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章:罷黜百家,統一思想!儒道之心,浩然正氣!

字數:12275   加入書籤

A+A-




    “敢問先生何人?”

    蘇長歌看著麵前平平無奇的青年,心中閃過數個念頭。

    要知道,清玄一直守在外麵,此人卻能在不驚動她的情況下,無聲無息的出現在牢裏,足可見修為、手段不同尋常。

    而普天之下能做到此事的人。

    可謂屈指可數。

    同時,這青年又是一副儒生打扮。

    兩者相加,蘇長歌心中對青年的身份,已然有了猜測。

    隻不過朱聖幾百年前就死了,雖然傳聞他還有一縷殘魂留在太學院內,但誰都沒見過,也正是這樣,他才開口詢問。

    “叫我朱夫子吧。”

    青年開口,很是隨意的盤腿坐下。

    而蘇長歌聽到此話,也肯定了心中猜測,來者正是朱聖的那縷殘魂。

    不過正好,他的確碰上了些麻煩,有些問題想不通,朱聖作為儒道聖人,他對儒道的了解,想來應該在自己之上。

    既然對方說有麻煩可以直言。

    蘇長歌也不就客氣。

    “朱夫子。”

    “晚輩有一事不明。”

    “自古以來,曆代聖賢皆有學問、道理傳下,但其精義卻常被有心人歪曲。”

    “人有百性,對道理有不同的理解,這點在下明白,可那些追名逐利,滿口空談仁義之輩,卻為何蘊養出浩然正氣?”

    “這群人以聖賢門徒自稱。”

    “假借聖人之名,隻為滿足一己私欲,全然不顧百姓生死,無半點仁義。”

    “這樣的人,焉能稱之為儒生?”

    蘇長歌出言問道。

    他對儒生圖利其實並不反感。

    利者,義之和也。

    對利益的追求,必須要講究道義,彼此之間要做到相互統一。

    就拿墨家舉例,他們同樣逐利,但他們的利跟錢、名、色不一樣,他們的利是天下,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使天下百姓過好就是他們追逐的利益。

    當然,這對普通人來說太難。

    儒家的利就簡單很多。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君子逐利取之有道。

    這個道,就是仁義之道,愛財逐利,皆要在仁義的範疇內。

    而蘇長歌所厭惡的,就是為了一己私利,不顧仁義,肆意欺辱壓榨百姓,這樣的儒生,能養出浩然正氣實在太奇怪了。

    此時,隨著聲音響起。

    朱聖淡淡一笑。

    “老夫當初在知天命之齡,也和你一樣,思慮過與此類似的問題。”

    說完之後,他滿眼讚賞看著的蘇長歌,開口道:“你如今就能有此問,這很好,將來有足夠的時間去尋找你認為對的答案。”

    “我認為對的答案?”

    聞言,蘇長歌疑惑的望向朱聖,問道:“那前輩您的答案是什麽?”

    “老夫的答案...”

    朱聖撓了撓頭,接著道:“老夫按照順序,跟你說下曆代先賢的答案吧。”

    “其實不隻是你我,董聖,禮聖,亞聖,他們都曾思考過這個問題,亞聖身逢亂世,各國征戰,諸子百家爭鳴。”

    “儒家在那時雖強,但卻隻是諸子百家其一,甚至算不上最為鼎盛的。”

    “楊朱學派和墨家你應該知道吧?”

    “嗯。”

    蘇長歌點頭應了一聲。

    “彼時天下之言,非楊即墨,楊朱的想法是人人貴己,舉世皆入道門。”

    “不利他人,不損他人,隻追求自身天性而活。”

    “如此一來,相當於整個凡間都成了道門,眾生修道,可惜不切實際,人性皆有私,而且天地也無法滿足如此多的修行者。”

    “墨家則是另一個極端。”

    “兼相愛,交相利,人人皆成為墨者一般的人,為天下大利而奮鬥。”

