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六十六章 哪怕是赴死也值

字數:8454   加入書籤

A+A-


    沈昊眉頭一挑,沉思片刻,答道:“先查兩邑所陳之理、田畝之差、水道之利弊,再由民間設議堂,令各出代表辯理,官府旁聽而不幹涉。百姓爭理,方可理服人心。”
    朱齊安卻冷笑:“說得好聽。可若兩邑因爭議而械鬥傷人,流血成災,誰負其責?你若無斷案之魄,便是無主之政!”
    “正因如此,太子才需我輩先代言民意,而後輔其斷事。若一味由上而下,以令代理,隻會惹眾怒。”
    “笑話。”朱齊安聲音驟冷,“你不過空言理想,若臨場則無策無行。朝堂之上,不要夢想家,隻要能斷事之人!”
    “你錯了。”沈昊冷聲道:“能斷事者千百皆有,但能得人心者百年難出。若斷而無德,所斷皆禍。”
    二人爭鋒對辯,語若珠璣,台下眾生聽得如癡如醉,連講學先生亦不時點頭。
    至日正中天,一戰將盡,朱齊安終顯疲態,眼見風頭被奪,突起身冷喝:
    “我不服!你若真敢立於人前,便與我‘文劍論心’一試!”
    台下學子頓時大嘩。
    “文劍論心”是書院密傳之議法,乃挑選一篇未出之策題,交由雙方當場作答,立刻評判優劣,不得借旁人,不得遲延半刻,是士林最高之挑戰。
    沈昊目光一凜,毫不退讓:“請賜題。”
    主持老先生親書一卷,沉聲誦道:“策題為——‘太子行教,士子相隨,然民情紛繁,朝議莫定,當如何以文教安人心?’”
    朱齊安冷哼一聲,立即落筆如飛。
    沈昊卻立於案前,久久未動。他閉目良久,似於胸中調氣,然後一筆揮毫,落下第一句:
    “文不在訓,而在信。教不在書,而在行。太子之教,若不入人心,何以教化天下?”
    筆走龍蛇,一篇如飛,立成五百字策文。
    他收筆抬頭,望向朱齊安:“請評。”
    評議之刻,四座靜默,眾生屏息。
    老先生展開兩卷策文,隻片刻,已拈沈昊之作,朗聲道:“此篇以行教為本,輔以人心,貫通古今,得風骨而不失實情,是為上乘。勝!”
    台下頓時掌聲如潮,有學子已站起高呼:
    “我願從沈大人之言,求明理!”
    “沈昊當為講壇之正席!”
    朱齊安麵色青白交加,手中折扇“啪”地一聲斷裂,他欲起身,卻覺四座冷目如刀,隻能抱拳勉強道:
    “我,敗。”
    他拂袖而去,台下再無歡聲。
    沈昊收卷,轉身而立,拱手向眾學子一禮,道:
    “今我不勝,乃太子之誌勝也;我不敢貪功,隻願共持此心,輔太子,安天下。”
    眾人齊齊起立,肅然拱手:“願與大人同行。”
    當夜,應天書院之戰傳回京師。
    朱瀚獨坐王府東廊,夜色如墨,手執書卷輕展,唇角含笑。
    “標兒,旗已立,風已起,接下來,就看你肯不肯乘了。”
    屋後屏風處,朱標緩步走出,身著素錦,神情淡然,手中握一盞溫酒。他輕聲道:
    “皇叔,你做得太狠了。那一戰之後,無人再敢說沈昊不過紙上談兵。”
    朱瀚笑了笑,接過那盞酒,一飲而盡:
    “狠?不狠怎立威?你若真想守住你這太子之位,哪能靠皇上寵愛?”
    朱標抬頭,眼中星火微動,低聲道:“我明白了。”
    “明白什麽?”
    “明白您教我,不是如何坐穩太子,而是教我如何坐得服人心。”
    朱瀚起身,背手而立,看向遠方宮城,輕聲道:
    “不錯。天命在你,我不過是替你清出一條路來。”
    係統提示:【完成主線分支“士林之戰”,朱瀚聲望+300,獎勵:明心令一枚,可激發一次全局動議影響力。】
    夜色沉沉,皇城靜謐如水,唯王府一隅燈火未熄,朱瀚披著青狐錦袍,立於花廳之中,指間輕轉著那枚“明心令”,銅製暗紋,溫潤沉穩,宛如一塊沉默的棋子。
    朱標坐在一旁,神色平靜,卻眼帶光芒:“皇叔,這令牌真能‘動議全局’?”
