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紅衣大炮適合不適合守城

字數:6756   加入書籤

A+A-




    “喇嘛”這個詞,在明朝通指藏傳佛教的僧人,現代人總有一種偏見,認為藏傳佛教是藏族這個族群的傳統宗教,實際上在明末完全不是那麽一回事兒。
    明末的藏傳佛教顯然是超越了族群和地域的,蒙古和滿清都尊崇藏傳佛教,許多喇嘛便在遼東及蒙古、滿清之間往來,傳法授徒,結交施主,跟洋人傳教士從歐洲遠道而來向明人傳播西學和天主教差不多是一個性質。
    袁崇煥一下子沒反應過來,“誰?”
    他本來想效仿一些民國時期的革命先烈,新婚之夜給舊式婚姻許配來的女人講講婚姻自由,科普一下女子權利,要麽合法離婚,放對方去追尋自我。
    程維楧用胳膊肘杵了金啟倧一下,道,“你怎麽那麽沒禮貌呢?人家是漢人,有自己的姓。”
    金啟倧“哦”了一聲,換了個說法道,“就那王喇嘛,你快管管那王喇嘛罷。”
    雖然阮氏想再給袁崇煥生個孩子,但是現代人袁崇煥並沒有配合她。
    袁崇煥趕緊披上鬥篷,道,“他們倆現在在哪兒啊?走!帶我去看看。”
    天還是冷得出奇,這時下的是小雪,雪花一點點地從天下飄下來,一著地就化成了一灘灘的水,馬蹄子踩在冰涼的水裏,將馬背上的袁崇煥顛簸得一晃一哆嗦。
    好在寧遠城不大,三人騎著馬,很快就來到了城外。
    城外堅壁清野的工作還在繼續,幾位將領騎在馬上,監督著手下家丁和士兵護送百姓入城。
    滿桂和王喇嘛的爭執就是在馬背上發生的,二人一人一匹馬,在馬上嘰裏咕嚕地說著什麽。
    袁崇煥騎近了一聽,二人果然說的是蒙語。
    大約是因為都覺得其他人聽不懂他們倆在說什麽,他們倆的嗓門都有點兒大,神情倒不是很凶悍。
    他不知道曆史上的那個袁崇煥該不該懂蒙古語,按理說,袁崇煥三十五歲之前都在科舉,理應沒空學蒙語。
    但又轉念一想,晚明士大夫的學習能力都挺強的,徐光啟三十八歲結識利瑪竇開始學習葡萄牙語,四十一歲就能跟傳教士們溝通無障礙了。
    說不定袁崇煥來遼東之後又學了一門蒙語呢。
    就在袁崇煥思忖間,滿桂和王喇嘛見他親來城郊,皆翻身下馬,朝他作揖行禮,切換回了漢語道,“袁臬台。”
    袁崇煥見這兩位技術人才朝自己行禮,心裏相當過意不去,立刻下了馬,拱手回禮,又直起身道,“聽說你們倆起了爭執,我過來看看。”
    滿桂道,“沒什麽大事,我們倆是在討論城外那紅衣大炮該不該搬回城中去。”
    王喇嘛道,“我說該搬,滿中軍說不該搬,袁臬台你來得正好,你發個話,這紅衣大炮到底該不該搬回城中。”
    袁崇煥當然是讚成王喇嘛的,寧遠之戰要不用紅衣大炮,根本連打退後金的希望都沒有。
    但袁崇煥沒有一下子就站到王喇嘛這邊,滿桂是袁崇煥這裏少有的既可靠又能征善戰的武將,袁崇煥不願意對滿桂采用粗暴作風,一下子就把他的提議否定掉。
    而且昨天他跟滿桂才一起分析過,山海關和東江鎮都不發兵救援,寧遠城現在就等於一座孤城,在這種情況下,滿桂為何會不讚成將紅衣大炮搬入城內呢?
    於是袁崇煥先向滿桂問道,“這紅衣大炮現在擱在哪裏?”
    滿桂道,“還是放在寧遠北邊隘口的首山和窟窿山,我動都沒動。”
    袁崇煥開始循循善誘,“為什麽不動呢?”
    滿桂道,“紅衣大炮雖然威力巨大,但是不適合用於守城。”
    袁崇煥沒有反駁,而是繼續追問道,“為何?”