    說到這裏,朱聖特地停頓下來,補充道:“墨家脫身於我儒家,他們的理念雖好,但終究是理念,想要人人兼愛太難了。”

    “聽聽還可以,但做人要腳踏實地,道理也是同樣如此。”

    “必須要考慮到實際情況。”

    他特地說此話。

    就是怕蘇長歌被墨家給拐跑。

    畢竟單以仁義來論,儒墨兩家實在太像了,隻不過墨家要極端一些。

    “嗯。”

    蘇長歌點了點頭。

    墨家在此世確實難以大興,等到後世生產力上來,倒有可能成為主流。

    見狀,朱聖繼續說下去。

    “百家思想爭執不休。”

    “誰都想爭奪天命,以自家學派的義理,來製定人道規矩。”

    “眼見於此。”

    “亞聖覺得不能再這樣下去,必須要證明儒家道理天下第一。”

    “將仁義變成世俗的規矩。”

    “於是,他所想到的法子,就是和文聖一樣周遊列國,與各家學派辯論,以此證明儒家仁義,才是天下唯一的出路。”

    “可惜,當時的百家學派太強。”

    “亞聖並未成功。”

    “不過卻給儒家爭到了一份天命,以自身之道,補充了儒家道理。”

    話音落下。

    蘇長歌輕輕頷首。

    人性本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舍生取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等等。

    這些道理全部都是亞聖留下的。

    他雖然沒有終結亂世,沒有說服百家,但卻留下了諸多道理。

    而此時,朱聖又說起了禮聖。

    “禮聖和亞聖一樣,同樣出生於亂世,但他的諸多理念與亞聖相悖。”

    “性本惡,就是禮聖所提出來的,他覺得天下太亂,不在於思想的紛亂,而在於行動,世人的惡行沒有得到強有力的限製。”

    “為此,他所想到的答案。”

    “就是隆法重禮。”

    “以律法來懲戒惡行,以禮法來約束人的言行舉止,教化世人向善。”

    “於是,在禮聖及其弟子,再加上法家的共同努力下,亂世被終結,天下最終一統,律法成了世人行為不可逾越的底線。”

    “在這點上,禮聖要比亞聖好。”

    “可也衍生出新的問題。”

    “同一個王朝內,各家學派、不同勢力之間的權利鬥爭層出不窮。”

    說到這,朱聖歎了一口氣。

    蘇長歌則聽的津津有味。

    亞聖和諸子百家的這段曆史,與他前世某段曆史較為相似。

    但自禮聖開始,曆史就有很大出路。

    不過他的思想,倒是很像那位雖沒被封聖,但道理卻流傳千古,惠及世人的荀子,論貢獻而言,他絲毫不比亞聖要低。

    言歸正傳。

    亞聖和禮聖,他們都碰到了跟自己差不多的問題。

    自己是逐出儒家中的害群之馬。

    他們正值亂世,百家爭鳴,他們所做的則是逐出世間誤導百姓的害群之馬。

    亞聖想要靠道理來辯駁。

    可惜沒有成功。

    而禮聖靠禮法和律法,想以律法威懾,禮法教化,但權勢卻可以無視律法,禮法也成了權勢者維護自身合法性的工具。

    當然,再怎麽也比打仗要好。

    至少禮聖的做法。

    將鬥爭都控製在規矩內,嘴炮成了常態,不像亂世那樣動輒以命相搏。

    正想著,朱聖的聲音再次響起。

    “董聖繼承了亞聖之說,覺得天下之亂,不僅在於行為,還在於思想。”

    “王朝雖然統一,百姓得到安定,但諸子百家依舊在爭奪天命,一個個都想著取代儒家,從而相互之間勾心鬥角,攻訐算計。”

    “對此,董聖有了個大膽的想法。”

    “王朝統一能平定亂世,那麽思想統一便可以使天地大同。”

    “道理,隻要一家就夠了。”

    “於是董聖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將諸子百家趕盡殺絕,焚毀百家之書。”

