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二章借糧

字數:5045   加入書籤

A+A-




    城中州倉所留糧食根本不夠大家吃的,哪怕一天一碗稀粥吊著,恐怕也堅持不下十天就得斷糧了!”
    “什麽!”曹州刺史段鐸不可思議的問道:“怎麽城中糧食會這麽少?
    民眾估計所留糧食不多,州衙要開倉放糧,救濟百姓。
    ……
    派一些官兵在外麵維持治安秩序,萬不可發生一些犯罪之事。”
    一旁的同知官聞言一臉難色,支支吾吾的開口道:“上官有所不知,搭建草棚大家夥擠一擠還能做到,維持治安都是好辦。
    完顏璟在眾臣走後氣的胡言自語道:“以後打下南宋一定要將那些士大夫全部貶為河兵河奴,讓他們世世代代去修河,去償還自己的罪孽。”
    這時在一群官員身後的一個小官出言道:“上官勿急,卑職知道哪裏有糧!”
    眾人聽到此言後,都轉頭看向出聲之人。
    隻見這人是個司軍,管理捕快巡檢的從九品小官。
    “哦!你什麽名字,是何職。你真知道哪裏有糧?”曹州刺史段鐸激動的趕忙問道。
    那司軍出言道:“稟上官,卑職屬州司軍,喚王哥兒,卑職的確知道哪裏有糧,而且離州城不遠。”
    “到底是何地有糧快快說來!”一旁的同知趕忙催促道。
    司軍王哥兒道:“回諸位上官,濟陰駐軍有糧!
    濟陰駐軍千人,但糧草可供駐軍吃一年有餘。
    不要多說,讓其借出幾個月的糧食就已經夠了。
    到時候朝廷的救濟糧也會運到,咱們到時候再把糧食還給他們就行了。”
    王哥兒說完後,城牆上一片鴉雀無聲!
    眾人並沒有讚賞王哥兒的注意,就連曹州刺史也是一臉為難之色,不知該如何開口。
    王哥兒見諸位上官都閉口不言,不解的問道:“不知卑職所說有何不妥當之處?”
    幾位曹州大佬都搖了搖頭沒有說話,一旁的簽判州事這時開口替諸位王哥兒解惑道:“你也說了是濟陰駐軍,可濟陰駐軍不歸我等所管。
    沒有兵馬都總管府都公文,咱們想要借糧,恐怕是一粒糧食都借不到!”
    “這!”王哥兒不服輸的道:“那難道就這麽看著外麵的百姓活活餓死!
    有糧卻用不到,這是何道理!”
    曹州刺史段鐸看這王哥兒的一腔熱血,心中心欣慰,不想冷了這等忠義之人的心,開口道:“去試一試也無妨。
    王哥兒你的品級太低,如果讓你去借糧,恐怕連軍營的大門都進不去。
    李簽判,就由你去濟陰駐軍處借糧。
    你到時候告訴他們,如果不放心我們,我們可以給他們打借條,事後一定一粒不少的還給他們。
    他們此次如果能借糧,也是一樁慈悲好事,曹州百姓一定會念得他們的好。”
    李簽判雖然萬般不願,但上官已經開口了,也由不得他不去。
    在金國一州隻有刺史一人才為主官,其他官員都屬於佐貳官。
    都屬於輔佐刺史的官員,像同知、判官等官員根本沒有跟刺史叫板的能力。
    刺史安排的任務下官是不去也得去。
    否則刺史雖然沒有撤換官員的權利,但刺史有給朝廷上書解掉他官職的權利。
    不需要什麽其他理由,就一句話:不聽令!
    一旦一個州官被刺史貼上不聽令的標簽,那麽等待他的隻有革職或貶職,嚴重的甚至都有可能會坐牢。
    李簽判領了命後沒做耽擱,帶上了一兩個隨從,立刻出發趕往濟陰縣。
    李簽判趕到濟陰縣駐防軍隊營地時,已經過了三個多時辰。
    李簽判向門衛的值崗官兵出示自己的信件後,便被幾名士兵帶到了自家指揮使的營帳。