    滿桂回道,“這種從西洋傳來的重型火炮笨重不堪,運輸不便,殺傷集中在一個小區域,而後金八旗以騎兵為主,最講究靈活機動,不比歐羅巴的洋人,他們打仗都是海上炮戰,開著船你追我趕。”
    “這種紅衣大炮適用於攻城和海戰,而不是野戰和守城,咱們現在就是不用這個炮,隻要布置得當,實際上同樣能守住,如果奴酋準備長期圍困,那即使咱們有紅衣大炮,其實也沒什麽用,最後還是要看有沒有援軍。”
    袁崇煥問道,“怎麽會沒有用呢?這紅衣大炮,是李之藻從濠鏡購進,調往京營由士兵習練熟悉後,再選了其中十一門送到寧遠來的。”
    “孫督師之前為這紅衣大炮,還特意求了陛下,從京營將精通火器的彭簪古等將領調到寧遠任火器把總,要說這專業火炮手,咱們現在也不缺啊。”
    滿桂道,“這紅衣大炮要從西洋而來,自然要按西法指點使用,這西洋火炮用以臨敵必籍車,用以守城必籍台。”
    “這紅衣大炮必得配上西洋的銃台才能使用,咱們這寧遠城城內沒這條件,倘或架在城上,一炮開下去,韃子倒沒打死幾個,先把城牆給震塌了,豈不是誤了大事?”
    滿桂所說的與紅衣大炮所配套的“西洋銃台”,其實是徐光啟一直所提倡的“三角三層空心式敵台”,這種敵台取自西式築城技術,是從歐洲的雛形棱堡脫胎而來的。
    隻是明末一直財政緊張,直到明亡,都沒能按照徐光啟的構想在邊關廣泛築造這種銃台。
    袁崇煥有些愁苦,滿桂科學用炮的想法當然是對的,但是按照明末的客觀條件來說,要達到這個“符合科學”的標準,幾乎是不可能的。
    王喇嘛開口道,“茅元儀臨走之前,把炮車都給造完了,我那意思就是啊,既然洋炮都給配上洋車了,那就不怕震塌城牆嘛,這寧遠城城牆是袁臬台親自督造的,堅實無比,隻要火炮手運用得當,如何會輕易塌陷?”
    滿桂道,“茅止生雖然造了炮車,但是他隻試驗過大炮平發的效果,從沒有試驗過從城樓上往下開。”
    王喇嘛道,“我聽說洋人的那海船也不是艘艘都鋼筋鐵骨,大多數還是用木頭造的,這大炮擱在洋人的海船上去用,都不會把洋船鑿穿,難道一擱在大明的城牆上,便反而能把中國的城牆給震塌了嗎?”
    滿桂失笑道,“打仗要實事求是,光講究大國國威是沒有用的,咱們大明就是有再大的國威,這寧遠城內不還是攏共隻有兩萬人,抵禦金軍的不還是隻有這一堵城牆嗎?”
    袁崇煥問道,“那假設咱們不用紅衣大炮,還可以用什麽武器呢?”
    滿桂答道,“地雷、火焰噴筒、擊賊神機石榴炮、單級多發火箭,反正最好是用這種輕便靈活,容易運輸,便於製造的輕型火器。”
    “這些火器雖然精確度不如紅衣大炮,但是殺傷麵積大,震懾效果強,對人畜影響大,最能抵消八旗騎兵和弓箭的優勢。”
    袁崇煥道,“那咱們現在時間不夠,一下子造不出來這些火器。”
    滿桂聽懂了袁崇煥的潛台詞,“所以袁臬台也讚成用紅衣大炮。”
    袁崇煥道,“噯,是。”
    滿桂道,“倘或你真要用,那我也攔不住,反正最後如果出了問題,那也是你袁臬台承擔責任嘛,我是提醒過了,我的責任已經盡到了。”
    袁崇煥笑道,“滿中軍,你不要這樣說嘛,大不了韃子進攻的時候,我親自站在城頭指揮火炮手,就算紅衣大炮真把城牆震塌了,那也是我的責任,我該上吊就上吊,該下獄就下獄,跟你沒關係。”
    滿桂盯著袁崇煥瞧了一會兒,有這麽一瞬間,他的心裏略過了一絲疑惑。
    現在的袁崇煥簡直與從前判若兩人,從前的袁崇煥絕不會用這種討好的語氣對手下武將低三下四地征求意見。
    滿桂深吸了一口氣,放緩了語氣道,“這不是我一個人這麽想,前兩天的邸報你看了嗎?孫初陽聽聞奴酋率兵來圍寧遠,特意上疏陛下,請用西洋銃台法,並言道,西洋之銃,若用之平地,萬一不守,反籍寇兵,自當設台。”
    “城牆震塌了倒沒什麽,寧遠城不守,對我來說,那也沒什麽,可是如果這紅衣大炮為後金所得,並被奴酋用之於來攻打我大明,那後果簡直不堪設想,先前李永芳在遼沈之戰中用重金賄賂火炮手襲擊川軍,用的就是沈陽城中咱們自己造的大炮。”
    “而倘或咱們不用紅衣大炮,就算寧遠城失守了,大炮落在奴酋手裏了,以韃子的眼界,頂多就把大炮熔了,重新造點馬蹬啊頭盔啊什麽的,反正他們缺鐵嘛,洋人的大炮他們又不會用。”
    袁崇煥不由在心裏讚歎孫元化和滿桂的先見之明。
    滿清入關後之所以能快速平定南方,其原因之一,就是清軍在皇太極時期就掌握了重型火炮的運用技巧。
    明末有名的江陰守城八十日,之所以僅僅隻有八十日,就是因為清軍有了大炮,能依靠大炮的威力才攻入城內。
    更進一步地說,倘或清軍沒有大炮,南明政權即使再腐爛不堪,說不定還能靠各路軍閥在名義上與清軍劃江而治。
    後金在文明程度上遠遠落後於大明,如果袁崇煥沒有在寧遠之戰使用紅衣大炮,或許後金根本沒有渠道去得知這種武器的威力。
    袁崇煥近前一步,拍了下滿桂的肩,“你多慮了,滿中軍。”
    滿桂抬起眼,從前的袁崇煥似乎又回來了。
    袁崇煥自信滿滿地笑道,“咱們昨天不是就討論過了嗎?守住寧遠城,咱們就有了政治上的籌碼,奴酋不過一跳梁小醜,隻要我等應對得當,現下即是平定後金的最好時機,奴酋又何嚐能有機會繳獲我大明火器?”
