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農、牧、漁、工全麵發展

字數:5208   加入書籤

A+A-


    不願意配合的也有。
    堅決反對拒絕、怎麽都不同意的地主,肯定也會冒出一兩個。
    當然宣傳工作隊的征地對象,並不是陸家村這一個村子。
    陸舉人被搞定了,以350畝大田換300畝小田的土地置換方案,順利達成了協議。
    周邊的陳家村、夏村、檀林村、馬家村、冶家村等七八個村子,都在規劃範圍之內,隻要平均每個村子征收土地1000畝,很快就能完成征地萬畝的目標。
    好在宣傳隊進展的非常順利,搞定陸家村隻用了兩三天,搞定周邊幾個村子估計也要不了多少天。
    很快。
    養殖業要占很大一塊的比重。
    就拿這座牲畜場來說,裏麵養了牛500多頭,羊1000多隻,驢300餘頭,馬50多匹,都屬於大中型的牲畜。
    旁邊還有一個大型的養豬場,養了3000多頭的家豬。
    此外還有專門養雞鴨鵝的家禽養殖場,裏麵有雞鴨鵝上萬隻。
    莊園裏占地十幾畝的儲水塘與灌溉河網中,也采用桑基魚塘的模式,養了不少的魚蝦,每年能捕魚數萬斤。
    總之許家莊內,牧業養殖業漁業,占據相當大的比重,長期占用上千人的勞動力,專門負責養殖。
    “莊主,牲畜場這個月新增了15頭小牛,23隻小羊,8頭小驢,1匹小馬,但因為傷病,死去壯牛兩頭、羊七隻,死肉煮熟後分給了周邊的窮人……莊主,周某管理不當,請莊主責罰。”
    管事周宗和,一位三十多歲對養殖很有研究的中年男子,拱手鞠躬,一臉自責的樣子。
    “不必如此,常言道家財萬貫,帶毛的不算,養殖業是高風險的產業,這麽多牛羊馬養在一起,發生疫病的概率很高,體質弱的就死了,另外相互間的爭鬥,受傷也很常見,你隻要保證不會大規模的爆發疫病,沒有大規模的死傷就行了,偶爾的死去三五頭,乃是正常,不用自責。”
    許遠擺了擺手,不以為意的道。
    “謝莊主,周某定會竭盡所能,每月減少牲畜死亡的數字,最終做到一頭不死。”
    周宗和還是開口保證道,強烈的責任感,讓他總想做到完美的程度。
    “對了,現在給牲畜們喂的青貯飼料還夠吃麽?今年要不要擴大牧田種植規模,生產更多的飼料?”
    沒錯。
    許家莊內,上萬畝的土地中,有三分之一的麵積,劃分為了牧田,專門用於種植牧草、紫苜蓿、大麥等飼料用農作物,收獲切碎後隻給牲畜家禽食用,從而能飼養大批的豬牛羊馬。
    話說寶貴的土地,拿來種口糧都不太夠,為什麽還要拿出三千多畝,專門種給牲畜們吃的東西,這是不是太浪費了?
    不過許遠並不這麽覺得,他當然有他的考慮。
    而他這是學習藍星那邊,近代西方國家先進的農牧結合發展的模式,吸取其先進經驗,發揮其巨大的優點。
    可老祖宗的傳統種田強項不學,非要去學什麽西方種田模式,許遠這是不是在崇洋媚外,過於推崇西方?
    然而並不是。
    農牧業結合的耕種模式,其實是有著極其巨大的優勢。
    三分之一的土地用作牧田。
    三分之一的土地種豆、種油菜,增加土壤肥力。
    三分之一的土地用於種植小麥、水稻、土豆等主糧。
    每三年輪作一次,就能很好的保持土壤肥力,降低化肥的使用量。
    確保主糧安全的同時。
    還能通過發展畜牧業養殖業,帶來大量的肉類、雞蛋和牛奶。
    有研究顯示西方國家的農民,在18世紀的人均年食肉量,就達到了45公斤,還有大量的牛奶,多到喝不完製成奶酪的程度,故而西方成年人普遍體格壯碩,人高馬大,孔武有力。
    而18世紀的處於番薯盛世的“我大清”,由於牧業不發達,幾乎所有土地都用於種糧食,別說人均食肉45公斤,連5公斤恐怕都沒有,個個體格瘦弱,目光無神,是屬於嚴重營養不良的盛世。
    至於牛奶什麽的,連想都不要想,到了21世紀,華夏人民都沒有養成經常喝牛奶的習慣,也沒那麽多的牛奶。
    而有了大量的肉類,大量的牛奶,補充了足夠多的蛋白質,人的體格才會變的健壯健康,武力值才會更高,才不會出現北方的韃子入關了,十幾個大明邊軍士兵,都幹不過一個韃子的情況。