    說到這裏,朱聖似乎想起了什麽,歎道:“老夫曾見過董聖的殘魂,就如你我現在這樣,他將這些事情講給老夫聽。”

    “而老夫當時所困惑的問題。”

    “與你相差無幾。”

    “罷黜百家後,思想上統一了,但又沒完全統一。”

    “人有百性,對道理的理解各有不同,而為了追名逐利不擇手段者,比比皆是,總會有人歪曲道理來牟取私利。”

    “百家的確沒了。”

    “但儒家內部卻多出了百家。”

    “他們一樣操弄權術,一樣視彼此為死敵,就如你之心學,老夫之理學。”

    朱聖開口。

    幽怨的看了眼蘇長歌。

    雖然早在死前,他就想過自己可能會被後聖鞭屍。

    但沒想到這一天來得這麽快。

    並且,他也不怪蘇長歌,因為自己的緣故,那群徒子徒孫的確不爭氣,沒有其他學派,他們的日子過的太安逸太舒服了。

    而此時,蘇長歌聽完朱聖的這番話。

    對董聖的做法能理解。

    但卻很難認同,畢竟百家當中亦有如墨家、農家這種學派。

    他們的思想或許和當時不太對付,但也沒必要趕盡殺絕,焚燒全部書籍,完全可以將一些與民有利的東西保存流傳下來。

    隻不過,蘇長歌也明白。

    他的這種想法。

    也隻是因為自己是後世之人,看到了弊端,才會難以認同。

    設身處地的站在董聖當時立場來看,聖人又不是全知全能,他們也是摸著石頭過河,罷黜百家是董聖所給出的答案。

    想到這裏。

    蘇長歌目光看向麵前的朱聖,已然知曉了他的解題思路。

    “所以前輩您當時想的辦法。”

    “就是固定。”

    “清掃出儒家中多餘的學派,隻留下幾支,並設立太學院,推崇理學。”

    “而有太學院在。”

    “理學在朝廷上必然占據主導地位,甚至決定性地位。”

    “理學本身,便是將三綱五常、禮法律法固定,將思想牢牢鎖死在理學規矩中,如此一來,變相等於徹底統一了思想。”

    蘇長歌開口。

    理學的本質就是將儒家道理給教條化,成為儒教,禮教。

    以權勢作為倚靠。

    給思想、道理一個客觀固定答案,所有人都按照聖人的話來。

    此舉在一定程度上,的確保證了思想不出亂子,但也衍生出另外一個問題,思想固化,儒道落寞,一代人不如一代人。

    不僅如此。

    那些追名逐利之徒,依舊大行其道。

    隻不過以前是披著各家各派的皮,如今披著理學的皮。

    諸如朝堂上的袞袞諸公,有幾個不是理學出身?這些人對百姓做出過什麽貢獻?其中最好的,也不過是清廉不貪汙而已。

    而此時,聽到蘇長歌的話。

    朱聖倒是坦然自若。

    他承認,自己的方法確實沒能如自己預想中那樣,使天下大同。

    也正是因此,他才會先講亞聖、禮聖、董聖,畢竟這是曆代先賢都未解決問題,他也隻是在按禮聖、董聖的思路往下走。

    至於這條路的結果如何。

    如今來看。

    雖然緩解了思想上的爭執,但取而代之的是儒道開始走下坡路。

    別的不說,天地大儒的人數相較巔峰時期而言,根本不可同日而語,甚至就連大儒,也有不少是嚴院長這種湊數的。

    是利是弊。

    朱聖自己也很難說清楚。

    目的的確達成了。

    可損失重大。

    隨即,他看向蘇長歌,說道:“按照老夫當初與董聖商量的法子。”

    “就如王朝一般,理學內部也會腐朽,所以有兩個應對之法,一是新的學派取代理學,二是將理學內部的腐臭全部掃蕩一空。”

    “相當於改朝換代和王朝中興。”

    “如今你自立心學。”

    “第二條路肯定不會選,而走第一條路的話,便是在走老夫的老路子。”

