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蓋壓大唐,無出其右!

字數:4555   加入書籤

A+A-


    聽完王勃的詩句,李世民也是欣然點頭。
    “詩詞清新自然,是不同的大唐風景,朕亦很喜歡,可賞五千金。”
    點評完王勃的詩詞,李世民便將目光看向了嬴長歌。
    “長歌,你的詩詞可創作好了?”
    嬴長歌一雙眸子蘊藏著笑意,平靜走到雍和宮中間。
    “聽完四位的詩句,長歌真的是自愧弗如啊,但是已經答應了諸位,那我隻好獻拙題詩一篇。”
    嬴長歌目光輕輕掃過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四人,微笑了笑。
    對於這四人,他是深感佩服的。
    因為四人確實都是初唐時期的天縱才子,能在曆史上留下名篇佳作已經驗證了他們的才學,即便是在這個綜武世界,他們才學和名氣都不能被武學而掩蓋。
    相比之下,後世真正能夠超越四人才氣的詩篇,寥寥無幾。
    說罷,嬴長歌在袖口中拿出一張卷好的白紙。
    “這是長歌公子寫好的詩文?為何不朗讀出來?”
    “大唐氣象之詩文,自當由唐人而歌!”嬴長歌朗聲道。
    王勃,駱賓王等人看著嬴長歌手中白紙寫好的詩文,有的神色倨傲,不屑一顧,有的充滿好奇,覺得有趣。
    “拿給我來看看!”
    李世民讓太監將嬴長歌的詩文拿來。
    他心中很好奇,嬴長歌才情才學到底如何。
    敢放言一挑王楊盧駱四位大唐英傑,到底是狂妄自大,還是真的具有才學?
    當拿到嬴長歌的詩文後。
    徐徐打開白紙,看著上麵的詩文。
    李世民瞪大了眼睛,捏著長須的手都一停,整個人都被這首詩給吸引了。
    細細品味嬴長歌這首詩文,他感到全身毫毛都豎立起來,像是品味到了一杯醇厚回甘的美酒。
    《控衛在此》
    尤其是細細咀嚼其中的詩句,他覺得他自己的精神都被詩詞中的意境感染了,精神穿越了時間,仿佛能隔著千載時間長河眺望整個大唐。
    大唐的氣象是什麽?
    是盛世繁華嗎?
    是縱俠任氣,十步殺一人嗎?
    是塞外大漠長河,沙場點兵嗎?
    這些的確都是大唐的氣象,可都太單薄了,能夠代表大唐的氣象,是天上的月亮。
    “陛下,陛下。”
    看著李世民失神的樣子,大唐文武群臣都驚呆了,這篇詩文有那麽好嗎?
    竟然能讓皇帝李世民都愣神,精神被詩文吸引。
    “陛下,此首詩文如何?”
    李世民被群臣聲音叫醒後,由衷道:“蓋壓大唐,無出其右!”
    嘩!
    一瞬間,雍和宮內大唐文武群臣嘩然了,如同沸水炸開了鍋。
    他們幾乎難以相信,嬴長歌的詩文竟然能夠得到如此高的評價。
    李世民可不是不通文學的莽夫皇帝,他對於詩文方麵具有極高的造詣和鑒賞能力。
    在外人眼裏,李世民一向的形象都是能戰善戰,可實際上,他博覽群書,自身也創作過一些名篇佳句。
    但現在李世民竟然給出了如此高的評價?
    王勃,駱賓王,盧照鄰,楊炯四人臉龐上出現巨大的動容和震撼,幾乎不敢相信。
    他們對自己的才學極其自信。
    可是現在,李世民親自開口,表示嬴長歌的風華蓋壓四人!
    李麗質也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懷疑聽錯了。
    如果不是顧忌自己公主的形象,這時她已經第一時間衝上去搶走嬴長歌的詩文,來一睹為快了。
    李世民注視著嬴長歌,目光布滿欣慰與驚豔:“長歌,你真的讓我很意外!”
    嬴長歌之前在大秦的所作所為,他也是早就有所耳聞。
    但是他沒想到,竟然有年輕人,能夠在具備學識,創造力,而且能力在同輩超群的情況下,還有如此才情。
    當初他覺得,嬴長歌身為金榜第一,可能僅僅是因為實力強,天賦高。
    但現在看來,嬴長歌,的確有這個能力!
    嬴長歌,當數九州年輕一代最頂尖的存在!
    “你們應該都很好奇,長歌詩文具體如何。”
    “不如就讓大唐第一才女尚秀芳大家,給你們清誦這篇詩文!”
    李世民讓人將詩文交到尚秀芳手中,尚秀芳看完這篇詩文,震驚的神情也和李世民相差無幾。
    許久後,尚秀芳精神從震撼中回味過來後,柔情似水的凝視嬴長歌。
    “能夠清誦如此美的詩文,秀芳此生無憾!”
    話音落下後,尚秀芳蓮步輕移,走至雍和宮城牆邊,用婉轉引人的嗓音將詩文清誦而出。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灩灩隨波千萬裏,何處春江無月明!”
    僅僅開篇四句,一副至美風景畫麵就仿佛出現在大唐群臣心中。
    他們從唐宮中望去,俯視著長安城內穿過躍馬橋下的江河,江潮浩瀚無垠,仿佛和大海連在一起,這時一輪明月隨潮湧生,月光閃耀千萬裏之遙,沒有一處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
    是啊,春天的時節,月光灑在江麵,波光粼粼,光芒隨著浪花起伏、傳到遠方。
    月光如此溫柔,哪一片春江看不到月色呢?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
    月色朦朧,江天一色,不染纖塵。萬籟寂靜,唯有一輪明月陪伴,可是誰最早在江畔看到了明月?
    江上的明月又是從哪一年開始照耀岸上的行人?
    古往今來,更迭了多少朝代?更換了多少新人?人生代代各不同,唯有江月,年年相似。
    這個時候,當這些詩句清誦而出的時候,王勃,駱賓王,盧照鄰,楊炯四人臉上動容了。
    若說前麵的詩文,以他們的文采都可想到,做出來。
    可這些詩文,他們根本就無法想象,或者說根本就沒有去想象過。
    這是跨越時間和空間的提問,仿佛跳出了時間長河外,獨望明月,思考人生的意義,生活的哲理,甚至於浩瀚的宇宙,人類的曆史。
    就像是屈原所作天問,對宇宙,對空間,對自然提出疑問。
    遂古之初,誰傳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瞢暗,誰能極之?
    這種意境之高,格局之大,遠遠超出了他們。
    這才是大唐的景象啊!
    繁華之下,有無數人普通的生活,遠行遊子,愁苦的女子,邊塞的士卒,也是大唐女子的丈夫。
    ……
    整首詩詞誦完,大唐文武群臣沉默了,雍和宮內氣氛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