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五章 戰起

字數:8213   加入書籤

A+A-


    唐清安騎在高大的馬匹上麵,二十五歲的他,不管是精力還是身體,都在邁向巔峰的狀態。

    哪怕這兩年的養尊處優,卻並沒有忘記鍛煉。

    因此身上的金色鎧甲,沒有需要改動的地方,和三年前一樣的合身,顯得整個人威勢十足。

    行動的大軍,保持著安靜,上萬人的隊伍裏,隻有腳步的聲音,和盔甲武器碰撞的聲音。

    在唐清安身邊,有軍司的謝友成,徐輝,支使馮勝之,主判官顧應時。

    然後就是參將李道信,郭英,親衛營將領萬三,王本。

    負責朝鮮軍的將領陳凱武,劉興祚。

    以及朝鮮督軍林之遠,府使權申旭,將領盧順義,高金權,柳以全。

    四名奔走陳德言,賈鑒,柳湘蓮,陶傑。

    陳德言雖然很少出現在金州,但是他多年來,負責金州在京城的朝堂關係。

    且是平遼侯從小的結拜三弟,不論是資曆,還是威望,都不比旁的人少。

    柳湘蓮前番在金江鎮各位大老麵前,講解陝西民情,其才能也獲得眾人認可。

    陳德言沒有什麽感慨,倒是柳湘蓮。

    第一次在這種大軍之中,且身居核心的地位,如何又能不興奮呢,隻覺得整個人都被熱血而包裹。

    “其餘方麵效果很好,唯獨最後麵,將軍提出要善待歸順的蠻民,不論是士兵還是百姓,很多人無法理解。

    甚至有人喊道要殺盡蠻人,以絕後患。”

    支使馮勝之,向將軍提出了下麵的人,他們內心的疑問。

    今時不同往日,唯獨馮勝之幾人,還保留著初心,什麽問題都直接詢問唐清安。

    其實就是這群人裏麵,也有人反對將軍告示中的最後部分,但是沒人敢出聲。

    唐清安當然知道很多人不能理解。

    要論對事物認知的高度,唐清安可以非常確定以及自豪的說,這裏沒有人能比得上他。

    三歲上學,二十二歲畢業。

    古人說十年寒窗苦讀,隻為一朝爭夕。

    而他穿越前的時代,孩子讀書最少的都在九年,九年是一條紅線,是義務教育。

    《高天之上》

    更多的都是在十五年,乃至十九年,甚至二十多年的讀書生涯。

    隻閱讀量上,任何一名普通的孩子,都能超過古代大部分讀書人的水平。

    不過當然有優勢就有劣勢。

    人情世故這一塊上,以家庭為單位的社會基礎,當然比起以宗族為單位的社會基礎,不受重視一些。

    人情世故。

    也不是全好,有時候沒有才更好。

    “人的一生,他所有的一切,力氣,精力,身體都會快速的枯竭,唯獨一樣東西,它永遠的不變。”

    聽到將軍沒有回答,而是講起了大道理,在場的所有人,都豎起了耳朵。

    將軍雖然才年輕,但是以他的成功,值得眾人聽取他的教導。

    “學問不會變,可以不斷的學習,讓自己的學問越來越精深,加深自己的認知。

    認知,能決定一個人的眼界和成就。”

    金江軍還是金州軍之時,金州軍成軍之初,唐清安強調將領們必須學會認字。

    包括升職等等,其中一項要求就是能認字能寫字。

    現在金州軍成為了金江軍。

    未來的地盤,人口的擴大,麵對的形勢將要越發的複雜。

    那麽金江鎮的上下,對官員武將們的要求,就不能隻是認字寫字了,而是要具有學問。

    偏偏讀書是很辛苦的。

    有的人明白了將軍的意思,有的人隻覺得將軍說的有道理,還有的人沒有聽懂。

    “對於善待歸順的蠻族,並不是因為我宅心仁厚,隻追求自己的好名聲。”

