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四章:忠言逆耳

字數:4233   加入書籤

A+A-


    袁紹擺了擺手做痛苦狀道:
    “前幾日小兒身染重疾,袁紹實是無心國事,置玄德至此,實非袁某本意!還望玄德見諒!”
    “玄德公!”
    收到劉備前來投奔的信件,袁譚大喜,眼見袁曹兩軍決戰在即,正是用人之際。而劉備不僅了解曹操稟性,又是天下難得的人才,袁譚收到劉備的投奔信件後,第一時間發信至鄴城袁紹處。而自己則親自率精騎出城迎接劉備,見到劉備,更是相待極厚,一路將劉備護送至平原,禮遇甚佳,讓劉備產生了一種賓至如歸的感覺,足可見袁譚確有幾分本事。
    說罷,遠遠便施禮。
    劉備見袁紹亦拍馬迎了上去,先行禮道:
    此時的袁譚,已是占領了青州地界,顯赫一時,威名震震。袁譚初到青州之時,袁紹所轄之地,隻有一個小小的平原。袁譚在此苦心經營數載,可以這樣說,整個青州地界,那是袁譚一點一點打下來的。而袁紹將袁譚派到青州,亦是頗有深意,顯然是讓其遠離了自己身邊。
    袁紹聞言這才眉頭舒展,心中暗想如今劉備國恨家仇傍身,卻能一用,若時間久了恐怕折了英雄氣,心中暗道是時候了,於是長身而起道:
    “方今春暖,正是用兵之時,我欲兵伐曹操,玄德意下如何?”
    劉備聞言,憂色盡去,大喜道:
    “如此將軍威名必是聲震宇內。”
    劉備此時正對天下這盤棋舉棋不定,如今天下大勢初定,唯自己無立錐之地,棋子難落,但天下間兩大集團巔峰對決,無論勝負於誰都會露出大片空殼,到那時劉備落子自是無虞。第二日,袁紹召眾謀臣議事,玄德居於袁紹一旁,眾謀臣相互對望,無不心懷憂色。其實,在袁紹大營中,對劉備戒備者大有人在,第一個便是田豐。袁紹外寬內忌,卻不想袁紹竟如此待他,可見劉備卻有本事。田豐所憂自因護主心切,劉備雖是自己保薦。但這劉備無人看破,一身英雄氣,是天下公認的嫋雄。此人誌向高遠,必不肯久居人下,現在袁紹卻如此倚重於他,當真讓人捏一把汗。袁紹能駕馭得了劉備嗎?田豐的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袁紹看眾謀臣已聚齊方道:
    “我欲興兵曹操久矣,方今春暖,正合時宜,諸位意下如何?”
    眾謀臣聞言,神色各異,片刻,田豐出列道:
    “明公不可,前日曹操徐州用兵,許都空虛,明公不曾用兵。如今徐州已破,曹操銳氣正盛,鋒芒畢露,不可力敵。如今將軍雄距四州之地,不如坐而待之,趁其有隙而伐之,此為上上策。”
    田豐之計卻是穩妥,未來如何雖不可知,但袁紹占四州之地,已然是占了大漢半壁江山了。曹操數麵臨敵,間隙必不會太遠。
    田豐計策雖妙,卻不想袁紹麵帶不快。可憐田豐千不該萬不該指責袁紹,袁紹一向自視甚高,如何聽得了他這般指責,隻是如此場合卻是不好和他計較。袁紹臉色不悅,轉眼望向劉備。劉備見袁紹看自己,心下明白,忙起身道:
    “曹操欺君妄上,明公若順應民意伐之,必是天下歸心!”
    袁紹聞言拍案稱好,其實袁紹要得不是別的就是要逆著來。此時眾謀士見袁紹臉色已知其心意,一時間都不說話,這些人雖知此時不宜出兵,但自然不想逆了袁紹意思。但是這田豐卻不肯隱忍,因為他是袁紹的忠誠守護者。別人都可以放之任之,唯他不肯視若罔聞。所以田豐又諫,袁紹本就對田豐方才言語極不滿意,如今見田豐又說話早不耐煩道:
    “你等弄文輕武,使我失了大義,休要再說。”
    田豐見袁紹不聽其諫,登時倔勁上來了,賭氣道:
    “不聽良臣勸諫,必出師不利。”
    袁紹聞言大怒:
    “竟敢亂我軍心?論罪當斬!來人,拖出去斬了!”