    王喇嘛的法名就是“三吉八藏”,假設參照現代西藏的音譯,大約能翻譯成“桑吉巴桑”,“桑吉”意指“佛”,“巴桑”意指藏曆之中的金曜日。
    喇嘛起名,有以生日那天所值之星作為名字一部分的習慣,因此王喇嘛雖然沒了俗名,生卒年也不可考,但是他法名裏麵有一個“巴桑”,後人便能推測出他出生在藏曆某年某個星期五的一天。
    現代人袁崇煥當然是尊重這位王喇嘛的,要放在現代,王喇嘛屬於是有特殊技能的專業外交人才,明廷尊崇儒法的士大夫也不得不承認這一點,尤其當時的蒙古是全心信仰藏傳佛教的,關乎邊疆之事,喇嘛不可或缺。
    既然藏傳佛教在明末並不是藏族的傳統宗教,那麽喇嘛也不是現代人所認為的“藏人”,起碼曆史上孫承宗和袁崇煥所信用的喇嘛,在出家之前都是漢人。
    當時漢人出家作喇嘛,在甘肅、青海等藏漢蒙諸族雜居之地相當流行。
    五台山因佛書上說是文殊菩薩道場,自古即是漢藏蒙百姓的景仰聖地,更因自元朝以來,皇家的佛教法事一直十分盛行,故而甘、青一帶有不少出家作喇嘛的漢人。
    所以王喇嘛應該是有一個完整的漢名的,但是為了表示尊重他的宗教信仰,這個名字一般是不叫的,即使是在曆史上袁崇煥給他表功的奏疏裏,王喇嘛始終就是“王喇嘛”。
    因為按照藏傳佛教傳統,一個人但凡出家當了僧人,不管他年歲有多大,一律要經寺院堪布剃度,重新起一個法名,一旦起了法名,從此俗名便取消了。
    由於喇嘛這個身份超越了政治陣營和族群地域,因此明末朝廷便允許用喇嘛作為對蒙、清交涉的外交使臣,專門負責為明廷撫賞聯絡。
    袁崇煥這回沒再問“是哪個王喇嘛”,經過邸報和塘報的信息補充,他知道王喇嘛就是後來廣渠門之戰時,袁崇煥“潛攜喇嘛,堅請入城”的那個王喇嘛。
    袁崇煥趕緊問道,“什麽事?”
    金啟倧道,“不知道,隻見到他跟滿中軍在城外吵起來了,他們說的是蒙古話,咱們都聽不懂。”
    非要讓她了解現代女人是怎麽活的,是怎麽接受教育、獨立工作生活的,那對阮氏來講簡直是一種殘忍。
    於是袁崇煥就把這份功夫用到了邸報和塘報上,他用了半個晚上兼一個上午,將督師府中還保存著的邸報和塘報都翻了一遍,總算把如今的朝堂局勢了解了個十之七八。
    可一看阮氏兼具溫溫柔柔與勤勞肯幹的背影,袁崇煥便聽之任之地心想,算了罷,無知也是幸福的一種。
    跟其他明朝女人比起來,她覺得她夠幸福的了。
    到了第二天中午吃過飯後,同知程維楧和通判金啟倧來找袁崇煥了,這兩位毫無疑問亦是站在袁崇煥這一邊的守城派,尤其是金啟倧,高第下令將錦州、右屯、大淩三城的明軍後撤回山海關時,他比袁崇煥還要義憤填膺。
    此時金啟倧也毫不掩飾他的直率脾氣,“袁臬台,你快管管那三吉八藏罷。”
    (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