    唐清安告戒了眾人一番,才開始回答下麵人的不滿。

    “我們是為了消滅仇恨,而不是製造仇恨,不分青紅皂白的亂殺,除了製造仇恨,不能解決任何問題。

    奴兒幹司有很多的部落,被老奴一一征服,不能因為老奴的血腥政策,就向無辜之人落下屠刀。

    對於那些雙手沾滿百姓鮮血的劊子手,以及蠻族得利的階層,咱們要清算。

    但是對於那些無辜的百姓,我們要救回他們,讓他們知道什麽才是做人的道理。

    什麽都不管,殺光燒光的確是最簡單的,最讓人痛快的,可是也最容易讓人迷失人性。

    而一旦金江鎮的士兵們,迷失了人性,那麽將會成為一把雙刃劍,最終傷害到自家的百姓頭上。”

    聽到將軍的話,大部分人都是認可的,還有少部人不認可。

    唐清安知道會有人不認可,就從實際的角度出發。

    “人最好殺,也是最難殺的,當人們沒有退路的時候,就會堅持到底。

    如果所有人都堅持到底,那麽哪怕這場決戰我們獲得了勝利,剩餘的人們會退入奴兒幹司,大漠等地方。

    如此寬廣,人跡罕至的老林,大山,沼澤之地,從此成為我們難以根除的大患。

    而且約束軍隊在外的行為,也是為了凝聚軍隊的戰鬥力,使精力不分散在破壞上,提高作戰的勝利。”

    這個道理並不複雜。

    連日本的大名們都懂得這個道理。

    日本永祿九年二月。

    越後國大名上杉謙信出兵侵略常陸國,他抱著純粹破壞敵國的目的。

    戰場之外,允許士兵們大肆破壞,擄掠販賣對方的人口。

    隻過了一個月。

    越後國大名上杉謙信改變了原來的計劃,抱著征服的目的出兵下總國時。

    就一改前態,特地製定軍令約束士兵,要求不得在下總製造暴行。

    金江鎮這一回是收複故地之戰。

    還有一層意思,唐清安沒有說出來。

    那就是關於民族。

    民族不能把自己框死,在唐清安看來,民族是無限的。

    任何願意接受漢文化,遵守製定的法律,付出義務獲得權力,認為可以和平共處,共同發展的民族。

    那麽就是同個國家,同一條心。

    隻以血脈論,無疑是把自己限製死了,乃最下策。

    金忠,吳成,薛斌,薛綬,吳克勤,吳克忠,吳瑾,毛福壽等等,這些不少為國立下戰功,甚至其中大多戰死的蒙古人。

    比起李永芳,範文程,寧完我等這些漢人,要強了不知道多少倍。

    這些漢奸,和這些蒙古同胞提鞋都不配。

    在唐清安心目中,這些蒙古人才是同胞,而李永芳這等漢人,無論如何也不是同胞。

    付出義務就能享受權利,不少蒙古人的家族,隨大明國柞同樣長存兩百餘年。

    例如吳成,後代一直富貴到了崇禎末,隨著京師陷落而被殺。

    以大周上朝天國的姿態,文化碾壓周邊的國家,無人不慕大周。

    不選擇文化上麵的優勢,反而以血統論,那就是放棄了自己的最長處,給自己增加了一個瓶頸蓋。

    唐清安還在去前線的道路上,皇台吉一樣如此。

    他的身旁,範文程,寧完我等一眾漢臣,大軍之中,還有他兩白旗中大批的漢軍。

    本來準備計劃建立漢八旗,但是形勢不由人。

    金江鎮的崛起,導致了漢軍軍心不穩,因此不敢把漢軍分離出來建立漢八旗。

    漢軍仍然牢牢的控製在八旗將領的手中。

    漢軍的將領,孫德功,張忠,張士彥,石廷柱等人,知道自己手中沾染了無數百姓的鮮血。

    為大周帶去了不可計量的損失,因此死心塌地的跟隨蠻族。

    哪怕受到猜疑,也沒有多餘的想法,因為他們自己把自己的路走絕了。

    這一回蠻族大軍,因為沒有蒙古人的幫助,隻湊齊了十餘萬軍隊,其中大部分都是蠻人。

    整個蠻族的青壯,被抽調了大半。

    “此戰必勝。”