    所以肉類就是戰鬥力。
    牛奶就是戰鬥力!
    許遠將不惜一切代價,提高莊園裏百姓們的人均食肉量,目標是50公斤以上!孩子們的飲奶量也要提高,達到每天1斤以上。
    所以在許遠的眼中,發展牧業的重要性絲毫不亞於農業,甚至更加重要!
    此外莊園裏養的牛多了,也可以充當畜力,提高勞作效率,要知道古代有1牛抵6丁之說。
    養的羊多了,則可以提供羊毛原料,用於紡織出呢子布料,禦寒保暖,美觀大方。
    養的馬多了,則可以培養出古代的坦克——騎兵,在冷兵器時代,1個騎兵的戰鬥力相當於6個步兵,騾馬也是後勤的必備。
    且牛羊馬等牲畜家禽的糞便,也可集中投入到沼氣池中,與人類糞便一起,源源不斷的發酵出沼氣,用作生活燃料,沼液更是有非常好的肥田效果。
    總而言之。
    搞農牧業結合式的發展,帶來的好處實在太多,至少比傳統的種田模式強的多。
    而許遠的許家莊,不隻是發展了農業、畜牧業,還養了十幾畝儲水塘的魚,種了幾百顆的桑樹養蠶,建造了大量的工廠作坊,搞的是農、牧、漁、工全麵發展,較之於農牧結合,還要先進了不止一個緯度。
    正因為百業俱興,許遠的許家莊,雖然麵積僅萬畝,卻能養活莊內上萬的丁口,提供五六千個的工作崗位,並實現了共同富裕。
    當然,許遠從現代社會帶過來的良種、化肥、農藥、各類機械,也發揮出了極其重要的作用,至少占了五成功勞,這裏不得不提一下。
    而將這一切全部綜合,短短兩年,許家莊便取得巨大的成功,這完全在情理之中。
    “牧田規模不用擴大,已經完全夠吃了。”
    周宗和搖頭道:“現在養的牲畜不是很多,南方水熱充沛,牧田產量高,三千多畝的麵積夠用了,如果不夠,把小麥杆玉米杆切碎了牛羊也能吃;牧草不夠了,也可花錢從周邊村子收購雜草,一文錢五斤,很多村民願意去割,實在不行就把多餘的陳糧煮了,牛羊馬最愛吃,總之現在的牲畜數量,就算增加一倍,也能保證它們天天吃飽!”
    “那就好。”
    許遠點了點頭,頓時放心了許多。
    的確,在氣候惡劣、幹旱少雨的北方寒溫帶,遊牧民族都能搞好牧業,動輒養幾十萬幾百萬隻的牛羊馬,現在在雨熱更加充沛的南直隸,加上這群勤奮聰明的華夏百姓,沒有理由搞不好畜牧業,隻會搞的更好!
    西麵後山的一片占地上百畝的養殖場,許遠抽出時間,又過來視察了一番。
    實際上。
    建在後山矮坡上的養殖場,是莊園裏許遠最重視的地方之一,每隔幾天都會前來視察一次,十分頻繁。
    大部分地主也會配合,畢竟他們並沒有真正受到損失,利益沒有受到損害,反而大概率能得到更多好處,他們沒有拒絕的理由。
    而對於極少數的頑固地主,在絕大部分人力資源都掌握在許家莊手中,在良種、農具效率、經營模式、莊工待遇都占明顯優勢的情況下,頑固抗拒的下場,自然是不會有什麽好下場。
    更何況許家莊還準備了卑鄙無下限的最後手段,除非你後台非常硬,朝廷裏有大官,不然今天兒子失蹤,明天孫子被拐的打擊,沒人承受得了——當然,除非迫不得已,許家莊不想走到這步。
    ……
    許家莊。
    但家裏田地少的普通農戶,基本都會加入集體莊園。
    阻力困難肯定有。
    因為他的這座莊園,不是普通的以耕種為主的莊園。
    而是采用農牧結合模式經營的莊園。
    宣傳工作隊在陸家村的征地工作,順利完成。
    隻是經過一番置換後,最終得到的田地為1688.2畝,居然還縮小了近兩百畝,剛好占陸家村所有田地的50出頭。
    最大的地主陸舉人都簽了合作協議。
    陸家村其它的地主,自然無法堅持下去,不得不同意合作,包括抗拒態度最強烈的李秀才,他家的50畝良田,也置換成了60畝大田。
    另一半的土地,則幾乎全是地主們的土地,屬於普通百姓的極少。
    如此形成了集體莊園占一半,地主占一半的鮮明格局。
    (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