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武鬆

字數:7023   加入書籤

A+A-


                      書場中,見眾人已被吊起了胃口,蘇問也是抓緊時間,趁熱打鐵的往下說。

    “不想武鬆還有這等名聲!”

    聽完店家話語,武鬆舉起空碗,笑道“那還能不能給酒吃?”

    “英雄不同凡人,自是吃得這酒!”

    店家說罷,趕忙為武鬆篩酒,篩滿三大碗後,又回後廚切了兩斤上好的熟牛肉端上桌來,言道“這酒肉是一點心意,拜謝武英雄為陽穀百姓除去一害。”

    蘇問說到這裏,台下又是打趣起來。

    “這店家倒是會做人。”

    “是啊,一桌酒肉說送就送了。”

    “不像我們這的孟掌櫃,來他書場好幾回了,連碟茴香豆都不肯搭。”

    “得了吧,人酒肉送的是大英雄,你是個什麽玩意,也不撒泡尿照照?”

    “哈哈!”

    台下眾人調笑,氣氛逐漸炒熱起來。

    蘇問也繼續道“如此這般,店家篩酒,武鬆吃酒,海大的酒碗一連篩滿了十八次,武鬆也一連吃了十八碗,麵上仍不見醉態,隻一臉爽朗豪氣!”

    “謔!”

    “十八碗?”

    “好漢子,真海量!”

    “這莫不是酒壇子成了精?”

    “這酒量,嘖嘖,及得上大爺我八成功力了!”

    “那店家是何反應,怕是下巴都要驚掉了吧?”

    眾人眉飛色舞,議論紛紛,已是初步沉浸於劇情之中。

    這是意料中事。

    無論古典小說,還是現代小說,根本的結構體係都是一樣的,離不開“起承轉合”四字,忽略掉時代差異,很多地方,很多道理都有相同相通之處。

    比如武鬆喝酒這一段,放在現代網絡小說裏,就是經典的裝x打臉劇情。

    這種劇情很俗套,但俗套的原因是因為它經典。

    它能夠有效的把握心理,給予讀者滿足,讓讀者帶入主角,沉浸劇情。

    就如同現在,台下的人們,已將自己帶入書中,幻想自己是那武鬆,在這號稱三碗不過崗的酒家裏,一連吃了他十八大碗酒,如此,那店家是何種神情?

    蘇問一笑,繼續說道“那店家抱著空蕩蕩的酒壇呆立在一旁,望著半點醉態都不見的武鬆,震驚得連話都吐不出來了,實在沒想到世間竟有如此英雄。”

    “哈哈!”

    “叫他小看武鬆!”

    “這下子傻了吧?”

    “還三碗不過崗,本大爺我一連喝了十八碗,臉不紅,氣不喘!”

    台下眾人聽蘇問講述,想象那店家呆立震驚,說不出話的模樣,感覺就像在悶熱的三伏天裏,灌下一大碗冰涼涼的井水,那叫一個舒爽,那叫一個暢快。

    蘇問也和眾人一樣舒爽,一樣暢快,因為書山學海之中的靈韻終是從零轉為了一,並且還在不斷變動,不斷增長。

    他終於收獲了靈韻!

    靈韻靈韻,百靈之神韻,豈是簡單能夠收獲的?

    必須要說到眾人心中,引起眾人的情感共鳴,才能收獲眾人的靈韻。

    所以,書的內容很重要,說書人的技巧也很重要,那種毫無感情的棒讀式說法是很難收獲靈韻的,必須要聲情並茂,用自己的聲音將眾人帶入書的世界。

    蘇問現在才勉強做到這一點,並且靠的多是書中新奇的內容,而非說書人的技巧。

    自己的說書之路還是任重而道遠啊!

    蘇問暗暗感歎一聲,再繼續向眾人說道“打趣過店家之後,武鬆也不再逗留,起身提過包袱就向店外走去。”

    見此,那店家才驚醒回神,趕忙追出店外“武英雄,快回來!”

    “嗯?”

    武鬆停步,回過頭來“店家還有何事,可是少了你酒錢?”

    “英雄哪裏話,這酒肉本就是贈予英雄的,哪裏有少錢之說。”

    店家趕上前來,向武鬆說道“隻是官司榜文,前方景陽岡上,有隻吊睛白額大蟲出沒,已害了二三十條大漢性命,其中還有幾個獵戶好手,連縣尊都驚動了,張榜發文拿此大蟲,並告誡前後來往之人,須得二三十人結伴才能過崗!”

    “吊睛白額大蟲?”

    “何為吊睛白額大蟲?”

    “大蟲者,猛虎也,這吊睛白額大蟲……?”

    聽此,台下眾人大半不解。

    蘇問輕笑解釋“蟲分有五類,禽為羽蟲,獸為毛蟲,龜為甲蟲,魚尾鱗蟲,人為倮蟲,大有長之意,因而大蟲者,為百獸之長,山中猛虎是也!”

    “還有這等說法?”

    “以前隻知大蟲是猛虎,不想裏邊還有這些門道。”

    “果然聽書能長見識!”

    眾人了然,又生疑惑“那吊睛白額大蟲又是何意?”

    蘇問笑道“諸位可見過猛虎,那猛虎兩眼獰然,如一對燈籠吊掛,是為吊睛,眼眉與額台毛發雪白,紋路分明,是為白額,如此,便是吊睛白額大蟲!”

    “原來如此!”

    “吊睛白額大蟲,一聽就凶猛得很啊!”

    “不然如何傷得了二三十條大漢的性命?”

    “接下來呢,武鬆如何反應?”

