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六章 收複

字數:8287   加入書籤

A+A-


    義州城。

    一座被放棄的城池。

    城門被破壞了,城牆也都是斷壁殘垣,到處都是被燒過後,留下灰悶悶的印記。

    城池裏麵的屋舍,大多坍塌,讓人無法行走,要攀爬跳躍。

    蒙古台吉們和大周遼西守軍盟誓,共同對抗蠻族,此消息猶如長了翅膀一般,散布到了草原各地。

    義州城原來的大周的,後來被蠻族攻破,落到了蠻族的手裏。

    在義州城剛被攻破的時候,蠻軍全力圍攻北鎮。

    當時很多草原上的牧民,得知義州城外遺留的物資,大著膽子趕來想要運回去。

    結果突然被蠻族軍隊痛擊,不但沒有得到想要的物資,反而留下了不少的人命。

    以致於去年年底,蠻族突然離開了義州,長城外的蒙古牧民們,卻仍然不敢來空無一人的義州城。

    不過現在形勢不一樣了。

    得知訊息後的牧民,想要趕在大軍前,來搜撿一番,能不能得到一些可用之物資。

    門板什麽也是好的。

    不可計數的牧民,站在殘恒之上,四處眺望著,尋找內心覺得值得開挖的地方。

    有的牧民在義州城忙碌了一番,什麽也沒有找到,還有更加膽大的牧民,嚐試去北鎮碰碰運氣。

    《重生之搏浪大時代》

    以三岔河分界。

    一邊是遼東,一邊是遼西。

    蠻族雖然占領了遼西的北鎮,義州,錦州等重城,但是考慮後勤以及防禦等因素。

    雖然打下了這些地方,卻並沒有投入力量維持。

    忠順王沒有到任之前,殘餘的遼西守軍,連最靠近的錦州城都不敢駐守。

    錦州城破,各地兵堡被毀,擔憂蠻族複攻,隻在錦州城牆上插上了大周旗幟。

    更不談更遠的義州,北鎮等城池,連去插旗幟都不敢。

    忠順王到任之後,考慮形勢,北鎮和義州沒有收複,但是門口的錦州城還是能收複的。

    對於遼西守軍收複錦州,蠻族並未作出回應。

    且從去年年底,蠻族反而徹底放棄了北鎮和義州,人口全部遷移回了遼沉。

    這些地方如今都是空城。

    忠順王來遼西不久,才熟悉了遼西的軍情民情,對蒙古的台吉們沒有打過交道。

    在寧遠關外,和蒙古各部落盟誓,共同對抗蠻族,並賞賜了大量的錢財。

    賈鑒所向蒙古做出的承諾,忠順王並沒有否認。

    他帶領總兵劉英,趙雍,參將李堅,遊擊將軍程之信,守備朱振傑,寧隆雄,遼西守軍萬餘人。

    從寧遠出發,途徑錦州,並巡視了廣寧右屯衛城,最後北上經過十三山驛,閭陽驛。

    然後就接觸到了蒙古人。

    烏濟吉特部,翁吉喇特部,紮魯特部,巴約特部,巴林部,哈喇慎部,敖漢部,拱兔部等。

    喀爾喀各部落,察哈爾幾部。

    大台吉粆花,煖兔,粧南,圖岱都喇勒,伯要子,額伯革打皇台吉,罕孛羅勢,歹青等。

    小台吉鍾嫩,桑噶爾齊,王達子,賴蟒,獐兔,額伯革,打大成,孛兒敗,伯言兒,抽扣兒等。

    眾多的部落,從各自的部落出發,有的趕到了義州,有的趕到了北鎮。

    加上自發跟來的牧民,總之方圓百裏之內,都是亂糟糟的。

    忠順王見狀,懶得再浪費大軍體力北上,但是又聯係不到該聯係的太吉們。

    最後還是賈鑒找到了幾位大台吉,然後聯絡各自的部落民眾,最後才逐漸匯聚到了雙台子河的盤山。

    光集結就浪費了半個月的時間。

    北鎮往下,蠻族占領多年的三岔河西的眾多兵堡,今年年初也都主動放棄。

    忠順王帶領大軍,不費吹灰之力,就收複了大量的失地。

    大軍在雙台子河西邊紮營,等待蒙古的大軍。

    說好的數十營。

    來了幾營,又跑了一營,再來幾營,又消失幾營。

    “蒙古台吉們是怎麽回事?”

