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三章治河

字數:4342   加入書籤

A+A-


    堵塞疏通之法朝廷已經用了多少年了,可有成功過嗎?
    哪次不是做了無用之功?
    “黃河水急,豈是一些堤壩就可堵塞住的?
    曹州官員無奈隻能派出同知官親自去往路治所在去求糧。
    必須在黃河南北兩岸多挖河道泄壩,才可以泄了黃河奔騰澎湃之勢。
    要堵塞疏通結合相用,才可降低黃河危害!”宰相完顏襄怒懟完顏宗浩提出的加堤岸之法。
    李簽判在軍隊借糧無果後,立刻返回曹州城,將此事告知了曹州刺史等官員。
    將黃河水從內堤的上遊水門放出,經過外堤的阻擋,河水再從下遊的水門中回流到黃河。
    如此的好處就是將黃河中所攜帶的泥沙大量堵截在內外堤之間。
    如此便是八百多年沒有發生過重大決定事情的原因。
    但宋之時改道黃河,黃河改道之後,漢時所修建的內外堤壩,水門等工程便跟改道後的黃河已經不匹配了。
    前人所修建的工程都成了無用之物!
    泥沙重回黃河,這便是黃河大水頻發的原因。
    太宗之時又有杜充決堤,黃河直接奪淮入海,河道不定水流急促,危害大片地區!
    想要解決黃河問題,就得將黃河水裏的泥沙給攔截下來。”
    完顏璟聽到完顏襄的話後,便想到了明清時期的治河方案。
    明清兩朝就是一直用明朝工部尚書潘季訓提出的束水衝沙法為總綱來治河。
    哪怕康熙時又在束水衝沙法上提出了其他的辦法,總的來說治河的基礎都是束水衝沙法。
    隻不過在後麵又修改了一些而已。
    而明朝提出的束水衝沙法的內核就是跟完顏襄所說的一樣,將黃河水中的泥沙給攔截或留下來。
    不讓這些泥沙被河水帶到下遊形成地上河。
    完顏璟想完這些後對完顏襄讚賞道:“不錯,蕭國公提出的這個辦法不錯,都水監有沒有要補充的?”
    “臣都水監丞田櫟有奏!臣認為前代每遇古堤南決,多經南、北清河分流,南清河北下有枯河數道,河水流其中者長至七八分,北清河乃濟水故道,可容三二分而已。
    令河水趨北,齧長堤而流者十餘處,而堤外率多積水,恐難依元料增修長堤與創築月堤也。
    可於北岸牆村決河入梁山濼故道,依舊作南、北兩清河分流。
    然北清河舊堤歲久不完,當立年限增築大堤,而梁山故道多有屯田軍戶,亦宜遷徙。
    今擬先於南岸王村、宜村兩處決堤導水,使長堤可以固護,姑宜仍舊,如不能疏導,即依上開決,分為四道,俟見水勢隨宜料理。”在百官人群之中走出一個身體挺拔的青年人開口說道。
    完顏璟看著離自己甚遠的田櫟,開口道:“準上前來議!
    既然你說要使河水南北分流以泄其勢,但可知除遷移民眾外,還要費工多少,年修多久?”
    田櫟聽到完顏璟準許自己上前論事,按下激動的心情,有禮有節的一步步走到前排拱手道:“回陛下,臣之前已有過核算,要完成此事需要用工二十餘萬,歲役五十日,五年可畢!”
    完顏璟聽到田櫟的話語後,心中一動,錯不了呢,此田櫟就是那個曆史上的田櫟。
    曆史上明昌五年之時金朝因為河水泛濫的問題,召集群臣商議根治黃河的辦法。
    當時就有兩個人提出了兩套方案。
    一個叫王汝嘉的提出了在黃河北麵加固堤壩,引導黃河水入北流,已泄黃河之勢。
    另一個人就是田櫟現在提出的這個方案。
    而田櫟的方案是南北同時分流,南北同時加固堤壩。
    不然的話隻向北分流向北加固堤壩根本泄不了黃河的勢。
    如果隻加固北方不加固南方那麽下一次發河水之時,水勢會在北方會形成壓力,然後向南奔騰而出。
    這兩個人的方案中明顯是田櫟的方案最好,但田櫟的方案卻耗費最大。
    並且當時的梁山泊地區,都已被金國女真猛安屯田軍占據。
    如果采納田櫟的方案,梁山泊地區的猛安軍屯都要遷移,並且耗費最大。
    所以當時的原身並沒有采納田櫟的方案。而是采納了王汝嘉的方案。
    結果明昌五年八月,黃河在南京陽武故堤決口,滔滔的洪水吞沒了封丘縣城,向東南奔瀉,到壽張衝入梁山泊,又分為兩派。
    北派由北清河入海,南派由泗水入淮,侵奪了淮陽以下淮河的河道。
    這也是除杜充決堤以外,黃河之水第二次大規模的奪淮入海事件。
    也是中國曆史上罕見的一次大水災。
    但完顏璟現在知道了曆史上的事情,肯定再不會跟原身一樣犯同樣的錯誤,便開口道:“田櫟所說之法可行!
    不過今歲朝廷已無力在起大規模工程,今歲中書省、都水監、工部三者商議實驗衝沙引流之法。
    待一切合適,在明年漠北界壕停工後再起此案。
    田櫟憂心國事,上策有功,加東閣行走,全權負責黃河治理議案,此事做成後在加功論賞。”
    完顏襄教訓完完顏宗浩後,立刻回身對著完顏璟奏道:“陛下,在臣看來黃河常發大水,在於河水從上遊一路向東而來,但上遊泥土流失入河,河水中泥沙巨多,越往東流地勢越平坦,時間一長泥沙便會堆積起來,如此便是河水長發的原因。
    宋之前黃河經漢明帝之時的王景與王吳二人治理,在此之後八百年間從未發生過重大的黃河決堤事件!
    這是為何?
    完顏襄聽後哈哈大笑的嘲笑道:“黃河之水滔滔不絕泥沙幾萬重。
    河底泥沙堆積,河水便會大漲,會成為地上河,你修在多在高堤岸都無用。
    並且修起來容易,撤下來就難了。
    大河兩岸地處平原一旦河道過高,發起大水來就是現在的十倍不止。
    不懂治河之事就不要亂說!”
    依本官看隻要堤岸修的夠高夠牢就沒有治不了的河!”
    完顏宗浩聽到自己的方案被完顏襄貶的一無是處,臉色一沉哼道:“本官之法不成,難道蕭國公所說之法就可嗎。
    依臣來看在於王景和王吳二人的方法用對了。
    王景二人除疏通河道,修築堤壩外,二人在上下遊各地建立水門,修建雙重堤壩。
    這名宗室封疆大吏,也知道輕重緩急。
    並沒有為難曹州同知,當場就開了一份曹州官衙提取濟陰駐軍軍糧的公文製令。
    曹州同知官經過幾天急趕後終於到達了路治東平府。
    曹州同知向山東西路都總管完顏觀音奴說明來意後。
    就在曹州地方大小官吏忙著自救的時候,完顏璟亦在中都開起了一場有關治河問題的大朝會。
    完顏璟坐在龍椅上,穿戴著繁雜的大朝服,雙眼透過冕旒下的白玉串珠,看著殿內的眾臣因為黃河治理方案的不同吵成一團糟。
    (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