    朱聖看著蘇長歌,他不知道此子會做出什麽選擇,但他希望能開辟出一條新路來,因為...儒道不該如此死氣沉沉。

    隻是朱聖又怕。

    怕回到當初那樣,各派之間爭執不休,爾虞我詐的環境下。

    因此,他沒有去幹涉蘇長歌選擇。

    隻是將一切擺在他麵前。

    “多謝朱聖賜教。”

    此時,蘇長歌聽完朱聖的話,站起身來對他拱手行禮。

    經過朱聖的梳理,他雖然沒得到答案,但卻是明白了曆代聖人的解題思路,也明白了儒道為什麽會變成今天這樣。

    隻不過他心中還有一問。

    至關重要。

    “敢問朱聖,浩然正氣究竟為何?”

    蘇長歌凝聲問道。

    聽到此問,朱聖望了他一眼。

    然後才說道:“想來你也知道蘊養浩然正氣的三種方法。”

    “第一是讀書明意,明悟聖賢道理,第二傳播道理,教化百姓,這是民心,第三是頓悟,學問得到天道認可。”

    “然而,本質上來講。”

    “浩然正氣實際上就是心的力量,分別對應己心,民心,天心。”

    “這也是為什麽誤入歧途,歪曲道理之人,依舊能蘊養浩然正氣的原因,因為他們堅持己心,又得到百姓民心。”

    “你知道天地大儒為什麽那麽少嗎?”

    “因為凡成為天地大儒。”

    “其心、其學問必須要得到天道認可,己心和民心隻夠他們走到大儒。”

    朱聖開口解釋道。

    聞言,蘇長歌知道這是儒家辛秘。

    畢竟在世人眼中。

    儒道的浩然正氣,一直都是孟子口中的至剛至大之氣

    如此來看,儒道能崛起不是沒道理,為了從諸子百家中脫穎而出,包裝、營銷的套路都用上,不過這麽做也沒什麽。

    浩然正氣。

    光是聽起來就讓人覺得很正派。

    而且儒家本身的道理,也是講究仁義孝悌,純儒將其稱為浩然正氣並無不可。

    假如要是取名為心氣、心力之類的。

    就少了那股堂堂正正的感覺。

    “多謝朱聖賜教。”

    此時,蘇長歌再次拱手感謝。

    知曉浩然正氣的來源後,他隱約找到了自己的答案。

    不過還有一些東西,需要蘇長歌去思考解決,一旦想通,便能夠解決自己的問題,將那些害群之馬從儒道中踢出去。

    “老夫所講的,能對你有用就好。”

    見狀,朱聖淡淡一笑。

    他也希望蘇長歌能走出條不同的路來,最好是徹底解決儒道的問題。

    就如董聖當初寄希望於自己,一代人托付一代人,隻為了讓儒道變得更好,讓百姓過的更好,但朱聖對此也沒抱太大希望。

    或者說對現在的蘇長歌。

    不抱太大希望。

    畢竟此子現在還太年輕,見識和經曆的太少,接觸的道理也不多。

    自己當初光是想辦法,就耗費了整整十幾年的光陰,而且那時他已經古稀之齡,有著幾十年積累,蘇長歌這才用多久?

    而後,朱聖緩緩言道。

    “老夫能留在這的時間所剩無幾,你可還有何事要問老夫?”

    “暫時沒有。uu看書  ”

    蘇長歌恭敬的開口:“辛苦前輩特地走這一遭了。”

    不論是朱聖,還是曆代聖賢,亦或者當世之人,隻要他們心存仁義,所作所為是為了百姓,那他都會抱以尊重之心。

    畢竟道理之爭是道理之爭。

    不涉及兩者關係。

    “嗯。”

    朱聖聞言,輕輕頷首。

    隨後,就像從未來過一樣,化作一陣光點,在牢房中消失。

    而蘇長歌則再次盤腿坐下思考。

    隻不過。

    相比於牢房中的清淨,隨著斬立決的日子越來越近,外界一天比一天亂。(www.101novel.com)