    忠順王讓人請來賈鑒,滿臉不豫的詢問。

    賈鑒出使草原兩回,見過了眾多的台吉,可以說是這回周蒙順利聯軍的最大功臣。

    不論是遼西軍將領,還是蒙古的台吉們,對他都十分的熱情。

    “蒙古部落太多,跟隨的牧民也多,又沒有統一的大首領管理,各有各的台吉。

    而且這些年習慣了散漫,自然就是這般的模樣。”

    賈鑒沉吟了片刻。

    “我估計有些大台吉,麵對這種情況,也有些放縱的意味。”

    “這是為何?”

    忠順王納悶。

    “各部落的人,想觀望形勢,等金江軍和蠻族大軍打起來之後,坐山觀虎鬥。”

    劉英戰場上雖然跑得快,但是能熬到現在,也是個人精,並且駐守遼西多年。

    和一些部落有過交道,因此猜出了一些台吉的心思。

    聽到劉英的說法,賈鑒頷首,認可了劉英的說法。

    忠順王皺起了眉頭。

    說來說去,遼西守軍兵力太少,不但對台吉們造成不了威脅,反而有求於他們。

    再有雙反之間信任不足,這也是個大麻煩。

    一邊向後方的朝廷報功,一邊派人去告知唐清安,他們這一路可能有變。

    ……

    雙台子河的前方數十裏就是大遼河,大遼河前方數十裏,就是三岔河。

    三岔河下遊以南,就是金江軍的防區。

    以娘娘宮,平山,梁房口關,耀州驛,營口等城池關卡,形成了穩固的防線。

    因此在大遼河的入海口,南邊的寬闊的地帶上,無數的營帳建立了起來。

    是國內援軍的駐地。

    金州的船隻,登來的船隻,以及金陵調來的船隻,還有眾多的漕船,合計千餘艘。

    布滿了整個海麵,看上去像是烏壓壓移動的陸地,極為的壯觀。

    史鼐坐上了第三輪運兵的船隻,下了岸之後,就看到了這裏的情景,讓人感歎。

    一樣望去都是平原,全部是荒廢的田畝。

    正好田中沒有農作物,大軍才更加方便的聯營。

    史鼐一邊豎起大旗,一邊命人去尋找將領,趕來商議諸事,恢複號令。

    有的營地近的,得知總督已至,主動趕了過去,還有的營地遠,並不知道史鼐已經到來。

    如果此時有一支軍隊殺入這裏,以這裏漫無秩序的狀態,將會引起潰敗。

    不過正是為了杜絕這種情況,不給敵人機會,趁大軍渡海時偷襲,才選擇了這個後方。

    這裏的管理,並不比忠順王輕易。

    國內援軍來自十幾個地方,本來就號令不一,加上渡海而來,兵找不到將,將找不到兵。

    史鼐雖然在登來整編了數月,卻也談不上如臂指使,例如廣西狼兵,桀驁不馴。

    好多士兵不適應船隻,過海後彷佛度過了一道鬼門關,加上紮營,有的私自聯係錦州軍索要口糧,乃至爭搶帳篷。

    此時的大營亂成了一鍋粥。

    也是聞訊後,史鼐放棄督促登來剩餘軍隊渡海,先趕來此地的原因之一。

    幾名打著金江鎮旗幟的騎手,出現在了這塊地界,看著各色旗幟的大營,隻感覺棘手。

    一路找了過去,看到將領就詢問。

    “史總督在哪裏?”