    朱瀚目光未移,淡淡道:“那是係統的說法,翻過來講,這東西可以在某個關鍵時刻,替你把局勢往你願意的方向推一把。”
    “是巧計,也是利劍。”
    “什麽時候能用?”
    “不到局勢膠著、變數驟起的時候,不能動。”
    朱標靜了一息,道:“那時候我能撐住嗎?”
    朱瀚轉頭,眼神如刀刃般銳利:“我不在乎你能不能撐,我隻在乎你肯不肯扛。”
    “你若不扛,我就替你推走擋路的人;但你若連‘想扛’的心都沒有——”
    他話未完,卻已含鋒,朱標卻穩穩看著他,緩緩點頭:“我扛得住。”
    朱瀚微微一笑,終將明心令收回:“那就好。”
    窗外桂香嫋嫋,今夜注定無眠。
    兩日後,朱瀚未如往常般入朝,也未回王府,而是踏入了一處老舊巷弄,青磚黛瓦,藤蔓纏牆,一家名為“石犀齋”的古舊書坊靜靜地座落在巷尾。
    店中不賣新書,皆是孤本舊籍,牆上懸著三字匾額,筆力沉雄。
    掌櫃是位瞎眼老者,坐在櫃後,一邊撥算盤,一邊含笑:“王爺今日來,是要尋那本《象緯曆略》?”
    朱瀚道:“不是。”
    他從袖中取出一枚銅釘形狀的小物,輕輕按在櫃麵上。
    掌櫃一怔,隨即眉開眼笑,起身慢慢推開櫃後密門:“王爺請。”
    門後暗道,通入地下。
    石室之中,燈火明滅。早已有一人等候,身披絳袍,背脊挺直如槍,正是朱瀚安插在民間多年的一支“墨流”暗線主使——“楚韶”。
    “啟稟王爺,您所令之事,已得初報。”楚韶跪地而言。
    朱瀚坐定,開門見山:“講。”
    “應天書院一戰,士林沸動。沈昊為名揚之鋒,太子為旗,風向已改。”
    “而朱齊安,雖敗,卻未死心。他回洛陽途中,於驛站密會一人,所言之語被暗線錄得。”
    朱瀚眉頭一動:“誰?”
    “弘文館中書舍人,陸崧。”
    “陸崧……”朱瀚語氣緩慢,道:“此人出自舊翰林係,觀其行跡,是想借朱齊安再起一局。以士林餘火,點太子之敵?”
    “正是。陸崧為人巧詐,素來不動聲色,背後牽動的,可能不止一支學派。”
    朱瀚沉思片刻,道:“此人不可急動。且讓他布局。我倒要看看,他能布出什麽花樣來。”
    他頓了頓,道:“另,我要你查一人。”
    “誰?”
    “孫仲衍。”
    楚韶神色微動:“左軍都尉府的那個孫家二子?”
    “對。”朱瀚緩緩道,“他爹孫行忠是武勳之後,卻多年不得重用。最近忽然得旨調至東直門護衛司,太巧了。”
    “你覺得他是朱齊安的人?”
    “不一定。”朱瀚眼中一絲譏誚,“但他可能是某人的刀。”
    “刀用在誰身上,是關鍵。”
    楚韶頓首:“屬下明白。”
    “去吧。”
    朱瀚負手於室,等楚韶遠去,才緩緩仰頭望向頭頂石室的油燈。
    “士子一局,不過是開場。”他喃喃,“真正的局,在那群沉默的‘刀’身上。”
    京中,一處不起眼的宅邸中,孫仲衍正練劍。
    他年不過二十六,劍鋒淩厲,身形如鷹。
    院中立著五排木樁,樁上置杯,杯中插梅枝,梅枝上繞絲線,細若蠶絲。
    長劍一掠,十枝齊斷。
    他收劍入鞘,神情冷肅。
    屋中走出一人,著儒袍,麵色清臒,赫然便是陸崧。
    “不錯的劍法。”陸崧負手而立。
    “你不該來。”孫仲衍拱手低聲,“若被我父知道……”
    “孫行忠再老,也聽不懂你我之間談的話。”陸崧淡笑,“你父想重回軍權,得看你。你想出頭,也得靠我。”
    孫仲衍冷眼道:“你要我做什麽?”
    “盯一個人。”
    “誰?”
