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章 但望長長久久

字數:3548   加入書籤

A+A-


    ,最快更新鴻臚寺女官 !
    中秋宴過後,太子妃的冊封禮定在了九月初九。
    對於此事,薛齡曾這樣問過蕭禮:“聽說禮官選了很多個黃道吉日,殿下如何挑了個這麽近的?”
    她每日在鴻臚寺出入,看見陸大人和秦大人他們剛剛忙完祭祀和中秋宴,又要馬不停蹄地張羅半個月後的冊封禮,覺得十分對不住他們。
    蕭禮正在看鴻臚寺丞送來的禮單,其中的幾處似乎有些不妥當。他提筆修改,並沒有立刻回答她。
    “可是南齊戰事的緣故?”薛齡將寬袖挽起,在他身側為他研磨,還不忘一個勁兒地瞧他寫字的樣子。
    待蕭禮把最後一處改動做完,放下筆,看著薛齡的眼睛道:“九月初九成婚,但望我與齡兒長長久久。”
    他說這話的時候神情十分認真,眸中盈滿笑意,比她初見他時更多了幾分人間煙火的氣息。
    後來在冊封禮的大典上,她與他並肩站在殿中,在禮官們的指引下叩拜行禮。
    那時薛齡想,華服盛宴金玉器具,加於此身的無限尊榮和一道道繁瑣隆重的儀式,她今後大約都會忘記,但她卻唯獨忘不掉他執起她手時,掌心的溫度與觸感。
    從台階走到大殿的那段距離,她聽見珠翠琳琅,絲竹樂器不絕,讚頌唱和悠長,腦中卻依舊是蕭禮注視她時說的那句話:“但望我與齡兒,長長久久。”
    是啊,此生漫漫,前路如何,他都想要與她長長久久。
    九月初九,長安城內萬家慶賀。
    九月初九,薛齡與蕭禮相互執起的手,共同牽著一道喜慶地紅綢錦緞,自始至終都沒有放開過。
    婚後,薛齡依舊照常生活,隻是原先需要從薛府出發前往鴻臚寺,現在改成了從東宮出發。
    對於太子妃依舊在鴻臚寺出任主簿一事,朝中也有兩種派係說法。
    一派是以辛尚書與呂瑞為首的反對派,他們認為太子妃應當從鴻臚寺卸任,從此不再插手朝政。
    一派是以陸籍和魏清頤為首的讚成派,他們認為現任的主簿大人是至關重要不可替換的,不能因為主簿大人成了婚,就忽視了大人的才華。
    對於這兩種意見,帝後的意思是——全權交給太子。
    而太子殿下呢,初次聽聞這兩種意見時,他言簡意賅的說了一句話;“太子妃是關乎我的私事,薛主簿則是鴻臚寺的公事。公私分明,一直是我要告誡諸位大人的。”
    當時辛尚書還要說什麽,蕭禮略略提了提辛家子侄在南海任官時的罪責,尚書大人知道自己有許多把柄,又不敢得罪未來的儲君,隻好閉口不提。
    有了蕭禮在背後的支持,薛齡覺得自己的主簿生涯除了太過忙碌以外,其餘都十分順心。
    從前她隻是個小小主簿,隻能自己教賀蘭亭這些留學生們漢語,隨著他們進步越來愈大,她希望能找漢語水平更高的人來做他們的老師。
    如今薛齡看來看去,決定親自去弘文館拜訪魏清頤。
    原本她還擔心,自己沒有出入令牌,怕是走不進弘文館,沒想到自己報上姓名與官階後,門口的衛兵竟然曉得她。
    “太子妃請!”衛兵恭敬地行禮,立刻放行。
    薛齡謝過,連連小聲囑咐那個衛兵:“如今我穿著官服,便還是鴻臚寺主簿。”
    “主簿大人來看我了嗎?”魏清頤剛剛準備出門,便看見薛齡青碧色七品文官袍子,鬼鬼祟祟怕人發現似的,正在和守門的衛兵說規矩。
    說來也巧,薛齡升任主簿後,一直沒有合適的七品官的官袍穿,因此她還照舊穿了很久的黑色官袍。如今這一身青碧色官袍,魏清頤倒是第一次見她上身。
    “魏校書好!”薛齡回首,看見自己的大媒人十分開心。那日冊封典禮後設宴,魏清頤最是盡興,一杯接一杯地給薛齡和蕭禮這對新人灌酒。還好蕭禮與她這方麵的實力都尚可,兩人互相配合著,薛齡才堪堪摸清了魏清頤的酒
    量——
    真正的千杯不倒!
    “不知館主大人可在?”薛齡也不廢話,直入主題。
    “大人正好在廳內授課,我帶你過去。”
    弘文館從外麵看去,就是一片清幽竹林,魏清頤帶薛齡走進去,這才看見庭院深深,四周簡樸素雅,布置的頗有一番古意。
    薛齡在心中讚歎,弘文館不愧是本朝文人最向往的地方!
    今日恰逢館主大人親自授課,講的是衛國的一段曆史。十多名學子在廳中正襟危坐,都聽得很認真。
    “衛英帝一朝開始,衛國不與鄰國往來,導致後來幾代國力衰弱。”館主大人名叫徐英,當年十九歲時便狀元及第,文采絕佳。
    “這是為何?”一個清俊少年十分活躍,當先問到。
    館主大人聲音老邁,他緩慢說著,帶著無限睿智:“文化、經濟、軍事等等方麵都影響深遠。至於如何影響,散學後你們寫一篇文章來分析,五日後交給我看。”
    “是。”
    學生們三三兩兩散去後,魏清頤正好找那清俊少年有事,於是兩人也同薛齡告別了。
    薛齡走進廳內,對著館主躬身行禮後說:“方才下官聽大人說起衛國與鄰國的往來,覺得甚有道理。”
    “你說說看?”
    館主從未見過薛齡,但瞧著她身穿七品文官的袍子,氣度從容大方,於是請她坐下說話。
    “衛國一朝本來經濟就弱,當年衛英帝下令禁止邊境貿易,實際是為了保護衛國邊境的百姓。但衛英帝以後的幾代君主卻沿用這一政策,不加變通。”薛齡想了想讀過的《衛史》,繼續分析道:“久而久之,邊境封閉日益嚴重,後來竟演變成衛國百姓對鄰國之事聞所未聞,更休要提文化交流進步了。是以到了最後,衛靈
    帝極力改革,引進無數鄰國書籍,卻罕有通曉兩國語言之人。因此,靈帝一朝的重開邊境,被後世人當作是一場笑談。”
    館主大人點點頭。當時衛國的邊境情況少有人知,更是認為衛靈帝的改革不值一提,看來麵前這位官員,對當年衛國的外交景象了解頗多。“下官是鴻臚寺主簿薛齡,此次來便是同大人商議我朝與豐羅的文化交流之事。”薛齡說到最後,緩緩道明來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