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 絕不輕易作詩

字數:5538   加入書籤

A+A-




    李世民今天很高興,因為今年的詩會必將被後世所銘記。

    李佑今天作出的一共六首詩,每首都是千古名詩,別人難以企及。

    詩會的最後,李世民親自嘉賞了詩會的前三甲。

    第二、三名分別是盧少傑和於博。

    此時舞台上就剩下三人,李佑波瀾不驚,而盧少傑則心如死灰。

    盧少傑知道他是最大的輸家,不止是輸錢那麽簡單,而是他會被永遠定在曆史的恥辱柱上。

    李佑千古留名的同時,今天的事也會被人們所津津樂道,到時候別人會怎麽評價盧少傑?

    愚蠢?陰險?小人?

    或許都會有。

    詩會結束,眾人散場。

    李佑帶著秦筱秋和陰妃打了聲招呼,答應明天去宮裏看她便離開了。

    回去的路上,秦筱秋有些悶悶不樂。

    李佑見狀問道:

    “你不是一直希望我參加詩會的嘛?現在怎麽又不高興了。”

    “就不該讓你去出風頭。”

    秦筱秋悔恨地說道。

    秦筱秋滿臉問號的看向綠蝶,綠蝶弱弱地說道:

    “我猜姐姐不高興是因為聽到咱們後麵那些女子說的話吧。”

    “夫君,這下你可就開心了,她們可是說寧願來齊王府當妾呢。”

    秦筱秋嘟嘴說道。

    “不可能的事,能坐上看台的哪個人不是身份高貴,不可能會當妾的。”

    李佑安慰秦筱秋說道。

    “那她們如果真的願意呢?”

    “那我也不要,再說納妾這種事也得你點頭才行,你擔心什麽?”

    李佑其實也看過看台上的女眷,雖然稍有姿色,但是和秦筱秋這樣京城一等一的美女相比還是差了不少,所以李佑說的相當誠懇。

    秦筱秋看李佑誠懇的態度,心裏好受多了。

    又想到李佑今天過後必將聞名大唐,她就為李佑感到驕傲。

    第二天,京城的讀書人都在談論昨天詩會。

    “你昨天去詩會了嗎?”

    “當然去了。”

    “齊王可謂一鳴驚人啊。”

    “是啊,誰能想到齊王殿下有如此詩才。”

    “你最喜歡齊王的那一首詩?”

    “那還用說,當然是水調歌頭啊,中秋詞絕頂。”

    “我不一樣,有喜歡的是那首相思,寫的太好了。”

    “這位兄台,英雄所見略同。”

    “那盧少傑等人才是真的慘,輸了七百萬兩銀子呢。”

    “怎麽,你還為他們抱不平呢?他們一開始就沒安好心。”

    “要我說,咱們還得感謝他們呢。要不是他們使壞,咱們也欣賞不到這些千古名詩。”

    “哈哈哈。”

    下午,李佑帶著三女來到景仁宮。

    景仁宮內,楊妃也在。

    打過招呼過後,陰妃熱情地說道:

    “佑兒,你來的正好,我今日作了一幅畫,剛跟楊姐姐探討呢,你來看看。”

    我沒藝術細菌的啊。

    李佑懵了,連忙說道:

    “母妃,我不會作畫,更不會鑒賞啊。”

    “你先看看再說。”

    眾人來到書桌前,書桌上擺著一副畫作。

    “這是娘畫的一副山水畫,你看看。”

    李佑看了過去。

    霍,畫得真不錯。

    李佑自從來到這個世界,還沒仔細看過古代人的畫作。

    如今一看,意境十足。

    一條江河穿過千山,河流中有一條船,船上坐了一個人,天空飄著細雪,一切都顯得那麽孤獨與寧靜。

    瞬間李佑就想到了一首詩,情不自禁地念出了後兩句,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咦,你怎麽知道娘想讓你題詩?好詩是好詩,可是這船上的人並沒有在垂釣啊。”

    陰妃驚訝地說道。

    “我又不會改詩。”

    李佑心裏大聲吐槽,然後硬著頭皮說道:

    “母妃,難道你不覺得加一個釣竿會更有意境一點嘛?最好船上的人身上還有一點雪花。”

    “佑兒說的對,那樣會覺得這老翁已經靜坐很長時間,會更顯孤寂。”

    楊妃眼睛一下子亮了,然後對著李佑說道。

    “佑兒果然是大才。”

    昨天詩會楊妃也在場,對於李佑作詩能力已經有了一定了解。

    可是現在李佑剛看到一幅畫就能不假思索地念出一句詩句,這讓楊妃大為震驚。

    “確實。”

    陰妃也點點頭若有所思地說道。

    李佑擦了擦額頭上不存在的汗,心裏吐糟道:

    “以後絕不輕易幫人作詩。”

    這時陰妃又說道:

    “這才兩句呢,完整的呢?”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李億說出全詩。

    “好詩。”

    陰妃和楊妃齊聲誇讚道。

    陰妃的眼睛都快笑沒了。

    秦筱秋一臉淡定。

    楊妃待了一會兒就走了,臨走前還和陰妃使了個眼神,示意陰妃不要忘記全身鏡的事。

    陰妃也以眼神回應表示明白。

    另一邊甘露殿裏,李世民正在和工部尚書段綸了解造紙廠的情況。

    “段尚書,造紙坊的進程如何?”

    “回陛下,剛把工坊搭建起來,正在試驗齊王殿下的工藝。不過印刷機器已經做出來一台了,如齊王殿下所說,一天印刷三百本輕易就能做到。”

    段綸這段時間很忙,不僅要忙印刷和造紙,而且還要彈棉花。

    “好啊,棉花怎麽樣了?”

    李世民又問道。

    “陛下,戴還沒有把棉花全部收上來,等戴尚書把棉花送到工部,臣處理好了之後會立刻來稟報陛下。”

    李世民剛想招戴胄過來,身旁的太監就說戴胄已經在殿外了。

    等戴胄進殿,李世民就問道:

    “戴尚書,聽聞你棉花還沒有收齊?”

    “回陛下,剛剛收齊,現在正送去工部。”

    戴胄回答道。

    “哦,那你今日來甘露殿所為何事?”

    “陛下,銅幣又不夠了。”

    這種情況已經不是第一次發生了,李世民作為皇帝也是知道這事會嚴重製約大唐的發展。

    從幾年前開始,鑄幣監鑄幣就沒停過,可是如今大唐沒有多餘銅銀金啊。

    除非將大唐的金銀銅器給融了,但那是不可能的事。

    “戴尚書,朕會多派些人手加緊探查金銀銅礦的。”

    戴胄一聽李世民這樣說就知道沒戲了,能找到金銀銅礦的話前幾年就找到了,還用拖到現在?

    不過他也知道沒辦法,之前李世民召集群臣討論過這個問題,他也參與其中。可是誰也沒能想出個解決辦法,都是些治標不治本的主意,最後隻能不了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