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7章 訂單式農業

字數:2298   加入書籤

A+A-




    屯河股份前身是始建於1983年的頭屯河水泥廠,1993年成立xj屯河股份有限公司,去年在上交所掛牌上市,上市後不久就被在“327國債”事件中遭遇潰敗的唐萬新盯上了,悄悄在二級市場吸納股份成為屯河的第三大股東,很快又成為第一大股東,緊接著唐萬新又拿下了湘火炬等上市企業,並以此為基礎組建了德隆係,開始在股市上呼風喚雨。
    唐萬新這個人雖然一直是金融大老,但確實有幾分眼光,在成為屯河第一大股東後,就開始推動這家企業向農業領域發展,利用xj的農業資源開始做番茄醬,並以此拉升股價從中獲利,日後德隆係垮台的時候,屯河股份又被中糧接收,逐漸剝離水泥業務,重點發展番茄醬、糖業等領域,到李未穿越過來的時候,屯河股份已經成為國內重要的農產品加工企業,為消費者供應了大量的糖和番茄醬。
    現在李未搶先和中糧合作,並開始大規模進軍xj的農產品加工市場,唐萬新再想重複曆史上的計劃恐怕就不那麽容易了。
    想要好好開發焉耆的番茄深加工產業眼下還沒有那麽容易,首先是種子的問題,從八十年代開始,國內的番茄種子市場就呈現出兩極分化的局麵,國外番茄品種每公斤種子價格高達10萬元,國內的番茄種子價格卻隻有一千塊不到,兩者差了一百多倍,但大型番茄種植基地還就是喜歡買國外的種子,因為外國的番茄種子確實好,尤其是在耐儲存和運輸方麵有著絕對的優勢,國內農村自家種的番茄口感好,可惜不耐儲藏,國外的番茄品種卻可以長時間儲藏,運輸也方便。
    就是口感差了些,沒有番茄味,吃著也硬邦邦的,後世好多人經常吐槽現在的番茄吃著沒有小時候那麽好吃,就是因為這個原因;在商業化的過程中,資本在口感和耐儲存、便於運輸之間選擇了後者,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因為你隻有把產品賣出去才能掙到錢,爛在倉庫和車上的產品毫無意義,水果領域也有類似的問題,小時候還能經常吃到杏和本土櫻桃,後來連鎖水果店裏卻找不到這些雖然味道比較好,但容易爛、很難運輸的水果了。
    好在國內的育種專家也不是吃幹飯的,許多育種工作者從八十年代開始就意識到了這個問題,然後便致力於新品種番茄的培育工作,xj農墾科學院就在這方麵做出了不小的貢獻,陸續培育出了多種良種番茄品種。
    比如新番64號,中熟品種,果實較大,果肉堅實,抗裂、耐壓,豐產;墾番1802,中熟品種,大小較均勻,坐果好,豐產潛力高;墾番1708為中早熟品種,果實卵圓果,大小較均勻,坐果很好,成熟較集中,果實硬度和田間耐貯性好,田間抗性好,這三個新品種均適合機械采收。
    李未這次請農墾科學院的專家過來,就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他給農墾科學院投了一筆錢、捐助了多種先進設備,還在海南給他們預留了試驗田,如此以來這三種適合xj種植的良種番茄或許就可以提前誕生了。
    還有交通的問題,xj距離口裏已經夠遠了,而焉耆又在xj最中部的地方,現在吐和高速和烏若高速還沒有開始修建,隻能依靠218國道運輸,但這條始建於五十年代的公路由於年久失修,毀壞十分嚴重,一些路段通行比較苦難,雖然還有鐵路可以運輸,但短期內還是會有不小的影響。
    這些都可以克服,眼下最關鍵的還是當地老百姓能不能接受新的經營方式,焉耆這裏也有團場,屬於農二師管轄,以李未和兵團的關係,還有中糧的地位,讓團場劃出一部分土地來改種番茄並不困難,但光靠團場的土地還無法給番茄醬廠提供充足的原材料,必須發動焉耆本地的農民一起種植番茄才行。
    而農民對新作物的種植往往是非常慎重的,因為這關係著他們的生計,所以再怎麽小心也不為過,這也不能怪農民保守,主要是他們的抗風險能力實在是太差了,種不出番茄怎麽辦?種出來沒人收怎麽辦?有人收但是價格不高賣了會賠錢又該怎麽辦?這些都是必須要解決的問題。
    所以李未和寧浩商量了一番,給焉耆當地領導拿出了訂單式農業的方案,具體來說就是中糧和惠農在焉耆成立中糧惠農番茄醬廠,然後以番茄醬廠的名義和當地老百姓簽署合同,合同中規定番茄的收購數量、質量和最低保護價,使雙方享有相應的權利、義務和約束力,不能單方麵毀約。
    然後番茄醬廠為農戶提供種子、化肥、農藥、機器等等,讓他們可以用更低的價格獲取這些必要的生產資料,甚至還可以選擇先使用等番茄賣出去了再付款的模式,當然這種模式的價格肯定要比直接付錢稍微高一點兒,畢竟番茄醬廠做這些事情也是有成本的。
    但農民也能接受,因為這樣省去了他們籌集資金的麻煩,現在焉耆的農民日子都不怎麽好過,你讓他們馬上就拿出錢來買種子、化肥、農藥、機器,大多數當地農民都拿不出這個錢來,現在番茄醬廠幫他們解決了這個問題,他們就容易接受多了。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