    “沈昊。”
    “士人而已。”孫仲衍冷聲。
    “他不是士人。”陸崧目光微冷,“他是旗幟。太子的旗幟。一旦立穩,後患無窮。”
    孫仲衍沉默。
    陸崧緩步前行,低聲道:“等我一聲令下,隻需一場小小的‘爭執’。你出手,出的是軍中武將的威,扇的是太子之耳光。”
    “事不成,我保你無虞。”
    “若成——你得的不止是軍權,還有未來的大將之位。”
    孫仲衍眼中光芒一閃,終點頭:“我明白了。”
    而此時,沈昊也已入宮,站在太子東宮偏殿之中,麵對朱標。
    “殿下,王爺命我轉告,三日後登陽山,太子可隨行。”
    朱標眉頭微動:“陽山?”
    “是。”沈昊點頭,“王爺說,登高望遠,方知風從何來。”
    三日後,朱標著便裝,騎快馬隨朱瀚登至陽山之巔,遠望京城。山風獵獵,衣袍鼓蕩。
    朱瀚忽問:“標兒,京中百官、軍士、學子,皆如沸水,你可知這局往哪邊倒?”
    朱標想了想,答:“風向未定,眾意浮沉。”
    “錯了。”朱瀚指著遠方京師宮牆,“風向早已開始偏移。隻是你站得不夠高,看不出來。”
    “登高,不是為了看風,而是為了等風。”
    “等什麽風?”
    “等一場‘逼宮’。”
    朱標大驚:“逼宮?皇叔你——”
    朱瀚卻擺手:“你別慌。不是對皇上,而是逼那一群舊臣、舊學、舊武去選邊站。”
    “你隻需在風來的時候站穩,就夠了。”
    山巔之上,風呼嘯如歌,雲卷雲舒。
    正當山風呼嘯之間,朱標心中卻有萬千思緒翻湧。
    他的眼神凝望著皇城,沉聲問道:“皇叔,那風若是偏得太猛,吹得我連腳都站不穩呢?”
    朱瀚微微一笑,聲音平靜:“風若猛,是好事。吹走浮沙,吹散偽飾。你站不穩,不是風的問題,是你根不深。”
    “你現在的‘根’,就在那批願意為你出聲的士子身上。再往後,會有軍中之人、民間之望,甚至朝堂的重臣。你的‘根’要紮進每一個人心裏。”
    朱標聽著,緩緩點頭,許久才道:“那陸崧、朱齊安,還有那些我們看不見的人,他們會怎麽應這場風?”
    朱瀚歎了一口氣,望向雲端:“風起之時,草木皆動。他們會合,他們會反,他們會趁亂出手。可也正因為如此,你才要在風口站得筆直。這樣,無論風吹向哪,你都是那不動的旗幟。”
    “我懂了。”朱標沉聲道,“若我能立得住,天下自會聚來。”
    朱瀚看他一眼,眼中露出一抹欣慰的笑意。
    他緩緩拍了拍朱標肩膀:“說得不錯。接下來的每一步,我可以替你鋪,但能不能踏實走過去,就得靠你自己。”
    此時,一隻鷹從遠山翱翔而至,鳴聲清銳,似昭示著某種暗藏的命運。
    京城內,風未止,局未平。
    陸崧回到弘文館,踱步入室,掩門閉窗,從密格中取出一封已經寫好的折子。
    他提筆添了幾字,之後以火漆封印,交給一個身著青衣、麵容冷峻的信使。
    “送至燕京,見那位‘老侯’。”
    陸崧冷冷道,“就說,東宮之旗已起,若再遲疑,便永無回手之時。”
    信使不語,隻深深一揖,旋即消失在夜色之中。
    而另一邊,孫仲衍也在行事。
    他以“軍中巡視”為名,開始出入皇城之外的左軍營地,與數位中下層武將密密私談。
    那幾人皆是昔年孫行忠舊部,曾隨其征戰遼西,後因政爭而被貶營司,如今再見舊主之子,自然激動莫名。
    “仲衍,我等早年隨令尊南征北討,多少沙場死生都共過,如今不過是在此荒營守糧,心中憋悶多年。”一人低聲道。
    “是啊。”另一人接道,“隻盼有一日再得重用,哪怕是赴死也值。”
    孫仲衍眉頭緊鎖,默然片刻,忽然道:“若我給你們機會,你們敢不敢上?”
    “敢!”
    “敢死!”
    幾人幾乎是齊聲回應。
    孫仲衍握緊拳,聲音低沉:“好。那便等我一令。”
    那夜,他獨自歸房,坐於案前,望著劍鞘中的寒鋒,眼神複雜。
    而在應天書院,沈昊已然成為新一代士子的風向標。
    他每日講學不輟,所授不再是《大學》《中庸》那些空空經典,而是實事、實議。
    “治民如製水,若壅則潰,若引則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