    眾人在台下抻著脖子,望著台上的蘇問,已是有幾分急不可待。

    蘇問也沒有吊眾人胃口,繼續說道“那店家說得甚是嚇人,但武鬆藝高人膽大,渾然不在意,大笑說道若是岡上真有大蟲,今日便叫它識得武鬆!”

    說罷,武鬆轉身便走,直上崗去!

    ……

    這裏蘇問又做了一點刪改。

    武鬆,雖然是水滸傳中的高人氣角色,梁山那一票土匪強盜裏少有稱得上是英雄的人物,但他也不是完美的,景陽岡打虎之前,他根本稱不上英雄,隻能算是個混混。

    他的個性暴躁,喜好與人爭勇鬥狠,出場時便說他醉酒行凶,將同鄉一人打死,之後敢做卻不敢當,怕吃官司,背井離鄉,逃到柴進柴大官人的府上躲避。

    這完全就是混混的做法,怎麽也和英雄扯不上關係。

    可能也是這個原因,武鬆住進柴府之後,同柴進府上的其他莊客相處得很不好,根本不能得到莊客們的尊重,就連柴進本人對他都不怎麽放在心上。

    離開柴進府後,景陽岡打虎前,他在酒家時的表現,也讓人感覺很不對味。

    酒家跟他說景陽岡有虎,他不僅不信,還說酒家故意嚇他,想要留他住店,夜間謀財害命。

    這話聽得酒家甚是惱怒,因此也回聲譏諷武鬆,說他看過榜文之後,必定不敢過崗,到時候還要回來投住酒店。

    如果隻是這樣好心當做驢肝肺也就算了,偏偏武鬆去到景陽岡前,見那官府張貼的榜文,知道景陽岡上真的有虎之後,他……怕了!

    沒錯,武鬆怕了,還準備轉頭回去住店,但又想到店家之前的話,認為自己這樣回去很沒有麵子,定然會被那店家恥笑,所以才把心一橫,上了那景陽岡。

    前勇後怯,這哪兒是什麽英雄豪傑啊?

    所以,景陽岡打虎之前的武鬆,隻能算是混混一類的角色,甚至在打虎過程中表現得也不算好,打虎的時候心驚膽怯,手忙腳亂,打完後心有餘悸,手疏腳軟,兩個身穿虎皮的獵戶趕過來的時候,還把他嚇了一跳,驚叫我今番死也。

    說實話,這是很真實的反應,很真實的描寫,武鬆的出身環境,有這樣的性格脾氣,是理所當然的事情,遇見猛虎,心中恐懼,這樣的反應也合乎情理。

    但有的時候合理並不一定合適。

    小說界有一句行話,叫做“貴在真實也跪在真實!”

    沒錯,小說需要真實性,合理性,真實合理的劇情能讓一本小說更加優秀。

    但這並不是小說的根本,小說的根本是藝術創作,趣味閱讀,而不是記錄現實,就是真實事件改編的小說,也要加入一定程度的藝術創作,這樣小說才有趣味性,閱讀性。

    追求絕對的真實,那還看什麽小說,看看自己的生活不好嗎,不比什麽小說都真實?

    真實,並不是讀者的核心追求!

    一些作者卻不明白這一點,一味的追求真實,最後也跪在真實。

    讀者看小說追求的是什麽?

    是趣味!

    不管這個趣味是什麽,你都要讓讀者有閱讀的趣味收獲。

    喜劇的喜,悲劇的悲,這些都是閱讀的趣味,也是小說的核心,真實性合理性隻是邊角,從來隻有凸顯核心,犧牲邊角,哪有凸顯邊角,掩蓋核心的道理?

    既然如此,水滸原文為什麽還要這樣描寫武鬆的,是施耐庵不知道怎麽寫小說嗎?

    當然不是。

    施耐庵這樣描寫前期的武鬆,是想要為武鬆塑造一個成長的過程,同時也是為梁山與武鬆的結局埋下伏筆,這同樣有相當的藝術性與趣味性,並不完全是跪在真實,文青病發。

    但施耐庵是施耐庵,蘇問是蘇問。

    他不需要一個從小混混逐步成長,先為英雄豪傑,後又看破紅塵,遁入空門的武鬆。

    他需要的是一個猛男,一個豪情萬千,膽大心細,臨危不亂,勇猛無敵的超級猛男。

    如果說施耐庵的武鬆,其核心是悲,那蘇問的武鬆,其核心就是爽,要多勇有多勇,要多強有多強,怎麽爽快怎麽來,怎麽舒服怎麽寫。

    前者寓意深遠,後者……讓人很爽?

    沒錯,就是讓人很爽!

    觀眾不爽,蘇問的靈韻哪來?

    這樣的修改,既能強化武鬆,又能取悅觀眾,何樂而不為呢?

    至於藝術性……有這樣的外掛在手,蘇問要是還在意什麽藝術性,那隻能說明他的腦子被驢踢了。

    蘇問的腦子顯然沒有和驢蹄子做過這樣的親密接觸,所以對武鬆的性格他做了一點修改,讓這位武家二郎從一開始就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大英雄,大豪傑。

    心性的改變對一個人的影響不用多說,蘇問做的這點刪改,可以說從根本上強化了武鬆。

    如此,靈韻的消耗可想而知,剛剛三碗不過崗的收獲轉眼就搭進去了大半。

    但蘇問並不後悔,因為多年的撲街經曆教會了他一個道理——身為作者如果你給觀眾喂x,那就別怪觀眾對你這個作者動刀!

    武鬆的英雄形象絕對不能崩塌,否則,台下的觀眾絕對會用現實教他做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