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章:現在就得把名分定下來

字數:4277   加入書籤

A+A-


    回到坤寧宮後,朱英才發現自己有些操之過急了。
    從馬拉火車的想法出現,然後和老爺子進行交談,這中間的時間,總共不到小半個時辰。
    朱英根本沒有進行一個完整旳思考,定下適合大明的方案,就直接述說起來。
    沉下心思後,朱英細細的琢磨一番,大致的方案就有了想法。
    軌道馬車必須要開始定下方案,老爺子若是不同意,隻能自己先派人開始收集軌道的勘察數據。
    木軌隻能作為過渡,不可能大麵積使用,山多,河流多的地方,顯然也不能多用。
    主要還是在靠近草原的平原地帶。
    且要讓老爺子,包括大明所有的勳貴,看到軌道所帶來的利益,且煉鐵工業的出現,才能夠大麵積的鋪設來開。
    軌道個中關鍵,便是速度。
    從京師到北平的直線距離,大約是一千公裏,兩千裏地,實際上繞路肯定要更遠一些,至少也是繞上兩三百裏地了。
    古代大軍的行進速度取決於最慢的輜重速度,約莫在日行四十裏地到五十裏地左右。
    這也就是意味著,日行五十裏地計算,軍隊從京師出發,抵達北平,需要一個半月的時間。
    這是最小的估值了,實際上加上整頓軍備,還有天氣因素的影響,能在兩個月內抵達北平就算是不錯沒耽誤。
    大明如今馬車的速度,每日大概可以行進越兩百裏地的樣子,實際上當然要更少一些,一百多裏地應是正常平均速度。
    假設鋪設出從京師直達的北平的木軌,那麽將會出現一個怎樣的情況?
    首先是馬,自然不可能是幾匹馬,至少都是十二匹馬甚至更多,這樣才有足夠的動力源。
    嗶嘀閣
    在馬夫的駕駛下,這些馬會一直沿著木軌的方向奔跑。
    且這種行進,是晝夜不斷的。
    一直不停馬肯定是吃不消,這個時候保持馬的動力,隻需要在路過驛站的時候進行馬匹的更換便可以繼續。
    這個過程,就像是六百裏,八百裏加急一般,馬夫也需要跟著替換接力進行。
    但這有一個好處,木軌的痕跡,哪怕是在夜間都可以一直行駛,不至於迷路,即使可能會慢上一些。
    多車輪的使用,也會讓馬跑起來更加的省力,拉動更多的載重。
    這意味著軌道帶動的車廂,每天的行進路程可以達到三百多裏地。
    從京師到北平的兩千多裏路程,從原本的兩個月的時間,縮短為七八天左右的時間。
    這些通過馬拉火車抵達北平的將士,精力充沛,簡單休整後就能投入戰鬥,而且完全不用擔心後勤的問題。
    隻需要攜帶少許的幹糧,後續的糧食馬上就能轉運過來。
    不間斷的運輸,如同流水線一般,隨時都能將軍隊調集過去。
    軍事上如此,這麽一條木軌帶來的經濟效益,更加的超乎想象。
    這和大運河實際沒啥區別。
    非戰時期可以起到溝通南北的作用,對於解決目前大明南北漢人尖銳的矛盾關係,有著顯著的效果。
    定都南京的朝廷,和北麵的地域問題將會得到改善,朝廷對於北方地域的掌控力,也會隨之增強。
    當然,假設這麽長一條的軌道,木軌肯定不行,隻能是鐵軌才可以,不然木軌產生的龐大養護費用難以估量。
    即使是鐵軌,也不可能向後世那般,一條軌道從頭到尾直通到底。
    可以理解為後世公交車站的概念。
    若遇河流,自然就是下車搭船,若遇大山,便就步行爬山。
    靠現在的人力去挖一條隧道,那完全就是異想天開了。
    遇到不好假設的地段,那就不鋪。
    就算是延長一些行程,也能極大程度的縮短整體所用時間。
    “本不該這麽著急。”
    朱英有些懊惱。這還是他第一次見到老爺子發火,卻是因為他自個還沒理順,便就開始講述了。
    “看來得等老爺子氣消了,再尋個時機述說。”
    想到這裏,朱英便拿出筆墨,開始書寫關於軌道的優化方案。
    木軌的施行,隻有趁著老爺子還在的時候,才可以實施。
    就像是之前的諸多計策,新以工代賑,軍政分離,攤丁入畝,高產作物,科舉改製。
    這些都不是一下子就可以立即開始。
    還需要一段漫長的準備過程。
    番薯至少得種一年,才能產出足夠的糧種。
    科舉改製,新編撰的書籍傳播學習,每個一年半載,也無從開始。
    後麵征戰所產生的俘虜,總也得給大明建設添磚加瓦吧。
    朱英之所以一股腦的將這些計策說出來,便就是要早些定下基調。
    唯有把基調定奪下來,大明前行的道路才能穩固,這些所有一切加起來,便就是對於整個大明整體製度的改革了。
    不然真等老爺子駕崩再提出來,很多事情可就沒這般簡單了。
    現在是洪武二十五年,原曆史上,朱元璋駕崩於洪武三十一年。
    即使這些事務,還沒真正施展開來的時候,老爺子就駕崩了,但終歸留下了名分。
    可別小看了這個名分,換個說法,這能叫祖訓。
    但凡後麵有敢跳出來反對者,朱英下令吃個席,那便叫名分。
    單單就影響力上,朱英再如何,都無法達到朱元璋這般的高度。
    .......
    “你說咱剛剛,是不是對大孫的態度,過於嚴苛了一些。”
    華蓋殿裏,桌麵上的飯菜已經收拾幹淨,朱元璋的火氣也平緩了下來。
    過了沒多久,朱元璋就為剛才嗬斥大孫,感到有些後悔。
    朱元璋有些擔心,好不容易培養的爺孫情會讓這件事情,導致出現間隙。
    “其實說服大孫,也不是沒有辦法,他既然覺得木軌可行,那咱完全可以先製作一條幾裏地的軌道,然後給大孫看看。”
    “當大孫知曉了有多麽勞民傷財後,自然會打消念頭。”
    未待旁邊的劉和回答,朱元璋就開始自顧自的說了起來。
    劉和聞言有些惶恐,這事也不敢沉默,微微遲疑一下猶豫著說道:“陛下,老奴也不懂這些,不過陛下方才說道,老奴覺得極為可行。”
    “短短幾裏地,也耗不了多少錢糧,到時候長孫殿下,自然就會明白陛下的一片苦心。”
    朱元璋輕輕點頭,而後有些感歎道:“咱大孫的這個脾氣,真就是跟強牛一般,咱都好說歹說,硬是不肯回頭。”
    “劉和你便幫咱看著些大孫,尋個時機,咱再跟大孫好好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