    皇台吉看向身旁的代善。

    他沒有父汗的威信,登上汗位以來,做了不少的事情,觸動了不少人的利益。

    很多人跑到代善身邊,以此對抗他。

    如果是尋常的時候,皇台吉有信心一一處理這些麻煩,但是現在形勢不同。

    蠻族必須上下一心,共同應對大敵。

    雖然沒有多言,代善明白皇台吉話裏麵的話。

    “二哥,小時候你教我騎馬,還記得當時跟我說的話嗎?”

    皇台吉突然改變了口吻。

    代善明顯愣了愣,沒有想到皇台吉,會叫起他二哥來。

    “父親立國了,我們的國家,以後會越來越強大,征服所有的民族,你要快快長大,成為一名巴圖魯,隨父汗征戰。”

    代善並沒有忘記,反而記得很清楚,一個字都沒有漏掉。

    倒是他萬萬沒有想到,自己這麽多的弟弟中,皇台吉會脫穎而出登上汗位。

    大哥被父汗處死,代善作為次子,原以為汗位會是自己的。

    “二哥的教導,我一直銘記於心。”

    “你專心戰事吧,我一定會全力以赴的。”

    代善認真的說道。

    他明白皇台吉為何找他訴說舊情。

    聽到代善的話,皇台吉才滿意的收回視線。

    對於自己的二哥,皇台吉看的十分清楚,此人對蠻國最有感情,因為他隨父汗一手建立。

    蠻族雖然隻有十餘萬大軍。

    但是如阿克敦這等老將都還在,麵對這場國戰,人人一心奮戰,沒有畏懼之心。

    而對方雖然有二十餘萬大軍,卻是多支軍隊聯合起來的。

    蠻族從弱到強,打敗了多少次各種各樣的眾多聯軍,在這方麵最有經驗。

    皇台吉並不認為自己會失敗。

    人人都不認為會是失敗者。

    五千朝鮮軍。

    在數百名鳳城守軍的帶領下,悄悄的從鳳城出發,經過斜陽站,到達通遠堡,摸到了連山關治下。

    連山關如今真的兵少了,隻有百餘人。

    五千朝鮮軍大喜。

    蜂擁而上。

    然後一條崎區狹隘的山道,隻能並排兩個人,反而擁堵了起來。

    連山關的守軍早已被驚動,開始了攻擊。

    朝鮮的士兵們也有火器。

    和上回攻打連山關一樣,還是發揮不了作用。

    想要奪下此關,必須要付出性命的代價,連山關隻有百餘人,車輪戰耗死他們。

    可惜朝鮮的衛所軍如何有這等勇氣。

    但是兩千餘駐守鎮江多年,受到鎮江軍訓練管理的兩千餘朝鮮軍,還有數百名鳳城守軍,頂著頭上敵人的箭失,攀爬連山關。

    連山關的守軍,用常常的杆子,一頭有鋒利的鐵器,往下麵連捅。

    或者捅破對方的盔甲,或者麵孔,或者推下去。

    “嗖。”

    來自朝鮮軍中的一名弓手,射中了剁牆上的一名,探出身子正用長杆下捅的守軍。

    連山關終於開始有了傷亡。

    “砰。”

    好事成雙。

    幾名鳥銃手,擠在一處凸出的山石上,向上麵的剁牆一起射擊,也擊中了一名敵人。

    可是山腳下。

    已經有十幾具屍體。(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