    濟陰駐軍因為全是漢軍的緣故,所以編製並沒有實行女真兵製,而是繼續執行北宋編製。
    濟陰駐軍一千人共有兩個營指揮。
    而一個指揮管理五個都,五百人。
    其中一個指揮是漢人,另一個指揮是女真人。
    平常在駐地時由漢人指揮管理營地軍士。
    但到了行軍打仗時就由女真指揮來統籌士兵。
    李簽判就是被士兵帶到了漢人指揮的營帳內。
    這名濟陰駐軍的營指揮是個三十多歲的人中年人。
    名叫張郭宗,皮膚黝黑身體健壯,一看就是軍中之人。
    在李簽判向張郭宗說明來意後,張郭宗想都不想一口拒絕:“李簽判勿怪,非本指揮不應。
    而是軍中糧食都有記錄在冊,無朝廷或總管府的公文,本官是一粒糧也不敢動。
    一旦動了本官離抄家砍頭也就不遠了。”
    李簽判聽到張郭宗的拒絕後,不死心的繼續說道:“州裏不會白要,是借的,事後一定歸還。
    還望將軍多加慈悲,救救曹州的父老百姓吧!
    將軍亦是曹州人,難道將軍可忍心看著自己的父老鄉親都活活的餓死嗎?”
    張郭宗無奈的攤手道:“本官也不想啊!
    可本官真不敢借糧,全軍上下一千多張眼睛盯著了,這種事情根本瞞不住。
    無上級命令擅自借糧與你們,說小了是地方衙門和軍隊相互勾結。
    這事說大了還以為我有造反之心在地方收買人心了。
    本官是真幫不了你們!
    並且據本官估計,估計要不了多長時間路治所在就要發文讓我等監察百姓呢,已防釀出禍亂。
    大兵一動都需要糧草,本官若在此時借糧與百姓,若百姓不反還好。
    若真是出點什麽事,百姓造反了,那不就成本官資助民眾造反的鐵證了嗎!
    本官可擔不起這個天大的責任。
    那個女真指揮也不會同意借糧與你們的。
    如果真想救濟百姓,立刻去往路治將實情稟報於上麵。
    上麵一旦發文可與你們糧食,本官二話不說立刻將糧草給予你們救民。”
    張郭宗說完這些後就不在發言,任憑李簽判如何規勸,就是不為所動。
    李簽判口都說幹了,可就是說不動,最後隻能無奈告辭。
    路治與朝廷往下撥糧恐怕都在十天之後了。
    城外百姓一旦斷糧不知要餓死多少。
    如果再受一些野心家的挑撥,恐怕一場禍事就要發生在眼前!”
    同知官沒有回答這個問題,而是看向了一旁的州判官讓他回答。
    判官在同知官的示意下開口解釋道:“城中之前是有很多存糧。
    可下麵縣鎮存糧不多,前幾天向州中求救,糧食都已經撥給了下麵縣鎮了。
    現在州中根本無糧!”
    曹州刺史段鐸聽後急道:“這可如何是好?
    本官記得之前不是還有很多存糧嗎?”
    可開倉放糧卻是萬般無奈啊!
    曹州刺史能想的的問題,其他官員也都想到了,可是沒糧就是沒糧!
    個個都急的滿頭大汗,不知該如何是好。
    一旁的同知官回道:“稟上官,城外難民太多,城中所居不下。
    城中捕快巡檢人手不夠,若是將其全部放入城中,一旦做起亂來,恐不為州縣所製,望上官明察!”
    山東西路曹州城牆上,曹州刺史段鐸,在一群曹州官吏的擁簇下來到城牆上看著城外拖家帶口的難民。
    曹州刺史段鐸看著城外不下萬人的難民,問一旁的曹州同知道:“城外之民為何不放入城中?”
    “唉!”曹州刺史段鐸歎了一口氣道:“天發大水,百姓受難,何苦啊!
    既然不能放民入城,那就在城外多搭些帳篷草房,讓民眾有個安歇之地。
    (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