    當下便要斬了田豐。
    其實,田豐此時早已將生死置之度外,心灰意冷,慷慨赴死,反倒落個清靜,一時間這個要殺,那個求死,眼看就要將田豐斬了。
    劉備可坐不住了,這田豐畢竟是袁紹謀士,其性情雖剛正倔強,但畢竟跟隨袁紹多年,根基深厚,在袁紹大營中必有些好友,若因此事而死,田豐黨羽難保不會給自己好看,自己初來乍到,哪承受得起?於是起身苦勸袁紹,劉備求情,自有其他謀士為他求情,袁紹雖有餘恨,亦不好發作,便一怒之下將田豐收押了起來,另一麵則著手準備北伐許都一應事宜。
    卻說沮授見田豐被收押,心中隱有不妥之感,沮授深知在袁紹大營中誰最了解袁紹,不是袁夫人,也不是袁紹眾兒子,而是這田豐,如今田豐下獄,絕非好兆頭,沮授靈光一現間,仿佛洞悉了天機,竟隱隱算出自己不久將亡,於是回家中安頓,散盡家財,與眾人訣別道:
    “我今隨軍而去,勝則威無不加,敗則一身不保矣,諸位且各尋出路吧,若某大難不死,可再來尋我。”
    眾人聞言無不落淚,但沮授去意已決,眾人苦勸亦是無用。
    袁紹此時心意已定,決心與曹操一決雌雄,即刻發兵,兵鋒直指許都。
    隨後跨步坐在正椅之上,劉備看了眼袁紹,沒有說話,心底卻是暗自搖頭歎息。此人無容人之量,如何能成大事?袁紹見劉備此狀,不由道:
    “玄德何故憂心忡忡?難道是袁某有何怠慢之處?”
    其實袁紹甚想知道劉備心思,劉備有英雄才,他還想靠劉備平定天下,但最近探子常報劉備總是獨自唉聲歎氣,袁紹這才前來試探。
    “曹操匹夫,竟做如此不義之事,玄德放心,袁某定興義兵伐之為玄德公報仇雪恨!”
    劉備忙點頭稱謝,二人引著眾兵回往鄴城,至此,劉備安心待在鄴城,為袁紹出謀劃策,輔助袁紹商議討曹之事。
    劉備隨了袁紹,劉備極善於相人,眼見袁紹性格外寬內忌,非是帥才,絕非曹操對手,想及此處心中不禁憂悶,苦思複漢良計而不得,此時劉備身邊武無良將文無良謀,手無寸兵,卻仍是矢誌不渝,足見其非凡之處。
    但劉備又哪裏知道其實自他入了冀州之後,就已處處受人監視了,他的一舉一動都在袁紹的掌握之中,這日,劉備正苦思良策,卻聞袁紹來見,劉備見袁紹忙施大禮,袁紹快行兩步拖住劉備笑道:
    “玄德萬勿多禮。”
    話至此處臉色一變,恨恨道:
    “多謝將軍不棄,收留劉備。”
    劉備聞言如何敢說自己前途堪憂?隻作憂心狀道:
    “二弟三弟不知音耗,妻小家小皆落入賊手,隻恨報國無門,保家無力,自然憂心忡忡?將軍萬勿介懷!“
    一路無話,但至鄴城二百裏處,隻見旌旗飄飄,列陣整齊,旗門處,但見一人身穿華服,身長八尺,威風凜凜立於馬上,不時麵露笑意遙看前方。
    此人正是袁紹,袁紹算得劉備今日當到鄴城,親自出城二百裏前來迎接,對其禮遇甚重,絲毫不遜於袁譚。而他旁邊站著的中年長者正是田豐,見袁紹如此,心下稍安。
    袁譚剛護送劉備回府,就收到了袁紹的來信,信中隻著袁譚立刻護送劉備至鄴城。看著來信,袁譚嘴角輕揚,露出高深的一笑。
    次日,袁譚一早便安排車馬將劉備送往鄴城。
    此時的袁紹坐於馬上,仍暗自盤算著。此番自已兵力浩蕩,曹操之勢遠不如意,若不戰而屈敵之兵,實為上上之策。劉備曾與自己有隙,自己尚且如此待他,曹操手下將領若知,必定欣然來投。又想,劉備雖為人傑,但在自己手裏,是虎要臥著,是龍要盤著,盡可為自己所用,更何況劉備畢竟是漢室宗親,討逆師出有名,真是一舉數得。
    想到這裏,不由暗自發笑,忽抬眼一看,前麵隱約間來了一個隊伍,但見隊伍中央騎高頭大馬者不正是大耳嗎?當即忙拍馬迎了上去:
    (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