是石子澆鑄的基座。

    多層複合受力結構,能夠承受鍛錘落下的巨大衝擊力。

    三個大的鍛錘重兩百五十斤,衝程三尺,每分鍾落錘達數十次。

    三個小的重八十斤,衝程二尺,每分鍾落錘近百次。

    其實這和鐵匠們一錘一錘地敲打在實質上沒有任何區別,僅僅隻是此地水力資源豐富,出於節省人力的考慮罷了。

    除了這些輔助設施之外,鄭克臧還命人用高鋁粘土燒製了很多大土鍋。

    先把粘土粉碎加水過篩成細泥,再像塑瓷胎那樣在飛速旋轉的木盤上手工成型,最後放到專門的高溫窯中燒製五個時辰,一個個耐火材料製成的簡易坩堝就新鮮出爐了。

    沒錯,這正是在試驗最適合大規模工業化生產的坩堝煉鋼法。

    自從春秋時發明坩堝煉鋼法以來,到漢朝最為興盛,用它煉出的鋼鐵製成堅固的魚鱗甲、鋒利的環首刀。

    這才有了戰無不勝的大漢軍隊,有了將匈奴從蒙古高原打到歐洲的輝煌勝利,鑄就了“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的赫赫聲威。

    但也許是五胡亂華殺的實在是太狠了點,又或者是什麽其他不知名的原因,坩堝煉鋼法在南北朝時期便在中國失傳了。

    反而在印度得到發展,形成了赫赫有名的烏茲鋼即大馬士革鋼。

    坩堝法在人類社會中使用了兩千多年,直到十九世紀中後期才被馬丁-西門子平爐煉鋼法逐漸取代。

    但十九世紀末期興起的轉爐煉鋼法又可以看作坩堝法的變種,坩堝法在兩千年後煥發了新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