    有的人說不知道,有的人說還沒有來,有的人說已經來了,但是不知道在哪。

    各種各樣的回答,各種各樣的方言,幾名金江軍騎士傻了眼。

    猶如無頭蒼蠅一般,到處亂轉亂闖,差點被當做奸細抓了起來,最後解釋了無數遍。

    並強調是平遼侯派來,尋找督軍史公的,有大事不得延誤,才沒有被關起來。

    “他們打著金江軍的旗幟,肯定是來找我的,去把他們叫過來。”

    史鼐正和幾名趕來的將領商議,看到了遠處幾名騎手,馬背上插著金江軍的旗幟。

    刹那間就醒悟過來,肯定是來找自己的。

    史鼐身旁的親衛們,得到史鼐的命令,立刻騎馬追了上去。

    “得……得……得。”

    到處都是器具,柵欄,帳篷,糧食包等,還有往來的軍士,障礙物太多。

    幾名騎著馬的親衛,騎著的馬跑不開馬蹄,竟然與對方越來越遠。

    “喂,金江軍的人。”

    在遠處紛紛大喊,不過人聲鼎沸,他們的聲音,在嘈雜的人聲,牲畜聲中根本傳不遠。

    “他嗎的。”

    金江軍的騎手們,在此尋了半天,身下的馬兒都喘著粗氣,因此他們停了下來。

    “這他娘的叫軍營。”

    有騎手罵道。

    “十幾個地方的軍隊,而且又是大軍正渡海中,混亂才是正常,也不難理解。”

    有的騎手不以為意。

    數個月前,他們金江軍大整編之後的大練兵,還是同一個號令之下,不也是有些麽。

    “可是追上你們了。”

    他們的話還沒有說完,身後趕來了幾個騎兵,一臉不快的說道。

    雙方互相指責了一番,皆來到史鼐麵前,才紛紛住嘴。

    幾名金江軍的騎手,知道身前之人就是史鼐,連忙行軍禮。

    “將軍詢問大營何時出擊?營口前線各處已經開始了戰事,而且將軍讓我們傳信,蒙古軍和錦州軍無法按時抵達戰場。”

    聞言,史鼐大驚。

    錦州軍和蒙古軍不提,怎麽金江軍和蠻軍已經打了起來呢,他這裏都還沒有站穩腳跟。

    “如何比約定的時間,提早了半個月發動進攻?”

    史鼐內心同樣不滿。

    這不是為難他嗎。

    他這個幾月,為了渡海之事,包括現在的立營,費勁了心思,如何又能立馬發動進攻。

    至少還有數日才行。

    幾名騎手紛紛搖了搖頭。

    “不知道哪裏就先打了起來,然後各處都開始傳來軍報,將軍也才剛到複州,連營口都還沒到呢。”

    史鼐聞言,這才明白,唐清安也是被動的應對。

    “皇台吉到了海州了?”

    “根據打探的消息,皇台吉還沒有到海州。”

    史鼐做遼東經略多年,對於軍事也很熟悉,根據騎手們帶來的消息,猜到了原因。

    “這可真是亂啊。”

    又詢問了為何錦州軍,蒙古軍無法抵達戰場的原因。

    “到底還是要靠自己。”

    雖然大軍還在渡海之中,但是此地已經有了三萬餘軍士。

    史鼐一邊讓人去督促登來剩餘大軍渡海之事,一邊尋來一名比較靠譜的將領。

    讓其先帶領一千兵作為前鋒,為大軍開道。

    史鼐問了幾名金江軍的騎手,皆告知不知這裏的地勢,史鼐抱怨了一句。

    “金江軍的向導為何沒有派來。”

    幾名騎手露出無奈的笑容。

    連將軍都沒有趕到前線,大戰已經開始,哪裏還顧得上這些細事,將軍可能都忘記了。

    史鼐抱歉的看向楊玉,楊玉苦著臉。

    “情況你也看見了,自己想辦法吧。”

    楊玉的軍隊,是第一批渡海的,他點了一千人馬,史鼐批了勘合,從糧官處,領了十日的幹糧。(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